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讓我買下這顆樹嗎?請把這裏的樹賣一百顆給我。這樣就可以讓它們不被砍掉而留在森林裏吧?」
公務員搖著頭說,「不行……。」
在日本長野縣的黑姬山上,他,買下瞭一座森林。
身為獵人、環保專傢、美食者,現在卻反對獵熊的英國人,尼可先生要帶你看不一樣的大自然風情、動物與森林的真正麵貌,以及你所不知道的生態變化。
「讓森林再一次恢復生命力!」這是「AFAN森林基金會」創辦人C.W. 尼可先生衷心的期盼!
一九八○年,他決定永遠定居在日本,把黑姬當做永遠的傢。抱持著這樣的心情,尼可從一九八五年開始,用自己的積蓄從大企業財團手中,陸陸續續地買下長野縣黑姬山周圍的土地,並以故鄉威爾斯語「AFAN」(意為森林)為名,將這塊土地命名為「AFAN森林公園」,在此進行大自然的復育工程。二○○二年五月,更成立瞭「AFAN森林基金會」,持續進行教育、研究、推廣等活動,讓森林成為活化生命、療癒心靈的園地!
樹木、森林、地球,您是否有想過自己和地球的關係呢?在這樣遭受嚴重汙染的地球環境下,熱愛森林樹林以及這個原本應該是美麗地球的尼可,再也無法坐視不理,他藉這本散文集闡述瞭他在黑姬生活多年來的曆程和點滴,還有他對這個地球與大地的關切與期待。
書中記載著尼可先生在黑姬山的生活點滴,提到關於他在黑姬的新房子、在這個傢裏發生的事情、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喜悅與悲傷、小狗的情史和糗事,以及對他的日籍妻子、朋友、鄰居、遠道而來的親人,和大自然的深切關懷,是一本輕鬆、明快且辛辣的散文集。
作者簡介
C. W. 尼可(Clive Williams Nicol)
作傢。1940年生於英國南威爾斯。17歲時離傢赴加拿大,其後在加拿大環保局就職,進行過十幾次的北極圈遠徵探險之旅。曾經任職於加拿大漁業調查局擔任環保技士、沖繩海洋博物館加拿大館副館長,亦曾協助建置衣索比亞塞米恩國傢公園的復育工程,對地球的環境與森林的復育工作盡心盡力。1980年起,緻力於日本的環境保護工作,並自資購入已遭破壞的森林,嘗試復育當地生態。1995年取得日本公民資格,於2002年5月成立「AFAN森林基金會」。現定居在日本長野縣黑姬山山麓。
尼可先生在日本深受民眾的愛戴,目前已有上百種著作問世,其創作風格獨特、風趣,範圍遍及小說、散文、兒童繪本等等。主要著作有《威士忌貓咪》、《北極烏鴉的故事》、《看見風的男孩》、《Tree》等。其作品也多與日本文藝圈人士閤作,包括:動畫大師宮崎駿(書名:《Tree》)、攝影大師森山徹(書名:《威士忌貓咪》)等。其中《看得見風的男孩》的動畫短片,更榮獲第45屆亞太影展最佳動畫片的殊榮。
譯者簡介
宋欣穎
颱大政治係畢業,日本京都大學電影理論研究。曾任記者、編劇,現居美國芝加哥,專職自由翻譯與寫作。
當我決定要永遠定居在黑姬之後的第一年鼕天,遭到破紀錄的大雪襲擊。我們的住處積瞭深達兩公尺的雪,山上的雪也就當然積得更深瞭。雪下瞭又下,我從沒見過如此的大雪。
剷雪實在是件很辛苦的工作。幾乎每天都得拿鏟子齣門剷除玄關前、道路上,還有屋頂上的積雪。光是那年鼕天,我就爬上租來的房子屋頂上除雪至少十二次。另外,還有把被雪埋住的窗戶挖齣來等工作也不得不做,因為雪花都積到比屋簷還高瞭。我一個人奮鬥瞭整整兩天的時間,直到附近一個剛認識的朋友前來幫忙,實在是件苦差事。
那是從一九八○年跨越到一九八一年的鼕天。那時候,我們以每個月兩萬日幣租瞭一個有著稻草大屋簷的房子。這座已經擁有三百年曆史的古老房子,座落在名為「Rokugatsu」的村莊裏。
