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沒有科學?
15世紀後,為何從領先者變成落後者?
中國,很科學
它的應用淩駕於理論
形成一種實用技能
讓中國睥睨全世界的四大發明是什麼?
什麼樣的曆法與生産技術成功造就農業大國?
中國的歐幾米德是誰?
中醫的科學根據是什麼?
中國的科技與封閉的地理有什麼關係?
當西方強盛之時,東方之龍為何無法崛起?
本書透過六個章節,分述各個時代的重要科學發展與成就;不論是數學曆法、農業生産、技術發展、醫藥研究……,均有係統的結閤各類圖片,融閤學術性、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文字,提綱挈領,完整傳達齣中國科技的進展曆程。
作者簡介
周瀚光
1950年7月齣生,1983年於復旦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現任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上海市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全國教學史學會理事。
著有《傳統思想與科學技術》、《中國古代科學方法研究》、《先秦數學與諸子哲學》、《劉徽評傳》、《數學史話》、《管子直解》等學術專著。主編有《中國科學思想史》(上、中、下捲)、《中國曆史上的科技創新》、《十大科學傢》、《超越時空的管理智慧之光》(第一、二、三輯)、《中國學術名著提要‧科技捲》等著作。此外,發錶學術論文八十餘篇。
王貽梁
1948年生於浙江海寜,1985年復旦大學曆史係研究生畢業,工作於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從事曆史學、文獻學、科技史等方麵的研究。
科技史方麵著有《中國天文史話》、《考工記評價》等,並參與瞭《中國學術名著提要‧科技捲》、《中國科學思想史》等著作的撰寫。
序
導言 古代世界的科技巨人──中國
第一章 漫漫歲月中的萌生與奠基(先秦時期)
一、英雄治水.聖人造物
二、石器.銅器.鐵器
三、神農和後稷開闢的事業
四、王者之法:仰觀天象,俯察地理
五、神奇與平凡
六、分道揚鑣的醫與巫
七、「材美、器利、工巧」的《考工記》
八、士的衝擊波
第二章 帝國一統下的體係形成(秦漢時期)
一、鐵器時代的奠定
二、農業科技
三、理論、儀器、曆法
四、《九章算術》
五、九州四海的縮微
六、醫祖與醫典
七、漢時宮闕秦時關
八、蔡侯紙.蟬翼衣.青瓷釉
九、張騫「鑿空」
第三章 淡世與亂世中的疾進(魏晉南北朝時期)
一、理論數學和計算數學
二、天文學大師的靈氣
三、《齊民要術》
四、煉丹術
五、「製圖六體」與《水經注》
六、能工巧匠爭奇鬥艷
第四章 盛世演盛況(隋唐五代時期)
一、糧滿天下倉
二、都城與建築
三、道、僧、客、士競風流
四、振興數學
五、賈耽?李吉甫?玄奘?竇叔濛
六、煉丹爐中的轟鳴
七、印刷掀開第一篇
八、藥事.藥典.藥王
第五章 淩當絕頂的風采(宋元時期)
一、火藥.指南針.印刷
二、瀋括
三、天文儀器與天文曆法
四、賈憲三角與宋元四傑
五、兩部《農書》率群譜
六、方誌熱.地圖熱
七、中醫
八、冶金.建築.紡織.瓷器
第六章 哀世裏的奮爭(明清時期)
一、明代四大科技名著
二、鄭和下西洋
三、星光綽約
四、西學東漸的態勢
五、中國近代科學
結語 鳳凰涅槃
一、世紀的迴眸
二、巨人在重生
參考文獻
中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她不僅有著絢麗多姿的思想史、軍事史、文學史、藝術史、社會史,而且有著光彩奪目的科學技術史。她在數學、天文、農學、醫學等各個學科領域,曾經取得瞭許許多多的科學發現、科學發明和創造,尤其是在十五世紀以前,她的科技發展水準曾經長期居於世界科技的領先地位。盡管在十六世紀以後,由於種種社會原因,中國的科技發展有所滯緩並一度落後於西方,但到瞭二十世紀中葉之後,國人又奮起直追,逐步縮短瞭與西方科技發展的差距,並正在為建設一個真正的科技強國而加倍努力。本書的宗旨,就是要用圖片和文字說明的形式,充分展現這一段中國科技發展的漫長曆程,展現中國古代科技的驕傲與光榮。
本書把中國科技史的發展分為六個時期。首先是先秦時期,這是中國古代科技從萌生到奠立基礎的時期;其次是秦漢時期,這是中國古代科技的各個學科逐步建立體係並形成風格的時期;其三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是中國古代科技創新不斷湧現的時期;其四是隋唐時期,這是中國古代科技持續發展的時期;其五是宋元時期,這是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潮和黃金時期;其六是明清時期,這是中國科技發展相對滯緩並逐步匯入世界科技發展洪流的時期。本書的最後是一個結語,其中預言: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必定會以一個科技巨人的形象重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本書由周瀚光和王貽梁閤作完成。其中周瀚光負責採集圖片並撰寫圖片說明,王貽梁負責撰寫各章節文字。在採集圖過程中,作者得到瞭中國曆史博物館安傢瑗和董琦先生的大力幫助,得到瞭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何紹庚先生和清華大學圖片社等單位的大力幫助,在此謹嚮所有對作者提供過幫助的單位和個人錶示誠摯的謝意。
作者
一九九九年九月於麗娃河畔
《競技中國》這個書名,在我看來,就蘊含著一種深刻的張力,一種在曆史長河中不斷演進、不斷超越的宏偉畫捲。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的崛起曆程抱有強烈的關注,並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其背後的驅動力。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而又富有力量,仿佛預示著一場精彩絕倫的“競賽”。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就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那是一種既有深度又有溫度的敘述。我尤其對書中可能涉及的“要素流動”和“技術溢齣”這些概念很感興趣,它們聽起來就像是理解中國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因素。我腦海中已經開始描繪齣各種可能的場景:中國如何利用自身的人口紅利,如何在加入全球産業鏈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和提升,又如何在麵對外部挑戰時展現齣驚人的韌性。這本書的價值,我想不僅僅在於它記錄瞭中國的“競賽”過程,更在於它可能揭示瞭這種“競技”背後的智慧與策略。它讓我覺得,瞭解中國,需要一種更加全麵、更加動態的視角。
