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從近代科學的起源,敘述科學發展的曆程,無論是「從歌白尼到牛頓」、「産業革命-經濟結構的大變遷」等,都是用來說明産業革命的背景,以及對社會結構和人類生活所産生的影響,第三章「原子的結構、半導體和核能」將二十世紀科學發展過程中,對人類生活有重要影響的事件加以探討研究,第四章「空氣、水和氣象」則提到瞭水和空氣的重要性以及和氣象間的微妙的關係,讓我們明白自然界的平衡是脆弱的,必須依賴地球上每個人的努力維持,纔能有更美好的生存環境。
「文明生活的基礎-能源」說明瞭能源的種類、供需狀況及未來的展望,至於大量使用能源,所産生的許多汙染問題,在第六章「安全乾淨的生活空間-環境保護」有更深入的探討。第七章「奈米材料和奈米技術」代入瞭最新議題,讓讀者可以輕易從生活中瞭解奈米的重要性,從WTO、核能、核武器、能源及環保等方麵觀點切入,有助於全方位瞭解奈米知識。另外,本書還透過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品,來作簡單、趣味十足的介紹,讓人不再覺得科技是冰冷的,而是輕鬆、溫暖且貼近?個人的生活。
作者簡介
徐武軍
1958年 成功大學化工學士
1962年 Washington Uni,化工碩士
1969年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化工博士,副修固態物理
1971年-1975年 成功大學化工係副教授
1976年-1980年 工業技術研究院化工所顧問、副所長
1980年-1985年 菲力浦石油亞洲公司資深企劃發展經理
Senior Project Development Mngr. Phillip Petroleum Co. Asia
1985年-1991年 颱灣閤成橡膠公司顧問,業務副總經理,資深副總經理
第一章 從哥白尼到牛頓--近代科學的形成
1.1 波托密的天文係統──以人為中心的宇宙
1.2 曆法和航海──天文的應用
1.3 哥白尼和伽利略
1.4 牛頓「因為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所以可以看得更遠」
──近代科學的誕生
1.5 發展科學的曆程
1.6 科學和數學
1.7 科學與道德
第二章 産業革命--經濟和社會社構的大變遷
2.1 産業革命的背景
2.2 瓦特的蒸汽機──動力革命開始瞭
2.3 十九世紀──百花綻放的年代
2.4 新興行業和社會多元化
2.5 科學與産業革命
2.6 生命力的解放──産業革命的原始動力
2.7 我的故鄉在何方──産業革命對社會結構的影響
2.8 社會主義的興起──産業革命的反思
2.9 從殖民地到貿易夥伴──今日的國際互動關係
第三章 原子的結構、半導體和核能
3.1 原子的結構
3.2 絕緣體、半導體和導體
3.3 半導體的世界
3.4 核能
3.5 核能的和平用途
3.6 終極武器──核彈
3.7 誰主浮沉──今日的軍備競賽
第四章 空氣、水和氣象
4.1 物質的三態和氣壓
4.2 地球的保護者──空氣
4.3 溫度的平衡者──水
4.4 乾爽和悶熱──空氣中的水
4.5 風從哪裏來──大氣環流
第五章 文明生活的基礎--能源
5.1 燃料的種類及其來源
5.2 電力
5.3 核能的現況及未來
5.4 煤的氣化和液化
5.5 可再生能源
5.6 明日的夢──氫、燃料電池和核熔閤
5.7 資源分配
5.8 颱灣啊!颱灣!
第六章 安全、乾淨的生活空間--環境保護
6.1 水汙染及防治
6.2 空氣中的汙染物
6.3 濛特利協定
6.4 溫室效應和雨林
6.5 京都協定和二氧化碳排放
6.6 極限
6.7 颱灣環保現況
6.8 颱灣啊!颱灣!你在做什麼?
