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海洋法論:海域劃界與公海漁業

國際海洋法論:海域劃界與公海漁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國際海洋法
  • 海域劃界
  • 公海漁業
  • 海洋權益
  • 國際法
  • 海洋資源
  • 漁業管理
  • 海洋爭端
  • 領海製度
  • 專屬經濟區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海洋資源豐富,在陸地逐漸被開發時,更顯齣它的重要性。海域邊界的劃定成為當代國際政治上能否和平安全及經濟上能否順利享用資源的重要課題。島嶼因其所處的位置和麵積的大小以及不同的性質,可能獲得全效力、部分效力或無效力。針對潛在資源的海床底土,若沿海國同時提齣權利主張而成為重疊區域。國際上務實地,暫時擱置政治「主權」問題,而以經濟的「共同開發」模式允許相關國傢盡早共享資源。

  而東海劃界牽涉中日韓颱四方利益,更牽動世界的和平安全。「東海北部大陸架劃界研究」介紹海洋法學者對陸架劃界的理論研究及國際判例實踐,引齣中方應採取的對策。另海洋魚群總量日益萎縮,過度捕獲不利於海洋資源的持續利用,「公海漁業法律製度」介紹主要的國際漁業公約、文件和漁業管理措施,這標誌著公海捕魚自由時代的結束,而走嚮「養護與管理」的時代。

作者簡介

廖文章

一九五九年九月二十日生

現 職
大葉大學副教授
學 曆
法國巴黎第二大學法學博士
輔仁大學法律係學士
經 曆
2007年獲中華發展基金會奬助
2005年受美國國務院邀請進行International Visitor Leadership Program訪問
2003年獲日本交流協會奬助為東京拓殖大學訪問學者
第二屆國民大會代錶
中颱大學副教授
東海、靜宜、朝陽大學兼任副教授
颱灣區域發展研究院法政暨社會研究所所長
受邀山東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研究講學

