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上帝,就是緊隨上帝的啓示,根據衪的救贖作為來行動,並且聆聽衪對這些行動所作的詮釋。」
這是一本滿溢著傳道者熱情的神學書寫。作者餘達心博士,現任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以蘊藏著深切情感的筆調,闡釋基督教教義的內涵,也就是上帝救贖計畫的偉大與真實。
當中所呈現的思索與反省,乃始於聆聽上帝的啓示,這包括聆聽世道和人心的呼喊。與此同時,作者也進行一種檢視──批判教會的宣講是否忠於上帝的道,是否按上帝的啓示去宣講。因此,作者在交代神學所為何事的時候,將聆聽上帝的啓示、跟隨上帝智慧的邏輯,與剖析人的存在處境加以緊密地結閤。談處境時,他帶我們看個體的人格生命,如何在人類自己所打造的內在與外在壓力中瀕臨破碎;談道成肉身時,他帶我們體會基督來到我們當中,乃是以祂自己的仁格生命與人相遇,要在人裏麵重新建立一種在悔改、捨己、聆聽中,與神契閤的生命。
作者在本書中所展示的,不是一套概念工具或知識體係,而是一種投身於真理的態度:置身於啓示與處境的辯證關係中,以救贖作為詮釋的鑰匙,進入苦罪的世界,道成肉身地活在其中。這也是一份邀請,呼喚每一位基督門徒開始這趟生命轉化的旅程,因此得以嚮這個苦難的世界言說齣上帝的救贖。
作者簡介
餘達心博士
資深華人神學工作者,現任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及主恩澤森講座教授(神學科),早年畢業於富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獲道學碩士及神學碩士學位。1975年 迴到香港參與中國神學研究院之創立,其後赴英國進修,1981年獲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哲學博士(D. Phil.)學位 。
除神學研究外,餘博士對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匯通之探討,以及福音對文化之批判,尤為關注。現亦為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研究中心院士。論著包括《荒漠行》(突破)、《信念書註釋》(福閱)、《基督教發展史新釋》(改革宗)、《自由與承擔》、《生命真精采》(基督教文藝)等書。
讀到《聆聽:神學言說的開端》這個書名,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幅畫麵:在寂靜的夜晚,一個人獨自麵對著星空,或是凝視著一本泛黃的古籍,那種專注與投入,似乎就是“聆聽”的最佳詮釋。我一直覺得,任何深刻的學問,都離不開一種“謙卑”的態度,而“聆聽”恰恰是這種謙卑最直接的體現。我們常常急於錶達自己的觀點,急於“說”齣自己的理解,卻忽略瞭,或許真正的智慧,需要我們先學會“聽”。這本書的副標題“神學言說的開端”,更是讓我覺得它可能觸及瞭神學最根本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對神學的理解,可能已經是在某個成熟的理論體係之下,我們學習的是既有的“言說”,但這本書似乎想帶我們迴到原點,去思考,神學“言說”是如何發生的?它的“開端”是什麼?是某種啓示?是某種體驗?是某種對存在的反思?我特彆好奇作者會如何界定這個“開端”,它會是一個曆史性的節點,還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又或者,它是一種認識論上的轉變?作為一個對哲學思考頗感興趣的讀者,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新的視角,來打破我對神學既有的認知,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是真正的“言說”,以及它是如何誕生的。
评分這本書名《聆聽:神學言說的開端》真的很有意思,勾起瞭我不少好奇。最近在書展上瞄到它,封麵設計雖然不張揚,但散發著一種沉靜的力量,讓人忍不住想探究它究竟想傳達什麼。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討論神學,似乎都陷在某個既定的框架裏,討論來討論去,總是在繞圈子。但“聆聽”這個詞,感覺提供瞭一個完全不同的切入點。它不是主動的“說”,而是被動的“聽”,這本身就很有哲學意味。我猜想,這本書或許在探討,我們是如何進入對神學的理解的,是不是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理解”其實是一種預設的先入為主,而真正的“開端”,反而是放下自己,去“聆聽”某種更深層、更本質的聲音?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信息爆炸,各種聲音充斥,我們似乎越來越難沉靜下來,去認真傾聽。這種“聆聽”的態度,即便不是神學研究者,相信也能從中獲得一些關於如何麵對復雜信息、如何尋找內心平靜的啓發。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展開這個“聆聽”的概念,會從哪些角度去闡述神學言說的“開端”,會不會涉及一些具體的例子,或者是一種理論上的構建?總之,這個書名就像是一扇門,邀請我走進去,去發現一些未曾抵達過的風景。
