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談三民主義已超過一個世紀,有很長的一段時期幾乎所有颱灣的大學都成立瞭三民主義研究所。有關著作,汗牛充棟,唯獨對三民主義的重要源頭之一──倫敦,探索極少。本書試圖作這種探索。全書分三大部份:第一部份重建曆史,把孫逸仙1896-1897年間在倫敦的活動重建起來,以便鳥瞰其在倫敦時「所見所聞」。第二部份分析曆史,分析三民主義形成的過程、內容以及當今之意義。第三部份反思:由於得到兩份高質量的匿名審查報告啓發,作者在齣版前再對書稿作全盤檢視並提齣迴應。
作者簡介
黃宇和
黃宇和院士,1946年11月生於廣東省番禺縣石樓鎮茭塘鄉。父黃鑑波、母陳慕貞。幼隨傢人到香港定居。先後就讀於牛頭角庇護十二小學、九龍華仁書院、香港大學。1968年赴英國牛津大學深造,1971年完成博士論文後留校。1974年起受聘到澳洲雪梨大學任教至今。1978年被英國皇傢曆史學院遴選為該院院士。2001年被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遴選為該院院士。曾當過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史丹福大學鬍佛研究所、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和香港大學亞洲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員以及颱灣政治大學客座教授。又先後在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大學,美國的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加州大學,中國的北大、清華、復旦、武漢、中山等大學,暨中國社會科學院和颱灣的中央研究院等學術機構講學。研究領域包括孫中山、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和近現代中國國際關係。著作甚豐,專著包括《葉明琛》、《中英關係》、《孫逸仙倫敦濛難》、《鴆夢》、《中山先生與英國》、《倫敦與中國革命》暨學術論文五十多篇。
第一部份:重建曆史
第一章 緒論:三民主義完成於倫敦
第二章 孫逸仙旅英日誌
第三章 孫逸仙旅英圖籙精選
第四章 旅英期間談話、書信、佚文、著作
第二部份:分析曆史
第五章 民族主義思想探源
第六章 民權主義思想探源
第七章 民生主義思想探源
第八章 結論:倫敦與中國革命的關係
第三部份:反思
第九章 對本書的反思
中英對照
原始文獻
英文參考書目
中日文參考書目
讀罷《孫逸仙在倫敦,1896-1897》,我腦海中湧現齣無數的畫麵和思考。這本書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以一種非常細膩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將我帶入到瞭那個特定的時代背景之中。作者對19世紀末倫敦的社會風貌、政治氣候以及當時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描繪,都顯得十分到位。我仿佛看到瞭在煙雨濛濛的倫敦街頭,孫中山先生的身影穿梭於維多利亞時代的宏偉建築之間,與形形色色的人物進行著或公開或秘密的交流。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將孫中山先生塑造成一個高高在上的革命導師,而是呈現瞭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個體。在異國他鄉,麵對著強大的政治壓力和復雜的人際關係,他是否曾有過迷茫?他的信念是如何在這種環境中得到錘煉和堅守的?書中對這些細微之處的刻畫,讓我對這位曆史人物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共鳴。
评分《孫逸仙在倫敦,1896-1897》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是一部曆史傳記,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與思想的探索。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史料時所展現齣的嚴謹態度,同時又不失文學性的筆觸。那些關於孫中山先生在倫敦期間的日常生活細節,以及他如何巧妙地運用當時各種資源,例如報刊、集會、甚至是私人宴會來傳播他的政治理念,這些都讓我感到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得以窺見,在那個東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時代,孫中山先生是如何在倫敦的土地上,吸收西方先進的思想,同時又堅定地捍衛著中國民族獨立和解放的理想。這種跨文化的交流與融閤,以及在思想的碰撞中産生的火花,正是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它不僅僅是講述瞭一個人在異國的故事,更展現瞭一個時代,一種精神的萌芽和發展。
评分當我翻開《孫逸仙在倫敦,1896-1897》時,我並沒有預設它會給我帶來怎樣的驚喜,但事實證明,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它成功地將一段相對“沉默”的曆史時期,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特彆關注書中對孫中山先生與當時在英華人社群互動的部分,瞭解他在那個時期是如何爭取同胞的支持,又是如何麵對不同意見和分歧的。此外,作者對孫中山先生與英國政界、學界人士的交往的描繪,也為我們揭示瞭他作為一位革命者,在國際舞颱上是如何運用外交手腕和個人魅力來爭取國際社會的理解與支持。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革命的道路從來都不是孤軍奮戰,而是需要智慧、策略和廣泛的聯係。它為我們理解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提供瞭更加豐富和立體的視角。
评分《孫逸仙在倫敦,1896-1897》是一部極其引人入勝的作品,它不僅僅是關於曆史人物的傳記,更是一次對於“時代洪流中的個體”的深刻洞察。我一直對曆史人物在關鍵時期所麵臨的睏境和抉擇很感興趣,而孫中山先生在1896-1897年間在倫敦的經曆,無疑是這樣一個充滿挑戰的時期。書中對當時英國政治格局、社會思潮以及對華態度的描繪,讓我得以更好地理解孫中山先生所處的宏觀環境。他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既要爭取同情與支持,又要警惕潛在的危險,同時還要堅定地推進自己的革命事業?這本書不僅僅是講述瞭“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在這些事件中,孫中山先生是如何思考和行動的”。
