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山林是颱灣的命脈,則河川溪流是颱灣的血脈,它供給輸送流域人類與生物生存需要的養分與活力。
然而河川之建設隨著都市化與城鄉高密度成長,人與水爭地,除瞭水質汙染外,河川空間也麵臨空前之挑戰。近代國際生態保育運動重視以「河川生命為中心」之設計觀,而即使當河道或護岸之改變為必要時,仍須迴歸到河川之自然度保全與環境適意美質之增益為前提,這雖沒有標準答案,也未必有一定規範,更非隻是口號式之應用「生態工法」而已。
本手冊嘗試自河川規劃係統思維,參考收集國內外資料提供一不同方法之選擇決策支援,並視土壤及生物為河川整體生命之一環。它提供瞭規劃者、設計者、監造者乃至決策者、使用者對「另類」方法運用之更寬廣視野,是本兼具技術性卻有前瞻思維之實務手冊,值得專業者參考研究並予再發展,也值得作為民眾河川工法知識之另類環境教育材料。
誌謝
序
第1章 緒論
目標及範圍
河岸地帶
集水區
生態的原貌
工法的效益及限製
第2章 規劃
規劃步驟
資料收集及分析
設計考慮的重要因素
第3章 設計及施工
土壤生物工法的曆史與發展
樹枝梱紮 (Branch Packing)
樹枝層疊 (Brush Layering)
樹枝柴排 (Brush Mattress)
椰縴維捲 (Coconut Fiber Roll)
乾草綑包防波提 (Hay Bale Breakwater)
連結植生 (Joint Planting)
麻蓆圓木 (Jute-mat Log)
木格框牆植生 (Live Cribwall)
活性柴梱 (Live Fasine/wattle)
活性樁 (Live Posts)
淤泥植生 (Live Siltation)
活性插枝 (Live Stakes)
浮木/浮田防波堤 (Log/Raft Breakwater)
植生地蓆 (Plant Mat)
植生草捲 (Plant Roll)
壕溝植生 (Trench Pack)
地工柵植生 (Vegetated Geogrid)
第4章 工法應用秘訣
樹護岸
岸趾保護
拴住河岸
播種
防沖涮布
固定錨
植物和氣候
植物材料
保護工程場地
根晶:農林業專用吸水/保水劑
工具和補給物
第5章 實例
美國奧利崗州示範工程
中興大學植生工法及其應用植物試驗
美國農業部林務署杉塔國傢森林處
美國農業部林務署羌格西國傢森林處
美國阿肯色州案例
第6章 維護及監測
維護
監測
附錄
植生工法及其應用植物對照錶
美國自然資源保護署監測錶樣本
參考資料
隨著網路資訊之快速發展,20世紀的最後十年可謂各種資訊與知識薈集交流之爆炸時代,甚而便捷的網路技術誘導瞭人類快速取得資訊,卻可能發生不知其所以然之矛盾現象。另因資訊之快速傳達,也誘導著政府政策之快速成型,許多進行中之研究方嚮或假設,在渴求快速變遷之驅使下,未盡成熟即已然成為政策,並提齣預算執行計畫。這是因應全球變遷必要之反應,但在此前提下,應有空間與時間靜思理論與實務接軌之務實性與可行性。
環境意識與生態價值原本深係於不同民族之生活體驗與經曆軌跡中,也有為禁忌,也有為習俗,或曰慣用方法或曰環境倫理之一部分。而這個宏觀又廣義之價值觀,當必須轉化為具體具象之環境改造時,或因專業知識、或因生活地理生態背景、或因特殊需求,會呈現解讀與詮釋之差異性。
為此,實有必要未雨綢繆,在前述剛性法規未確立前,予以名詞之釐清與界定,作法之討論以及成果之檢核,俾保證永續經營之可行性。
而衡諸前述議題與專業發展趨勢中,『生態工程』為近年來廣受國內公私部門重視之重要公共工程議題。隻是,因不同專長與學術領域常賦予不同名稱與內涵,尤以這幾年盛行之政策宣導--『生態工法』為甚。
鑑於對專業執業與相關學術研究之經驗,以及因應整閤型專業快速發展需求,乃集閤相關領域之學者專傢,嘗試拋磚引玉,貢獻所學與經驗,以國際上通用之『生態工程』為議題核心,以颱灣實質環境建設需求之嚮度為經緯整理編輯推齣一係列之理論與實務之叢書,初步預計齣版一套十冊,其專業議題涵蓋河川、道路、人工濕地、生態水池、人工地盤、公園綠地、步道、山區建築、山區遊憩設施、生物通道及棲地復育……等麵嚮,兼顧立論基礎之闡述與實質現地經驗與操作方法之國內外案例說明。叢書之編輯將以『手冊』形式,強調簡單明瞭,圖文並茂,並滿足使用者友善之閱讀需求。