评分《聆聽:神學言說的開端》這個書名,讓我感受到一種特彆的“靜”與“深”。在喧囂的世界裏,能夠“聆聽”似乎已經成瞭一種奢侈,而“神學言說”本身就帶有一定的深度和復雜性。我猜想,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可能並不是在教導我們“如何說”神學,而是引導我們去“聽”神學。這讓我聯想到很多古代的智慧,它們往往強調“靜觀其變”,強調傾聽內在的聲音。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將“聆聽”與“神學言說”聯係起來,探討的是怎樣的關係?神學的“言說”,是否一開始就蘊含在某種“聆聽”之中?它會是一種對啓示的響應?對宇宙奧秘的感應?還是對人類睏境的深切體察?副標題“開端”,更是勾起瞭我的好奇心。它似乎在邀請我們去探索神學思想的源頭,去發現那些最原始、最純粹的“言說”是如何誕生的。這本書會不會觸及到一些關於人類信仰的最初形態?或者是一些關於語言如何承載意義的深刻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哲學上的啓發,它不僅僅是對神學理論的梳理,更是對我們如何理解和接納“真理”的一種方式的引導,讓我們學會放下浮躁,用心去“聆聽”那些來自生命深處的聲音。
评分這本書名《聆聽:神學言說的開端》,第一眼就吸引瞭我,它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像是一個未解之謎,又像是一麯未被譜寫的鏇律。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是在探討一種非常“內嚮”的神學視角,它不關注宏大的教義,不聚焦於教會的組織,而是試圖迴到神學最純粹、最原始的狀態。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對神學的理解,都被框定在既有的框架裏,我們學習的是彆人已經“說”齣來的東西,卻很少去思考,這些“說”是從何而來。而“聆聽”,恰恰是一種“收”的姿態,它意味著一種開放,一種接納。我很好奇,作者會以什麼樣的“聲音”來作為“聆聽”的對象。是來自聖經的聲音?來自自然的聲音?還是來自人類心靈深處的聲音?而“神學言說的開端”,聽起來就像是在追溯神學思想的源頭,它會是某個曆史時刻的頓悟?是某個哲人的思考?還是某種普遍的人類經驗?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是能引導我進入一種沉浸式的思考體驗,去感受那些關於神聖的最初的、最原始的“聲音”,並理解這些聲音是如何最終演變成我們今天所說的“神學”。
评分《聆聽:神學言說的開端》這個書名,讓我想到瞭很多關於“真理”的追尋。我一直認為,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真理”,可能隻是我們當下能夠理解和接受的一種錶達方式。而“聆聽”,是不是意味著一種對超越我們當前理解的“真理”的接納與理解?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句溫柔的邀請,邀請讀者放下固有的成見,去靜靜地感受,去細細地品味。尤其是“神學言說”這個詞,讓我感到它的觸及範圍可能很廣。神學不僅僅是關於信仰的討論,它也關乎人類對生命意義、對宇宙起源、對終極關懷的探索。而“言說”,又是這種探索的外化。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神學言說”的,它會涵蓋哪些方麵?是宗教文本的解讀?是哲學傢對信仰的論述?還是個體內心深處的靈性體驗?更讓我著迷的是“開端”這個詞。它暗示著一種溯源,一種追根究底。我想象這本書可能會探討,人類最初是如何開始思考神聖的,是如何嘗試用語言來錶達與超越性連接的。這或許涉及到人類文明的早期,或者是一種普遍的人類心理需求。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深刻的洞見,讓我們理解,那些關於神聖的最初的、最純粹的“言說”是如何萌芽的,又是如何影響瞭我們今天的信仰和思考方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