《全球環境治理的法律與實踐:從氣候變化到生物多樣性保護》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當代全球環境治理體係的復雜性、多層次性及其所麵臨的嚴峻挑戰。在全球化深入發展、人類活動對地球係統影響日益顯著的背景下,環境問題已不再是孤立的區域性或國傢性事務,而是需要全球協作應對的共同危機。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係統的分析框架,探討驅動全球環境治理的法律基礎、關鍵行為體、製度安排及其在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跨境汙染等核心議題上的實踐成效與睏境。 第一部分:全球環境治理的理論基礎與演變 本部分首先追溯瞭全球環境治理理念的興起,從早期的關注資源保護到現代的可持續發展範式。重點闡述瞭主權、責任共性與差異性原則、預防原則、汙染者付費原則等核心法律原則在國際環境法中的具體含義和適用範圍。 1.1 國際環境法的起源與發展脈絡 考察瞭20世紀中葉以來,國際社會如何從零星的區域性協定(如《拉姆薩爾公約》)發展到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多邊環境協定(MEAs)。詳細分析瞭《斯德哥爾摩宣言》和《裏約宣言》作為全球環境治理基石的曆史地位。 1.2 法律與治理的交織:多層次治理模型的構建 本書超越瞭傳統國際法視角,引入瞭“多層次治理”(Multi-Level Governance, MLG)的分析工具。探討瞭國際條約、區域性機構(如歐盟環境政策)、國傢法律以及非國傢行為體(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NGOs)在環境決策製定和執行中的互動關係。特彆關注瞭“軟法”(Soft Law)工具,如原則聲明、最佳實踐指南,在填補硬法真空和推動標準提升方麵的關鍵作用。 1.3 利益衝突與權力結構:環境治理中的政治經濟學 環境治理往往是國傢利益、經濟發展需求與生態保護目標之間復雜博弈的結果。本章批判性地審視瞭全球權力結構,特彆是發達國傢與發展中國傢在責任承擔、資金援助和技術轉讓上的長期爭論。探討瞭全球北方與全球南方在環境正義維度上的分歧,以及這些分歧如何影響重大國際環境談判的進程。 第二部分:氣候變化治理的法律前沿與製度構建 氣候變化是當前全球治理中最緊迫的議題。本書聚焦於《聯閤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及其《巴黎協定》下的製度設計、融資機製以及問責體係。 2.1 《巴黎協定》下的國傢自主貢獻(NDCs)與閤規機製 詳細解讀瞭《巴黎協定》從自上而下的剛性目標轉嚮自下而上“國傢自主貢獻”模式的深刻變革。分析瞭NDCs的製定過程、目標設定(如1.5°C路徑)的科學基礎,以及協定中設立的“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機製在周期性評估和提升雄心方麵的法律效力。 2.2 氣候融資的法律睏境與“損失與損害”基金 氣候適應和減緩所需的巨額資金是治理成功的關鍵瓶頸。本章深入分析瞭綠色氣候基金(GCF)的運作模式、資金分配的公平性問題。著重探討瞭新興的“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議題,分析瞭其法律基礎(特彆是發展中國傢在曆史排放責任上的訴求),並評估瞭近期設立的專門基金在製度構建上麵臨的法律和操作層麵的復雜性。 2.3 碳市場機製與跨境環境責任 探討瞭國際碳排放交易體係(如《京都議定書》下的清潔發展機製CDM的經驗教訓)以及區域性碳市場(如歐盟ETS)的法律結構。重點分析瞭碳邊境調節機製(CBAM)等貿易工具在環境目的下的閤法性爭議,以及如何避免其演變為新的貿易保護主義壁壘。 第三部分: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跨界生態係統管理 本書將目光投嚮生物多樣性危機,分析瞭《生物多樣性公約》(CBD)及其近期通過的《昆明-濛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法律約束力。 3.1 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ABS)的法律實踐 詳細解析瞭《名古屋議定書》的核心內容,即如何平衡生物資源的使用權與遺傳資源提供國的主權,確保“公平和公正地分享”從利用遺傳資源中産生的益處。探討瞭數字序列信息(DSI)納入ABS框架的最新談判僵局及其對生物技術産業的潛在影響。 3.2 公海生物多樣性(BBNJ)協定的曆史性突破 聚焦於《養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生物多樣性》(BBNJ)協定的達成,分析其對公海治理的重大意義。重點闡述瞭區域海洋管理組織(RMFOs)與國際海底管理局(ISA)等現有機構在公海保護中的角色劃分,以及對海洋保護區(MPAs)設立的法律工具和決策程序。 3.3 跨境生態係統與水資源治理 研究瞭國際河流和跨界濕地治理的法律框架,例如《赫爾辛基規則》和《聯閤國國際水道法公約》。通過具體案例分析,探討瞭“不顯著損害”原則在共享水資源開發項目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製度安排促進上遊國傢與下遊國傢的閤作共贏。 第四部分:環境問責、閤規與司法挑戰 環境法律的有效性最終取決於其執行和問責機製。本部分集中討論瞭違規行為的識彆、製裁以及國際環境司法的前景。 4.1 國際環境法閤規的非正式機製研究 分析瞭諸如“會議之友”(Friends of the Chair)、專傢谘詢組、以及專傢技術審查等非正式、靈活的閤規促進機製(Compliance Mechanisms)在MEAs中的運行實踐。評估瞭這些機製如何平衡國傢主權與國際義務的履行。 4.2 國際環境法在國傢法院的適用與衝突解決 考察瞭國際環境條約在國內法層麵的轉化(Incorporation)和解釋問題。探討瞭環境影響評估(EIA)在跨境項目中的法律要求,以及國內法院在處理違反國際環境義務的案件時所麵臨的管轄權挑戰。 4.3 國際環境司法的未來:國際法院與國際法庭的角色 評估瞭國際法院(ICJ)和國際海洋法法庭(ITLOS)在環境爭端解決中的現有判例。討論瞭將環境損害引入國際責任框架的法律障礙,以及起訴“環境犯罪”進入國際刑事法院(ICC)的理論可能性和現實難度。 本書旨在為政策製定者、法律學者、國際組織工作人員以及關注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專業人士,提供一個全麵、深刻且具有前瞻性的法律與實踐指南。它強調,在麵對相互關聯的全球環境危機時,法律創新、製度整閤和多方閤作是實現有效全球治理的必由之路。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自 序 i

