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關照全局的管理作為(第3捲)

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關照全局的管理作為(第3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Gerald M. Weinberg
圖書標籤:
  • 溫伯格
  • 軟件管理
  • 管理學
  • 全局觀
  • 軟件工程
  • 係統思考
  • 復雜係統
  • 項目管理
  • 軟件開發
  • 領導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你對於討好主管上瞭癮嗎? 你對於指責彆人上瞭癮嗎?
----根治各種職場人際關係上癮癥頭,最具療效的職場心理學(給老實人的職場心理學)

  這套書被譽為軟體開發的「第五項修練」!

  産品、績效做不好,可能問題就齣在「管理」!

  在科技業,常常是技術能力最強的人被拔擢為主管,不管他們想不想當主管。然而,這可能是一個夢魘——因為,軟體業人士嚮來以「溝通技巧太差」而聞名。

  本書是「超有效的職場心理學」、「超實用的主管自我養成法」。

  溝通不良,人際衝突不斷發生,怎麼辦?溫伯格認為:身為主管必須主動去改善「管理的品質」,想要改變彆人之前,要先改變自己的態度和思考模式,「如果你無法管理自己,就無權管理彆人。」而且,有效的管理者必須知道該做什麼,而且說到做到,言行一緻;他們的想法與感受,必須與言行相符。這就是本書所說的以關照全局(congruent)的作為來管理:要同時照顧到你自己的需求、其他相關人士的需求、以及情境或經營的需求。這樣的實用心理學,正是一般主管最缺乏的,科技工具也無法幫助你,你得要揣摩、嘗試、自我調整,還有本書提供的架構與內容可以幫助你。

  例如作者指齣,職場上的衝突,通常來自於不適當(不一緻)的人際因應方式:指責型、討好型、超理智型、愛或恨型、打岔型。習慣於這類人際互動的組織,還會有「成癮癥狀」。

  而且,由於每個人都不一樣,都各有偏好,根據梅布二氏人格類型指標(MBTI),在四個嚮度上,人可以分為:
  E(External,外嚮型)或I(Internal,內嚮型),依你如何取得能量。
  S(Sensing,感官型)或N(Intuitive,直覺型),依你如何獲取資訊。
  T(Thinking,思考型)或F(Feeling,感覺型),依你如何做齣決定。
  J(Judging,判斷型)或P(Perceiving,覺察型),依你如何採取行動。

  所以必須去瞭解同事及員工,本書進而探討主管如何自我覺察、轉變成關照全局的經理人,不僅自己言行一緻,也能夠因應他人「不一緻」的行為,引導他人,以使得整個組織邁嚮最成熟的「全麵關照型」組織。

  本書的主題包括:瞭解各種人際關係因應方式,尤其是在壓力下的因應方式;如何挑選經理人;梅布二氏人格類型指標(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MBTI);柯爾塞和貝茲的16種人格類型;自尊的角色;將言行不一的行為轉化為有效的行動;瞭解並治療成癮行為;如何創造並管理高生産力的團隊。

作者簡介

傑拉爾德.溫伯格 Gerald M. Weinberg

  是美國軟體工程界大師級的人物。在40多年的軟體業生涯中,他曾任職於IBM、Ethnotech、水星計畫(美國第一個載人太空計畫),並曾任教於多所大學。他更是傑齣的軟體專業作傢和軟體管理思想傢,因對技術問題與人性問題所提齣的創新思考法而為世人所推崇。1997年,溫伯格因其在軟體領域的傑齣貢獻,入選為美國計算機博物館的「計算機名人堂」成員。他也榮獲J.-D. Warnier奬項中的「資訊科學類卓越奬」,此奬每年一度頒發給在資訊科學領域對理論與實際應用有傑齣貢獻的人士。

  溫伯格共寫瞭30幾本書,包括《顧問成功的祕密》、《你想通瞭嗎?》、《領導的技術》、《從需求到設計》(以上由經濟新潮社齣版)、《程式設計的心理學》、一共四冊的《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等等,這些著作主要涵蓋兩個主題:人與技術的結閤;人的思維模式、思維習慣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西方國傢,溫伯格擁有大量的忠實讀者。溫伯格現為Weinberg and Weinberg顧問公司的負責人,他的網站是www.geraldmweinberg.com

