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乃嘗試深入討論結構鋼材特性、非綫性結構分析,鋼結構耐震設計,SRC結構耐震設計、鋼結構疲勞與斷裂設計等。且介紹各種不同鋼結構係統之特性及其優缺點,與工程選擇時所應注意的事項。書中亦加入不少筆者的研究或建議供參考。設計者可依各工程之特性,決定其最適用之材料、結構係統、結構細部及施工考量等,以期除能完成正確的鋼結構外,亦是最佳的鋼結構。
作者簡介
陳生金
現職:
國立颱灣科技大學講座教授
學曆:
美國Lehigh University土木工程博士
經曆:
財團法人颱灣營建研究院院長
中華民國鋼結構協會理事長
內政部建築技術審議委員
鋼結構設計規範召集人
鋼結構施工規範召集人
鋼結構品質管製作業標準召集人
序(陳舜田) I
自序 III
第一章 結構鋼材特性
1.1 前言 1
1.2 鋼材之生産 1
1.2 鋼材之生産 1
1.3 冶金基本原理 4
1.4 鋼材之熱處理 6
1.5 鋼材之化學成份 9
1.6 結構鋼材之銲接性 12
1.7 鋼材之物理性質 16
1.8 鋼材之耐震性能 24
1.9 鋼材之耐蝕性 24
1.10 鋼材之耐火性能 25
1.11 鋼材之選用 29
1.12 常用的結構型鋼 31
1.13 近年來鋼材的發展 32
1.14 參考文獻 43
第二章 鋼結構塑性行為與分析
2.1 前言 47
2.2 桿件塑性應力重分配 47
2.3 結構桿件間之塑性應力與塑性彎矩重分配 53
2.4 塑性分析 59
2.5 桿件在非彈性反復載重下之行為 72
2.6 構架之塑性分析 83
2.7 構架非彈性分析 94
2.8 非綫性分析之收斂準則 95
2.9 參考文獻 99
第三章 鋼結構耐震行為與設計
3.1 前言 101
3.2 耐震結構用鋼材 101
3.3 結構斷麵性質與側嚮支撐 117
3.4 鋼結構耐震係統 129
3.5 韌性抗彎矩構架係統 130
3.6 鋼骨抗彎矩構架梁柱接頭受地震力之行為 132
3.7 美日地震鋼骨抗彎矩構架梁柱接頭區之破壞 137
3.8 美日地震後鋼骨梁柱接頭設計與施工之發展 144
3.9 改良式梁柱接頭之探討 147
3.10 切削式高韌性鋼骨梁柱接頭之開發 155
3.11 梁柱腹闆交會區之行為與設計 188
3.12 其他抗彎矩構架係統 208
3.13 特殊同心斜撐構架係統 211
3.14 偏心斜撐構架係統 231
3.15 挫屈束製斜撐 258
3.16 低降伏強度鋼鋼闆剪力牆係統 260
3.17 破壞控製之耐震設計 263
3.18 耐震設計與耐風設計 266
3.19 耐震施工與品質管理 268
3.20 參考文獻 271
第四章 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
4.1 簡介 279
4.2 SRC梁強度 284
4.3 SRC構材之軸嚮強度 291
4.4 SRC梁柱設計 303
4.5 復閤式鋼管混凝土柱新工法 307
4.6 剪力釘之強度 310
4.7 SRC桿件及梁柱接頭細部配置 310
4.8 SRC結構耐震設計 321
4.9 SRC梁柱接頭區剪力設計 331
4.10 SRC梁柱彎矩強度比 335
4.11 SRC梁柱接頭區細部設計建議 337
4.12 SRC半預鑄工法 344
4.13 參考文獻 346
《鋼結構行為與設計》的語言風格和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不像一本生硬的教科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在娓娓道來。作者善於運用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將復雜的力學概念變得易於理解。比如,在解釋鋼材的屈服行為時,作者將其比作“橡皮筋拉伸到極限後的變形”,生動形象地描繪瞭材料從彈性狀態轉變為塑性狀態的過程。我還發現,書中對一些關鍵概念的引入都非常自然,並沒有突兀地拋齣公式,而是通過問題的提齣、現象的觀察,引導讀者一步步探究其背後的原理。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的閱讀興趣,讓我能夠主動地去思考和學習。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鋼結構發展史和工程趣聞的介紹,這些內容雖然與核心技術關聯不大,但卻極大地豐富瞭書籍的可讀性,也讓我對鋼結構工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讓我感受到,技術的發展背後,是無數工程師的智慧和汗水。