评分《競技中國》這個書名,如同一聲號角,瞬間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這個國傢發展曆程的強烈好奇。我一直以來都密切關注著中國在全球舞颱上的錶現,並試圖理解它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是如何不斷突破與前進的。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有力,傳遞齣一種沉靜而又不乏力量的信息,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在翻閱前言和目錄時,我被作者宏大的視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所深深吸引。他似乎在嘗試從一個更加宏觀的視角,去剖析中國在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所經曆的“競爭”與“進化”。我對書中可能提及的“要素投入”的優化以及“製度創新”的驅動作用等概念尤為關注,它們聽起來就像是理解中國崛起背後強大動力的關鍵。我腦海中已經開始勾勒齣許多生動的畫麵,想象著書中會如何描繪中國如何在一個接一個的挑戰中,如何憑藉其獨特的韌性與智慧,不斷刷新自身的“競技”水平。
评分《競技中國》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聯想到一種 dynamism,一種充滿活力的競爭狀態,這立刻引起瞭我對它的興趣。我一直對中國這個國傢的崛起過程感到好奇,並嘗試從各種角度去理解它。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十分大氣,透露齣一種厚重感和前瞻性。我剛翻開,就被作者嚴謹的寫作風格和清晰的邏輯所吸引。我看到書中涉及瞭許多我之前從未深入思考過的維度,比如“資源稟賦”與“製度優勢”的辯證關係,以及“外部壓力”與“內部動力”的相互作用。我腦海中已經開始構建齣一些畫麵,想象著書中會如何描繪中國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在全球競爭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又如何在一次次的挑戰中實現蛻變。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在講述過去,更是在解讀當下,並預示著未來。它讓我覺得,理解中國的發展,需要一種更廣闊的視角,一種超越單一學科的思維方式。我期待著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夠獲得更多啓發,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競技中國”這個概念背後所蘊含的豐富含義。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競技中國》,讓我立刻聯想到一種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宏大敘事。我一直以來對中國的發展軌跡都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關注它在復雜多變的全球環境中如何進行自我革新與超越。封麵設計簡潔而有力,傳遞齣一種沉穩而銳意進取的精神。初翻書頁,我便被作者宏大的格局和深刻的洞察所吸引。似乎作者試圖從一個更加宏觀的視角,去審視中國在各個領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經曆的“競爭”。我對書中可能探討的“比較優勢的動態演變”和“製度性創新”等話題尤為期待,它們聽起來就像是理解中國崛起背後邏輯的關鍵。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各種可能的圖景: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摸索,到加入WTO後的融入,再到如今在科技、經濟等領域的全麵發力,這本書是否能將這些曆史性的進程,用一種“競技”的視角來重新解讀?它讓我感到,中國的發展並非偶然,而是充滿瞭策略、博弈與不斷的學習。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理解中國“競跑”過程的全新視角。
评分我拿到《競技中國》這本書時,首先被它充滿現代感和力量感的封麵所吸引。書名簡潔有力,立刻勾起瞭我對中國發展進程的興趣,特彆是它如何在全球舞颱上不斷展現齣競爭力和影響力。初讀序言,我就被作者對中國崛起背後邏輯的深度思考所打動,他似乎並不滿足於對現象的描述,而是試圖去探究那些更根本的原因。我對書中可能提到的“戰略機遇期”和“國傢能力建設”等概念感到非常好奇,它們聽起來像是理解中國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重要支點。我腦海中已經開始想象,書中會如何描繪中國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抓住機遇,如何剋服睏難,如何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不斷實現自我超越。這本書似乎不僅是在迴顧曆史,更是在解讀當下,並對未來提供一些思考。它讓我感到,中國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經過瞭無數次的努力、學習和調整。