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心曲

碎心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這是一部獻給死亡的交響曲,將銘心之悲、亙古之怨融入音符;
這是一首謳歌生命的進行曲,將文壇軼事、哲學思考、音樂感悟,化為旋律;
這是一段悲傷的情歌,唱給所有的失意者,失戀的讀者;
這是一闋輕柔的小夜曲,給聽眾帶來溫暖、安慰與希望。

作者簡介

李煒

  芝加哥大學畢業,以前長住美國,現居台灣。已出版作品《書中書》等。特別欣賞法國畫家巴爾蒂斯的一句話:「既然諸君對鄙人一無所知,那就看我作品好了。」

譯者簡介

李小均

  四川人,復旦大學文學博士。著有《自由與反諷》、《傅雷:那遠逝的雷火靈魂》,譯有《在美國》、《天網的墜落》、《找到夢想》、《角鬥士》、《尼采的使命》等作品,參編《古典詩文繹讀》。論文隨筆散見《讀書》、《博覽群書》、《國外文學》、《中國比較文學》等刊物。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自序
序曲
句號(a小調)
下行(C調)
職責(D調)
演戲(F大七和絃)
情歌(a小調)
憂鬱(C調)
魔力(E調)
奇蹟(E調)
銷聲(a小調)
歸零(C調)
舞伴(D調)
配樂(F大七和絃)
迷醉(a小調)
悲劇(E調)
伴奏(a小調)
命運(E調)
退後(a小調)
哭笑(C調)
終曲

圖書序言

悲劇(E調)

儘管起源於神話,但這首歌已經相當為人熟悉,因為它經常出現。我想將之稱為狄奧尼索斯之歌,雖然它已經有了許多名字,在情歌、恰空、以及一切具有魔力和黑暗之聲的音樂中,都能找到它的私語和回聲;雖然它存在於任何用憂傷作為主調的音樂中,無論是布魯斯歌曲、爵士樂、古典還是搖滾。這些憂傷的聲音不過是同一首歌的不同版本而已,同一首歌的變奏,哼著莫名的情懷,意識到世間萬物不過是轉瞬煙雲。

狄奧尼索斯之歌。
最先用狄奧尼索斯來對抗阿波羅的是尼采。他認為,任何作品要配得上藝術之名,必須從這兩種源泉汲取靈感:代表情欲自然流露的狄奧尼索斯;象徵紀律和理性的阿波羅。他們一直在爭奪藝術的主導權。兩者之間的戰鬥是一場永恆的拔河比賽:情感對邏輯、混沌對秩序、沉醉對清醒、瘋狂對理性。

無論這二元對立的劃分有多麼牽強(眾所周知,希臘的諸神比人還自相矛盾,反覆無常),但在尼采的《悲劇的誕生》中卻是必不可少的主題。

在這本處女作中,尼采標新立異地提出,古希臘悲劇是將阿波羅精神和狄奧尼索斯精神強力結合的完美典範,達成了動態的平衡,雙方勢均力敵。他認為,一方面是歌隊的「狂歡」歌舞,另一方面是演員的「理性」言行,雙方的角力,碰撞出創造的火花四濺,使得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和埃斯庫羅斯(Aeschylus)等戲劇家的悲劇成為古代文明的頂峰。

與現代戲劇不同的是,古希臘悲劇中音樂地位突出,角色舉足輕重。尼采認為,音樂在古希臘悲劇中幫助觀眾迅速投入劇情,跟劇情融合一體,跟舞臺上展開的悲傷情節密不可分。正是鑒於音樂在古典悲劇裡的中心地位,尼采最初才想將書名定為《悲劇誕生於音樂精神》。

不論尼采的術語是多麼的出名,他的基本想法其實可以用更簡單的說法來概括。古希臘悲劇正是智性(詩歌)、身體(舞蹈)和情感(戲劇)的強大結合,而音樂是將這三者結合在一起的紐帶:音樂伴隨著詩歌,穿插於戲劇,驅動起舞蹈。因此,這樣的悲劇是一種強烈的體驗,它吸引住了觀眾的心智,打動他們的心扉,同時還展現出人體的魅力。

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尼采會覺得真正的藝術非得結合他所提出的那兩種精神。為什麼他不認為可以只用一種精神來創造出一部更「純粹」的藝術作品?

尼采會這樣回答,我們既需要有狄奧尼索斯,也需要有阿波羅,因為我們是人,太有人性。沒有了低俗(酒神)精神調和,高雅(太陽神)精神總是遙不可及、可感。這種只有知性而無感性的藝術絕對不會讓我們迷醉,不會讓我們感同身受,不會與之融合並在其中迷失自我。借用洛爾加的說法(這說法本身就深受尼采的影響),這樣的藝術完全沒有魔力。

反之,沒有了高雅精神調和的低俗精神,只會迎合我們原始的慾望。缺乏秩序、清晰和邏輯,這樣的藝術必然是癲狂、混沌,感情泛濫,慾望肆虐。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