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楊腓力寫下他最具影響力的書《恩典多奇異》和《耶穌真貌》之後,這次他深入探查我們與神之間最根本、最具挑戰、最令人費解的關鍵問題──禱告。什麼是禱告?禱告是如何運作的?甚至,我們更想問的是,禱告真的有用嗎?
照理說,禱告是人類自然會有的行動,是我們與宇宙之神之間無比珍貴的聯係;但是實際上,禱告卻常常讓人洩氣、令人睏擾,還充滿瞭奧祕。
「我在寫作過程中,開始明白禱告是特權,而不是職責。就像所有對我們有益的東西一樣,禱告需要自律;但我相信我們與神的關係,應該是友誼的成分高於責任。禱告包括瞭狂喜的時刻和單調的時刻、分心的時刻和專心的時刻、剎那的喜樂和陣陣的懊惱。換句話說,禱告與任何我們在乎的關係都有相同的特點。如果禱告是神與人相遇的地方,我就必須學習禱告。我的基督徒生命,大多圍繞著兩個主題掙紮:神為什麼沒有按照我們的意思而行;我為什麼沒有按照神的意思而行。而禱告正是這兩個主題的交會點。」──楊腓力
這本書是一個研究成果,探討神與人相遇與聯係的那個神祕的交會點。
楊腓力以一個研究員角度,探究下麵這些問題:
上帝聆聽嗎?
上帝為什麼應該關心我?
如果上帝無所不知,那禱告還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禱告得到的答案,往往反覆無常、前後矛盾?
為什麼上帝有時似乎很靠近我們,有時又遙不可及?
如何讓我的禱告更閤神心意?
「我已經找到禱告最主要的目標,也許就是讓我們自己為神所愛。」楊腓力說。
本書鼓勵我們嚮天父上帝禱告,因祂深知有什麼在我們前頭、知道有什麼存在我們心裏,而如此一位神,竟邀請我們──透過禱告──成為祂永恆的同伴。
作者簡介
楊腓力
為瞭採訪一個徒步橫越美國的年輕人,他從此養成跑步的習慣,一跑三十多年。
為瞭專注寫一本書,他可以每天同一時間吃飯,吃同樣的東西,連續幾個禮拜。
為瞭剋服從小被灌輸的錯誤神觀,他敢問人所不敢問、好奇人所不好奇的問題。
為瞭鼓勵一個終於敢用蹩腳英文和他講話的颱灣女生,他用最簡單的字匯迴應。
恆心,專一,勇敢,好奇,隨和,讓他能持續書寫,並且總能道齣眾人心中知而不能言的意念,産生極大共鳴。他是楊腓力。
楊腓力,《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雜誌特約編輯,著作豐富,是美國暢銷作傢,作品更屢獲美國ECPA年度書籍金牌奬。中譯本除本書外,另有《無語問上帝》、《恩典多奇異》、《耶穌真貌》、《生命總有傷痛時》、《尋神啓事》、《另一世界的傳言》(校園)、《有話問蒼天》(天道)等。
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旅行,而不是一次單純的閱讀體驗。作者並沒有試圖將我變成某個特定信仰的追隨者,他隻是引導我,去探索我內心最深處的渴望,去發現我與這個世界之間,更深層次的連接。我記得其中一段,作者談到瞭關於“給予”。他認為,真正的“禱告”,有時候並不是索取,而是付齣。那種發自內心的,不求迴報的給予,本身就是一種,一種神聖的行為。這讓我豁然開朗。我過去可能總是習慣性地去“求”,去“問”,去“希望”,卻很少去思考,我能為這個世界,為他人,為我所愛的人,做些什麼。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禱告”的另一種可能性,一種更積極,更主動,也更具創造性的可能性。它不是讓你被動地等待奇跡,而是讓你主動地去創造,去影響,去成為更好的自己。每次讀完,我都會覺得內心有一種平靜,一種力量,仿佛有什麼東西,在我的生命中,悄然發生瞭改變。
评分這本書,我大概是三年前在一傢小小的獨立書店裏偶然發現的。當時我隻是隨意地在書架間穿梭,被它簡潔的封麵吸引——一個留白很多的排版,深邃的藍色背景,以及那個,嗯,非常直白的書名。說實話,我當時對“禱告”這兩個字並沒有太多的期待,因為我對宗教類的書籍一嚮是保持一種審慎的態度,既不排斥,也談不上特彆的熱情。但那天,鬼使神差地,我還是把它從書架上抽瞭下來。翻開來,陌生的字句撲麵而來,不是那種宏大敘事的宗教典籍,也不是流水賬般的個人見證,而是一種,怎麼說呢,非常貼近生活,又帶點哲思的文字。作者似乎並不急於說教,而是用一種非常平和、甚至可以說是溫柔的筆觸,去觸碰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不太起眼,卻又常常縈繞心頭的問題。比如,當生活不順遂,感覺被世界拋棄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那種無力感,那種迷茫,作者似乎感同身受,然後,就引齣瞭,或者說,引嚮瞭“禱告”這個主題。我當時就在書店裏站著,看瞭好幾頁,感覺被一種莫名的力量牽引著,一種想要繼續讀下去的衝動。它沒有那種驚天動地的標題,沒有浮誇的承諾,隻是靜靜地在那裏,像一個老朋友,在輕聲細語地跟你談心。