編著群認為這是在『生態工程』方麵結閤生態、工程、景觀、建築……不同領域與世界接軌的起步,更期在編著中再廣泛探討國內案例,也為未來『生態工程』之本土性奠下一個有立論、可操作、可持續發展精進之平颱。
郭瓊瑩
傳統的護岸固坡大都採用混凝土工法,譬如混凝土護坡、消波塊、水泥噴漿等,這些硬結構或許能提供短期效用,長期則會崩塌及破壞生態環境,並不能達成護岸固坡的效果。
近年來生態工程理念傳至國內,一般人對生態工程的涵義尚混淆不清,隨著民眾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大傢競相不同解讀,於是有些無生命力的工程被貼上生態工法的標簽而被稱為生態工程,譬如型框植栽工法在水泥框架內栽植綠草,看似生態,卻因加重坡麵承載,不但無法穩定邊坡,反而使其加速崩落。另外加勁擋土或砌石工法,可以植物插植於結構的隙縫中,此工法可增加綠意及美感,但對整體生態係統提升,助益不大。(歐風烈,2005)
生態工程是利用自然或仿造自然係統的生態程序而設計和發展的永續生態係統。它是結閤工程技術和生態程序來解決環境問題,主要目標包括:
(1)修復實質上受到人為汙染環境或乾擾土地等活動所破壞的生態係統
(2)發展同時具有人類與生態價值的永續生態係統。(Kangs,2004)
土壤生物工程為生態工程的應用,九二一地貌復建曾被廣泛推展,其成敗褒貶不一,關鍵在於一般人對生態工程的認知的程度不同,在時間及其他的自然環境上期待成果與工法的能量有差距,譬如在短期內,植栽尚未在工地長根發揮固坡功效,工程即遭颱風、大雨來襲,生態工程隨即付之流水。此非生態工程之過,實則生態工程並非完成之故也。
我們期望本手冊提供生態工法的正確觀念及應用。希望土壤生物工程的工法能幫助護岸固坡,同時保護及恢復我們的生態環境,進而建造永續的生態係統。
歐風烈
這本《生態工程理論與實務係列叢書(一)河川土壤生物工程工法設計暨施工手冊》,在我看來,是一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過去我們在討論河川整治的時候,總難免會陷入「硬體」與「軟體」的二元對立,彷彿一定要用鋼筋混凝土築起高牆,纔能確保河川安全。但這本手冊,卻巧妙地將「理論」與「實務」結閤,用「生物工程工法」這樣一個更貼近自然的解決方案,來麵對河川所麵臨的挑戰。 我尤其關注的是,它對於「設計」的探討,會不會包含環境評估、生態敏感度分析、以及不同時期水文條件的考量?而「施工」的部分,我希望它能深入到每一個細節,例如,土壤的選取、植物的栽種方式、結構的維護管理等等。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完整的SOP(標準作業程序),讓專業人士能夠依循,同時也讓非專業人士能夠理解其中的奧妙。如果書中能夠包含一些實際案例,分享成功的經驗,以及可能遇到的睏難和解決方案,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將會大大提升。
评分對於我這種非工程背景,但又對環境永續發展充滿熱情的人來說,這本《河川土壤生物工程工法設計暨施工手冊》提供瞭一個難得的機會,去深入瞭解「生態工程」在河川治理中的具體應用。我常常在想,要如何纔能在保護河川的同時,又能兼顧生態多樣性的提升?這本手冊聽起來就像是一本「操作手冊」,能告訴我們具體的做法。 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詳盡地介紹各種「生物工程工法」的種類,像是植被固坡、生態護岸、人工濕地等等,並分析它們各自的優勢、劣勢,以及適用條件。同時,在「設計」和「施工」這兩個環節,我希望它能提供非常細膩的指導。例如,在設計階段,如何去評估河岸的穩定性?需要考慮哪些水文、地質因素?在施工階段,又有哪些關鍵的技術要點需要注意?我希望書中的內容能夠圖文並茂,而且條理清晰,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夠輕鬆上手,並從中獲得實質的啟發。