评分這本書在理論深度和工程實踐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契閤點,這一點是我一直以來在鋼結構學習中最希望找到的。作者在講解鋼材的力學性能時,不僅僅停留在基本的強度和剛度計算,而是深入分析瞭鋼材在不同環境因素(如高溫、低溫、腐蝕)下的錶現,以及焊接、螺栓連接等常見施工工藝對結構性能的影響。這對於在颱灣地區經常需要考慮復雜環境因素的工程師來說,是極其寶貴的知識。它幫助我理解,在實際工程中,一個看似簡單的設計決策,背後可能牽涉到多方麵的考量。書中對鋼結構抗震設計的論述尤為詳細,它不僅介紹瞭傳統的抗震設計方法,還引入瞭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減隔震技術,並結閤颱灣地區的地震特性,給齣瞭具體的應用指導。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抗震構件(如耗能支撐、阻尼器)的工作原理和選型的詳細介紹,這讓我對如何提高鋼結構在地震中的安全性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這本《鋼結構行為與設計》的另一大亮點是它在更新設計理念方麵的貢獻。作者緊跟國際前沿,將最新的鋼結構設計理論、技術和規範融入書中,並且特彆關注瞭在颱灣地區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比如,書中對可持續性設計和綠色建築理念在鋼結構領域的應用進行瞭探討,這對於我們當下追求環保和節能的社會發展趨勢來說,是非常及時的。它介紹瞭如何選擇環保型鋼材,如何優化結構設計以減少材料消耗,以及如何進行鋼結構的迴收和再利用。我特彆喜歡它關於“韌性設計”的章節,作者強調瞭結構在遭受災害(如地震)後,不僅要保證不倒塌,還要能夠快速恢復功能。這對於颱灣地區這種自然災害多發的地區來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書中還探討瞭如何通過構件的延性設計來提高結構的整體抗震能力,以及如何利用預製構件和模塊化設計來縮短工期和提高施工效率。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鋼結構設計未來的發展方嚮,也為我提供瞭很多創新的思路。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本思想指南,引領我們思考如何設計更安全、更經濟、更環保的鋼結構。
评分我得說,《鋼結構行為與設計》這本書的設計理念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它在“設計”這部分,並沒有像很多教科書那樣,隻是羅列齣一堆規範條文和計算公式,而是更加注重培養讀者的設計思維。作者花瞭很大篇幅講解如何從實際工程需求齣發,選擇最閤適的鋼材類型和截麵形式,並考慮經濟性、施工便利性和可持續性等因素。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不同結構體係的比較分析,比如桁架、框架、拱形結構等,以及在不同建築類型(如廠房、高層建築、橋梁)中,哪種結構體係更具優勢。這本書不僅僅教你“怎麼做”,更告訴你“為什麼這麼做”。例如,在設計高層建築的抗側力體係時,書中詳細對比瞭框架-剪力牆體係、框架-支撐體係以及巨型結構體係的優缺點,並結閤颱灣地區的地質條件和地震烈度,給齣瞭具體的選擇建議。我還注意到書中對風荷載和地震作用下的結構動力響應分析有深入的討論,這對於我們颱灣地區的工程師來說至關重要,畢竟這裏經常會麵臨颱風和地震的挑戰。作者還強調瞭在設計過程中,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元分析軟件來模擬和優化結構性能,並且給齣瞭如何解讀和驗證這些模擬結果的指導。這本書讓我感覺,設計不僅僅是數學的計算,更是工程智慧的體現,需要綜閤考慮多種因素,並在不同方案之間進行權衡。它也讓我明白瞭,優秀的設計往往是兼顧瞭技術可行性、經濟閤理性和環境友好性。
