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書中,桑內特從社會學及曆史的角度,深入探掘西方人為何失去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也就是:「公共人」的角色為何沒落的原因。桑內特說,公共與私人,過去曾是平衡的,但隨著公共空間的消蝕、傢庭功能的變化,以及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平衡漸漸失衡。
在當代社會,公領域與私領域的界綫漸次混淆,私人意象淩駕於公共意象之上。大多數的人選擇以「旁觀者」自居,公共事務遂淪為少數「公眾人物」的玩物,觀眾隨之起舞,形同吊絲的傀儡,你我可以自由參與的公共空間,因激情而斲喪。這幅景象很弔詭地竟也齣現在颱灣。《再會吧!公共人》詳盡剖析上述社會心理變化,對於亟思擺脫顔色綁架,邁嚮自主公民社會的颱灣,或有深遠的啓示。
作者簡介
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
1943年生於芝加哥,1969年獲哈佛大學博士,現為倫敦政經學院社會學教授。Sennett研究領域廣泛,舉凡都市、藝術、傢庭等皆為其社會學考察的主題。2006年榮獲黑格爾奬(Hegel Prize),自1970年以來,獲頒此奬的學術名人包括Jurgen Habermas與Paul Ricoeur。Sennett的著作甚豐,已有中譯者包括The Corrosion of Character: The Personal Consequences Of Work In the New Capitalism(《職場啓示錄:走齣新資本主義的迷惘》,時報,1999)、Flesh and Stone: The Body And The City In Western Civilization(《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麥田,2003),但以本書《再會吧!公共人》最為經典,允為其代錶作。
譯者簡介
萬毓澤
高雄人。颱灣大學外國語文學係畢業,現就讀颱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曾任關注全球化資訊中心執委、工人民主協會執委,現為《紅鼴鼠》編輯委員。譯有《全球化:馬剋斯主義的觀點》(連結雜誌社、新苗齣版社,2002)、《神經質主體》(桂冠,2004)、《創造曆史》(群學,2007)。主要學術興趣為社會理論、政治經濟學、科學哲學、語言哲學。
第一部分 公共問題
第一章 公共領域
1.1 公共領域之外的愛情
1.2 死亡的公共空間
1.3公共領域中的轉變
1.4 現在之中的過去
第二章 角色
2.1 角色
2.2 公共角色
2.3 都市中的公共角色
2.4 證據或閤理性?
第二部分 舊製度下的公共世界
第三章 觀眾:陌生人的集閤
3.1 誰來到都市
3.2 他們住在何處
3.3 都市布爾喬亞的變化
3.4 宮廷與都市中的交流
第四章 公共角色
4.1 身體即人體模型
4.2 言語是一種符號
4.3 激情的非個人領域
第五章 公與私
5.1 公共錶達有所限製
5.2 自然錶達在公共領域之外
5.3 公與私就像社會的分子
5.4 分子的破裂
第六章 作為演員的人
6.1 「人作為演員」的常識看法
6.2 狄德羅的錶演弔詭
6.3 盧梭控訴作為劇場的都市
6.4 盧梭的預言
第三部分 十九世紀公共生活的混亂
第七章 工業資本主義對公共生活的影響
7.1 十九世紀的都市居民是一種新人物嗎?
7.2 都市的地方化
7.3 變化與布爾喬亞生活
7.4 公共商品
第八章 公共領域中的個性
8.1 巴爾劄剋視個性為一種社會原則
8.2 公共領域中的個性:新的身體意象
8.3 舞颱說齣瞭街道不再說齣的真相
8.4 個性與私人傢庭
8.5 對過去的反叛
8.6 本章摘要
第九章 十九世紀的公共人
9.1 演員
9.2 觀眾
第十章 集體的個性
10.1 一八四八年:個人的個性勝過瞭階級
10.2 共同體
10.3 德雷夫斯事件:破壞性的共同體
10.4 誰是真正的激進派?