第壹章 島嶼在海洋劃界中效力的研究 1
第一節 引 言 2
第二節 島嶼的製度及定義的演變 2
第三節 相關國際組織、會議對島嶼在海洋劃界效力的看法 6
一、國際法委員會對島嶼在海洋劃界中效力的意見 6
二、第一次海洋法會議對島嶼製度的討論和1958年《大陸礁層公約》的規定 8
三、第三次海洋法會議對島嶼製度的討論和1982年《海洋法公約》的規定 10
第四節 島嶼在海洋劃界中效力的相關實踐 16
一、島嶼享有全效力(full effect) 16
二、島嶼獲得部分效力(partial effect)的情形 21
(一)島嶼獲得一半或更少部分效力 21
(二)飛地(enclave) 24
三、島嶼獲得零效力(inefficiency)的情形 30
(一)極小的島嶼或荒礁 30
(二)主權歸屬發生爭議 32
第五節 小 結 34

第貳章 海洋法上共同開發法律製度的形成和國傢實踐 37
第一節 引 言 38
第二節 共同開發法律製度的理論探討 39
一、共同開發的定義 39
(一)學者的看法 40
(二)主權與主權權利 49
(三)共同開發協定的法律依據 51
二、共同開發法律製度的形成和發展 52
(一)臨時措施 52
(二)EEZ和大陸架劃界應否為單一界限 57
(三)共同開發是否已形成習慣國際法? 58
第三節 共同開發的國傢實踐 60
一、三個階段 60
二、跨界礦藏的共同開發 62
(一)跨界礦藏共同開發的法律原則 62
(二)跨界礦藏共同開發的國傢實踐 64
三、重疊海域資源的共同開發 67
(一)重疊海域及共同開發的産生 67
(二)重疊海域共同開發的國傢實踐 68
第四節 小 結 79

第參章 東海北部大陸架劃界問題研究 83
第一節 引 言 84
第二節 東海北部相關國傢的大陸架劃界主張 86
一、中國大陸的大陸架劃界主張 86
二、日本的大陸架政策 90
三、韓國的大陸架政策 96
第三節 日韓協定與東海北部大陸架劃界 97
一、日韓協定的訂定 97
二、相關國傢的反應 98
三、「日韓協定」是非法的、無效的 101
四、「日韓協定」對大陸架劃界的影響 103
第四節 中國解決東海大陸架劃界所麵臨的問題及對策 105
一、劃界原則的分歧:地質因素、沖繩海槽的地位 106
(一)地質因素 106
(二)海槽的地位 110
(三)中日間的劃界 117
(四)中韓間的劃界 120
(五)小結 122
二、比例性(proportionality) 124
三、基綫問題 141
四、島嶼的作用 147
第五節 小 結 152

第肆章 颱灣遭ICCAT製裁:論公海漁業法律製度演變 157
第一節 引 言 158
第二節 1958年《公海公約》和《捕魚與養護公海生物資源公約》 161
第三節 1982年《聯閤國海洋法公約》 162
一、1982年《公約》的主要內容 162
二、《聯閤國海洋法公約》存在的問題 164
第四節 1982年《聯閤國海洋法公約》以後的發展 165
一、硬法(hard law) 165
(一)1995年協定 165
(二)1993年《促進公海漁船遵守國際養護和管理措施協定》 172
二、軟法(soft law) 173
(一)1995年《負責任漁業行為準則》(Code of conduct for responsible fisheries) 173
(二)2001年聯閤國糧農組織全球行動計畫 174
第五節 産權製度(the institution of property rights) 176
第六節 漁業管理措施 179
一、根據管理措施學科的分類法 180
二、糧農組織分類法:即技術措施、投入控製和産齣控製 180
(一)技術措施 182
(二)投入控製(input controls) 182
(三)産齣控製(output controls) 183
第七節 小 結 185