评分這本書在教授理論知識的同時,非常注重培養讀者的工程實踐能力。《鋼結構行為與設計》中包含瞭大量的工程實例,這些實例不僅來自颱灣本地,也參考瞭國內外一些經典的鋼結構項目。作者在分析這些案例時,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數據,而是深入剖析瞭設計過程中的關鍵決策點,以及麵臨的挑戰和解決方案。例如,書中對一個大型廠房鋼結構的設計過程進行瞭詳細描述,其中涉及到瞭吊車梁的荷載計算、柱與基礎的連接設計、以及屋蓋結構的風荷載分析等。這些內容都與實際工程息息相關,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在實際應用中的轉化。此外,書中還介紹瞭一些常用的鋼結構設計軟件和計算方法,並指導讀者如何正確地使用這些工具。它讓我意識到,掌握先進的計算工具是現代工程師必備的技能。這本書讓我感覺,學習鋼結構設計不再是枯燥的理論灌輸,而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樂趣的探索過程。
评分《鋼結構行為與設計》在內容編排上非常有條理,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層層深入,讓讀者能夠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鋼結構動力響應的章節,它詳細介紹瞭如何分析鋼結構在風荷載、地震作用下的動力特性,以及如何進行動力彈塑性分析。這對於設計高層建築、大跨度橋梁等對動力響應要求較高的工程項目至關重要。書中還對一些新興的鋼結構設計技術進行瞭介紹,比如鋼-混凝土組閤結構、鋼管混凝土結構等,並分析瞭它們在颱灣地區的應用前景。這讓我看到瞭鋼結構工程未來的發展方嚮,也為我提供瞭新的研究思路。此外,書中還強調瞭鋼結構設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從設計、施工、運維到拆除和迴收的各個階段,這符閤當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本書讓我感覺,它不僅僅是在教授一門技術,更是在培養一種工程思維,一種對結構安全、經濟、環保和社會責任的全麵考量。
评分讀完《鋼結構行為與設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非常“接地氣”,尤其是在案例分析的部分。作者沒有空談理論,而是選擇瞭大量颱灣本地的實際工程項目作為範例,詳細解析瞭這些項目的設計思路、施工難點以及最終的成果。比如,書中對某跨海大橋的鋼結構部分進行瞭詳盡的剖析,從初步選型到最終的疲勞驗算,每一個環節都講解得非常清楚。我以前總覺得橋梁設計是高不可攀的,但這本書通過具體的案例,讓我看到瞭其中的邏輯和方法。我還記得書中對一個大型體育場的鋼結構屋蓋設計的討論,其中涉及到大跨度、復雜空間形態下的受力分析和節點設計,作者通過大量的圖紙和計算過程,一步步揭示瞭如何解決這些挑戰。這些案例不僅僅是技術的展示,更是一種經驗的傳承,讓我能從彆人的成功和失敗中學習。更重要的是,書中對每個案例的“經驗教訓”和“優化建議”都進行瞭總結,這比單純地介紹一個項目更有價值。它讓我明白,在實際工程中,理論知識如何與現場情況相結閤,如何應對各種突發狀況。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很多我們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在實際應用中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和完善。
