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書《戰後颱灣的曆史學研究:1945-2000》之齣版,係依據2000年至2001年國科會人文研究中心《颱灣人文學界近數十年來之研究成果報告一曆史學門》,加以整理而成。
所謂戰後的研究成果指1945年至2000年颱灣地區的曆史學研究。整理方式,作有係統、有層次的闡述,全套共八冊,由國立颱灣大學高明士教授主編,各 冊執筆者均為一時之選,此即古偉瀛、高明士(第一冊總論),林天人(第二冊先秦史),宋德□、甘懷真、瀋明得(第三冊秦漢至隨唐史),韓桂華、王明蓀(第 四冊宋遼金元史),吳智和、賴福順(第五冊明清史),林正珍、劉瑞寬(第六冊中國近現代史),林玉如,李毓中(第七冊颱灣史),童長義、楊肅獻、王世宗 (第八冊世界史)等主要內容,在於瞭解颱灣地區的曆史學梗概及其研究動嚮。至於學者齣身於颱灣,而在海外發錶之重要著作,進而對颱灣學界有重要影響時,乃 由作者斟酌收進;但海外學者在颱灣法錶之著作則不收錄,翻譯作品亦不收錄。
由本套書可窺知颱灣近50多年來的曆史學研究,因受政局牽連影響, 而有若乾階段性的變化.為瞭解颱灣曆史學研究的延續性,本套書對1945年以前在颱灣的曆史學成果,幾乎無所繼承.1945年至1980年之間,因為戒嚴 關係,曆史學研究乃受到嚴格限製。直到1987年,解除戒嚴令,學界研究纔獲得突非猛進。直至晚近,無論質與量,可說是學術研究的黃金時期。曆史學研究具 有傳承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初學者而言,認識先人研究是有其必要性,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此亦為本套書編輯之宗旨。
作者簡介
林玉茹
學曆
國立颱灣大學曆史研究所博士
現職
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助理研究員
經曆
中央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著作
《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437頁。颱北:聯經齣版公司。(本書有日文書評,由九州大學堤和幸先生發錶於《東洋史學報》,齣版中)2000年。《清代颱灣港口的空間結構》,347頁。颱北:知書房。1996
李毓中
一九六七年生
學曆
颱灣大學夜曆史係畢業
西班牙Sevilla University博士候選人
著作
主要著作有《菲律賓簡史》(暨南大學,2003)等
這本書的裝幀精美,紙張的觸感溫潤,散發著淡淡的書香,光是放在書架上就足以吸引人的目光。我一直對近現代史,尤其是亞洲地區的變遷頗感興趣,而颱灣在二戰後的曆史進程,無疑是一段錯綜復雜又極具吸引力的敘事。這本書的厚度也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能夠帶領我深入瞭解那個時代的颱灣,從政治格局的重塑,到經濟社會的轉型,再到文化思想的碰撞與融閤。我想象著,作者會如何細緻地描繪國民政府遷颱後的初期建設,如何解讀“戒嚴時期”的社會氛圍,以及在解嚴後,颱灣社會是如何一步步走嚮民主化、多元化的。我特彆好奇書中有多少篇幅會聚焦於普通民眾的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生存狀態,他們的集體記憶,這些往往是被宏大敘事所忽略卻又至關重要的細節。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探討颱灣與中國大陸、與世界的關係,這種地緣政治和文化交流的視角,對於理解颱灣的獨特性和復雜性至關重要。這本書的篇幅暗示著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我希望能從中獲得一場知識的盛宴,對颱灣這片土地及其人民有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也希望作者能夠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卻又不失故事性的筆觸,將這段曆史娓娓道來。
评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它散發齣的學術氣息所吸引。作為一個對曆史細節有著強烈追求的讀者,我迫切地想知道書中是如何構建1945年至2000年間颱灣曆史的研究框架的。我想象著,作者會如何從宏觀的視角齣發,梳理齣這段時期內,颱灣政治格局的演變,包括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反對派的崛起,以及最終的民主轉型。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兩岸關係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軌跡的分析,這種復雜而敏感的關係,對颱灣的內外政策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此外,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社會運動在颱灣民主化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學生運動、勞工運動、婦女運動等等,它們是如何推動社會進步,又麵臨著怎樣的挑戰?對於這段時期颱灣的國際地位和外交政策,書中又會有怎樣的論述?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紮實的史料支撐,嚴謹的學術論證,並且能夠幫助我形成對這段曆史更清晰、更全麵的認識,甚至能夠引發我進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评分這本書的排版布局清晰,字體大小適中,讀起來十分舒適,光是這一點就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信心。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國傢或地區的發展,就必須深入瞭解其曆史進程,而颱灣在1945年至2000年這段時間的經曆,無疑是極具代錶性的。我特彆好奇書中會如何描繪這段時期內,颱灣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從早期國民黨政府的單一陣營,到後來各種思潮的湧現,以及族群關係的演變,這些社會層麵的變化是如何發生的?書中能否提供具體的社會群體、他們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所麵臨的挑戰的描寫?我對書中關於颱灣的“本土化”運動及其在政治、文化和社會層麵所産生的影響有著濃厚的興趣。此外,我也希望書中能夠探討颱灣在國際舞颱上的角色和定位,它如何在冷戰時期和後冷戰時期,在復雜的國際關係中尋求發展和生存?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生動而深刻的方式,帶領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段充滿變革與挑戰的曆史,從中汲取智慧,理解颱灣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
评分初拿到這本書,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震撼,仿佛握住瞭一段厚重的曆史。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地方的現在,必須迴溯它的過去,而颱灣在1945年後的這一段曆史,恰恰是塑造瞭今日颱灣麵貌的關鍵時期。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國民黨政府遷颱後的初期治理策略,包括其在經濟發展、教育改革以及社會穩定方麵的舉措。同時,我也對書中關於“白色恐怖”以及戒嚴時期社會控製的描寫抱有極大的關注,這段充滿壓抑與恐懼的曆史,對颱灣社會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我希望作者能夠以客觀公正的態度,揭示其背後的原因、錶現形式以及對民眾生活的影響。此外,我也對颱灣在解嚴之後,政治民主化進程的復雜性及其所麵臨的挑戰非常感興趣,書中能否深入剖析不同政治派彆的角力,社會運動的興起,以及公民社會的壯大,這些都將是我閱讀的重點。對於一個對曆史懷有敬意的讀者來說,一本能夠提供紮實史料、深刻分析,並能夠引發讀者獨立思考的著作,無疑是極具價值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理解颱灣現代史的一塊重要基石,幫助我撥開迷霧,窺見曆史的真實麵貌。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而富有力量,傳遞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作為一名對亞洲近代史充滿好奇的讀者,颱灣在1945年至2000年間的曆史,無疑是一個繞不開的焦點。我尤其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這段時期颱灣社會經濟發展的詳盡分析。從農業社會的轉型到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再到高科技産業的崛起,這些經濟上的飛躍是如何實現的?在不同的政治體製下,經濟政策又是如何調整的?我期待作者能提供具體的案例和數據來支撐其論述。另外,文化層麵的變遷也讓我十分著迷。在國民黨政府的統治下,中華文化如何在颱灣得到傳承與發展?同時,本土文化又如何在這種背景下尋求自身的定位與錶達?對於“颱灣意識”的形成,書中又會有怎樣的解讀?這些關於文化身份認同的探討,往往是理解一個社會最深層的脈絡。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政治和經濟的梳理,更能觸及到颱灣民眾的精神世界,他們的情感、信仰以及集體記憶,能夠從中感受到曆史的溫度和人性的光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