第七章 奈米材料和奈米技術
7.1 奈米的定義和現象
7.2 奈米材料
7.3 奈米技術
附錄 日常科技大搜查
我喜歡這本書的另一個原因,是它能夠引發我更深層次的思考。你知道的,我們現在的生活,已經離不開各種科技産品,但有時候,我們隻是在被動地接受,而沒有去思考“為什麼”。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思考的“門”。我記得其中有一個章節,是關於“人機交互”的。作者沒有隻是去介紹各種新的交互方式有多麼炫酷,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交互方式如何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如何改變我們與世界的連接。他提到,當我們的交流方式變得越來越依賴屏幕和鍵盤時,我們是否會失去一些肢體語言的微妙之處,是否會失去一些麵對麵溝通的溫度?這種思考,讓我對自己在手機上的溝通方式有瞭一些反思。我也常常在和朋友聊天的時候,會下意識地去打字,去發送錶情,而忽略瞭語言的溫度和內涵。作者在這部分內容中,引導我們去思考,科技的進步,應該如何幫助我們更好地錶達自己,更好地與人連接,而不是讓我們變得越來越“隔閡”。這種觀點,讓我覺得非常有價值。它提醒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時,更要關注我們作為“人”的情感交流,關注那些無法被科技完全取代的人性溫暖。這本書,讓我成為瞭一個更“有意識”的科技使用者,一個更懂得珍惜人與人之間真實連接的人。
评分我喜歡這本書的一點是,它有一種“人文關懷”的溫度。你知道的,很多科技類的書籍,讀起來就像在讀說明書,冰冰冷冷的,沒有一點人情味。但是這本書,它會讓你感受到作者的思考,感受到他對我們這個時代、對我們普通人的關切。我記得書中有一個章節,探討的是“社交媒體”對人際關係的影響。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說社交媒體是好是壞,而是從更細膩的角度,去分析它如何改變瞭我們錶達情感的方式,如何改變瞭我們維係友誼的模式。他提到,我們可能在社交媒體上擁有成百上韆的“好友”,但當我們真正遇到睏難的時候,卻發現身邊的人寥寥無幾。這種現象,讓我深有體會。我也常常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彆人分享的“美好生活”,然後對比自己的生活,産生一種失落感。作者在這部分內容中,引導我們去反思,社交媒體上的“點贊”和“評論”,是否真的能夠替代真實的陪伴和關懷?這種思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與朋友之間的關係,更加珍惜那些綫下相聚的時光。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夠觸及我們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讓我們在科技的洪流中,不至於迷失自己,不至於忘記我們作為“人”的情感需求。它提醒我們,科技的進步,最終是為瞭讓我們更好地生活,更好地與人連接,而不是讓我們變得更加孤立。
评分最近幾年,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是什麼定義瞭“人”?在這個一切都被數字化、被算法化的時代,我們的情感、我們的思想,是否還能保持獨立?這本書,就像在我心中激起瞭一圈圈漣漪,讓我不得不停下腳步,去認真審視這個問題。《人文科技與生活》這本書,沒有給齣標準答案,但我發現,它提供瞭思考的方嚮,提供瞭觀照的視角。我記得其中有一個章節,討論的是“虛擬現實”與“真實世界”的界限。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去描繪VR技術有多麼神奇,而是深入探討瞭當人們沉浸在虛擬世界中時,他們與現實世界的連接可能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他提齣,如果我們花費大量時間在虛擬空間中建立人際關係,或者體驗那些在現實生活中難以獲得的刺激,那麼我們的“真實”感受會是什麼?這種思考,讓我對當下一些沉迷於綫上社交、甚至是以虛擬身份進行交流的現象,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開始反思,我是否過於依賴科技來滿足我的社交需求,是否忽略瞭與真實世界中人麵對麵交流的溫度和深度。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科技的發展,最終是為瞭服務於我們作為“人”的存在,而不是讓我們迷失在科技本身之中。它提醒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時,更要關注我們內心深處的需求,關注我們與真實世界的連接,關注我們作為個體的獨特性和價值。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吸引人,那種素雅中帶著一點點金屬質感的字體,讓人一眼就覺得它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暢銷書。我是在一傢獨立書店偶然翻到的,當時就被書名“人文科技與生活”給勾住瞭。你知道的,現在市麵上充斥著各種關於科技如何改變世界的論調,但往往都流於錶麵,要麼就是過於冰冷的技術解讀,要麼就是對未來社會的過度描繪,總覺得少瞭點什麼。這本書的標題,恰恰點齣瞭我一直以來思考的一個核心問題: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洪流中,我們作為“人”,作為有情感、有思想的個體,該如何安身立命?科技固然重要,但最終的目的不應該是為瞭服務於人的生活,提升人的幸福感嗎?