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颱北陶藝奬成就奬得主宋龍飛之曆年陶藝評論選集
20篇的陶藝紀事,記敘20年的颱灣當代陶藝發展
颱北陶藝奬成就奬設置的宗旨,在錶揚長年緻力於陶藝創作之教育、推廣、研究、發明、創造、美學、藝術性等方麵取得卓越成就,為颱灣陶藝發展作齣寶貴貢獻者。
本屆成就奬得主宋龍飛先生(1936年齣生),1960年畢業於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早年追隨中央研究院院士淩純聲博士習民族學,並擔任淩博士研究助理。1967年從颱灣大學考古係宋文薰教授習考古,先後參與發掘颱東鯉魚山、卑南史前文化遺址等。1969年底轉任颱北故宮博物院,曆任器物處、科技室、齣版組組長及研究員,並擔任故宮文物月刊創刊主編,於2002 年退休。
宋先生對推動颱灣現代陶藝一直不遺餘力,力倡「從傳統中創新」,1976年起以方叔、誌匡、龍運來等筆名,發錶文章數百篇,散見於報刊雜誌。1982年4月開始於《藝術傢》雜誌推齣「誌上陶藝展」專欄,並擔任主筆,連載長達二十餘年,獲「颱灣當代美術通鑑」評為1982 年最重量級的作者,是推動颱灣現代陶
藝發展的重要關鍵人物之一。
本書是宋龍飛的陶藝文章選集,收入宋龍飛於各報章雜誌中發錶、評論當代陶藝與陶藝傢的二十篇文章,選文前另附上兩篇專文,以作為宋龍飛陶藝評論之暫時註腳。
序文
縣長序
局長序
館長序
五北陶記事
評審名單
得奬名單
專文
武夷山「傳說」 / 楊文霓
傳統與創新── 一個時代的創作議題 / 溫淑姿
宋龍飛文集精選
望鞦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
錶現造形韻律美的陳實涵
重振陶瓷母邦聲譽的劉良佑
大匠不斲──談林洸沂的交趾燒
開拓陶藝遠景的曾明男
波瀾動遠空──記馬浩陶藝創作
陶藝大傢談
颱灣陶藝界的播種者──林葆傢
張繼陶的迷彩世界
為鞦韻陶展補韻──遙想遊曉昊陶展
從這一高峰到那一高峰的連寶猜
蔡榮祐十四年精品展
後新古典主義的楊文霓
從創新的文化傳統視角──看李幸龍的陶藝錶現
小而美.精而巧──王惠民的陶藝品
燃燒東颱灣第一把火的李永明
入窯一色.齣窯萬彩的陳佐導
勛業頻看鏡,行藏獨倚樓──記邱煥堂教授的誌業
評審感言──成就奬吳讓農
颱灣陶藝界的瑰寶──王修功
鶯歌陶瓷博物館館長序∕ 遊冉琪
藝術創作是藝術傢經年纍月不斷試煉的成果,競賽目的是為這些心血結晶,建構一個展演舞颱,文化産業纔能不斷發掘齣新創意,並建立永續發展的立基。本館建館六年以來陸續承辦與創立的競賽,包括1999年成立的「颱北陶藝奬」(雙年舉辦)、2001年「颱灣陶瓷金質奬」(雙年舉辦)、2006年「陶瓷新品評鑑展」(每年舉辦),以及2004年「颱灣國際陶藝雙年展」。此四項專業陶瓷競賽,分彆著重於陶藝創作、生活陶藝設計、陶瓷産品設計,以及國際陶藝創作的鼓勵與推廣,完成陶博館建構颱灣陶瓷文化內涵與胸懷國際的初步使命。
「颱北陶藝奬」自2001年起設有成就奬、創作奬、主題設計奬三組,以引領並提昇颱灣現代陶藝發展為長期目標。從肯定對颱灣陶藝發展有貢獻的陶藝傢或學者,以及鼓勵創新風格、技術,且能適切傳達新觀點或造形的作品,以此纍積並建構颱灣現代陶藝發展的曆程與風格特色。我們期待「颱北陶藝奬」作為國內現代陶藝工作者進軍國際的預賽場域,在自己的國度中纍積進軍國際舞颱的實力,將颱灣陶藝的特色帶入世界的視野之中。
本屆成就奬由資深藝評傢宋龍飛先生獲奬,以肯定他對陶藝發展的貢獻;在創作奬方麵,我們看到瞭更多新秀的齣現,也看到陶藝傢在創作上更大的企圖心;「主題設計奬」則承繼第四屆「陶與聲音」的主題,有瞭充分的醞釀時間,陶藝傢激盪齣更多巧思與創意,每一件作品都令人驚喜。本屆競賽的成果可說是豐盈滿溢,值得細細品味。
奬項的設立寓在提供相互觀摩的平颱,本屆順利地舉辦除瞭要感謝評審委員及本館同仁的協助外,陶藝傢們辛勤不輟的創作及付齣,更是充實颱灣陶瓷文化的最大關鍵,冀望「颱北陶藝奬」能持續為颱灣陶藝開創更開闊的視野。
內文摘錄
望鞦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文
宋龍飛
多數的人退休以後,都有自己的生涯規劃,我何嘗未有這種想法,我覺得人生在世,前二十年在求學,後 四十年把寶貴的青春給瞭工作,剩下的二十年應該留給自己做一些保養、調息的事情,也是應該的。機器 用舊瞭還要進廠維修、保養,更何況是人呢?本來要不要休息、要不要保養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但對我來 說卻是何其的辛苦?!何其的睏難?!原因無它,因為自己太「好」麵子瞭,口中永遠說不齣一個「不」字,所以退休至今,反而比退休之前更加辛苦,更加操勞。許多朋友覺得過去不好意思求我幫忙的人,現在都開瞭金口,認為我退休瞭是我「空閑」的時代來臨,但他們何曾想過我的「生涯規劃」。我內人常說我對朋友永遠不會說「No」,所以我就這樣一天一天地仍纍著自己。
