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與目前國外齣版的「認知心理學」當然不隻是在使用的文字上不同而已。人類的認知與智慧,不但有其遺傳、基因、生理與神經的基礎,而且廣受文化與環境的影響,更特彆的是,它顯現多端的麵嚮與復雜的曆程。因此,人類認知與智慧的曆程不但有其普遍性,而且有其特殊性。颱灣自1970年以來,即與世界同步,引進並緻力於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與人纔的培育。三十年來,颱灣認知心理學本土化的研究,産生相當獨特的成果;異於世界其他地方的成果而受到國際矚目的研究領域包括學習與記憶的神經基礎、神經心理與其功能與曆程的研究、意識與無意識認知的分析、認知的自我監控、漢語文的腦側化、漢字(詞)匯的辨識、漢語文的常用程度、漢字(詞)閱讀的語音轉錄、隱喻的分析、中文的孤立性特質、認知技能的自動化以及概念的分析等等。
推薦語
認知心理學旨在研究人類的認知與心智,並緻力於人腦智慧與知識的開發,它濫觴於1970年代,成形於1980、90年代,時至今日,更方興未艾,已蔚然成為一個極為重要的學術領域。從人類的曆史來看,有關文化的發展、文明的設計與科學的推動,無一不涉及人類認知與心智的運作,而未來更將是一個「腦力」與「科技」競爭的時代。因此,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極具重要性與前瞻性。本書的目的是介紹當代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成果、發現與趨勢。
作者簡介
鄭昭明
學 曆:
一、颱灣大學心理學學士(民國53年)
二、颱灣大學心理學碩士(民國56年)
三、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哲學博士(民國62年)
經 曆:
一、颱灣大學理學院心理係講師(56.08~57.07)
二、颱灣大學理學院心理係(所)副教授(62.08~66.07)
三、輔仁大學心理係兼任副教授(63.08~65.07)
四、颱灣大學理學院心理係(所)教授(66.08~迄今)
五、美國加州大學傅爾布萊特訪問學人(68.08~69.07)
六、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教授(69.08~70.07)
七、颱灣大學理學院心理係(所)代主任(75.08~76.07)
八、颱灣大學理學院心理係(所)主任(76.08~81.07)
九、行政院國科會人文與社會科學發展處處長(82.03~85.02)
十、<中華心理學刊>主編(66.08~69.07;71.08~74.07)
十一、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75.08~77.07)
我一直認為,思維是某種玄而又玄、不可言喻的東西,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把我帶入瞭一個充滿活力的“心理實驗室”,讓我看到瞭思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是如何被巧妙地觀察和分析的。從注意力如何捕捉外界的信號,到感知如何將這些信號轉化為有意義的信息,再到決策過程中那些復雜而微妙的權衡,作者都用一種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對關於“啓發式思維”的討論印象深刻。它解釋瞭為什麼我們的大腦常常會走“捷徑”,利用經驗法則來快速做齣判斷,盡管有時這種捷徑會讓我們付齣代價。這讓我理解瞭生活中很多“似是而非”的錯誤判斷,原來並非智力不足,而是思維模式使然。此外,關於問題解決的章節,更是讓我茅塞頓開。那些睏擾我許久的難題,似乎突然有瞭解決的路徑。我學會瞭如何分解問題,如何尋找關鍵信息,如何嘗試不同的策略。書中的案例研究,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讓我看到瞭這些理論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也讓我看到瞭人類思維的無限可能性。它不再是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一場關於如何“思考”的精彩冒險,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與其說是知識的堆砌,不如說是思維方式的革新。它以一種極其人性化的方式,將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心理學概念,轉化成瞭觸手可及的理解。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社會認知”的部分所打動。它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我們會輕易地被群體意見所影響,為什麼我們會形成刻闆印象,以及這些社會化的認知過程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我們的個體的。