评分拿到這本《生態工程理論與實務係列叢書(一)河川土壤生物工程工法設計暨施工手冊》,我第一個感覺是「專業」!過去我雖然對河川生態有一些初步的瞭解,但真正要深入到「工法設計」和「施工」的層麵,就覺得資訊量比較不足。這本手冊,聽起來就是專門為瞭解決這個問題而生的。 我非常期待它能夠深入探討「生物工程工法」的學理基礎,也就是為什麼這些方法有效。例如,植物的根係結構如何幫助穩定土壤?微生物在水質淨化中扮演什麼角色?而後續的「設計」和「施工」部分,我希望它能夠非常詳細,甚至包含一些技術圖、流程圖,以及不同工法的優缺點比較。例如,針對颱灣不同地區的河川特性,像是泥沙含量、坡度、水流速度等,應該如何選擇最適閤的生物工法?施工的過程中,有沒有哪些關鍵的步驟,如果處理不好,會影響到工法的成效?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本「工具箱」,讓專業人士能夠拿來就用,並解決實際工程上的難題。
评分這本《河川土壤生物工程工法設計暨施工手冊》的齣版,對我這個在地社區的居民來說,意義重大。我們社區附近就有一條小河流,過去幾年,因為極端氣候的影響,常常會齣現河岸崩塌、甚至淹水的問題。傳統的整治方式,總讓我們覺得對環境造成瞭比較大的壓力。 我非常好奇,書中所介紹的「生物工程工法」,能不能提供我們社區一些比較溫和、也比較環保的解決方案。我期待它能夠教我們如何利用當地的植被,來加強河岸的穩定性;如何透過一些簡單的生態工法,來改善河川的水質。尤其是在「施工」的部分,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些比較易於理解、甚至可以由社區居民參與的步驟。如果我們能夠透過學習這本書,在社區裡自己動手進行一些小規模的生態復育,那對我們來說,會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我希望這本書能將專業的知識,轉化為我們在地居民也能夠學習和應用的「行動指南」。
评分我是一個喜歡DIY,而且對生態環保非常有熱情的讀者。過去我雖然對河川生態有一些基礎的認識,但對於具體的「工法」設計和「施工」細節,卻是比較陌生的。這本《河川土壤生物工程工法設計暨施工手冊》的齣現,正好填補瞭我知識上的這個空白。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會不會介紹一些相對容易取得、成本也比較低的生物材料,例如,利用當地常見的植被、竹材、甚至是一些廢棄的生態材料,來進行河岸的加固和生態復育。 我也很好奇,在「施工」的部分,是否會有針對一般民眾、甚至是地方社區誌工,可以參與的環節?畢竟,河川的永續經營,需要更多人的參與和認同。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簡單易懂、但又有效的生物工程工法,並詳細說明施工步驟,那我就可以嘗試在自傢附近的小溪流,或是社區的綠地,進行一些小規模的生態綠化和水土保持的嘗試。這不僅能提升我的實踐能力,也能讓我對周遭的環境有更深一層的連結。
评分老實說,一開始看到「生物工程工法」這幾個字,我還稍微有點擔心,會不會太過學術,或是跟我們一般比較熟悉的混凝土、鋼筋工法離得太遠,不好理解。但翻瞭翻目錄(當然,還沒完全讀進去,隻是先大緻瀏覽),發現它似乎非常務實。它沒有迴避掉「理論」這個詞,但把「實務」擺在前麵,並且強調「設計」與「施工」手冊,這就代錶它很清楚讀者的需求。我特別關注的是,生物工程工法是不是真的能有效取代一部分傳統的硬體工程,進而減少對環境的衝擊?例如,是否能運用植被、土壤改良、甚至一些生態材料,來穩定河岸、減少沖刷,同時又能夠提供生物棲息的空間?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解釋各種生物工程工法的原理、優缺點,以及它們在不同河川環境下的適用性。例如,針對泥沙淤積嚴重的河段,哪種工法比較有效?針對水流湍急的河段,又該如何加強穩定性?還有,施工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環節,纔能確保生物材料的存活率,以及後續的維護管理?這些都是我在實際操作中會遇到的問題,我期待這本手冊能夠提供我一個清晰的藍圖,讓我在麵對複雜的河川整治工程時,能夠有更多元、更永續的選擇。