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力量感,一種蓄勢待發、即將爆發的張力撲麵而來。我當初就是被它吸引,覺得名字《競技中國》起得十分巧妙,既有競爭的激烈,又有國傢發展的宏大敘事,充滿瞭想象空間。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從前言和目錄來看,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那種對事物本質的探索欲,對中國獨特發展路徑的好奇,仿佛都凝聚在字裏行間。我尤其對其中提及的“賽道”和“規則”這些概念很感興趣,它們在不同領域,無論是經濟、科技還是文化,似乎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腦海中已經開始勾勒齣書中可能描繪的那些充滿智慧和博弈的場景,想象著作者是如何將宏大的國傢敘事與個體命運巧妙地聯係起來的。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更是在揭示一種現象,一種推動中國前進的內在動力。我期待著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這種“競技”背後的邏輯,以及它對我們每個人的意義。它讓我感到,瞭解中國的發展,不僅僅是看GDP的增長,更要理解那些在背後驅動著一切的無形力量。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這個主題産生瞭前所未有的濃厚興趣。
评分《競技中國》這個名字,就帶著一種天然的吸引力,仿佛在講述一個充滿故事和挑戰的篇章。我一直對中國的發展模式和其在全球格局中的角色變化感到非常著迷,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更深刻的理解。拿到這本書,我被它沉穩而又充滿活力的封麵設計所吸引,這似乎預示著書中內容也會同樣引人入勝。我翻開書頁,作者的開篇之語就展現齣一種對宏大主題的駕馭能力。我對書中可能涉及的“製度紅利”和“市場機製”的 interplay 尤其感到興趣,它們聽起來像是理解中國經濟騰飛的關鍵要素。我腦海中已經開始勾勒齣一些畫麵,想象著書中會如何描繪中國如何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如何通過一係列的戰略選擇,如何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競爭優勢。這本書讓我覺得,中國的發展並非僅僅是速度的問題,更是關於策略、適應和不斷學習的過程。
评分這本《競技中國》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種深深的震撼,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內心深處的大門。我是一名對中國社會變遷有著強烈關注的讀者,長期以來,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驅動著這個國傢以如此驚人的速度發展,又是什麼塑造瞭它獨特的崛起之路。這本書的書名就直擊我的好奇心,它不僅僅是一個標簽,更是一種象徵,象徵著中國在各個領域所經曆的激烈競爭與不斷超越。我非常欣賞作者在序言中流露齣的那種對中國曆史和現實的深刻洞察,那種試圖剝離浮華、直擊本質的學術態度。我預感到,這本書不會是那種流於錶麵的泛泛而談,而是會深入到問題的根源,去剖析那些關鍵性的轉摺點和決定性的因素。我對書中可能涉及的“比較優勢”和“戰略縱深”等概念尤為好奇,它們聽起來就像是理解中國競爭力的鑰匙。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又是如何用生動的案例來支撐他的論點的。這本書的齣現,填補瞭我心中長久以來對於中國發展“為何如此”的睏惑。它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場思想的盛宴,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競技中國》,讓我立刻産生瞭一種強烈的求知欲。它暗示著一種動態的、充滿挑戰的進程,這正是我一直以來對中國發展所感興趣的方麵。當我拿到書,看到它簡潔而又富有視覺衝擊力的封麵時,我更加確信我的選擇是正確的。我剛翻開,就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他似乎擁有一種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能力,同時又不失深刻的洞察。我尤其對書中可能探討的“比較優勢的動態演變”和“外部壓力下的內部創新”等話題很感興趣,它們聽起來像是解讀中國如何在全球競爭中不斷前進的關鍵。我腦海中已經開始構建齣各種可能的場景,想象著書中會如何描繪中國如何從一個追趕者,逐步成長為一個在某些領域具有引領作用的參與者。這本書讓我感到,瞭解中國的發展,需要一種更加宏觀和長遠的視角。
评分我通常不太容易被一本書的書名所吸引,但《競技中國》這個名字卻讓我眼前一亮。它簡潔、有力,而且充滿瞭暗示性,立刻勾起瞭我的閱讀欲望。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想要看看它是否能名副其實。從書的整體結構和作者的開篇語中,我感受到瞭一種非常紮實的研究基礎和宏大的視野。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對錶麵現象的描繪,而是試圖去挖掘那些更深層次的、影響中國發展的內在機製。我尤其對書中提到的“適應性”和“迭代”這兩個詞印象深刻,它們似乎是中國能夠不斷剋服挑戰、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我腦海中已經浮現齣許多可能的場景,比如中國在科技創新上的“追趕與超越”,在經濟結構調整上的“鳳凰涅槃”,又或者是在國際舞颱上的“戰略博弈”。這本書的價值,我想不僅僅在於它揭示瞭中國“如何”發展,更在於它可能闡釋瞭中國“為何”能夠如此發展。我期待著在後續的閱讀中,能夠獲得更多關於這種“競技”背後邏輯的深度解析,從而更全麵地理解這個正在經曆深刻變革的國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