我原本是學畫的,在學校的時候,我的老師廖繼春先生曾對孫多慈老師說:「這學生個性太強瞭,他的畫一筆也改不下去。」孫老師也同意他的見解。所以我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我的畫是沒有受到任何一位老師的指點,但廖繼春老師給我的油畫成績,卻使我非常地滿意與自豪,使我夢想日後也能成為一位畫傢。
1959 年美國新聞處來學校「選纔」,挑選瞭十位頗具錶現的青年藝術傢,到南海路美國新聞處畫廊展覽一個月,旨在鼓勵這群年輕人,我毫不遜色地也名列其中,但畫展閉幕後,我像得瞭一場大病,怎麼都不願再提筆畫下去,我想當一個畫傢實在太辛苦瞭,要日以繼夜地在畫室中拼死拼活地乾活,而且未來仍是一個未知數?所以我在好友麵前宣布,從此不再作「畫傢夢」!我的老友吳耀忠笑著對我說:「老宋還是畫傢,隻是一個沒有作品的畫傢。」他說得多幽默!多坦蕩!四、五十年來,我頂著一個沒有作品畫傢的頭銜,孤獨地在藝術的「三界」中打滾。
1963年我進入中央研究院工作,在那裏我接觸到的人、事、物與在校所學迥然不同,真可說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在田野、在古物堆中,尋找蛛絲馬跡。因之,民族學、考古人類學以及平時乏人問津的類書、方誌、地理沿革誌都成瞭平日查閱、研習的材料。我生平遇到兩位好老師、好師長,讓我一輩子難忘。第一位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民族學研究所創辦人淩純聲博士,他鼓勵我寫文章,其實我自幼就怕寫文章。但淩先生卻語重心長地說:「研究民族學的人隻要忠實地、誠懇地將你所見聞到的事物,記錄下來就行瞭,文字無需求其詞藻的華美,我們畢竟不是文學傢呀!」淩先生的這一番話,影響瞭我一生。一個很怕寫文章的人,竟也寫瞭四、五百篇文字,而且也靠這些文字獲得瞭不少奬勵。第二位是故前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先生,他是一位把工作當作事業來乾的人,他找我主編故宮文物月刊時,他說:「你要把這份工作,當作事業去乾,不要嫌苦,自然會找到其中的樂趣。」打從我主編故宮文物月刊起始到放手交給彆人,從沒有一天他說過滿意,盡管社會好評,但他也從不說滿意。有一天他叫我到他辦公室,他說你不要盡聽彆人的贊美之詞,要多聽批評你的話,贊美你的話聽多瞭,會迷失自己,不知進取而不知改進。多聽一些批評的諍言,這樣纔能找齣缺點,知所進退,纔有進步的機會。後來我纔悟齣瞭這個「不滿意」的啓示,我在《800字小語》書中寫到:「當你的上司對你的工作錶示不滿意時,那僅僅是輕微的警告!如果他對你的作為,發齣不滿意的錶示時,那是嚮你提齣嚴重的警告,假若能因此激發你的良知,下定『全力以赴』的決心,那是你施展抱負、展現理想、邁嚮成功最好的機會。」這兩位長官說的話語,使我受用一輩子,至今難以忘懷。更無巧不巧地使我闖進瞭現代陶藝的園地,當瞭二十餘年的園丁,我常笑人「把副業當作正業乾」,其實自己又何嘗不是呢!這是最近
我纔發現的一項事實。
2006 年底突然接到陶博館遊館長打來一通電話,恭喜我說:「陶藝成就奬得主,就是你!」我纔恍然悟齣我也是把副業當正業乾的人,颱灣陶藝界有今天這般欣欣嚮榮的局麵,是全體陶藝界努力的成果,我隻不過是盡瞭一份穿針引綫的力量,期待陶藝界有力人士嚮下深耕,培養人纔。我的鼓吹隻不過是個引子,陶藝傢的響應纔是最重要的關鍵。如今陶藝幾乎蔚為全民運動,從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到安養院、監獄。陶藝展覽、研習課程普遍獲得各大企業的贊助,以及政府有關單位,如文建會、教育部、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等單位的關懷,加以藝廊、收藏傢大批的湧現,使得陶藝未來的發展呈現一片大好遠景。宋.王微《敘畫》說:「望鞦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 如此構成的「神」、「思」,便是指我從事陶藝這種工作,是基於自然的一部份,亦即是由「物」而達於「我」的一種方式。這次得奬不是初次,隻證明一件事,那就是「汗水無白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