那是個曆史悠久,建造得很氣派的房子,樑柱粗大且泛著黑光,天花闆非常高;到瞭鼕天,房子裏又冷又黑,要處理到可以居住,得花不少工夫。那是我和滿理子結婚的第一年。那房子裏不隻是第一次有外國人住進去,房子裏有鋼琴的彈奏,悠揚琴聲盈滿媒與焦油的天花闆,想必也是第一次。
但那房子和其他的老房子一樣,現在都已經不存在瞭。人們毫不留情地拆毀這些古屋,拆得連一點影子也不留。在這一帶,已經沒有人可以建造那麼堅固又氣派的房子瞭。不管是木材、技術或是那份意誌,都已完全消失無蹤。
我第一次到黑姬,是在一九七八年的鞦天,那次是為瞭拜訪我的詩人老友榖川雁,和他一起進行一項工作。一踏上這塊土地,我就愛上這裏美麗的群山、寬廣的空間,還有這裏的大自然、文化、食物以及住在這裏的人們。當時,我住在和歌山,正在為長篇小說「勇魚」收集題材,時常坐夜車到東京去,然後坐早上的電車去上野,接著再往黑姬去。因為那時候上野的新乾綫還沒完成。
經過兩年時間,租過兩間房子之後,我們買瞭一塊小小的土地,開瞭條路,接上電和水,打造瞭自己的小屋。
因為第一年鼕天的經驗,蓋房子時就決定挑高地闆,地闆下方蓋地下室,並蓋斜屋頂,好讓雪可以自然地滑落地麵。從屋簷上滑落的雪雖會積在地麵上,但是因為地闆挑高瞭,不會擋住窗戶,明亮的日光可以充分地照進房子裏,屋內非常地明亮。
在這本書中,我提到很多關於這個新房子,以及發生在這傢中的事情:包括小孩的齣生和成長、為這個傢所增添的喜悅、我的朋友、附近的鄰居、遠道而來的朋友以及名人們、還有周圍的大自然。
從我第一次造訪這個地方,已經過瞭九年。再過一年多一點點,我住在這裏就整整十年瞭。齣生在威爾斯、卻能驕傲地住在日本的作傢,除瞭我以外,豈能再找到第二人?
話雖如此,但自從我來到這裏,周遭環境其實早有瞭驚天動地的變化。最戲劇性且叫人心痛的的變化,就是這一帶的森林、河川和湖泊,以一種驚人的速度在持續消失中。七年前我和一群獵人在飯綱山上走瞭一整天,一日之內發現瞭四頭熊、以及七頭熊的腳印。
第二年開始,那個地區的樹木開始逐漸消失。殘存下來的就隻剩下山頂上「裝飾用」的樹木而已,那不過是讓人們從道路上看過去時,看不齣荒廢的痕跡、用來混淆視聽的樹木。山裏頭已經沒有熊的蹤影瞭。僅存的最後幾頭,在最後殘留的雜木林裏勉強生存,但那樹林終究也難逃被砍伐的命運。我一再地目睹:人們如何花下大筆的?額費用建設林道,長驅直入每座山的最深處,一一奪取那些僅存的處女林地。
因為反對這些建設,我在各式各樣的場閤都公開抗議過。我的抗議引起瞭相當大的反應。騷動之後,宛如暴風雨一般的抗議也接連不斷地發生。我不隻是關心自己國傢的森林而已,更希望日本可以?世界熱帶雨林的保護盡一份心力,如今人們對此議題的抗議聲音逐漸匯聚在一起瞭,這也是我數年前就預見的。
去年一整個鼕天,一點雪也沒有下。我傢屋簷下的積雪,也不及搬來那年的四分之一高。替代白雪而來的,是多雨的天氣。特彆是在一月和二月,豪雨接連不斷。這樣的事情,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我很誠懇地和加拿大的幾位科學傢商談(大部分是在加拿大的北極地區一起工作過的人),並請教瞭日本的科學傢,我確切地得知,地球的氣候已經變瞭,現在也仍在持續地變化中——地球正一點也不假地在暖化中。
要形容這種毫無節製貪婪、肆無忌憚的環境破壞,就隻能以「老人推腳踏車上山」來比喻。一邊喘氣往上爬的老人,環顧四周,心曠神怡的環境,讓他深深呼吸,世界就像歸他所有。最後老人跨上腳踏車下山去,速度非常地快,腳踏車逐漸加速前進,往前直奔;一開始,老人因為沉醉在速度的喜悅中而發齣歡呼聲,但沒多久,歡呼聲變成瞭恐懼聲音——老人已經無法停住腳踏車。要減低腳踏車的速度,一定得跑過一段很長的平坦地麵;不然就隻有撞上另外一座山,或是碰上什麼障礙物,或是從腳踏車上被甩下來,彆無他法。屆時不是重傷,嚴重的話甚至喪命。這老人就像日本的林野廳,也像建設省(這纔是頭號元兇!)、運輸省和全世界大多數名為「政府」的組織!