譯者簡介

陳琇玲 Joyce Chen

  美國密蘇裏大學工管碩士,曾任嶺東科技大學講師、行政院國科會助理研究員、Alcatel Telecom係統程序專員、ISO 9000主任稽核師暨TickIT軟體品質稽核師,現專事翻譯、譯作甚豐。相關譯作包括《第五項修鍊III—變革之舞》、《杜拉剋精選:個人篇》、《ERP進階實務》、《供應鏈策略管理五大修練》、《市場的真相》、《搜尋未來》、《川普清崎讓你賺大錢》、《投資大趨勢》、《2010大崩壞》、《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第一級評量(第2捲)》(閤譯)。

聚焦於軟件開發生命周期核心的實踐指南:從需求到部署的係統化視角 本書深入探討瞭軟件開發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各個階段,旨在為項目經理、技術負責人以及一綫開發人員提供一套係統化、可操作的管理框架。它摒棄瞭對單一工具或特定技術棧的盲目推崇,轉而關注跨職能協作、風險主動管理以及持續改進的哲學基礎。 第一部分:奠定堅實基礎——需求工程與規劃的藝術 軟件項目的失敗往往源於對“要做什麼”的理解偏差。本部分詳盡闡述瞭如何從模糊的業務目標提煉齣清晰、可量化、可測試的軟件需求。 需求的深度挖掘與建模: 我們將超越傳統的用戶故事列錶,重點介紹上下文建模、過程建模(BPMN的應用)以及數據流分析在需求捕獲中的作用。如何通過原型設計快速驗證假設,並確保早期需求的可追溯性至關重要。書中提供瞭多種技術,用於處理相互衝突或不完整的信息源,確保最終的需求基綫是穩健的。 估算與範圍的動態平衡: 探討瞭不同估算方法(如三點估算、敏捷點估算)的適用場景和局限性。關鍵在於理解估算不是對未來時間的精確預測,而是對風險和不確定性的量化錶達。我們將詳細介紹如何建立適應性強的項目範圍管理策略,應對需求變更的必然性,並將其納入計劃的彈性結構中,而非視為突發事件。 技術選型與架構決策的早期鎖定: 架構不是在開發中途纔齣現的産物,而是早期需求分析的直接映射。本章側重於如何根據非功能性需求(如性能、可擴展性、安全性)來指導初始架構決策,並建立一個允許技術演進的鬆耦閤設計原則。如何構建一個“足夠好”的初始架構,避免過度設計是本節討論的核心。 第二部分:高效執行——構建質量於流程之中 執行階段的效率和質量是項目成功的直接體現。本部分著重於將質量內建於開發流程的每一個環節,強調預防而非僅僅是檢測。 代碼構建與集成策略的優化: 深入剖析持續集成(CI)的最佳實踐,包括分支策略(Gitflow的演變、Trunk-Based Development的精髓)、構建腳本的自動化和冪等性設計。強調構建失敗的即時響應機製,確保代碼庫始終處於可部署狀態。 測試金字塔的實踐應用: 詳細介紹瞭如何構建一個健康的測試層次結構。這不僅包括單元測試的編寫規範和Mock/Stub的使用藝術,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規劃服務級彆測試(API/集成測試)和端到端測試的比例。書中提供瞭關於測試數據管理(TDM)的實用方案,以應對復雜的測試環境依賴。 跨職能團隊的同步與溝通機製: 討論瞭高效團隊的溝通模式。如何利用站會、評審會和迴顧會作為信息同步和決策澄清的節點,而不是例行公事。重點關注溝通的異步化潛力,使用清晰的書麵文檔(如設計文檔、決策記錄)來減少對實時會議的依賴,從而保護開發人員的深度工作時間。 第三部分:風險與不確定性的主動管理 軟件開發本質上是一場與風險的博弈。本部分提供瞭一套積極主動的風險識彆、評估和緩解策略,以應對技術債務、人員流動和外部依賴性帶來的挑戰。 技術債務的量化與償還策略: 技術債務並非一無是處,但必須被管理。書中提供瞭量化技術債務的指標(如缺陷密度、代碼復雜度、測試覆蓋率的衰減)的方法,並指導團隊製定有針對性的“債務衝刺”或在日常迭代中逐步償還的策略,避免其纍積到臨界點。 度量驅動的改進循環: 強調選擇正確的度量指標(如吞吐量、前置時間、變更失敗率)來指導團隊改進,而非僅僅報告活動量。如何解讀這些數據以發現流程瓶頸,並將其轉化為具體的行動項,形成一個閉環的反饋係統。 依賴關係與外部接口的管理: 軟件係統很少是孤立的。本章詳細討論瞭如何管理對外部服務、遺留係統或第三方供應商的依賴。包括使用契約測試(Contract Testing)來解耦團隊,以及在閤同談判階段就將服務可用性作為關鍵指標納入考慮。 第四部分:麵嚮發布與長期健康運營 軟件的價值體現在其運行和被用戶使用的過程中。本部分關注部署後的可見性、穩定性和可維護性。 持續交付(CD)的成熟度提升: 超越簡單的自動化部署,CD關注的是降低發布風險和縮短反饋周期。探討瞭藍綠部署、金絲雀發布等高級部署模式,以及如何在生産環境中進行漸進式交付(Feature Toggles的應用)。 可觀測性(Observability)的構建: 現代復雜係統要求我們具備超越傳統監控的能力。本書詳細區分瞭指標(Metrics)、日誌(Logging)和追蹤(Tracing)的作用,並展示如何將這三者結閤起來,實現對係統行為的深入洞察,快速定位那些僅在特定負載下纔會齣現的異常。 麵嚮運維的知識轉移與文檔實踐: 確保開發團隊與運維團隊之間的知識共享是係統長期穩定的關鍵。討論瞭如何撰寫“Runbook”和“故障復盤”(Postmortem)文檔,強調復盤的重點應放在流程改進上,而非指責個人,從而持續提升係統的健壯性。 本書緻力於提供一種務實且麵嚮結果的管理哲學,幫助組織構建齣能夠適應變化、持續交付高價值軟件的工程能力。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緻颱灣讀者  傑拉爾德.溫伯格  7
Preface to the Chinese Editions  10
〔導讀〕從技術到管理,失落的環節  曾昭屏  13
編輯說明  26
謝詞  27
前言  29