我開始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並非孤立地思考,我們的思維早已與周圍的環境、人際關係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此外,關於“元認知”的討論,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它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是學習如何學習,如何監控自己的思維過程,如何評估自己對某個概念的理解程度。這是一種“思考的思考”,一種自我提升的強大工具。書中的案例,從經典的心理學實驗到日常生活中的場景,都極其貼切,讓我在輕鬆的閱讀中,不斷地獲得“原來如此”的驚喜。它沒有給我標準答案,而是教會我如何去提問,如何去探索,如何成為一個更具洞察力、更主動的學習者。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新窗口。
评分如果說之前的章節是在拆解大腦的“硬件”,那麼這本書的後半部分,則是在探索“軟件”是如何運行的。關於語言和思維的關係,讓我對母語的深刻性有瞭全新的認識,也對學習新語言時遇到的挑戰有瞭更閤理的解釋。我開始思考,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瞭我們的思維方式,甚至影響瞭我們對世界的感知。而關於決策和判斷的討論,更是讓我看到瞭許多隱藏在日常行為背後的心理機製。書中對“認知偏差”的細緻分析,讓我識彆齣瞭自己身上存在的種種“思維陷阱”,比如過度自信、錨定效應等等。這就像照鏡子一樣,讓我看到瞭自己思維的盲點。它並沒有責備,而是提供瞭一種理解,一種更具同情心的視角去看待自己和他人。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心智模型”的討論,它解釋瞭我們如何構建內部的模型來理解和預測世界,以及這些模型在麵對新信息時是如何被更新或被頑固地堅持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提升瞭我的理論認知,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具備瞭一種反思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一種主動學習和成長的動力。
评分這本書就像一扇門,推開後,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迷宮,裏麵充斥著各種我從未設想過的思維活動。作者用一種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帶領我一點點解構記憶是如何形成的,它為何如此善變,又為何如此強大。當我讀到關於工作記憶的章節時,我開始反思自己平時是如何處理信息的。那些在腦海中短暫徘徊的數字、概念,原來它們也有自己的“存儲空間”,而且這個空間是有限的,稍不留神就會被新的信息擠走。接著,又深入探討瞭長時記憶的奧秘,那些沉澱在潛意識深處的經驗,是如何在不經意間影響我的決策和行為的。我驚訝地發現,我以為是“直覺”的東西,很多時候其實是過往經驗在大腦深處的投射。尤其是關於遺忘的理論,讓我第一次理解到,遺忘並非簡單的“丟失”,而是一種主動的、甚至有時是必要的機製,它幫助我們篩選、優化信息,讓大腦保持運轉的效率。書中舉的許多例子,都非常貼近生活,讓我能夠立刻將抽象的理論與自身的經曆聯係起來,這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是在閱讀其他學術書籍時難以獲得的。它沒有給我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工具,讓我能夠自己去探索,去理解,去認識那個最神秘的領域——我自己的大腦。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它並沒有直接告訴我“你應該怎麼做”,而是引導我去審視“我為什麼會這樣做”。語言學、社會學、甚至是神經科學的一些概念,都被巧妙地融入其中,形成瞭一個關於人類心智運作的宏大圖景。我被書中關於“信念形成”的討論深深吸引,它揭示瞭我們是如何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構建齣對世界的認知,以及這些認知又是如何被固化,甚至難以改變的。這讓我反思自己的一些固有觀念,以及它們是如何形成的,是否經受住瞭時間的檢驗。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還探討瞭動機和情緒對認知過程的巨大影響。我從未想過,我的情緒狀態竟然能夠如此深刻地影響我的記憶提取、注意力分配,甚至是問題解決的能力。那些在我情緒低落時顯得格外睏難的任務,原來是因為大腦的某些認知功能受到瞭抑製。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為什麼我們會做齣某些看似不閤邏輯的選擇。它提供瞭一個強大的框架,讓我能夠更客觀、更深刻地認識到人類心智的復雜性和精妙之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