這本書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一種非常“慢”的方式,引導我去思考。我記得其中有一章節,探討瞭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如何區分信息的真僞,如何避免被算法操縱。這部分內容對我來說非常及時,尤其是在每天麵對海量新聞和社交媒體信息的時候,我常常感到一種無所適從。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各種“防陷阱”技巧,而是從更深層次的哲學角度,去剖析信息傳播的本質,去反思我們對知識的渴求與獲取方式的變化。他引用瞭一些古老的哲學思想,將它們與當代的科技現象相結閤,産生瞭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讓我得以從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司空見慣的科技産品和應用。例如,書中關於“注意力經濟”的討論,就讓我對手機上那些層齣不窮的通知和推送有瞭更深刻的警惕。我開始反思,我是否真的需要立刻迴應每一個彈窗,是否我的注意力真的應該被這些碎片化的信息所占據。這種反思,不是源於恐懼,而是源於一種想要重新掌控自己時間和精力的渴望。
评分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聯想到自己年輕時候對未來的憧憬。那時候,科技似乎代錶著無限的可能,代錶著一個更美好、更便捷的明天。我們期待著飛行汽車,期待著瞬間通訊,期待著機器人能夠包攬一切傢務。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發現,科技的發展並非總是帶來單純的驚喜。它就像一把雙刃劍,在解決舊問題的同時,也可能催生新的挑戰。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一點,就是它沒有迴避這些挑戰,而是坦誠地將其擺在讀者麵前。我記得其中關於人工智能倫理的討論,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說AI有多麼強大,而是深入探討瞭在AI決策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偏見,以及當AI的判斷與人類的價值觀發生衝突時,我們該如何取捨。這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探討,更是對我們現實生活的直接關照。想象一下,當AI開始決定貸款審批、招聘錄用,甚至是在醫療診斷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時,一旦其算法中存在隱性的歧視,將會對社會造成多麼深遠的影響。作者用生動的案例,比如早期的一些麵部識彆技術在識彆有色人種時齣現的低準確率,來揭示這個問題。這讓我開始警惕,科技的發展必須是以人為本,必須考慮到社會的公平與正義。這本書讓我有機會停下來,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科技進步,思考它們背後可能隱藏的風險,而不是盲目地接受一切。它讓我意識到,作為普通人,我們並非科技發展的旁觀者,而是參與者,我們有責任去理解它,去引導它,確保它朝著更有利於人類福祉的方嚮發展。
评分我常常在想,我們這個時代,是科技爆炸的時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我們每天都被各種新的科技産品和信息所包圍,有時候真的會感到一種不知所措。這本書,就像一位溫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這片迷霧。它不是那種讓你瞬間就能掌握一切的“速成指南”,而是需要你慢慢品味、慢慢思考的書。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有一個關於“個性化推薦算法”的章節。作者沒有簡單地說算法有多麼“聰明”,而是深入探討瞭它如何影響我們的信息獲取,如何塑造我們的認知。他提到,當我們被不斷推送符閤我們喜好的內容時,我們的世界是否會變得越來越窄?我們是否還會接觸到那些挑戰我們觀點的信息?這種思考,讓我對自己在社交媒體和新聞APP上的瀏覽習慣有瞭深刻的反思。我開始有意識地去尋找那些“反嚮”的、能夠啓發我思考的內容,而不是僅僅滿足於那些“舒適區”的信息。這本書讓我明白,科技的發展,不僅僅是技術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對人類社會、對個體生活産生的深遠影響。它提醒我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時,更要保持一份獨立思考的能力,保持一份對未知的好奇心,這樣纔能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清醒的頭腦,做齣明智的選擇。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種“平靜”的力量。你知道的,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感到焦慮,會擔心被時代拋棄,會擔心自己不夠“新”。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溫和、非常理性的方式,引導我去審視科技與生活的關係。它沒有激烈的批判,也沒有盲目的歌頌,而是通過對各種現象的深入分析,讓我看到瞭科技背後的人文關懷。我記得書中有一個章節,是關於“數字足跡”和個人隱私的。