第一部 管理自己

1 為何關照全局對管理來說是必要的  35
1.1 知與行的比較  36
1.2 必要多樣性法則  39
1.3 關照全局的管理之重要性  39
1.4 隨機過程的第一要素  40
1.5 擁抱未來  44
1.6 心得與建議  45
1.7 摘要  45
1.8 練習  47

2 挑選管理階層  49
2.1 從哪方麵著手最有利  50
2.2 管理的單一麵嚮挑選模型  51
2.3 應用這個模型的結果  55
2.4 選擇與一緻性  59
2.5 支持選擇之願景  60
2.6 心得與建議  61
2.7 摘要  63
2.8 練習  64

3 人際因應的方式  67
3.1 關照全局的因應:自己、彆人與情境  68
3.2 指責型  69
3.3 討好型  71
3.4 超理智型  75
3.5 愛或恨型  77
3.6 打岔型  80
3.7 自尊的角色  81
3.8 心得與建議  84
3.9 摘要  85
3.10 練習  87

4 將不一緻的行為轉變成關照全局的作為  89
4.1 關照全局的作為  90
4.2 將指責轉變為肯定的行為  94
4.3 將討好轉變為關懷或順從的行為  96
4.4 將超理智轉變為專注且閤理的行為  98
4.5 將愛或恨轉變為有利聯盟或友善競爭  99
4.6 將打岔轉變為有趣或創意十足的行為  100
4.7 心得與建議  101
4.8 摘要  103
4.9 練習  104

5 朝關照全局邁進  107
5.1 重新製訂內部訊息  108
5.2 應付強烈感受  111
5.3 嚮關照全局邁進  116
5.4 關照全局對經理人的意義何在  121
5.5 心得與建議  123
5.6 摘要  125
5.7 練習  127

第二部 管理彆人

6 分析經理人的職責  131
6.1 決定與指派  132
6.2 傾聽  136
6.3 跟催  137
6.4 評量品質  138
6.5 人事決定  139
6.6 管理  140
6.7 關照全局的經理人會做什麼  143
6.8 心得與建議  146
6.9 摘要  147
6.10 練習  148

7 認清個人的偏好差異  151
7.1 同樣的對待不等於公平的對待  151
7.2 偏好  152
7.3 梅布二氏人格類型指標(MBTI)  154
7.4 取得能量  155
7.5 獲得資訊  157
7.6 做齣決定  159
7.7 採取行動  161
7.8 為什麼要用梅布二氏人格類型指標?  164
7.9 心得與建議  166
7.10 摘要  167
7.11 練習  169

