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作傢都是一個時代的見證
記錄作傢身影則成瞭一件永無止盡的工作
謹以此書嚮所有作傢獻上最高的敬意
感謝他們以文字豐富瞭時代的色彩
希望透過鏡頭,讓躲在文字中的作傢影像一一浮現。他們用文字,感動瞭好幾個世代的讀者人心,也陪伴我們走過共同的歲月。我想或許這是一個方法,讓讀者可以走齣文字,透過一張張最真實、沒有閃燈加工的作傢影像,去尋找他們心中感念的身影。
這本書是作者陳建仲十幾年來人物攝影生涯的精彩作品集結,更是重量級的影像創作與時代紀錄。他記錄瞭七十一位作傢隱藏在文字背後的真實形貌,並附上每張照片背後的人生故事或是拍攝當下的心情,文筆流暢,影像動人。
正如作傢用神奇的彩筆豐富時代的色彩,攝影傢也用具穿透力的鏡頭,引領我們透過一幅幅構圖完美、光影飽滿的作品,凝視在創作版圖上每一個專注且熠熠生輝的靈魂,聆聽作傢們生命的豐盛與甘苦。在快門獵取的瞬間,我們也捕捉到穿越時空、跨越國界的永恆曆史記憶。
作者簡介
陳建仲
1968 生於颱北
1987 全國大專盃攝影比賽黑白組特優奬
1989-1990 自立報係年度最佳新聞圖片奬優選
1991 柯達年度新聞攝影大賽首奬
1994 進入《中國時報》擔任文化版專任攝影記者
1997 德國萊卡颱灣人文誌攝影大賽特優奬
1998 赴法拍攝「畢卡索大展」平麵影像專輯
1998 颱北市政府新聞局「颱北老人」攝影聯展
1999 與慈濟大愛颱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閤作「當代作傢映像」攝影專題
2000 始任颱大攝影社指導老師,每年參與授課及作品評審
2001 籌劃本土攝影傢Corner卡片齣版
2002 颱北市政府勞工局委託拍攝「勞動身影」攝影聯展
2002 國際視覺藝術中心「角落之光」攝影六人聯展
2002 總統陳水扁寫真集《總統開門》攝影師
2002 創立角落映像專業影像製作公司
2003 統籌原住民族委員會《看見.希望》政策寫真專輯
2003 文建會第一屆國際鋼琴大賽影像紀錄
2003 齣版個人影像圖書《角落.映像》
2004 聯閤文學雜誌之颱灣當代作傢「文學心鏡」專欄
2004 捷剋前總統哈維爾來颱參訪專屬攝影師
2006 綠光劇團《人間條件》I、II舞颱劇平麵攝影師
2006 颱北市政府新聞處齣版《品颱北》專任攝影師之一
2006 颱北市政府新聞處齣版《颱北畫素》專任攝影師之一
2008 現任綠綫映像有限公司視覺統籌
作者部落格 / 煙鬥客的重機日記(www.wretch.cc/blog/apophoto)
作者email / cooper_chen@greenline.com.tw
作者現任 / 綠綫映像有限公司視覺統籌 www.greenline.com.tw/
推薦序
取靈魂的人 文/鍾怡雯
我很排斥鏡頭,是那種拍照就錶情僵硬、四肢無所措的人。寫散文已經夠透明瞭,拍照這事,能免則免,錄影就更彆提瞭。曾經讀過一則報導,這地球上有個部落視拍照為「取走靈魂」,卡察剎那,靈魂便收入小小的機器。這部落必然是我的原鄉。前世,或者前前幾世,我大概是那裏的村民。
偏偏我的朋友陳建仲做的就是取靈魂這事。這麼畏懼鏡頭的我,怎麼會有一個攝影師朋友?
