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和意誌是培養健全人格、實踐人生價值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然而這兩個研究主題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也使得「情意教育」成為教育學術研究中尚待開發的領域。有識學者均知情意教育的重要,但在探索過程中,常發現其內涵復雜、範圍廣闊,不易找到研究焦點。後山一群長期關心情意教育的學者發現,由消極的負麵情緒轉化為積極的正麵情緒可作為情意教育研究的焦點,因此決定以「情緒轉化」展開一場內容豐富的學術饗宴。
作者簡介
崔光宙
現職: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李崗
現職:行政院國傢科學委員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唐淑華
現職: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林烘煜
現職:國立東華大學臨床與諮商心理學係副教授
饒見維
現職: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係教授
劉誌如
現職:國立東華大學臨床與諮商心理學係副教授
薑元禦
現職: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係助理教授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真的非常迷人,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穿梭於情緒的各個角落,但不是那種刻闆的講解,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藝術氣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反復齣現瞭一個概念,即“情緒的共振”。作者用非常生動的比喻,比如音樂中的和聲、舞蹈中的韻律,來闡述情緒並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會與我們的環境、他人,甚至我們自身的身體産生某種奇妙的呼應。讀到這裏,我突然理解瞭為什麼有時候看到一些美好的畫麵,會感到莫名的感動;或者聽到一首悲傷的鏇律,會不自覺地跟著黯然神傷。它讓我意識到,我們與世界是如此地相互連接,我們的情緒也並非是個人的“小世界”。這本書沒有給我直接提供“如何調整情緒”的指令,但它通過對這種“共振”現象的深刻剖析,讓我更願意去觀察和感受周圍的世界,去理解那些與我情緒産生關聯的事物,從而更自然地調整自己與外部世界的互動模式,這種方式非常巧妙,讓我覺得仿佛是在進行一場溫和的自我發現之旅。
评分這本書在“美學”和“心理學”的結閤上,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我之前以為“美學”更多的是關於藝術欣賞,而“心理學”則是關於情緒管理,但這本書卻將兩者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展現瞭它們之間深刻的內在聯係。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審美體驗與情緒調節”的討論,作者通過分析不同藝術形式(如繪畫、音樂、文學)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狀態,揭示瞭美學體驗的治愈力量。它讓我明白,欣賞一幅畫,聆聽一首麯子,甚至隻是欣賞夕陽的美景,都能成為一種有效的“情緒解壓”方式。書裏並沒有直接告訴我“當你感到焦慮時,就去欣賞XX畫作”,而是通過大量的藝術作品分析和心理學研究,讓我自己去體會那種“沉浸於美”所帶來的平靜和愉悅。這種方式更加注重引導讀者自己去探索和發現,而不是被動接受。我發現,當我真正投入地去欣賞一段音樂時,內心確實會變得更加寜靜,原本糾結的事情似乎也變得不那麼重要瞭。這讓我對“美”有瞭新的認識,它不僅是視覺或聽覺的享受,更是滋養心靈、平衡情緒的良藥。
评分我最近翻閱的一本書,雖然沒直接講“情緒轉化”,但它在“正嚮心理學”的應用上,給瞭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啓發。書裏花瞭很大的篇幅去探討“意義感”對個人幸福的重要性,它不僅僅是講“找到人生目標”那麼簡單,而是通過一係列的案例和研究,揭示瞭“意義感”是如何在麵對挑戰時,賦予我們強大的韌性和堅持下去的動力。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利他行為”和“貢獻感”的章節所吸引。作者通過科學實驗錶明,當我們為他人付齣,或者為某個更大的目標貢獻力量時,我們內心的滿足感和幸福感會得到極大的提升,甚至能夠有效緩解孤獨感和焦慮感。這本書沒有給我直接的“如何保持積極”的指導,但它讓我深刻地理解瞭,積極的情緒往往源自於一種更深層次的滿足感和價值感。通過這本書,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嘗試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更多“貢獻”的機會,即使是很小的幫助,也讓我感到內心的充實和喜悅。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正嚮心理學,是建立在對生活有深刻理解和積極投入的基礎之上的。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驚喜在於它對“正嚮心理學”的解讀方式。它沒有停留在那些陳詞濫調的“保持積極”上,而是深入挖掘瞭積極心理學的科學依據和實際應用。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心流體驗”的部分,作者通過大量研究和個人體驗,生動地解釋瞭當我們全身心投入到一項活動中時,時間仿佛靜止,煩惱煙消雲散的那種狀態。他不僅僅是描述瞭這種狀態,更重要的是,他提供瞭很多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讀者去發現和創造屬於自己的心流時刻。我嘗試著書裏提到的幾種方法,比如在做傢務時,有意識地專注於每一個動作的細節,感受食材的質地、水流的溫度,竟然真的比以前更有趣,也更能讓我放鬆下來。更讓我意外的是,書裏還討論瞭“感恩”的力量,但不是簡單地讓你寫感恩日記,而是通過一些心理學實驗和故事,說明感恩是如何激活我們大腦中與快樂相關的區域,如何改變我們對事物的認知。這讓我明白,正嚮心理學並非是虛無縹緲的“自我安慰”,而是有科學支撐的、能夠切實提升幸福感的工具。它讓我對“快樂”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簡單地追求錶麵的快樂,而是學會瞭如何從根本上構建內心的富足。
评分我最近讀到一本讓人眼前一亮的書,雖然名字聽起來有點學術,但讀起來卻意外地充滿生活氣息和啓發性。這本書沒有直接給我“情緒轉化”的秘籍,而是通過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案例,讓我看到瞭情緒的多種可能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對“逆境中的美學”的探討,作者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人在麵對睏難時,如何從苦難中提煉齣一種獨特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高級”的美感。這不像是什麼心靈雞湯,而是一種對人性深層力量的挖掘。比如,作者舉瞭一個關於一位藝術傢在身體殘疾後,如何通過調整創作方式,反而找到瞭更具爆發力和感染力的錶達,那段描述讓我反復品味,甚至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小挫摺時,都會不自覺地想起那個場景,感覺自己的心態也跟著開闊瞭一些。它沒有直接教我“如何轉化負麵情緒”,但它讓我明白,即使在最不理想的狀態下,也可能存在著一種意想不到的價值和美。這種通過“看見”和“理解”來間接影響心態的方式,比任何直接的指導都來得更深刻,也更持久。它更像是一次關於“看見”的訓練,訓練我用一種更寬廣、更藝術的視角去審視自身的情緒體驗,從而在潛移默化中,為情緒的流動開闢瞭新的通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