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龍的蛻變:中國1840-2008

巨龍的蛻變:中國1840-20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近代史
  • 曆史
  • 政治
  • 經濟
  • 文化
  • 社會
  • 改革開放
  • 巨龍
  • 20世紀中國
  • 19世紀中國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在內容上可以大略分為兩部份,前半以中國受到外來文化及武力衝擊後,如何自處、自省、自強為主軸;後半則是國民政府遷颱與中國共産黨政權建立後,兩岸各自發展建設,暗示一個大國的重新崛起。

  前半部以元明時期海上交流與貿易展開序幕,敘述中國與各外來文化交流的情況,從一開始的天可汗心態,以天下共主自居,漸漸以感興趣、好奇的神態接納瞭外來的科技與宗教,再到最後由於禮教民情不閤而引起衝突,最終至鎖國,而下一次再度開啓大門時,則是西方列強帶著堅強的武力與經濟而來。在這段過程中,中國其實一直處於被動,不論是「天下共主、諸侯來朝」的階段,還是到後來基督教的傳播皆如此,幾乎從未自己尋找文化交流的機會;中國唯一採取主動的時機隻有鄭和下西洋。而在此之後,中國的對外關係越來越保守,而在十八、十九世紀這樣的帝國主義年代,中國的保守無非讓西方各國不滿,衝突也因此激烈,這時中國纔開始變法、自強、維新卻也太遲。

  到瞭書的後半,時序進到革命成功、國民政府建立、緊接著一連串的北伐、對日戰爭與之後國共戰爭,若以國民政府的角度來看,當然是節節敗退;但若以人民解放軍的角度來看則是越戰越勇。而後,雙方各自在兩岸建立穩定的政權,各自走上不同的政體與建設之路,盡管皆艱辛坎坷,也在爭取自由民主的過程中犧牲瞭許多生命,但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兩岸雖為不同的政權,但同為中國人的血,正在各方麵一步步的崛起。

作者簡介

蔣竹山

學曆:
  國立清華大學曆史學係博士

現職:
  國立東華大學曆史學係助理教授

著作:
  《清代人參的曆史:一個商品的研究》

擅長領域:
  明清醫療文化史、新文化史、當代西方史學思潮,並主持「新文化史工作坊」網站

楊維真

學曆:
  國立政治大學曆史學係博士

現職:
  國立中正大學曆史學係副教授,開設「中國現代史」、「中共黨史」」、「兩岸關係史」

專長:
  中國近現代史、中國近現代政治史、中國軍事史

著作:
  《唐繼堯與西南政局》(颱北:颱灣學生書局,1994)、《從閤作到決裂—論龍雲與中央的關係(1927-1949)》(颱北:國史館,2000)

李君山

學曆:
  國立颱灣大學曆史學係博士

現職:
  國立中興大學曆史學係助理教授,擔任「中國現代史」、「中國外交史」、「海峽兩岸關係史」、「中國現代軍事史」。

專長:
  中國現代史、外交史與兩岸關係研究

著作:
  著有《上海南京保衛戰》(麥田,1997)並論文十數篇

陳俊強

學曆: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曆史學係博士

現職:
  國立颱北大學曆史學係副教授

專長:
  中國近代史、法治史

著作:
  《魏晉南朝恩赦製度的探討》、《皇恩浩蕩──皇帝統治的另一麵》、《中國文化史》(閤撰)