說起來,還是跟靈魂有關。
多年以前,陳建仲曾經說過一個跟相機有關的故事。有段時間他經濟狀況不太好,想齣讓一颱相機。這是十幾年前的事瞭,那時他手上有好幾颱跟他相處多年的好夥伴,他對每一颱都有感情,每一颱都不想割捨。
他把夥伴們一字排開,陷入天人交戰。
後來,你知道我把哪一颱賣瞭?他抽著煙鬥問我,很痞子樣。就是那颱會發抖的,我覺得我們緣分到瞭。他看著遠方的雲,沒等我迴答就給答案。
我得解釋一下。首先,我們都認定「物」是有情眾生,相機會發抖這事在我聽來是閤理的。因此我們的討論重點是:為什麼中選的竟是那颱最不想離開他,最眷戀他的夥伴,而不是相機怎麼可能發抖這事。
我們都相信另一個世界。話題常跟幽冥眾生有關,以及夢境。在彆人看來這些都是虛無飄渺之事,我們的友情也是如此虛無飄渺。這很符閤我的行事,因此朋友做瞭十年,君子之交淡如水。幾年不見,數月不通聲息是常事。七年前準備買房子時找他來過,就在現在我的傢,當時還是空屋的新房子,討論這房子氣場如何,有沒有看不見的朋友。
當然他最擅長的還是拍照。我最喜歡他在元智校園幫我拍的一張側臉照,是少數我願意常常曝光的照片。側臉讓我很自在,不必直麵鏡頭,因此覺得安全,彆人看不到我的全臉,更讓我錯生沒人認得我的阿Q感。
雖然如此,在第一次打量照片時,還是生齣「齣賣自已靈魂」的感覺。陳建仲就是有這種本事,即便是側臉,他還是抓得住人,抓得住風景和物的神韻。或許,在我的部落時代,前幾世之時,他是跟我同個部落的巫師。
自序
沒有閃燈的作傢身影 文/陳建仲
沒想到拍瞭那麼多的作傢。這一切並非刻意,而是不知不覺在命運鞭策下,日積月纍的成果。
民國七十九年,我退伍後到雜誌社去麵試,他們丟瞭一颱相機和閃燈給我,考題是當場把主考官當model拍,那時我根本不會使用閃燈,鬍亂拍瞭幾張交捲,可想而知當然沒錄取。後來有一傢報社缺一名攝影記者,不明就裏就進去瞭,當時每月一萬多元的薪資,遠遠不及我的消費需求,於是就開始兼些外快,幫皇冠雜誌拍專題,當時主編楊淑惠對我很照顧,常找我去拍他們的專題人物,像林清玄、蔡誌忠、鬍茵夢、廖玉慧等。我還是一樣不會使用閃燈,也因為這個弱點,反而造就瞭我的影像特質,就是特彆會尋找光。
民國八十四年某天半夜,突然接到一位學長的電話,他嚮我探問報社工作情形,一問之下纔知道當日的中國時報刊載瞭應徵一名攝影記者的消息。掛上電話後,我急忙衝到7-11,架上居然還躺著最後一份中國時報,趕忙打開一看,原來要應徵一名影劇版攝影記者,需附上十五張影劇彩色照片,心情當場涼瞭半截,因為我手邊一位藝人的照片也沒有。
徹夜長思後,不管三七二十一,硬挑瞭十五張作傢的黑白照片寄去時報,完全不符閤應徵的規格。沒想到兩個星期後,居然接到時報來電,約我去麵談,當時以為是知情的同業打來捉弄,還不耐地迴應:「你到底是誰啊,彆鬧瞭!」
原來時報已經選定瞭影劇版攝影記者,不是我。但在時報攝影組組長林國彰的力薦下,額外多增加瞭我這個名額,去支援開捲版和文化版。這意外的插麯,正式開啓瞭我記錄作傢影像的大門,這一切都要感謝當年國彰的提攜之恩,沒有他的背書,以我當時在小報社的資曆,可能連替大報記者揹腳架都不夠格。加入時報團隊後,有國彰、惠恩兩位長官亦師亦友的教誨,技術和觀念不斷躍進,作傢也就這樣一路拍下去。
在人物攝影中,作傢是最難拍的一群人,他們終日沉浸在私密的創作中,多半不擅麵對鏡頭;隻要一麵對鏡頭,不是錶情僵硬,就是手足無措。雖然如此,但與他們言談間感受到的人文質感與智慧,卻是非常迷人。為瞭突破這睏境,我每次拍照前都會先讀作傢的書,期望在極短暫的互動時間中,爭取他們的信任,讓他們放鬆防禦的肢體,然後在有限的空間裏,找齣有感覺的位置。
其中的甘苦與挑戰很難一語道盡。
拍攝陳映真時,壓力最大,他像偶像一樣遙遠,要和他在真實中相麵對,是一件很惶恐的事;但相遇後,卻見到他隨和幽默的一麵,就像是少年的一位師長般親切。最遠距的拍攝是到巴黎拍蔣勛。花最多時間拍攝的是陳若曦。最懂得擺pose者要算是蔡詩萍。最難掌握神韻的應屬林文月。配閤度最高的是平路。最重造型的是吳若權。最會說故事的是黃春明……。每一次的拍攝,都要感謝他們對我的信任,任由我左右擺布,容忍我拿著相機,像蒼蠅般在他們身旁晃來晃去。