附 件 聯閤國海洋法公約 187
參考書目 305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手捧這本《國際海洋法論:海域劃界與公海漁業》,我不禁聯想起小時候看過的那些關於海洋探險和海權爭奪的紀錄片。這本書的名字,就自帶一種“大洋之上,規則之爭”的厚重感。海域劃界,這可不是什麼小事,想想看,國傢之間因為一寸海疆的爭執,背後牽扯的是多少曆史恩怨、經濟利益和戰略考量。我猜想,書中一定會詳細解讀《聯閤國海洋法公約》(UNCLOS)的核心條文,比如關於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規定,以及如何運用這些規定來解決國傢之間的邊界爭議。特彆是那些復雜的地理狀況,例如群島的劃界,或者有爭議的島礁,如何確定它們的海洋管轄範圍,這絕對是考驗作者功力的部分。我會非常關注書中對於一些經典海域劃界案例的分析,比如北海大陸架案、英法海底隧道案等等,看看這些判例是如何塑造瞭現代海洋法的實踐。而公海漁業,更是與我們這些生活在海洋邊緣的民族息息相關。公海,理論上是所有國傢的“公共空間”,但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豐富的漁業資源就可能被過度開發,導緻生態崩潰。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探討,國際社會是如何通過各種國際漁業管理組織,來協調各國的捕撈活動,如何製定捕撈配額,以及如何打擊非法、不報告和不管製(IUU)捕撈行為。我想,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法律條文的闡述,更是對如何在復雜多變的國際海洋環境中,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和國際閤作的深刻思考。

评分

當我看到《國際海洋法論:海域劃界與公海漁業》這本書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其內容所蘊含的復雜性和重要性。海域劃界,這是一個常常齣現在國際新聞中的詞匯,它背後牽扯的是國傢主權、資源分配以及地緣政治的角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看似抽象的國際法原則,如《聯閤國海洋法公約》的條文,與現實世界中充滿爭議的海洋邊界問題相結閤的。這本書,想必會深入剖析大量的國際判例,例如那些關於如何確定大陸架延伸、專屬經濟區界定以及如何處理因特殊地理構造而産生的重疊主張的案例。我相信,作者必定會詳細解讀這些判例背後的法律邏輯和政策考量,為我們理解復雜的海洋劃界過程提供清晰的視角。同時,公海漁業,作為一個直接關係到全球糧食安全和海洋生態可持續性的議題,也同樣至關重要。對於像颱灣這樣的島嶼國傢,漁業更是其重要的經濟支柱。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國際社會是如何通過建立各種區域漁業管理組織,來協調各國的捕撈行為,如何製定科學的捕撈配額,以及如何有效地打擊非法、不報告和不管製(IUU)捕撈活動,從而實現漁業資源的閤理開發和永續利用。這本書,無疑是對一個極其重要且敏感領域的深入研究,其內容對於理解全球海洋治理的現狀,以及麵臨的挑戰,都將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评分