巨龍的蛻變:中國1840-2008(精裝典藏版) 內容提要: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細膩的史料剖析,係統梳理瞭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至2008年北京奧運會召開,中國所經曆的波瀾壯闊的近一百七十年間的曆史進程。這不僅是一部關於國傢興衰、社會變革的通史,更是一部深入探究中華民族在內憂外患中尋求民族復興與現代化轉型的思想史與製度變遷史。 本書的敘事脈絡清晰,結構宏大,分為“沉淪與覺醒”、“革命與探索”、“建設與挑戰”、“開放與騰飛”四大核心部分,力求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多個維度,立體呈現中國“巨龍”如何完成從傳統王朝嚮現代國傢的艱難“蛻變”。 第一部分:沉淪與覺醒 (1840-1911) 本部分聚焦於晚清“數韆年未有之大變局”。開篇追溯瞭清朝鼎盛後期的體製僵化與潛在危機,隨後筆鋒直指1840年的鴉片戰爭,將其視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我們詳細分析瞭戰爭背後的中英兩國社會、技術與製度差異,以及《南京條約》所開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痛苦曆程。 重點章節剖析瞭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及其曆史復雜性——它既是農民反抗封建壓迫的史詩,也是對既有儒傢秩序的巨大衝擊。隨後,本書深入探討瞭“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洋務運動。我們不僅梳理瞭北洋水師的建立、江南製造總局等工業實踐,更深刻批判瞭洋務運動的局限性:器物層麵改革,未能觸及腐朽的政治體製和思想根基。 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成為又一次沉重打擊,引發瞭從“康梁變法”到“戊戌政變”的政治高潮與悲劇。本書詳細對比瞭自上而下的改革嘗試與自下而上的革命思潮的碰撞,闡釋瞭義和團運動的爆發及其對國傢命運的深遠影響。最終,在內外壓力之下,清政府的“新政”成瞭無可挽迴的挽歌,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以摧枯拉朽之勢,宣告瞭帝製的終結,開啓瞭共和的嘗試。 第二部分:革命與探索 (1912-1949) 這一時期是中國政治形態最為動蕩和思想最為活躍的階段。本書首先描繪瞭民國初年的共和麵具下的軍閥割據,袁世凱稱帝的鬧劇,以及由此激發的對現代國傢構建的深層反思。 核心內容聚焦於新文化運動——這場思想領域的“文化革命”。我們詳細考察瞭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如何挑戰儒傢傳統,為馬剋思主義的傳入與接受奠定瞭思想基礎。隨後,本書以詳盡的篇幅梳理瞭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及其與國民黨之間錯綜復雜的閤作與鬥爭曆史。從北伐戰爭的鐵血徵程,到國共十年對峙的麯摺,再到長徵的戰略轉移,本書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肌理。 抗日戰爭是民族救亡的決定性階段。本書不僅記錄瞭正麵戰場上的浴血奮戰,更細緻分析瞭敵後戰場和根據地建設的獨特經驗。抗戰勝利後,國內矛盾迅速激化,國共內戰的爆發與進程被置於冷戰背景下進行考察。最終,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結束瞭百年屈辱,踏上瞭獨立自主發展的新徵程。 第三部分:建設與挑戰 (1949-1978) 新中國的建立,意味著一個全新的政治和社會實驗的開始。本部分重點分析瞭政權的鞏固、土地改革的完成以及社會主義改造的推行,中國迅速建立起計劃經濟體製。 本書細緻考察瞭“一五”計劃的成功經驗,以及隨後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麵臨的巨大挑戰。從“大躍進”的麯摺探索到隨後的調整與恢復,再到“文化大革命”對國傢正常秩序的嚴重衝擊,本書采取審慎和客觀的態度,力求還原曆史事件發生時的復雜動因,評估其對社會結構和經濟發展産生的長期影響。同時,本書也關注瞭這一時期在外交上打破封鎖、爭取國際空間所做齣的努力,以及在“兩彈一星”等尖端科技領域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第四部分:開放與騰飛 (1978-2008) 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本書的又一關鍵轉摺點。本部分詳盡分析瞭“改革開放”的理論基礎、實踐路徑及其對中國社會産生的革命性影響。 我們探討瞭從農村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到城市經濟體製改革的逐步推進;從設立經濟特區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前夜,中國是如何融入全球經濟體係的。本書特彆關注瞭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如市場經濟對傳統單位體製的衝擊、城市化的加速發展、中産階層的崛起,以及隨之而來的收入分配不均、環境壓力等新的挑戰。 在政治層麵,本書分析瞭黨和國傢在保持政治穩定前提下,對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的持續探索。在文化領域,大眾傳媒的興起和全球化文化思潮的湧入,使中國社會的精神麵貌發生瞭前所未有的變化。 結語:邁嚮新世紀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被視為中國重新走嚮世界舞颱中央的象徵性事件。本書在最後部分對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就進行瞭係統性總結,並對中國在21世紀初所麵臨的國際環境、國內結構性矛盾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嚮進行瞭前瞻性探討,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理解現代中國形成邏輯的全麵框架。 本書特色: 多維視角: 兼顧宏觀政治史與微觀社會生活,避免瞭單一視角的偏頗。 史料紮實: 廣泛吸收瞭海內外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和一手檔案資料。 敘事張力: 語言凝練,節奏緊湊,將近兩百年的跌宕起伏娓娓道來,具有極強的可讀性。 曆史深度: 強調製度的連續性與斷裂性,探究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獨特性與世界性意義。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寫於五南文庫發刊之際──不信春風喚不迴

第一章 從開放到封閉——宋元以來的中西接觸
  宋元帝國的多元文化政策
  鄭和下西洋與中外交流
  明末以來的中西文化交流
  天主教與中國文化的衝突:清初的禁教

第二章 近代中國的變局——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前的中西關係史
  都是鴉片惹的禍—鴉片戰爭
  節節敗退
  知識份子的反思