尤其在日本經濟越來越富裕,政府越來越強大有力。政府富裕且強大,國民的美感與生活環境水準卻顯著低落,日本政府簡直就是上述騎腳踏車滑下山榖的老人,看來實在教人怵目驚心。
在黑姬住瞭很長的一段時間,再到最近成為我第二個傢的西班牙加尼西亞,有份很深的感慨在我心中迴盪:自從人類得到紀錄自己思想與經驗的能力以來,所有的日記作者所寫過的事情,我似乎也都再寫瞭一遍。在這本書中,我隻談自己親眼目睹過的事情,無一虛構。我想要用自己的力量來力挽狂瀾;同時,我也將各位讀者,無論是現在的、過去的、以及將來的讀者們,視為後盾。我在這裏待著、看著,然後以一種想要寫信給你們的心情,用心書寫。
我真心誠意地獻上此書。
C.W.尼可
於黑姬 一九八九年七月
這本書的標題《我買瞭一座森林》實在太引人遐想瞭,讓我腦海中浮現齣好多畫麵。不知道作者在書裡具體買的是怎樣一座森林?是原始的、充滿生命力的,還是已經有些開發過的?如果是從零開始,那又是怎樣的心境去麵對這片未知的土地呢?我非常好奇書中關於「購買」這個動作的描寫,那背後又藏著怎樣的故事和動機?是不是有什麼樣的契機,讓作者決定做齣如此大規模的決定?而且,「一座森林」聽起來就不是一筆小數目,這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更吸引我的是,買瞭森林之後,接下來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是單純地享受大自然,還是會積極地投入其中,進行一些改造或經營?我猜測,這個過程一定充滿瞭各種驚奇和考驗。也許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睏難,比如處理土地問題、與當地居民的互動,甚至是與大自然的挑戰。我期待能在書中看到一個充滿韌性、不斷學習、並從中找到樂趣與成長的故事。這不僅僅是購買一片土地,更像是一種對自我、對生活方式的徹底顛覆與重塑,這讓我感到非常好奇和期待。
评分老實說,《我買瞭一座森林》這個書名,一瞬間就把我的思緒拉到瞭遙遠的國度,或是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在颱灣,買一塊地就很不容易瞭,更何況是「一座森林」?這聽起來就像是童話故事裡的橋段,但也因此激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作者究竟是基於什麼樣的動機,會做齣如此大膽的決定?我非常期待書裡能有細膩的筆觸,描寫齣購置森林的過程,包括其中的麯摺、可能的驚喜,以及那種「擁有」一片土地的複雜情感。更重要的是,我想要知道,在擁有瞭這片森林之後,作者的生活究竟發生瞭怎樣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是從一個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轉變為與日齣日落為伍的自然節奏?我猜測,這中間一定會經歷許多挑戰,也許是體力的考驗,也許是心靈的掙紮,甚至可能是與周遭環境的磨閤。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場關於勇氣、關於實踐,以及關於重新認識自我的旅程。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這片綠色的世界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解答。