這部《國際海洋法論:海域劃界與公海漁業》的題目本身就充滿瞭厚重感,讓我聯想到大學時在圖書館裏搜尋相關文獻的場景。當時我對國際法,尤其是海洋法的部分,總是充滿瞭好奇但又覺得門檻頗高。海域劃界,這個詞匯本身就帶著地緣政治的張力,想想看,國傢之間因為一寸海疆的爭議,背後牽扯的是多少曆史、經濟、戰略的考量,這可不是簡單的地圖測量那麼簡單。而公海漁業,更是直接關係到我們颱灣這樣一個島嶼經濟體,以及全球無數漁業從業者的生計。我一直認為,國際海洋法的研究,不僅是學術上的精深,更是對現實世界衝突與閤作的深刻洞察。作者在書中,想必是梳理瞭從聯閤國海洋法公約(UNCLOS)的誕生,到曆次海域劃界案件的判決,再到關於公海自由、資源養護與管理的復雜議題。我特彆期待作者如何處理那些具有爭議性的案例,比如一些在國際法上尚未有明確判例的“灰色地帶”,以及不同國傢之間在解釋和適用條約時的立場差異。這些內容,對於理解當前東海、南海的局勢,以及颱灣在區域海洋事務中的角色,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我猜想,書中可能會引用大量的國際法判例、學術論文,甚至是一些外交文件,來支撐其論證。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讀者來說,閱讀起來可能會有一定挑戰,但正如同考古學傢在層層泥土下發掘遺跡,每一次深入閱讀,都能讓我們對這門學科有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或許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窺見國際法庭上唇槍舌劍的辯論,以及各國代錶在談判桌上爭分奪秒的博弈。我想,作者的用心,在於將如此龐大且復雜的體係,以一種邏輯清晰、論證嚴謹的方式呈現齣來,讓即便對國際法領域涉獵不深的人,也能領略其精髓,並從中獲得啓發。

评分

這本《國際海洋法論:海域劃界與公海漁業》的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受到其學術的深度與廣度。海域劃界,這個詞匯在新聞中經常齣現,但其背後的法律邏輯與國際實踐,我一直覺得十分模糊。我理解,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地理測量,更涉及到復雜的國際法原則,例如大陸架的界定、專屬經濟區的劃定,以及如何處理那些因為地理條件而産生的重疊主張。我猜想,書中一定會詳細闡述《聯閤國海洋法公約》的相關條款,並且會引用大量的國際法院和仲裁庭的判例,來解釋不同國傢是如何在實踐中運用這些法律來維護自身權益的。我尤其好奇,在一些存在爭議的海域,例如南海,書中是如何分析不同國傢的主張,以及國際法在這些復雜的爭端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作為一種解決爭端的工具,還是僅僅作為一種論證的依據?另一方麵,公海漁業,這個議題更是直接關係到全球海洋生態的可持續性以及沿海國傢,特彆是像颱灣這樣的島嶼經濟體的經濟利益。公海雖然屬於全人類共享,但如何有效管理,防止過度捕撈,保護瀕危物種,以及如何應對非法捕撈行為,都是巨大的挑戰。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對國際漁業管理機構的角色、配額分配的原則,以及各國的漁業管理政策進行深入的探討。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法律條文的解讀,更是關於如何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尋找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思考。我想,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的心血,去收集整理相關的資料,並用清晰的邏輯將其呈現齣來。

评分

當我看到《國際海洋法論:海域劃界與公海漁業》這本書的時候,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各種關於海洋權益的國際新聞和紀錄片。海域劃界,這四個字本身就充滿瞭地緣政治的張力,它不僅僅是法律上的界定,更是國傢主權、資源控製權和戰略利益的體現。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抽象的國際法原則,比如《聯閤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與現實世界中錯綜復雜的國傢主張相結閤的。這本書,想必需要深入剖析大量的國際判例,去解釋在不同的地理條件和曆史背景下,各國是如何被裁定享有特定的海洋權利的。尤其是那些涉及大陸架延伸、專屬經濟區劃定以及特殊地理因素(如群島)的案例,都可能成為書中精彩的論述部分。而公海漁業,則是一個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尤其對於像颱灣這樣的島嶼國傢。公海上的漁業資源,理論上屬於全人類共享,但如何實現可持續的利用,避免過度捕撈,以及如何分配捕撈配額,都是全球性的難題。我期待書中能詳細闡述國際社會是如何通過區域漁業管理組織來協調各國的捕撈行為,如何製定科學的養護措施,以及如何打擊非法、不報告和不管製(IUU)捕撈活動。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法律條文的梳理,更是對如何在復雜的海洋環境中,實現國際閤作和資源永續利用的深度思考。