评分我認為,《鋼結構行為與設計》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嚴謹的邏輯性和清晰的結構。從材料的本構關係到構件的強度與穩定,再到整體結構的動力響應,作者循序漸進,層層遞進,使得整個知識體係的構建非常完整。書中對於鋼材屈麯行為的闡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不僅詳細講解瞭軸心受壓構件的歐拉屈麯和工程師屈麯,還深入探討瞭受彎、受扭構件的側嚮扭轉屈麯等復雜現象。這些內容在其他教材中往往被一帶而過,但在這本書中卻得到瞭充分的展開,並配以大量的圖錶和算例,讓我能夠深入理解其背後的力學原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塑性分析”的章節,它不僅介紹瞭塑性鉸的概念,還講解瞭塑性設計方法在梁、框架等結構中的應用。這讓我意識到,傳統的彈性設計方法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過於保守,而塑性設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鋼材的承載能力,從而實現經濟性的提升。書中對不同類型鋼材(如普通碳素鋼、高強度低閤金鋼、耐候鋼)的性能特點和適用範圍也進行瞭詳細的介紹,為工程師提供瞭豐富的材料選擇依據。
评分《鋼結構行為與設計》在理論深度和工程實用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這一點是我非常欣賞的。它在講解鋼材的力學性能時,不僅涵蓋瞭基本的彈性模量、屈服強度等,還深入探討瞭鋼材在不同溫度、應變率下的行為變化,以及焊接、冷彎等加工工藝對材料性能的影響。這對於我們從事鋼結構設計的人來說,是非常關鍵的細節。我之前閱讀過的其他書籍,在這方麵要麼過於簡化,要麼就過於學術化,難以直接應用於工程實踐。這本書則恰到好處,它能夠讓你理解“為什麼”,而不是僅僅知道“是什麼”。例如,在討論鋼結構的疲勞性能時,作者詳細介紹瞭 S-N 麯綫的原理,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連接形式和荷載組閤來評估鋼結構的疲勞壽命。它還給齣瞭提高鋼結構抗疲勞能力的設計建議,這在麵臨頻繁變載的工程項目中尤為重要。此外,書中對於鋼結構的穩定設計,特彆是長細比、臨界屈麯荷載的計算,也進行瞭非常細緻的闡述,並結閤瞭最新的設計規範和研究成果。它讓我明白,鋼結構設計不僅僅是滿足強度要求,更要保證結構的整體穩定性和局部穩定性。
评分這本《鋼結構行為與設計》簡直是讓我眼前一亮,比我之前讀過的幾本同類書籍要紮實太多瞭!尤其是在“鋼結構行為”這部分,作者的闡述簡直是庖丁解牛,細緻入微。我一直對鋼結構在不同荷載作用下的變形和破壞機理感到好奇,但很多書都隻是淺嘗輒止。這本書卻把材料的塑性、屈麯、斷裂等關鍵行為都講透瞭。比如說,它詳細解釋瞭闆柱連接在承受偏心荷載時,為什麼會齣現應力集中,以及如何通過調整翼緣厚度或增加加強肋來改善這個問題。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節點設計的章節,作者不僅僅是列舉瞭各種節點形式,還深入分析瞭每種節點背後的力學原理,以及在實際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復雜情況,比如連接處的焊縫疲勞問題,或者高強度螺栓的滑移破壞。作者還特彆提到瞭颱灣地區的一些實際工程案例,這對我來說太有用瞭!很多國外的教材雖然理論很牛,但真的拿到颱灣的工地上,很多情況都對不上。這本書的圖示也非常清晰,一些復雜的受力模型通過示意圖就能一目瞭然,讓我這個不太擅長想象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而且,書中還穿插瞭一些曆史發展和理論演進的介紹,讓我知道這些設計規範是怎麼一步步發展起來的,這對於理解其背後的邏輯非常有幫助,而不是死記硬背。我尤其喜歡它在分析局部屈麯時的處理方式,它不僅僅給齣瞭計算公式,還解釋瞭為什麼這些公式是這樣得齣的,以及在什麼條件下它們是適用的,什麼條件下需要更精細的分析。這本書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一門技術,更是在理解一門學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