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民間環保政策白皮書

2000年民間環保政策白皮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環保政策
  • 民間環保
  • 環境問題
  • 政策研究
  • 白皮書
  • 2000年
  • 中國環境
  • 可持續發展
  • 社會參與
  • 環境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是由厚生基金會環境保護部召集人歐陽嶠暉教授結閤國內二十二位菁英教授共同研撰,共分五大類:首先以颱灣過去和現在的環保經驗,提齣二十一世紀環境立國的策略,並從環境立法與行政方麵,提齣更具整閤效率的行政方嚮;第二,提齣綠色交通及綠色建築為颱灣新世紀科技發展的趨勢;第三,針對水源安全、淨化空氣、毒性化學物質荷爾濛的因應及永續生態都市的實踐策略提齣建議,以提昇國人生活品質;第四,對循環型經濟社會的建構,提齣廢汙資源化零排放策略;第五,對國土資源保護,提齣永續利用、水土保育、沿海環境保護及颱灣生態環境復育之道。此外,在社會及國際環保活動方麵,也提齣諸多寶貴意見,堪稱具有高度參考價值的環保白皮書。

《環境治理的百年迴響:20世紀環境思想的演進與實踐》 圖書簡介 本書深度剖析瞭二十世紀以來,人類社會對自然環境認知、價值判斷及治理模式的深刻變革。它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年份或特定形式的政策文件,而是以一種宏觀的、曆史的視角,梳理瞭環境問題從邊緣議題逐步上升為全球性治理核心的復雜曆程。全書以時間為軸,串聯起工業化進程中環境衝突的爆發、早期科學主義的局限、生態學思想的興起,直至當代可持續發展框架的建立,力圖展現環境倫理、經濟模型與政治決策之間持續拉鋸、相互塑造的動態過程。 第一部分:工業文明的代價與早期覺醒(1900-1940年代) 本部分著重考察瞭“進步的代價”。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深入,資源掠奪與汙染排放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引發瞭區域性的生態危機。我們首先審視瞭美國西部“資源保護運動”的興起,以羅斯福新政時期的“聯邦森林局”和“國傢公園係統”的建立為案例,探討瞭以“高效管理”為核心的資源實用主義思想如何試圖平衡開發與永續利用。同時,書中細緻對比瞭歐洲大陸上對空氣汙染和水體汙染的初步立法嘗試,這些嘗試多半是基於公共衛生考量,而非深層次的生態哲學。 重點分析瞭早期環境思想的兩個主要流派:以吉福德·平喬特為代錶的“技術官僚式保護主義”,強調科學評估和集約化管理;以及以約翰·繆爾為代錶的“內在價值保護主義”,主張對荒野的“神聖性”與不可侵犯性。通過對這些早期衝突的描摹,揭示瞭在技術理性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背景下,環境議題如何被簡化為“效率”與“損失”的算術題。 第二部分:戰後繁榮下的陰影與科學的警鍾(1950-1960年代) 二戰後,消費主義的興起與“大躍進式”的經濟增長為環境問題套上瞭一層新的迷霧。本部分探討瞭戰後快速城市化和化學工業爆炸性發展所帶來的新型環境威脅,特彆是農藥(如DDT)在生物鏈中的富集問題。 核心內容集中在對一係列標誌性環境災難的案例研究,例如“倫敦煙霧事件”和“日本水俁病”。這些事件的嚴重性促使公眾和科學界開始質疑無節製的工業發展模式。特彆值得注意的是,瑞鞦·卡森的《寂靜的春天》如何成功地將原本晦澀的生態學知識轉化為具有強大社會動員力的公共議題。本書將詳細分析該書的傳播機製及其對政府監管機構(如美國環保署的籌備)形成的倒逼作用,標誌著環境議題從地方衛生問題嚮國傢安全和公眾健康問題的跨越。 第三部分:生態政治學的誕生與全球化議程的構建(1970-1980年代) 1970年代是環境運動的“黃金十年”。本書將環境治理的焦點轉嚮國際政治層麵。首先,對“地球日”的起源及其在全球範圍內的復製進行瞭考察,分析瞭綠色政黨在歐洲的萌芽與早期發展。隨後,重點剖析瞭1972年瑞典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的曆史意義——這是首次將環境問題提升至聯閤國層麵進行討論,形成瞭《人類環境宣言》,確立瞭國傢對本國環境負責的國際法基礎。 接著,本書深入探討瞭發展中國傢在環境治理中麵臨的“發展權與環境權”的悖論。80年代的“酸雨問題”的國際化,迫使發達國傢開始反思跨界汙染的治理機製,促進瞭諸如《濛特利爾議定書》這類基於科學共識、采取全球協同行動的國際條約的誕生,預示著環境治理的範式正從“單邊主權”轉嚮“共同但有區彆的責任”。 第四部分:可持續性的理論構建與全球治理的重塑(1990年代及以後) 進入90年代,環境治理的理論核心轉嚮“可持續性”。本部分重點梳理瞭布倫特蘭委員會的報告如何係統地將“代際公平”納入發展框架,並分析瞭“可持續發展”概念在不同文化和經濟體中的解讀差異與實踐睏境。 書中詳細解析瞭1992年裏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大會”(地球峰會)的深遠影響,特彆是《21世紀議程》的形成,它嘗試將環境目標嵌入到社會、經濟和環境的“三大支柱”之中,推動瞭地方行動計劃(如“地方21”)的興起。此外,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環境治理中引入市場機製的嘗試,如“碳交易”和“生態補償”的概念,探討瞭這些工具在促進減排效率的同時,是否可能導緻環境責任的外部化或邊緣化。 結論:從環境管理到生態文明的遠景 本書最後總結瞭二十世紀環境治理的得失。它指齣,雖然技術進步和國際閤作取得瞭顯著成就,但麵對氣候變化這一復雜的全球公地悲劇,傳統的自上而下的、以監管為主導的治理模式正麵臨嚴峻挑戰。最終,本書呼籲,未來的環境治理必須超越純粹的政策工具箱,深入到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探索一種更具韌性、更強調生態係統服務的社會-生態係統(SES)管理範式。全書以嚴謹的史料和多學科的交叉分析,為理解當代環境治理的復雜性提供瞭必要的曆史深度與理論基礎。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2000年民間環保政策白皮書》,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受到一股時代的重量。畢竟是韆禧年那年齣版的,當時颱灣正處於一個轉型的關鍵時刻,環保意識雖然萌芽,但民間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的影響力?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寶貴的視角,讓我們迴顧那段歷史。我個人對當時環保團體如何從草根發聲,如何將他們的訴求轉化為具體的政策建議,一直都很好奇。書中的案例分析,像是針對特定工業區汙染的行動,或是倡議廢棄物處理新法的過程,都讓我覺得非常貼近颱灣的社會脈動。而且,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政策改變,往往是從民間的壓力開始的。這本書大概就是記錄瞭這樣一段奮鬥史,讓我們得以窺見,在看似緩慢的體製運轉背後,有多少不為人知的努力與智慧。我想,對於關心颱灣環境發展,或者對公民運動史有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份值得細細品味的資料。它不僅僅是關於政策,更是關於一群人如何為瞭共同的理想而奔走。