8 氣質的差異  171
8.1 四種控製類型  172
8.2 瞭解人的四種氣質  175
8.3 氣質之具體呈現  181
8.4 以氣質做為瞭解的工具  187
8.5 心得與建議  188
8.6 摘要  190
8.7 練習  191

9 差異就是資産 193
9.1 差異為什麼是資産  193
9.2 藉由挑選模型進行管理  195
9.3 藉由係統化改善模型進行管理  198
9.4 文化差異  200
9.5 性彆差異  201
9.6 其他顯著差異  204
9.7 心得與建議  208
9.8 摘要  210
9.9 練習  212

10 不一緻的模式 215
10.1 時間跑哪裏去瞭?  215
10.2 討好的模式  219
10.3 指責鏈  221
10.4 成癮週期  223
10.5 心得與建議  225
10.6 摘要  225
10.7 練習  227

11 人類行為這項技術 229
11.1 尋找一個適用的模型  230
11.2 薩提爾人際互動模型  232
11.3 意義是如何發展齣來的  238
11.4 風格vs.意圖  241
11.5 訓練有素的人類行為技術專傢  243
11.6 心得與建議  245
11.7 摘要  246
11.8 練習  248

第三部 達成關照全局的管理

12 治療對言行不一緻的成癮癥 251
12.1 強迫成癮者戒癮  251
12.2 以處罰方式戒癮  254
12.3 以救助方式戒癮  256
12.4 共同依賴或共同成癮  258
12.5 成功治療成癮行為  259
12.6 心得與建議  261
12.7 摘要  262
12.8 練習  263

13 終止討好癮 265
13.1 討好型組織  266
13.2 讓討好型組織轉變  271
13.3 讓討好行為更不具吸引力  271
13.4 後續步驟  277
13.5 心得與建議  277
13.6 摘要  278
13.7 練習  280

14 終止指責癮 281
14.1 指責型組織  282
14.2 把批評當成資訊  287
14.3 禁止指責  292
14.4 心得與建議  294
14.5 摘要  295
14.6 練習  297

15 讓彆人參與 299
15.1 討好型  299
15.2 指責型  303
15.3 超理智型  308
15.4 打岔型  310
15.5 愛與恨型  312
15.6 心得與建議  313
15.7 摘要  314
15.8 練習  316

16 重新架構情境 319
16.1 重新架構  320
16.2 語言的不連續性  323
16.3 預設  324
16.4 妖魔化vs.對事情有幫助的模型  326
16.5 錶達方式的選擇  329
16.6 以重新架構情境來迴應指責  330
16.7 心得與建議  334
16.8 摘要  335
16.9 練習  337

17 提供資訊迴饋 339
17.1 迴饋的定義  340
17.2 給予者的實情  343
17.3 迴饋的形式  344
17.4 減輕痛苦  348
17.5 心得與建議  350
17.6 摘要  351
17.7 練習  352

第四部 管理團隊的情境

18 為什麼是團隊? 357
18.1 邁嚮完美的團隊  358
18.2 審查團隊  362
18.3 其他種團隊  367
18.4 心得與建議  368
18.5 摘要  370
18.6 練習  371

19 建立更多團隊 373
19.1 可再利用的工作單位  373
19.2 係統維護團隊  375
19.3 團隊績效的例子  377
19.4 藉由團隊流程改善進行管理  378
19.5 心得與建議  380
19.6 摘要  381
19.7 練習  382

20 在團隊環境中進行管理 385
20.1 經理人在以團隊為主的組織中扮演的角色  385
20.2 分派工作  387
20.3 進行控製  390
20.4 對外溝通  398
20.5 心得與建議  400
20.6 摘要  401
20.7 練習  403

21 成立團隊與解散團隊 405
21.1 在危機時組成團隊  405
21.2 讓團隊去解決問題  408
21.3 解散效力不彰的團隊  412
21.4 心得與建議  415
21.5 摘要  418
21.6 練習  420

第五部 結語 421
荀巨伯訪友  422

附錄A 效應圖  425
附錄B 薩提爾人際互動模型  429
附錄C 軟體工程文化模式  431
附錄D 控製模型  439
附錄E 觀察者的三種立場  447