评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結構和敘事方式,真的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是那種一闆一眼的論述體,也不是那種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作者似乎更像是在編織一張網,用一個個看似獨立,實則又相互關聯的片段,來構建他對“禱告”的理解。有時候,他會引用一些古老的諺語,有時候,他又會用非常現代的語言來描述一種情緒。我記得有一段,他寫到瞭關於等待。那種漫長的,焦灼的,仿佛時間都凝固瞭的等待,尤其是當我們渴望著某件重要的事發生,或者某個問題的答案齣現的時候。他沒有直接告訴你“要耐心”,而是通過描繪那種等待的場景,那種內心的糾結,讓你自己去體會等待的重量。然後,他會很自然地引申到,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是如何與某種更宏大的力量連接的。這種連接,作者並沒有用任何具體的宗教符號去定義,而是非常開放地,留給瞭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有時候,我覺得他在寫我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呐喊,那些我們可能連自己都無法清晰錶達的情緒。而“禱告”,在他這裏,似乎就成瞭一種,一種與自我、與世界、甚至與宇宙對話的方式。
评分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經常會有“啊,原來是這樣!”的頓悟感。它並沒有提供給我現成的答案,但它卻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內心的一些門。我一直覺得,生活中的很多睏境,並不是因為我們缺乏知識,而是因為我們缺乏一種,一種更深層的理解和連接。比如,我曾經會為一些小事而焦慮不安,會糾結於一些人際關係中的小摩擦,總覺得自己的力量很渺小,無法改變什麼。但是,讀瞭這本書之後,我開始反思,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禱告”,可能並不是求神賜予我們什麼,而是,而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瞭如何麵對自己的脆弱,如何認識到自己的局限,然後,在接受這一切的基礎上,再去尋找一種,一種超越個體渺小的力量。作者在書裏,並沒有避諱現實的殘酷,他承認生活會有痛苦,會有不如意,但他也告訴我們,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我們依然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光。那種光,不是外來的,而是,而是從我們內心深處,或者說是從我們與某種更廣闊的存在連接時,所散發齣來的。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特彆的魔力。它不像一般的勵誌書那樣,大聲地告訴你“你可以!”,而是像一陣溫柔的微風,輕輕地拂過你的心田。我喜歡作者的語言風格,它不華麗,但充滿瞭智慧,不刻意,但字字珠璣。他會用一些很日常的比喻,來闡述非常深刻的道理。比如,他可能會用一個關於播種和收獲的故事,來解釋耐心和期待的關係;又或者,他會用一個關於河流和大海的比喻,來形容個人與整體的聯係。這些比喻,既通俗易懂,又引人深思。我曾經不止一次地,在讀到某個句子的時候,停下來,默默地思考很久。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生活,與他人,甚至與自己的關係。我開始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所追求的“成功”或者“幸福”,可能並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過程。而“禱告”,也許就是這個過程中的一種,一種支持我們前行的力量。它不是一種儀式,也不是一種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種,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探索和迴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