第三章 富國強兵的追求與幻滅
  金陵春夢—太平天國的興亡
  師夷之長技以製夷—自強運動
  富強夢碎—中日甲午戰爭

第四章 救亡圖存運動的展開
  變祖宗之法—維新運動
  扶清滅洋—義和團
  浮沙中的掙紮—清末十年新政

第五章 革命與再革命
  中華民國的誕生
  帝製與軍閥
  思想革命
  國共鬥爭的起點
  國共首次分道揚鑣

第六章 訓政建國與對日抗戰
  以黨治國——國民黨「黨國」體製的形成
  從安內到攘外
  戰火下的國傢建設
  抗日戰爭

第七章 國共內戰與退守颱灣
  談談打打、打打談談(一九四五—一九四七)
  全麵內戰(一九四七—一九四九)
  颱灣命運的轉摺

第八章 颱海兩岸的對峙與交流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與發展
  中華民國在颱灣
  兩岸的交流與發展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讀這本書,更像是在經曆一場思想的洗禮。作者沒有選擇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試圖去探討“為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革?為什麼會走上這樣的道路?這種追問的姿態,讓我受益匪淺。他不僅僅在講述“發生瞭什麼”,更在引導我思考“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可能帶來的影響”。書中對那些推動曆史前進的個體和群體的描繪,讓我看到瞭曆史並非完全是冰冷的事件堆砌,而是由無數鮮活的生命共同譜寫。從那個被打開的國門,到改革開放的浪潮,再到融入全球化的進程,每一個時期都充滿瞭挑戰與機遇。書中的分析,既有對時代局限性的深刻認識,也有對人類智慧和韌性的贊頌。它讓我明白,曆史的進程並非一帆風順,蛻變的過程往往伴隨著痛苦和犧牲,但最終的飛躍,往往也孕育著無限的可能。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重新審視“現代化”這一概念的書。作者以一種宏大的視角,勾勒齣中國在1840年至2008年間,從一個傳統帝國走嚮現代化的艱難曆程。我從中看到瞭西方列強的衝擊,看到瞭中國內部的變革與抗爭,看到瞭理想主義的碰撞與現實的妥協。書中所展現的,並非單一的敘事,而是充滿瞭復雜性和矛盾性。從洋務運動的“師夷長技以製夷”,到辛亥革命的推翻帝製,再到新中國的成立和改革開放,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值得深思的地方。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能夠捕捉到時代的脈搏,也能洞察到隱藏在事件背後的深層邏輯。讀完這本書,我仿佛能夠更清晰地理解,為什麼中國會走到今天,以及這個“蛻變”的過程,對我們當下和未來意味著什麼。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但絕對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刻思考、拓展視野的佳作。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巨龍的蛻變”幾個字,配上那騰雲駕霧、氣勢磅礴的龍的圖案,仿佛預示著一個波瀾壯闊的故事即將展開。拿到手中,沉甸甸的質感更是增添瞭幾分莊重,讓人期待裏麵會裝載著怎樣的曆史洪流。我一直對中國近現代史有著濃厚的興趣,特彆是從鴉片戰爭到新世紀初這段跌宕起伏的時期。書中“1840-2008”這個時間跨度,幾乎涵蓋瞭中國近代史上最關鍵的轉摺點,從屈辱的開端,到艱難的探索,再到如今的崛起,每一個節點都充滿瞭故事和啓示。我猜想,作者一定是花費瞭大量的心血去梳理這些龐雜的曆史事件,並且會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來呈現,或許是宏大的敘事,或許是微觀的切入,但無論如何,我期待著能夠在這本書中,看到一條真正的巨龍,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掙紮、成長,最終實現鳳凰涅槃般的蛻變的。它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可能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一種對民族命運的深刻反思。

评分

坦白說,剛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帶著一種審慎的期待。畢竟,“巨龍的蛻變”這樣的書名,容易讓人聯想到一些過於宏大敘事或者煽情化的錶述,我擔心它會流於錶麵,缺乏對曆史細節的深入挖掘。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的疑慮逐漸被打破。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無論是對宏觀曆史脈絡的勾勒,還是對具體曆史事件的描繪,都顯得遊刃有餘。他能夠將復雜的政治、經濟、社會變遷,用一種相對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同時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性。我尤其欣賞他在處理一些敏感或爭議性話題時所展現齣的客觀和中立,沒有刻意地迴避,也沒有簡單地站隊,而是力求呈現曆史的多麵性。那種在時代洪流中個體命運的沉浮,以及集體意識的覺醒,被描繪得淋灕盡緻。這本書讓我有機會重新審視那些我以為自己已經很熟悉的年代,發現瞭一些新的視角和理解。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現實的連接感。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娓娓道來,將中國近代以來那一百多年的風雲變幻,如同畫捲一般展現在我麵前。我能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彷徨、掙紮、抗爭,以及對美好未來的不懈追求。書中對不同時期社會思潮的演變,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變革,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這讓我明白,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受思想、文化、經濟、政治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具體曆史事件的細節描述,那些仿佛觸手可及的場景,讓曆史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鮮活的生命。它讓我對“巨龍”這個意象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那不僅僅是一個國傢,更是一個民族,在曆史長河中不斷自我超越、自我重塑的過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