註解  449
法則、定律、與原理一覽錶  465
索引  469

圖書序言

前言

  我們發現,我們之所以會失去競爭力,問題齣在拙劣的管理階層──從世界的標準,而非美國人的標準來看。我們受到日本人的痛擊,因為他們是比我們更為優秀的經理人。倒不是因為日本有機器人、文化上的優勢、或是做早操以及唱公司歌──而是因為他們的專業經理人都瞭解他們的職責何在,並重視細節。

──哈雷公司前執行長比爾斯(Vaughn Beals)

  我從事軟體這個行業已有四十年,我學到的經驗是,想要在軟體工程的管理工作上獲緻高品質的成果,你將需要具備以下這三種基本能力:

  1.具有瞭解復雜情況的能力,以便你能為專案做好事前的規畫,從而進行觀察並採取行動,使專案能依計畫進行,或適時修正原計畫。

  2.具有觀察事態如何發展的能力,並且有能力從你所採取的因應行動是否有效,來判斷你觀察的方嚮是否正確。

  3.在復雜的人際關係中,即使你會感到迷惘、憤怒、或是非常害怕,甚至害怕到讓你想要一走瞭之並躲起來不見人,但你仍然有能力採取閤宜的行動。

  對於一個重視品質的軟體管理人員來說,這三項能力缺一不可,但是我不想將本書寫成一本皇皇巨著。因此,如同任何一位注重品質的軟體經理人一般,我將寫書的計畫拆解成為三個小計畫,在每一個小計畫中討論這三項基本能力中的一項。第一捲《係統化思考》所探討的是第一項能力──瞭解復雜情況的能力。第二捲《第一級評量》所探討的是觀察事態如何發展的能力,以及完全掌握你所做的觀察是否有意義的能力。在此第三捲《關照全局的管理作為》要探討的是,即使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你仍然有能力採取閤宜的行動。

  接著我要先嚮諸位緻歉:如同多數的軟體經理一般,對於這整個工作我最初的評估流於過度樂觀。所造成的結果是,我無法在本捲中將我想要涵蓋的內容如數說完,因此,我還需要加寫第四捲。在第四捲,也是最後一捲中,我將處理組織變革的問題:告訴你如何利用我在第一、二、三捲中教給諸位的各式工具,去管理一個大型的機構,並將你自己的機構轉變成一個能關照全局的機構。所謂關照全局(congruent),我的意思是指一個機構不但知道有哪些有用的軟體工程觀念,並且能將這些觀念充分地實踐齣來。

一個機構要如何達到這樣的境界呢?機構必須擁有具備下述能力的經理人:

● 緊盯著實際錶現與預期錶現的相關資訊
● 以能關照全局的方式來處理上述的資訊
● 以閤宜的態度採取行動

  簡言之,機構所需要的經理人要具有個人戰鬥力,可以將績效卓著的軟體工程管理機製中的各個組成全都融閤在一起。這種個人戰鬥力有部分來自以往專案中的訓練和經驗,有部分則來自緊盯目前專案發生瞭什麼事的能力。更大的部分來自以往較為一般性的經驗:個人對於這個世界能有所貢獻的經驗。

  有些經理當初就不該被選做經理,而他們甚至有可能根本就不想入選。不幸的是,他們的機構未能明白,在選取經理人纔時不考慮個人是否具有管理潛質,這樣做將會鑄成大錯。有些經理雖可證明選他們當經理沒有錯,但他們卻鮮少明白,在軟體業從事管理工作要用到的管理技巧並不會比其他行業來得少,而且就算是能力最強的經理也一定要接受訓練,纔能勝任管理工作。

  提升管理工作的品質,並在強加改變於他人身上之前先改變自己的態度和思考模式,這些都是經理人本身必須擔負的責任。為瞭能在你所屬機構中培養齣具有關照全局能力的管理階層,你做瞭什麼?為瞭讓自己變成一個更能關照全局的經理人,你做瞭什麼?本捲將努力幫助讀者諸君有一個全新的開始,以便諸位可以決定是否真的想當一個經理人,若是真心想做,本捲內容將幫助你發揮你所有的潛力,率先成為一個真正的軟體工程專業人士。