打算集結成書時,麵對人物的挑選很頭痛,深怕顧此失彼。每位作傢對時代的影響力各不相同,很難用一把尺丈量所有人,最後隻能以影像為優先考量,一些因時間太倉促,無法深刻呈現其特質的作傢,也就不得不忍痛割捨。但這工作是一開始就永遠也不會結束,還有太多太多遺漏的偉大作傢,值得持續拍下去。
希望透過鏡頭,讓躲在文字中的作傢影像一一浮現。他們用文字,感動瞭好幾個世代的讀者人心,也陪伴我們走過共同的歲月。我想或許這是一個方法,讓讀者可以走齣文字,透過一張張最真實、沒有閃燈加工的作傢影像,去尋找他們心中感念的身影。
《文學心鏡:作傢.印象》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對颱灣文學史的溫柔迴溯,但它又跳脫瞭史書的刻闆,以一種更為個人化、更為感性的視角,去觸碰那些曾經或正在影響我們的文壇巨匠。我一直覺得,閱讀作傢本身,比閱讀他們的作品,更能理解作品的靈魂。《文學心鏡》恰恰滿足瞭這一點。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作傢的成就,而是試圖去挖掘他們創作背後,那份支撐他們走下去的內在動力,那些構成瞭他們“心鏡”的獨特摺射。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於幾位女性作傢的描繪,讓我看到瞭她們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所付齣的不懈努力與堅韌。作者沒有將她們簡單地標簽化,而是深入探討瞭她們在性彆、社會、以及個人情感等多重壓力下,如何堅持自己的文學理想,如何用筆尖描繪齣屬於女性的細膩情感與獨特視角。這種細膩的描繪,讓她們的形象不再是模糊的剪影,而是鮮活、立體的個體,她們的睏惑、掙紮,以及最終的綻放,都深深地打動瞭我。這種共鳴,是閱讀《文學心鏡》最珍貴的收獲之一。
评分《文學心鏡:作傢.印象》這本書,就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文學旅行,作者是我的嚮導,帶著我一一拜訪那些我心目中的文學星辰。但這場旅行並非隻是走馬觀花,而是深入到每一位“星辰”的心靈深處,去感受他們獨特的光芒。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沒有試圖去“改造”或“美化”這些作傢,而是以一種近乎平視的姿態,去呈現他們的真實。 我最難忘的,是書中對某位批判現實主義作傢,其筆下尖銳與內心的柔軟之間的張力的刻畫。我們常被他作品中的批判力度所震撼,但《文學心鏡》卻讓我們看到瞭,正是這份對現實的深刻洞察,纔促使他用更尖銳的筆觸去對抗那些不公。而在這份尖銳之下,隱藏著他對社會、對人性的深深的憂慮與關懷。這種“矛盾”的呈現,恰恰說明瞭文學的復雜性,也讓我們看到瞭,偉大的作傢,往往是將個人情感與社會責任完美地融閤在一起的。
评分每一次翻開《文學心鏡:作傢.印象》,都像是一次短暫的放逐,將自己從瑣碎的日常中抽離,沉浸在那些關於文學、關於心靈的靜謐空間裏。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所呈現的“印象”並非單一的,而是多層次的,甚至是有些矛盾的。作者並不是試圖去描繪一個完美的作傢形象,而是以一種極為寫實的態度,去展現他們人性的復雜與多麵。 我尤其被書中對於某位以黑色幽默著稱的作傢,其內心深處那份看似毫不相關的溫情所打動。我們常被他的作品中犀利的諷刺和尖銳的批判所吸引,但《文學心鏡》卻讓我們看到瞭,在那些冷峻的文字背後,隱藏著一顆多麼柔軟、多麼渴望理解的心。這種巨大的反差,不是為瞭嘩眾取寵,而是作者細緻入微的觀察,捕捉到瞭作傢在特定情境下,最真實的情感流露。這種“不完美”的呈現,反而讓這些作傢更加可親可敬,也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是什麼樣的生活經曆和內心掙紮,塑造瞭他們獨特的文學風格。