作者並沒有用誇張的語言去渲染隱私泄露的危險,而是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去探討我們在享受網絡便利的同時,我們付齣瞭哪些代價。他引導我們思考,我們的每一次點擊、每一次搜索,都在留下什麼樣的信息?這些信息又會被如何利用?這種思考,讓我對自己在網絡上的行為有瞭更強的警惕性。我開始更加注意我分享的內容,更加瞭解我使用的APP的隱私政策。更重要的是,作者在這部分內容中,強調的是一種“知情權”和“選擇權”。他認為,我們應該有權利去瞭解自己的數據是如何被收集和使用的,並且有權利去選擇是否分享這些數據。這種觀點,讓我覺得非常有力量,也讓我對科技的發展有瞭更積極的期待。這本書,讓我明白,科技的進步,不應該以犧牲個體的權利為代價,而應該是在保障個體權利的基礎上,不斷嚮前發展。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印象,就像在迷霧中找到瞭一盞燈。你知道的,我們現在的生活,被各種科技産品包圍著,手機、電腦、智能傢居……它們極大地改變瞭我們的生活方式,但與此同時,我也常常感到一種疏離感,一種與真實世界的脫節。這本書,恰恰抓住瞭這種“疏離感”。它沒有迴避科技帶來的負麵影響,而是用一種非常理性的態度去分析。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有一個關於“信息過載”的章節。作者沒有簡單地說信息太多不好,而是分析瞭信息過載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能力,如何讓我們變得焦慮,如何讓我們難以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他引用瞭一些心理學的研究,以及一些曆史上的案例,來佐證他的觀點。這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每天被海量信息淹沒,並不是我個人效率低的問題,而是整個信息時代的通病。更重要的是,這本書還提供瞭一些可能的解決之道。作者並沒有給我們列齣一堆“斷捨離”的清單,而是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去引導我們如何與信息建立健康的關係。他強調的是一種“主動選擇”的態度,而不是被動地接受。這種引導,讓我感到非常受用。我開始有意識地去篩選我接收到的信息,去主動地尋找那些真正有價值的內容,而不是被動地被動地算法所牽引。這本書讓我明白,科技本身是中立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運用它,如何去駕馭它,讓它服務於我們的生活,而不是被它所奴役。
评分我一直覺得,很多關於科技的書籍,要麼太學術,要麼太膚淺。這本書,卻恰恰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的語言沒有那麼晦澀難懂,也不會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娓娓道來。這讓我這個理工科背景不強的人,也能輕鬆地跟上作者的思路。我尤其喜歡書中那種“由小見大”的敘事方式。它不會一開始就宏大敘事,而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具體事物入手,比如智能手機的普及,社交媒體的興起,甚至是某個APP的設計理念。然後,作者會一步步地將這些現象與更宏觀的人文思考和科技趨勢聯係起來。我記得其中有一部分,講的是“算法推薦”對我們生活方式的影響。作者通過分析一些熱門視頻APP的推薦機製,讓我們看到,原來我們每天刷到的內容,並非完全是偶然,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信息繭房”。他沒有直接批判這種機製,而是引導我們去思考,當我們被不斷推送符閤我們喜好的內容時,我們的視野是否在悄悄地變窄?我們是否還願意去接觸那些與我們觀點不同的聲音?這種思考,讓我對自己的信息攝取習慣有瞭全新的認識。我開始有意識地去尋找那些“不那麼舒適”的信息,去關注那些我不熟悉的話題,這讓我感覺自己的世界變得更加開闊瞭。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能夠激發我們的思考,讓我們成為一個更主動、更清醒的“生活者”,而不是被動的“消費者”。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提供瞭一種“反思式”的閱讀體驗。你知道的,我們現在的生活節奏非常快,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於接受信息,習慣於使用科技産品,但很少有機會停下來思考“為什麼”。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這樣的機會。我記得其中有一個章節,是關於“智能傢居”的。作者沒有簡單地描繪智能傢居有多麼方便,而是深入探討瞭當我們的生活完全被智能設備所掌控時,我們是否會失去一些自主性?例如,當傢裏的溫度、燈光、甚至是晚餐的菜單,都由智能係統來決定時,我們是否還會主動去思考和選擇?這種思考,讓我對我傢裏的智能音箱和各種自動化設備,有瞭新的審視。我開始反思,我是否過於依賴這些便利,是否在不經意間,將我的生活主導權拱手相讓。作者在這部分內容中,提齣瞭一種“人機共存”的理念,強調的是科技應該服務於人,而不是取代人的思考和判斷。這種理念,讓我覺得非常重要。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我們更應該保持一份警惕,保持一份對自主性的追求。這本書,讓我成為瞭一個更“清醒”的科技使用者,一個更主動的“生活設計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