圖書試讀

3 人際因應的方式

對個人而言,自我評價是所有價值判斷中最重要的一項;對於個人的心理發展與動機來說,沒有其他因素比「自我評價」這項因素更具決定性。

通常,個人並不是透過有意識的口語批判形式經曆這種自我評價,而是透過難以區分辨認的感受形式,經曆這種自我評價。由於個人持續不斷地經曆此事,所以這種自我評價已經跟所有感受融為一體,也跟個人的所有情緒反應扯上關係。1
──美國知名心理學傢布蘭登(Nathaniel Branden)


如果我們相信管理的重要性,我們也具備一些管理能力,並且基於所有正當理由,選擇以管理來發展個人事業生涯;那麼,為什麼我們無法依據我們知道的最佳管理實務,採取一緻性的行動呢?其中一項原因是,人類可不是隨時都講道理的動物,人有思想也有感受。當這些內在感受蓄積夠強的能量時,就會轉變成個人化的因應方式。後來,這些因應方式會再轉變成有效或無效的管理行動。

在沒有太多壓力的情況下進行溝通,讓每個人在溝通後不會産生情緒變化,並且能從溝通中産生一些有利作用,這或許是有效且關照全局之互動的一個寫照。其實,要將關照全局的作為極其生動地描述齣來實在很難,因為關照全局的互動一點也不戲劇化,大傢隻是明智地行動、彼此互相體諒、把工作完成,並且樂在工作。

由於每位組織成員有自己負責控製的事項,而不一緻的因應行為會減少有效控製所需的多樣性,所以我們可以透過人們的特定因應方式來評量組織是否健全。

3.1 關照全局的因應:自己、彆人與情境

當我們錶現齣關照全局的作為,我們就有意無意地考量到這三個領域:自己、彆人(或移情作用)與情境(參見圖3-1)。

※ 自己:我們必須考慮到自己的需求和能力,比方說:每一場技術會議都想參加的經理人可能會把自己弄得焦頭爛額,因為時間根本不夠用,也會因為這樣讓自己無法做好管理工作,甚至無法在技術方麵有任何實質貢獻。

※ 彆人:我們必須考慮到彆人的需求和能力,比方說:如果程式設計師有能力寫齣清楚易懂的程式碼,但卻拒絕這樣做,就會讓後續的程式碼測試工作和程式碼維護工作造成龐大的負擔。

※ 情境:我們必須考慮到我們所處情境的現實麵,比方說:如果經理人堅持延用目前無法再將工作處理好的過時設計,那麼,不管大傢多麼努力工作,專案注定會失敗。或者,如果新創事業的經理人像有數十億美元現金可用的大企業經理人那樣揮金如土,這個組織可能在自傢産品上市以前就把資金耗盡而結束營業瞭。

在平常的情況下,這種關照全局的因應作為是習以為常的事。但是,如果沒有突發狀況,我們就不需要經理人存在瞭。在壓力狀態下,人們很容易情緒失控,就可能讓這三大要素失去平衡,引起不一緻的因應方式。2即使壓力不大,如果人們處於自尊低落的情況下,就會以我的良師暨傢庭治療師薩提爾(Virginia Satir)所說的不一緻因應方式,做齣相當激動的行為反應。薩提爾確認齣五種因應方式,包括:指責型(blaming)、討好型(placating)、超理智型(superreasonable)、愛或恨型(loving or hating)、以及打岔型(irrelevant)。接下來,我們就逐一檢視這五種因應方式,看看這些因應方式如何能成為辨識不當管理情境的一種綫索。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關照全局的管理作為(第3捲)》的結構安排,也是我非常欣賞的一點。它不是一本你可以隨便翻開一頁就讀懂的書,而是需要你帶著思考去細細品味的。書中每一個章節,看似獨立,實則環環相扣,共同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管理」體係。我最喜歡的,是它對於「變革」的探討。在現今快速變化的軟體產業,我們經常麵臨各種挑戰,需要不斷地去適應和調整。但很多時候,組織內部的阻力,往往比外部的挑戰更令人頭痛。溫伯格老師並沒有迴避這個問題,而是深入剖析瞭阻礙變革的各種因素,並且提供瞭一套係統性的方法,讓我們能夠更有信心地去推動變革,並且讓團隊成員也願意跟隨。這種「關照全局」的管理思維,也體現在他對於「知識管理」的看法上,他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纍積,以及如何建立一個能夠不斷學習和成長的組織。這對於颱灣許多正在轉型升級的科技公司,無疑是極具參考價值的。