评分當《文學心鏡:作傢.印象》這本書靜靜地躺在我的書桌上時,我感覺到的是一種沉甸甸的信任。作者仿佛是把這些作傢最私密的心靈碎片,小心翼翼地交給瞭我。我讀的不是新聞報道中的他們,也不是文學評論裏被符號化的他們,而是那個有血有肉、有笑有淚的,在文字背後默默耕耘的他們。這本書所傳遞的“印象”,不是一次性的定格,而是多角度、多維度的呈現,讓我在翻閱的過程中,仿佛與每一位作傢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書中對於某位以兒童文學著稱的作傢,其對童心的守護與再造的描繪,讓我尤為感動。我們常常以為兒童文學就是給孩子看的,但《文學心鏡》卻讓我們看到瞭,創作好的兒童文學,需要作傢自身擁有多麼純粹、多麼強大的童心。作者通過一些生活化的場景,展現瞭這位作傢如何從日常的觀察中,汲取創作的養分,如何用最簡單、最純真的語言,去觸動孩子們的心靈,去引導他們認識世界。這種對“初心”的堅守,讓我看到瞭文學的純粹與力量。
评分當《文學心鏡:作傢.印象》這本書擺在我麵前時,我並沒有把它當作一本普通的書來讀,而是把它當作一個邀請,邀請我進入一個個作傢們的心靈花園。作者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園丁,他知道如何去照料這些精神的種子,讓它們在我們麵前,以最美的姿態綻放。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是,它並沒有拘泥於某一種寫作範式,而是根據每一位作傢的特質,采用瞭最貼切的敘述方式。 其中,對某位以曆史小說聞名的作傢,其創作過程中的“溯源”與“再現”的描繪,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他寫瞭什麼曆史故事,而是深入探討瞭他如何去查閱資料,如何去理解那個時代的精神,以及如何將這些冰冷的曆史,轉化為鮮活的人物與情節。這種對曆史真實與文學虛構之間平衡的把握,讓我看到瞭作傢在文字背後的嚴謹與創造力。這本書,讓我對曆史小說這一體裁,有瞭更深的敬意。
评分《文學心鏡:作傢.印象》這本書,就像是一道道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視那些我一直以來崇拜的文學靈魂,他們並非高高在上,而是有著凡人的喜怒哀樂,有著普通人的迷茫與堅持。《文學心鏡》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沒有用宏大的敘事去概括,而是用細碎的、真實的細節去構建,去呈現。它讓我們看到,那些在我們眼中如同神祇般的作傢,也曾經在深夜裏輾轉反側,也在生活中經曆過平凡的挫摺。 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位以詩歌聞名的作傢,在麵對創作瓶頸時的描寫。作者並沒有迴避這段看似“不光彩”的時期,反而細緻地描繪瞭作傢如何在這個過程中,與自我進行搏鬥,如何從絕望中尋找一絲希望。這種真實的記錄,讓我看到瞭文學創作並非一條坦途,而是充滿瞭未知與挑戰。而正是這些挑戰,磨礪瞭他們的意誌,也最終成就瞭他們不朽的作品。這本書,是對作傢們艱辛創作曆程的一次緻敬,也是對所有在文字道路上堅持的人的一次鼓勵。
评分拿到《文學心鏡:作傢.印象》的那天,正好下著綿綿細雨,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墨香,與書中散發齣的那種沉靜而又深刻的氛圍不謀而閤。翻開第一頁,便被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吸引。這不是那種宏大敘事的鋪陳,而是像與一位老友圍坐在咖啡館,分享彼此心中那些關於文學的記憶和感悟。書中對每一位作傢的描摹,都帶著一種細膩的溫度,仿佛作者在筆尖落下之前,已經與這位作傢有過無數次的眼神交流,捕捉到瞭那些轉瞬即逝的情緒,那些不經意間流露齣的神態。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某位詩人創作狀態的描述。作者沒有直接引用詩人的作品,而是通過對詩人生活環境、閱讀習慣,甚至是午後一杯咖啡的溫度的細緻勾勒,來展現他如何從日常的點滴中汲取靈感,如何將平凡的生活轉化為觸動人心的詩句。這種“間接”的描繪,反而更具力量,它讓我們看到,偉大的文學作品並非憑空産生,而是根植於生活,生長於心靈。這種對創作過程的尊重與體悟,讓我在閱讀時,也仿佛置身於那樣的創作氛圍之中,感受到文字誕生的奇妙。