评分

坦白說,在翻閱《2000年民間環保政策白皮書》之前,我對於2000年前後的環保運動,隻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但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那段歷史有瞭更具體的認識。書中對於當時政府環保政策的評析,雖然是基於當時的時空背景,但其批判的角度和論述的邏輯,至今讀來依然犀利。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永續發展」概念的闡述,以及民間團體如何將這個國際性的理念,轉化為適閤颱灣在地情境的政策建議。書中也探討瞭許多當時比較敏感的議題,例如環境影響評估的落實、工業汙染的管製,甚至是生物多樣性的保育。這些議題的討論,都顯示齣當時的民間力量,已經在為颱灣的未來環境打下基礎。我想,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記錄歷史,更在於它所傳達的一種積極、務實的態度,告訴我們,透過持續的關注和努力,環境是可以被保護,並且可以變得更好的。

评分

《2000年民間環保政策白皮書》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個長期關注颱灣發展的讀者來說,是一份極具參考價值的文獻。書中不僅僅是條列式的政策建議,更重要的是,它深刻剖析瞭當時颱灣在環保領域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我對書中關於「預防勝於治療」的環保思維,以及民間團體如何努力推動「環境權」的落實,印象特別深刻。在2000年那個年代,這樣的觀念或許還有些前衛,但書中卻已經預見瞭其重要性。書中也探討瞭許多與在地社區息息相關的環境議題,例如空氣品質的監測、水資源的管理,以及土地的閤理利用。這些議題的討論,都讓我覺得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我想,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寶貴的視角,讓我們能夠迴顧過去,並且更好地理解現在颱灣環保政策的演變脈絡。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颱灣環境保護歷程的讀者,這本書絕對是必讀之選。

评分

這本《2000年民間環保政策白皮書》,讀起來不像是一本生硬的學術報告,反而更像是一份充滿生命力的行動指南。書中描繪瞭許多當時民間環保運動的真實樣貌,從街頭的遊行、記者會,到與政府官員的密集溝通,每一個環節都顯得格外生動。我很有興趣知道,在那個資訊相對不對稱的年代,民間團體是如何蒐集、整理資料,並有效地傳達給公眾和決策者。書中對於不同環保議題的分析,不僅有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它結閤瞭實際的案例,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問題的癥結所在,以及民間提齣的可行性解決方案。尤其是一些關於地方性環境保護的倡議,讓我覺得非常貼近我們在地的生活經驗。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環保工作並非遙不可及,而是需要每一個人的參與和關注。它鼓勵我們去思考,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有哪些環境問題是我們需要去關注的,以及我們可以如何透過參與,來影響政策的製定。

评分

閱讀這本《2000年民間環保政策白皮書》的過程,讓我有種身歷其境的感受。書中對於當時政府在環保議題上的迴應,以及民間團體如何步步為營地推動立法,有非常細緻的描寫。我特別對其中關於「預防原則」的討論印象深刻。在2000年那個年代,這個概念可能還不是那麼普及,但書中卻已經開始探討,如何讓環境保護不再隻是被動的補救,而是要從源頭上就預防汙染的發生。這對於當時的產業發展模式,無疑是一種挑戰,但也展現瞭民間團體的遠見。書中也提到瞭許多當時社會上熱議的環境問題,例如垃圾處理、水汙染防治,甚至是一些比較前瞻性的議題,像是綠色消費的觀念。雖然有些議題的解決方案在今天看來可能已經有瞭新的發展,但書中提齣的討論角度和邏輯,依然具有啟發性。我想,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歷史紀錄,更是一種思考模式的啟迪,讓我們理解,一個國傢的環保政策,是如何在多方角力與對話中逐步成形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