评分

《國際海洋法論:海域劃界與公海漁業》這本書名,立刻勾起瞭我對於大學時期那段苦讀國際法的迴憶。當時,對於海洋法的研究,總有一種“高不可攀”的感覺,覺得那是一個充滿專業術語和復雜判例的領域。然而,正是因為它的復雜,纔顯得格外迷人。海域劃界,聽起來就很“硬核”,這可不是簡單的在地圖上畫幾條綫就能解決的問題。它背後牽扯到地緣政治、國傢主權、資源開發權,以及曆史遺留問題等等。想想看,一塊富含石油的區域,或者一條重要的航道,誰能擁有它的控製權,背後可能就是一場漫長的法律戰和外交博弈。作者在這本書中,必然需要梳理大量的國際法淵源,比如《聯閤國海洋法公約》,以及曆次重要的海牙國際法庭、國際海洋法法庭的判例,去解釋這些界定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而公海漁業,則是一個更貼近民生的議題。對我而言,颱灣是一個海島,漁業是我們重要的産業之一。公海上的漁業資源,如何分配、如何管理,直接影響到我們漁民的生計,也關係到全球的漁業可持續性。我特彆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探討,在公海自由的原則下,如何通過國際閤作來養護和管理漁業資源,如何應對過度捕撈和非法捕撈的挑戰。這本書,如果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用清晰的語言去闡釋那些復雜的法律概念,並結閤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我相信一定能為我們這些對海洋法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深入瞭解的窗口。

评分

老實說,我收到這本《國際海洋法論:海域劃界與公海漁業》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這下有得啃瞭”。標題裏的“海域劃界”和“公海漁業”聽起來就不是什麼輕鬆的主題,這玩意兒,可是全球最敏感、最復雜的地緣政治和經濟議題之一。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作者一定得對國際法有非常紮實的功底,尤其是對《聯閤國海洋法公約》的每一個條款都瞭如指掌,並且能夠追溯到它産生的曆史背景和各種修訂的細節。劃界問題,這可不是小學生畫個圈那麼簡單,它涉及到大陸架的延伸、專屬經濟區的界定、領海的寬度,還有各種海洋地理特徵的解釋,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引發國傢間的激烈爭論。想想看,一塊富含石油天然氣的海底區域,或者一片魚類資源豐富的海域,誰能說得清誰的?這背後牽扯的利益太大瞭。而公海漁業,更是直接關係到我們颱灣漁民的生計,以及全球食物供應鏈的穩定。公海雖然是“國際水域”,但上麵的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何閤理開發、如何防止過度捕撈、如何分配捕撈配額,這些都是棘手的難題。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國傢間主張的重疊區域,以及在沒有明確劃界的情況下,各方是如何行使權利的。書中會不會分析一些經典的劃界案例,比如北海大陸架案、英法海底隧道案,甚至是我們東海、南海的一些爭議?這些案例的處理方式,往往能夠反映齣國際法在實踐中的應用和局限。一本好的海洋法著作,不僅要陳述理論,更要結閤現實,剖析癥<seg_75>。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進那些冰冷的法律條文背後,看到一個個鮮活的案例,理解那些充滿智慧但也充滿妥協的國際談判。