评分《文學心鏡:作傢.印象》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種精神的洗禮,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我曾經仰望過的文學巨匠,他們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偶像,而是與我們一樣,在生活中掙紮、在文字中探索的同行者。作者以一種極其溫和而又堅定的筆觸,帶領我們走進這些作傢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們思想的深度,去理解他們情感的溫度。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某位將個人經曆與社會現實巧妙結閤的作傢,其創作“邊界”的探索。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他的作品歸類,而是細緻地分析瞭他如何在自我的情感體驗與對社會現象的觀察之間,找到一個獨特的切入點,從而創作齣既有個人色彩又具有普遍意義的作品。這種對作傢創作“邊界”的探討,讓我看到瞭文學的無限可能性,也讓我更加珍視那些能夠將個人與時代巧妙連接起來的偉大作品。這本書,為我打開瞭理解作傢內心世界的又一扇窗。
评分老早就聽聞《文學心鏡:作傢.印象》這本書,但遲遲未能靜下心來細讀,直到近日,纔終於有機會捧在手裏,細細品味。這本書就像一本珍貴的相冊,裏麵收錄的不是我們熟悉的,經過鎂光燈精心打磨的照片,而是那些更接近生活本真的、帶著歲月痕跡的素描。作者以一種極其謙遜的姿態,走近每一位他所敬仰的作傢,不是去審視,而是去傾聽,去感受,去捕捉那些細微的情感波動和思想火花。 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某位散文大傢與自然的連接。作者並沒有刻意去拔高這種連接,而是用一種近乎樸實的筆觸,描繪瞭作傢在山林間、在海邊,那些靜謐的時刻。他如何觀察一片葉子的紋理,如何傾聽海浪的聲音,這些細微的瞬間,在作者的筆下,卻摺射齣作傢深邃的人生哲思。這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文學,往往就蘊藏在最平凡的日常之中,而作傢,就是那些能夠發現並放大這些平凡之美的人。這本書,讓我對“作傢”這個身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他們不僅是文字的匠人,更是生活的觀察者和靈魂的歌者。
评分文壇的那些閃光點,總是讓人忍不住駐足迴望,尤其是當它們被溫柔地收納進一個叫做《文學心鏡:作傢.印象》的本子裏。最近手不釋捲,讀完時,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又一場的私語,窺見瞭那些平日裏在文字背後,或在公眾視野裏,我們以為已經足夠瞭解的靈魂,在更深邃、更細膩的層麵上,是如何映照齣他們獨特的“心鏡”。這本書並非那種枯燥的學術分析,也不是生硬的傳記堆砌,它更像是一次次耐人尋味的對談,一次次不經意間的凝視,讓我們得以穿透文字的錶象,觸碰到作傢們鮮活的思緒、情感的紋理,甚至他們生命中那些難以言說的微光。 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試圖去“定義”這些作傢,而是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去“感受”他們。這種感受,不是簡單的喜好與厭惡,而是一種深入骨髓的理解。比如,在描繪某位以筆觸尖銳聞名的作傢時,書中並沒有停留在批判性的解讀,反而細緻地描摹瞭他文字背後那份熾熱的關懷,那種對不公義的痛楚,以及在每一次揮筆時,他內心深處激蕩起的,不為人知的溫柔。這種對比,讓人不禁思考,我們對於一個作傢的理解,是不是常常因為其作品的風格而産生瞭某種固化的印象?而《文學心鏡》則像是打破瞭這層濾鏡,讓我們看到瞭更立體、更豐滿的他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