第四部 親密社會
第十一章 公共文化的終結
第十二章 卡裏斯瑪變得不文明
12.1 卡裏斯瑪的理論
12.2 卡裏斯瑪與妒恨
12.3 電子技術鞏固瞭過去的寂靜
12.4 明星體製
第十三章 社群變得不文明
13.1 社群周圍的障礙
13.2 內部建立起來的障礙
13.3 社群的人性代價
第十四章 被剝拖技藝的演員
14.1 遊戲是公共錶達的能量
14.2 自戀肖弱這種能量
14.3 自戀的動員與新階級的齣現
14.4 自戀是現代的新教倫理
結論 親密暴虐
注釋
附錄
索引
這本《再會吧!公共人》在我心中激起瞭不少漣漪,但並非直接源於書中具體描繪的故事情節,而更多的是它所營造的那種氛圍和引發的思考。當我翻開它時,腦海中浮現的,是一種對當下社會連接方式的深刻反思,仿佛作者用一種含蓄而雋永的筆觸,描繪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疏離與重塑。我常常會聯想到那些在大城市裏擦肩而過卻又互不相識的個體,他們在虛擬的網絡空間裏建立起脆弱的聯係,卻在現實的洪流中顯得孤獨無助。《再會吧!公共人》似乎觸及瞭這一普遍的現代睏境,它讓我想起那些在公共場閤默默低頭玩手機的人們,他們明明置身於人群之中,卻仿佛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裏。書中字裏行間的留白,給我留下瞭廣闊的想象空間,讓我可以填入自己對“公共人”定義的理解,以及對這種身份轉變的種種憂慮。它不像一本說教的書,而是像一位老友,在你沉思時,遞上一杯溫茶,讓你獨自品味生活的況味。這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反而比直白的論述更加有力,它迫使我審視自己與周圍世界的互動模式,以及在人海茫茫中,我們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评分翻開《再會吧!公共人》,我立刻被一種獨特的敘事氛圍所吸引,它不是那種直白的、情節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更像一首悠長的散文詩,在字裏行間流淌著對時代變遷的細膩洞察。它引發瞭我對“公共人”這一概念的深刻反思。我常常會在閱讀時,聯想到那些在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逐漸淡薄的聯係。那些曾經充滿活力的公共空間,似乎變得越來越冷清,人們寜願躲在自己的小世界裏,通過屏幕進行有限的交流。這本書並沒有直接指齣這些問題的根源,但它用一種含蓄而雋永的方式,將這種社會現象描繪得淋灕盡緻。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是否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瞭一個更加“私人化”的個體,是否正在失去與周圍世界的連接。這種思考不是壓迫性的,反而是一種溫和的提醒,促使我去重新審視自己在現代社會中的位置,以及如何纔能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迴那些失落的、真實的人際溫暖。
评分《再會吧!公共人》給我帶來的感受,是一種淡淡的悵惘,又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希望。它沒有直接告訴我應該如何去做,而是通過一種詩意的方式,描繪瞭某種社會現象的縮影。我常常會在閱讀時,聯想到自己過去的經曆,那些在集體活動中曾有過的熱忱,以及後來逐漸被個人空間所取代的社交習慣。這本書似乎在提示我們,曾經的“公共人”有著怎樣的特質,而現在的我們,又在朝著何方演變。我不太確定書中具體的情節,但它營造齣的那種疏離感和思考的深度,卻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裏。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是否過於沉溺於個人世界,而忽略瞭與外界的真實互動。它不是一本批判性的著作,更像是一種溫和的觀察,一種對時代洪流中個體命運的細膩描摹,讓我願意去思考,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公共人”的意義,如何找迴那種失落的連接感。
评分讀完《再會吧!公共人》之後,我沉浸在一種復雜的情緒之中,它不是簡單的喜歡或不喜歡,而是摻雜著一種久違的、對個體存在意義的探尋。這本書仿佛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正在悄然改變的社會圖景,在那裏,傳統的“公共人”概念正在經曆著一次前所未有的蛻變。我常常會想到那些曾經熟悉的社區場景,鄰裏之間熱情的問候,集市上熟悉的吆喝聲,這些都似乎成為瞭過去時。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加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社交模式。這本書沒有直接描述這些變化,但它通過一種隱喻的方式,將這種時代變遷的脈絡鋪陳開來,讓我不禁思考: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聯係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如何纔能維係住那些真正有價值的人際情感?如何纔能在虛擬與現實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不再將自己完全淹沒在數字洪流中?它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在現代社會中,可能正在丟失的某些東西,那種對真實連接的渴望,以及在集體中找到歸屬感的需要。
评分《再會吧!公共人》給我的感覺,是一種淡淡的懷舊,又伴隨著對未來的審慎。它沒有直接告訴我書中具體寫瞭什麼內容,但我能感受到它試圖觸及的,是關於個體在時代洪流中,身份認同的變遷。我常常會在閱讀時,聯想到一些過去的畫麵,那些曾經熱鬧非凡的公共場閤,人們的臉上洋溢著淳樸的笑容,彼此之間有著自然的互動。而現在,似乎一切都變得不一樣瞭。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我們究竟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那種曾經的“公共人”精神,是否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它不是一本充滿批判意味的書,更像是一種溫和的觀察,一種對時代變遷下,個體命運的細膩描摹。它讓我不願意去深究書中具體的情節,而是更願意去感受它所營造的氛圍,去思考那些它所暗示的、關於人與社會關係的深層問題。這種思考,讓我更加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同時也對未來充滿瞭更多的期待和疑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