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兩岸開放通航以來,颱灣同胞,從颱商到學者專傢、民意代錶乃至觀光客,前往大陸者每年絡繹不絕於途,猶如過江之鯽,不計其數。
本書共分為兩輯,第一輯稱之為「學術之旅」,閤計十篇,是作者到大陸參加為數約十次重要研討會之心得和感想,從沿海到內陸,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嚴肅課題中蘊含輕鬆一麵,對大陸史學的最近發展和林林總總的開會文化,有深入而精闢的觀察。
第二輯命名為「知性之旅」,純屬開會之餘愜意的旅遊隨興紀實之作,除古蹟景點之介紹外,舉凡高校新貌、書市齣版以及社會情況,亦有所論列,藉收「他山之石」功用。
作者簡介
陳三井
颱灣省彰化縣人。民國二十六年(1937)六月生,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史地係畢業,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曆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組主任、副所長、所長,曾藉調擔任淡江大學教授兼曆史學係主任、國立空中大學教授兼人文學係主任。退休後,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著有《近代外交史論集》、《現代法國問題論集》、《國民革命與颱灣》、《中國國民黨與颱灣》、《颱灣近代史事與人物》、《華工與歐戰》、《近代中法關係史論》、《勤工儉學的發展》、《近代中國變局下的上海》、《中山先生與法國》、《中山先生與美國》等專書近二十種暨學術論文逾百篇,編有《勤工儉學運動》、《歐戰華工史料》、《走過憂患的歲月──近史所的故事》、《居正先生全集》、《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等十多種。另有散文、雜文著作《法國漫談》、《學術的變形》、《走過的歲月──一個治史者的心路曆程》等多種。
自序
? 輯一 學術之旅
? 滬杭史學之旅
初會杭州
記「中法關係史國際學術討論會」
紹興古蹟一日遊
滬上取經行
?群英會翠亨──「紀念孫中山誕辰130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追記
前言
八方精英會翠亨
開會過程與論文討論
印象難忘的參觀活動
結尾的話
? 「紀念史學」的登峰造極──「第二屆周恩來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側記
前言
洋洋大觀的論文
會後感言
? 勤工儉學尋根之旅
楔子
周恩來在天津
保定育德中學舊址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
布裏村留法工藝學校
後話
? 「中國城市史與經濟發展研討會」紀實
前言
議程安排
重要內容與特色
感想與建議
? 東北椎心之旅──日軍侵華罪証史蹟巡禮
楔子
長春「第五屆近百年中日關係史研討會」側記
「僞滿皇宮」故事多
參觀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
瀋陽「九一八事變博物館」的特色
「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巡禮
「撫順戰犯管理所」去來
平頂山慘案遺址一瞥
結尾的話
? 史料與學術研究之間──「華僑與抗日戰爭研討會」述感
? 從北京到南京──參加兩次近代史盛會紀略
楔子
怡生園VS.中心大酒店
財團資助VS.門票收入
國外學者VS.國外學者
特色論文舉隅
去政治化:從開幕典禮到綜閤討論
? 武漢東湖之會──紀念辛亥革命九十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側 寫
辛亥盛會,群賢畢至武漢
論文評選與宣讀
參觀革命史蹟
迴顧與展望
? 八韆裏路大陸行──華僑協會大陸學術訪問團散記
楔子
參訪學術機關
華僑研究資訊的采集
走訪名勝古蹟
城市添新姿
感想與建議
輯二 知性之旅
? 走過曆史,讓曆史復活──訪保定軍校舊址抒感
楔子
浪花淘盡皆英雄
忍教青史盡成灰
復活曆史的呼喚
? 天下第一橋──趙州橋
名稱由來
結構特性
古橋仙跡與神話傳說
? 平津取經行紀聞
楔子
三訪南開收獲多
北京書店新猷
中央黨史研究室尋「寶」
王府井大街新貌
? 酆都鬼城楹聯的警世作用
? 洪秀全官祿故居巡禮
? 上海尋訪蔡元培故居
一次意想不到的緣份
重溫蔡元培
故居滄桑
? 溪口巡禮
? 附錄──俄羅斯檔案之旅
結緣的開始
一波三摺的簽證
踏入另一個世界
吉普賽驚魂
展開拜會活動
東方新人纔流散
聖彼得堡初旅
溫馨檔案情
莫斯科的最後十六小時
《青史留痕--一個颱灣學者的大陸之旅》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的是一種深刻的文化溯源與身份認同的探索。我理解的“青史”,是曆史的宏大敘事,是國傢民族的集體記憶,而“留痕”則意味著作者此行的目的,或許是為瞭尋找在這宏大敘事中,那些曾經存在過的、被忽略的、或是被重塑的印記。作為一位颱灣學者,他此行大陸,很可能是在試圖理解和梳理自己與大陸之間的曆史淵源,以及這種淵源在大時代變遷中所帶來的個人感受。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呈現齣作者對中國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對兩岸同胞共同文化根脈的追尋。他會在哪些地方,哪些事件中,找到他所說的“青史留痕”?是古老的文獻,還是口傳的民俗?是傳統的藝術,還是現代的科技?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那些能夠觸及靈魂深處的問題,比如文化傳承的斷裂與延續,民族情感的凝聚與疏離,以及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定位。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關於一次旅行的記錄,更可能是一次關於“我是誰”的深刻追問。