评分《孫逸仙在倫敦,1896-1897》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關於“曆史敘事的重建”的體驗。過去我對於孫中山先生在倫敦的經曆,瞭解得並不多,這本書的齣現,填補瞭我認知的空白,並且以一種非常生動的方式,展現瞭那段不為人熟知的曆史。我非常欣賞作者在挖掘史料方麵的努力,以及他對當時倫敦社會風貌、曆史人物關係的細緻還原。書中關於孫中山先生如何利用一切可能的渠道,傳播他的政治理念,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這一部分讓我印象尤為深刻。他是否在倫敦的報刊上發錶過文章?是否參與過公開的演講或辯論?他又是如何與當時的革命同誌保持聯係,並規劃未來的行動?這些細節的展現,使得這段曆史鮮活起來,也讓我對孫中山先生的政治智慧和行動力有瞭更深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孫逸仙在倫敦,1896-1897》立刻吸引瞭我,因為它觸及瞭一個我一直以來都覺得頗具神秘色彩的曆史時期和人物。孫中山先生,這位中國現代史上的巨人,他的革命生涯充滿瞭傳奇色彩,而1896-1897年在倫敦的經曆,更是其中一個不常被詳細描繪的片段。我一直很好奇,在那個西方列強的時代,孫中山先生是如何在那座繁華的都城中穿梭,與誰會麵,又是如何在那裏為他的革命理想播撒種子,或者又遭遇瞭怎樣的挑戰?僅僅是想象一下,一位來自東方的革命者,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麵對著截然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環境,這種強烈的對比就足以勾起我的閱讀興趣。這本書能否深入挖掘這段不為人知的曆史,展現齣孫中山先生在那段時期獨特的思想碰撞、策略製定,甚至是個人情感的波瀾?我期待它能帶領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去理解孫中山先生在那段關鍵時期所經曆的一切,從而更全麵地認識這位偉大的曆史人物。
评分《孫逸仙在倫敦,1896-1897》給我帶來的閱讀體驗,是一種沉浸式的穿越。作者的敘事方式,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百年前的倫敦,親眼目睹孫中山先生的言行舉止。書中對於當時倫敦的社會環境、政治氛圍以及信息傳播方式的細緻描繪,為這段曆史增添瞭濃厚的時代感。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孫中山先生如何在那個相對封閉的社會環境中,突破重重阻礙,接觸到更廣泛的知識和思想,這一點感到十分好奇。他是否通過閱讀大量的西方文獻,學習瞭新的政治理論和組織方法?他又是如何將這些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閤,形成自己的革命道路?這些問題的答案,我相信都在這本書之中得到瞭深入的探討。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深邃的孫中山先生。
评分從《孫逸仙在倫敦,1896-1897》這本書中,我獲得瞭一種對曆史人物全新的理解。我不再僅僅將孫中山先生視為一個符號或是一個遙遠的曆史人物,而是通過作者的筆觸,看到瞭一個在異國他鄉,為瞭理想而奮鬥的生動個體。書中對孫中山先生與當時在英華人同胞的互動,以及他如何在這種互動中,傳遞革命思想,凝聚力量的描寫,讓我深感振奮。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他對革命策略的思考和調整的描述感到好奇。他是否在倫敦的經曆中,發現瞭新的革命路徑?是否對原有的革命理論進行瞭修正和完善?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讓我們看到瞭,曆史的進程並非是綫性的,而是在不斷地試錯和探索中前進的。它也讓我更加理解,孫中山先生之所以成為偉大的革命先行者,正是因為他擁有著非凡的遠見、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评分閱讀《孫逸仙在倫敦,1896-1897》的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曆史的復雜性與多維度。作者並沒有迴避孫中山先生在倫敦期間可能遭遇的睏難與挫摺,而是以一種真實而坦誠的態度,展現瞭他如何在那段時期不斷學習、反思和調整。我特彆關注書中對孫中山先生與英國政府官員、慈善傢以及一些對東方文化感興趣的知識分子之間的交往的描述。這些接觸是否為他提供瞭新的視角?是否讓他對西方的政治製度和發展模式有瞭更深入的瞭解?同時,我也好奇,他是否在這個過程中,也意識到瞭西方文明的光鮮背後也存在著其自身的局限性,從而更加堅定瞭其“獨立自主”的革命信念。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偉大的革命傢並非天生如此,而是在不斷的環境互動和思想碰撞中成長起來的。
评分這本書《孫逸仙在倫敦,1896-1897》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關於“觀念的形成”的追溯。我一直在思考,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在異國他鄉,麵對著截然不同的文化和政治體係,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是如何一步步成熟和完善的。書中對於他與當時在英的知識分子、革命黨人以及對中國抱有同情或興趣的英國人士的交往,進行瞭細緻的描寫。我非常期待瞭解,這些互動是否為他的思想注入瞭新的元素,是否為他的革命策略提供瞭新的思路。例如,他是否在倫敦的議會辯論、公共講座中,汲取瞭民主與共和的思想精髓?他又是如何將其轉化為針對中國國情的革命藍圖?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夠梳理齣這種思想的演變軌跡,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形成過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