评分光是聽到《我買瞭一座森林》這個書名,就有一種逃離現實的衝動。我一直對那種遠離塵囂、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充滿瞭憧憬,尤其是在颱灣這個生活步調快速的社會裡,能夠擁有自己的一片綠洲,是多麼奢侈又美好的事。我很好奇,這本書裡所描寫的「森林」,究竟是怎樣的麵貌?是層巒疊嶂、充滿野生氣息的山林,還是有著潺潺溪水、鳥語花香的幽靜之地?作者是如何與這片森林結緣,又是抱著怎樣的心情,決定將它納入自己的人生版圖?我期待書中能有豐富的細節,描寫作者在森林裡的生活點滴,可能是親手栽種蔬果的喜悅,也可能是麵對突發狀況的應對,或者是與野生動物的奇遇。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購買森林的過程,更是一個關於如何與土地建立連結、如何在自然中尋找自我、以及如何實踐夢想的動人故事。它可能會觸動我心中那份對簡單、真實生活的嚮往,讓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评分《我買瞭一座森林》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田園生活的渴望。身為一個在都市裡打滾多年的上班族,每天麵對的都是鋼筋水泥和無止盡的報告,心裡總是嚮往著有一天能逃離這一切,到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地方,過上那種慢活、自在的生活。不知道書裡是不是描寫瞭一個非常典型的「都市人返鄉」或是「尋找桃花源」的故事?作者在書裡如何描繪他/她與森林的初遇?那種被大自然包圍的感覺,是不是真的像傳說中那樣,能撫平所有煩惱?我特別想知道,在書裡,作者是如何從一個對森林一無所知的人,慢慢學習、慢慢融入,甚至愛上這片土地的。這個過程一定充滿瞭各種學習和適應,從如何辨識植物、如何處理農務,到如何與森林裡的各種生物和諧共處,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部分。而且,聽起來這本書很有可能探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以及在現代社會中,如何找迴與土地的連結。光是想像,就覺得這是一本充滿溫情、有深度,又能讓人獲得力量的書。
评分哇,這本《我買瞭一座森林》的光是書名就讓我有好多想像!住在都市水泥叢林久瞭,總是很嚮往那種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生活,聽說這本書講述的就是一段關於購置森林、然後在這裡展開新生活的故事。光是想像一下,就能感受到那種遠離塵囂、呼吸新鮮空氣的寧靜與療癒。我一直覺得,如果能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並且能在上麵種植自己喜歡的東西,那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不知道作者在書裡有沒有描寫到,如何在陌生的環境中,從零開始建立起自己的傢園?那中間一定會有很多挑戰和意想不到的經歷吧!從都市的便利生活,到需要親自動手、與土地奮鬥,這中間的轉變肯定充滿瞭趣味和故事。我對書中關於森林的描寫也特別感興趣,希望作者能細膩地刻畫齣森林裡的一草一木、飛禽走獸,讓我們也能透過文字身歷其境,感受到那份生命的活力與美好。也許書裡還會帶齣一些關於環保、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的思考,這些都是我非常關心的議題。總之,這本書聽起來就像一帖心靈的解藥,讓人嚮往那份簡單卻又深刻的幸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