评分《青史留痕--一個颱灣學者的大陸之旅》這個書名,在我聽來,是一種帶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文字。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一位學者,懷揣著對曆史的敬畏和對未來的關切,踏上瞭一片既熟悉又充滿變革的土地。他不僅僅是作為一個遊客,更像是一位探求者,試圖從紛繁復雜的當下,去勾勒齣曆史的脈絡,去捕捉那些能夠證明時代印記的“痕跡”。“青史”二字,暗示著作者對曆史的尊重,以及他對事物背後深層意義的探究。而“留痕”,則可能是在尋找那些被曆史的車輪所碾過的、有形或無形的證據,這些證據或許是建築,或許是故事,又或許是一種精神。作為一位颱灣學者,他的視角必然會受到他成長環境和教育背景的影響,這使得他的觀察和思考,可能與大陸本土的學者有所不同,也因此更具啓發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在旅途中所經曆的心靈觸動,去理解他如何將個人的體驗與宏大的曆史背景相結閤,從而形成他對中國當下和未來的深刻洞見。
评分這本書名《青史留痕--一個颱灣學者的大陸之旅》就已經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首先,"青史留痕"四個字,帶有濃厚的曆史厚重感,仿佛預示著作者此行並非僅僅是走馬觀花,而是要深入曆史的脈絡,去探尋那些沉澱下來的、真正值得被銘記的印記。其次,“颱灣學者”的身份標簽,更是增加瞭閱讀的維度。在當前的社會語境下,一個颱灣學者的大陸之旅,必然會摻雜著許多個人化的視角、兩岸的情感與認知差異。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看到一個不同於我所熟知的中國大陸的麵貌,或許是一些細微之處,或許是一些宏觀的變遷,都可能因為作者的獨特身份而呈現齣彆樣的光彩。一個“旅”字,則暗示瞭行走的、觀察的、體驗的過程,這讓我聯想到,書中很可能會充斥著生動的敘事,作者如何在行程中與人交流,如何觀察社會百態,如何與曆史遺跡對話,這些都將是構成這本書精彩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我非常想知道,這位颱灣學者是如何看待大陸的發展,他會帶著怎樣的心態去觀察和記錄?他的“青史留痕”,究竟是在記錄曆史事件,還是在記錄他個人在曆史進程中的感受與思考?這本書的名字,如同一個引子,已經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充滿懸念的畫麵,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一探究竟。
评分我之所以對《青史留痕--一個颱灣學者的大陸之旅》抱有特彆的興趣,源於其“颱灣學者”這一身份設定。在我的認知裏,來自颱灣的知識分子,往往在觀察中國大陸時,會帶著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視角。熟悉,是因為血脈相連的文化背景;陌生,則源於政治格局、社會發展路徑以及時代認知上的差異。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種全新的觀察大陸的維度,或許是一些我從未留意過的社會現象,又或者是對一些我習以為常的景象,有著截然不同的解讀。作者的“大陸之旅”,在我看來,可能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調查,一次與大陸社會的近距離接觸。我希望他能夠以一種客觀、審慎的態度,去記錄他所見所聞,去分析他所思所想。這本書,或許能幫助我打破一些固有的觀念,去理解大陸在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我更期待的是,通過這位颱灣學者的眼睛,能夠看到一個更加真實、更加多元、也更加有溫度的中國大陸。
评分我對《青史留痕--一個颱灣學者的大陸之旅》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其“旅”的部分所能帶來的視覺與感官衝擊。我設想著,作者必然走過瞭許多我們普通人或許鮮有機會踏足的地方,或者即使去過,也未能像他一樣,以一位學者的敏感和探究精神去細細品味。我會好奇,他是否會深入那些古老的村落,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遺存?是否會穿梭於繁華的都市,去觀察現代化進程的痕跡?又是否會站在曆史的遺址前,去追溯過往的輝煌與滄桑?我希望書中能有大量的細節描繪,比如當地的風土人情,人們的言談舉止,甚至是最尋常不過的街頭巷尾的景象,都能通過作者的筆觸變得鮮活起來。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名學者,他對這些景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文化、經濟的意義,一定會有獨到的見解。我期待的不僅僅是地理空間的跨越,更是思想的碰撞與交流。一個颱灣學者,在一個日益變化的大陸上行走,他會如何理解那些看似矛盾的現象?他會如何連接起海峽兩岸的共同記憶與差異?這本書,或許會成為一座橋梁,讓我得以從一個更加立體、更加多元的角度去重新認識大陸,也重新審視自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