评分

《國際海洋法論:海域劃界與公海漁業》這本書的標題,一齣現就給我一種“高精尖”的感覺。海洋法,特彆是海域劃界和公海漁業,這兩個議題,我一直覺得非常復雜和具有挑戰性。海域劃界,這背後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問題,更是國傢主權、經濟利益和戰略安全的博弈。我猜想,書中一定會深入分析《聯閤國海洋法公約》中的關鍵條款,比如關於大陸架的延伸、專屬經濟區的確定,以及如何處理那些因為海岸綫形狀、島嶼分布而産生的復雜劃界問題。我相信,作者必定會引用大量的國際法判例,去說明這些原則是如何在實踐中被應用和解讀的。例如,某些判決是如何處理“中間綫”的,又或者是在麵對一些“特殊情況”時,法律是如何進行調整的。這些內容,對於理解一些地區,特彆是颱灣周邊海域的法律地位,以及潛在的爭議,非常有幫助。而公海漁業,對我來說,則是一個更具民生和生態意義的議題。公海上的資源,錶麵上是“人人有份”,但如果沒有有效的管理和國際閤作,很容易被過度捕撈,最終導緻資源的枯竭。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探討,國際社會是如何通過建立各種區域漁業管理組織,來協調各國的捕撈行為,如何製定可持續的捕撈配額,以及如何應對非法捕撈活動。這本書,無疑是對一個極其重要且敏感領域的深入探索,其研究成果對於理解全球海洋治理的現狀,以及麵臨的挑戰,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评分

拿到《國際海洋法論:海域劃界與公海漁業》這本書,我內心湧起一股復雜的情感。一方麵,我為有人願意深入研究並齣版這樣一本專業的著作感到欣喜,因為這說明我們對海洋的認識正在不斷深化,對相關法律的探討也愈發細緻。另一方麵,我也深知,國際海洋法,尤其是海域劃界和公海漁業這兩個議題,是國際關係中最具挑戰性的領域之一。海域劃界,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界定,更是國傢主權、資源分配、戰略利益的多重體現。想象一下,在浩瀚的海洋上,如何在復雜的海岸綫、島嶼群、以及大陸架延伸的地理條件下,公平閤理地劃定各國管轄的海域,這本身就是一項極其睏難的任務。其中涉及到的國際法原則,如等距綫原則、自然延伸原則,以及各種特殊情況下的例外處理,都足以讓一本厚重的法學著作變得更加充實。而公海漁業,更是直接關係到全球糧食安全和海洋生態的可持續性。公海上的資源,理論上屬於全人類共享,但如何在共享的同時避免過度開發和資源枯竭,如何平衡發達國傢與發展中國傢的捕撈需求,如何打擊非法、不報告和不管製(IUU)捕撈活動,這些都是擺在全球麵前的嚴峻課題。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在這本書中,對這些復雜的議題進行係統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條文的堆砌,更希望它能展現齣不同國傢在實踐中是如何運用這些法律原則,以及在麵對實際衝突時,是如何通過協商、仲裁甚至是武力來解決問題的。這對於我們理解颱灣周邊海域的現狀,以及未來可能麵臨的挑戰,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评分

《國際海洋法論:海域劃界與公海漁業》這個書名,讓我感覺非常“接地氣”,因為颱灣作為一個島嶼,海洋是我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空間。海域劃界,這可是個大問題,涉及到的不僅僅是法律條文,還有國傢利益、曆史主張和戰略考量。我猜想,書中一定會詳細解讀《聯閤國海洋法公約》的相關條文,比如關於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分原則,以及在實踐中是如何應用這些原則來解決國傢間的邊界爭端的。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引用一些在國際法庭上的經典案例,比如那些涉及到如何處理特殊海岸綫形狀、島嶼歸屬等問題的判決,因為這些案例往往能最直觀地展現國際法在實踐中的復雜性和應用性。而公海漁業,更是直接關係到我們颱灣漁民的生計以及全球海洋生態的可持續性。公海雖然是國際水域,但漁業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國際社會是如何通過各種區域漁業管理組織,來協調各國的捕撈活動,如何製定捕撈配額,以及如何打擊非法捕撈行為,從而實現漁業資源的有效養護和可持續利用。這本書,無疑是對一個極其重要且復雜的領域進行的深入研究,其內容對於我們理解颱灣在國際海洋事務中的地位,以及如何維護我們的海洋權益,都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