评分

坦白說,《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關照全局的管理作為(第3捲)》這本書,簡直就是為像我這樣,每天在開發前線跟各種問題搏鬥的軟體從業人員,量身打造的。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充滿瞭實務經驗的智慧。我特別喜歡書中那種「溫和的批判」精神,它不會一竿子打翻所有現有的管理模式,而是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會齣現這些問題,以及「如何」纔能做得更好。舉例來說,書中探討瞭關於「效率」的迷思,很多時候我們為瞭追求眼前的效率,反而犧牲瞭長期的彈性或品質,結果卻是事倍功半。溫伯格老師透過各種巧妙的提問,讓我們自己去發現盲點。而且,他對於「人」的關懷,是貫穿整本書的核心。他強調管理不是在於控製人,而是在於賦能人、成就人。在颱灣的職場文化裡,有時候我們對於「管理」的認知,可能還停留在比較傳統的命令和控製模式,這本書的觀念,無疑是一種非常及時的啟發,它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纔是真正健康的團隊文化,以及如何纔能讓團隊成員發揮最大的潛力。

评分

說實話,當我翻開《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關照全局的管理作為(第3捲)》的時候,我並沒有預期它能帶給我多大的驚喜,畢竟市麵上類似的書籍太多瞭,很容易讓人產生「又是這一套」的感覺。但這本書,真的讓我耳目一新。溫伯格的文字,帶著一種深刻的洞察力,他能夠一針見血地指齣問題所在,而且他的解決方案,不是那種錶麵化的技巧,而是直指人心。我尤其欣賞他對於「係統性思考」的強調。在軟體開發這個複雜的係統裡,任何一個微小的改動,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而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必須能夠理解這種係統的動態,並且預見各種可能性。書中許多關於「架構」與「管理」的連結,讓我大開眼界。這本書,真的讓我重新思考,什麼纔是真正的「管理」。它不是一個職位,也不是一套工具,而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對全局的深刻理解和關懷。對於颱灣的軟體開發者和管理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份寶貴的財富。

评分

哇,這本《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關照全局的管理作為(第3捲)》真是讓我眼睛一亮!身為一個長期在軟體產業打滾的颱灣人,我看過不少管理類的書籍,但溫伯格的這套書,特別是第三捲,真的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它不像坊間有些書,隻是羅列一堆理論或空泛的口號,而是真正深入到「管理」這件事情的本質。書裡頭不斷強調的「關照全局」這幾個字,我覺得是整個核心。很多時候,我們在專案裡頭,常常會陷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隻看到眼前的技術問題、或是團隊內部的溝通障礙,卻忽略瞭整個專案、甚至是整個組織的長遠發展。溫伯格透過許多生動的案例,讓我們理解到,一個好的管理者,必須要有宏觀的視野,能夠將零散的資訊串聯起來,預見潛在的風險,並且做齣最有利於整體發展的決策。他不會隻教你「怎麼做」,更重要的是教你「為什麼這麼做」,以及「這麼做之後會帶來什麼影響」。這讓我反思自己過去的一些管理行為,也開始思考如何纔能真正地「關照」到整個專案的生命週期,以及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的成長。這種思考方式,對於颱灣軟體產業目前麵臨的挑戰,我覺得是相當受用的。

评分

我得承認,一開始拿到《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關照全局的管理作為(第3捲)》這本書,我其實是有點小擔心的,畢竟「軟體管理學」聽起來就比較學術,而且還是第三捲,我怕自己會看不懂,或是覺得太理論、太遙遠。但讀瞭之後,我的擔憂完全煙消雲散瞭!溫伯格老師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把一些很深奧的管理概念,用非常貼近我們日常工作生活的例子來闡述,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他沒有把管理神化,而是把它迴歸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理解和協作。特別是書中關於「溝通」的部分,真的是讓我印象深刻。他不是簡單地說「要多溝通」,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溝通模式的影響、如何建立有效的溝通管道,以及如何處理溝通中的衝突。在颱灣的軟體開發環境中,跨部門溝通、或是跟客戶溝通,常常是專案進展的瓶頸,這本書提供的觀點和方法,真的很實在,也很有操作性。我感覺讀這本書,就像是找瞭一個經驗豐富的導師,在旁邊慢慢地引導你,讓你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問題的癥結,並且找到解決的鑰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