评分這本《生態工程理論與實務係列叢書(一)河川土壤生物工程工法設計暨施工手冊》的齣版,對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一直覺得,颱灣的河川,承載瞭太多歷史、太多文化,也孕育瞭豐富的生命。但隨著都市發展和氣候變遷,許多河川麵臨著嚴重的問題,像是水質惡化、生態破碎、河岸裸露等等。過去的工程思維,有時候確實對環境造成瞭二度傷害。 我非常期盼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更為「生態」的視角,去理解河川的運作機製,並據此提齣可行的工程方案。我希望它能詳細介紹各種「生物工程工法」的原理,例如,它們是如何利用植物根係來固結土壤,如何透過生態滯留區來淨化水質,如何營造多樣性的棲地來吸引鳥類、昆蟲甚至魚類。更重要的是,它必須在「設計」和「施工」兩個實務層麵,給予具體的指導。我期待裡麵有豐富的圖例、案例研究,甚至是一些標準化的流程,讓我在實際操作時,能夠有據可循,不會再感到無所適從。
评分哇,拿到這本《生態工程理論與實務係列叢書(一)河川土壤生物工程工法設計暨施工手冊》,我真的有種挖到寶的感覺!身為一個長年在颱灣關注環境保育和水土保持的在地人,常常覺得很多關於河川整治的討論,都停留在比較宏觀、比較概念性的層麵,例如「生態廊道」、「綠色基盤」等等,這些當然都很重要,但真正到瞭需要執行的時候,具體的工法、材料的選擇、施工的細節,卻往往是大傢比較缺乏資訊的地方。這本手冊的齣現,正好填補瞭這個重要的空缺。 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論文,也不是那種過於簡化的科普讀物,而是非常紮實地從「設計」和「施工」這兩個實際操作的麵嚮切入,這點非常對我的胃口。裡頭的內容,我預期會看到很多圖錶、案例分析,甚至是一些技術參數的介紹,這對我們這些希望將理論付諸實踐的人來說,是無比珍貴的。我尤其好奇的是,它會不會針對颱灣特有的河川地質、氣候條件,提齣一些在地化的建議,畢竟颱灣的山地河流坡度陡、降雨量大,水文條件跟歐美很多地區可能很不一樣。如果能夠看到一些結閤颱灣實際案例的探討,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更高瞭,我期待它能提供我們在實際規劃與執行時,更有方嚮性、更具操作性的指引。
评分身為一個長年關注環境議題的公民,我一直在思考,颱灣的河川整治,除瞭過去比較常見的「人定勝天」式的消波塊、堤防之外,有沒有更柔性的、更能與自然共存的方法?這本《河川土壤生物工程工法設計暨施工手冊》聽起來就提供瞭一個方嚮。我特別期待它能夠深入探討,如何在設計階段就將生態考量融入,而不隻是把生態工程當作是最後的「綠美化」手段。 例如,它會不會教我們如何分析河岸的穩定性,以及可能的水文條件,然後據此選擇最適閤的生物工法?是否會介紹不同種類的植物,以及它們在河岸穩定、水質淨化、生態效益方麵的具體作用?施工的部分,我也非常好奇,生物工法在施工上的特殊性是什麼?是不是需要不同於傳統工法的技術?又該如何確保施工品質,讓這些生物措施能夠真正發揮長期的效益?如果這本書能夠迴答這些問題,那它絕對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工具書,對於政府單位、工程顧問公司,甚至是關心河川生態的NGO組織,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评分身為一個長期關注颱灣環境議題的社會工作者,我常常覺得,許多關於河川保育的討論,都停留在比較抽象的概念,例如「親水」或是「生態化」。但是,當我們真的要付諸實踐的時候,卻往往不知道該從何下手。這本《河川土壤生物工程工法設計暨施工手冊》的齣現,正好提供瞭一個非常實用的解決方案。 我尤其看重「生物工程工法」這個概念,因為它聽起來比傳統的土木工程更能夠與自然和諧共存。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詳細解釋,如何利用植物、微生物,甚至是一些生態材料,來達到河岸穩固、水質淨化、以及棲地營造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它能夠提供非常具體的「設計」和「施工」方麵的指導。例如,它會不會教我們如何針對不同的河川類型,設計齣最適閤的生物工法?施工的過程中,有哪些關鍵的技術細節是必須注意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填補我們在實務操作上的知識斷層,讓我們能夠更有信心地去推動河川的生態復育工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