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茲論文學》是第一本關於德勒茲文學論述的全方位介紹性著作。博格詳細閱讀德勒茲關於文學的主要著作,清楚而有係統地闡述德勒茲對書寫藝術的看法,包括薩德─馬佐赫及路易斯.卡洛爾的疾病與健康,普魯斯特的符號,卡夫卡的文學機器,「少數文學」的概念,卡米羅.班納的少數劇場,以及T. E. 勞倫斯與貝剋特的「景象與聲響」。
本書鎖定這些著作,並旁引眾多德勒茲生涯中的其他相關散篇著作。作者為著名的德勒茲專傢,其流暢簡潔的行文風格及隨處可見的精闢洞見讓德勒茲深邃復雜的思維不再令人望之卻步。
「博格的著作探索並闡釋德勒茲的全部作品,對德勒茲與文學之間的關係提供瞭卓越而清晰的洞察力」 --Clair Colebrook,愛丁堡大學,《德勒茲》一書作者
「《德勒茲論文學》一書再一次證明為什麼雷諾.博格長久以來被公認是最有影響力的德勒茲詮釋者。
看似輕鬆,但這本關於德勒茲文學論述的全方位著作展示瞭德勒茲文學與哲學批評之間,及語言哲學與生活哲學之間的連續性。
對德勒茲『批評與臨床』的哲學及文學研究取徑有興趣的人,本書無疑價值非凡。」──Paul Patton,新南威爾斯大學,《德勒茲與政治》一書作者
「這些書齣版之後,便不再需要撰寫如何閱讀德勒茲之類的書籍瞭」──Dorothea Olkowski,《吉爾.德勒茲與再現的崩毀》一書作者
作者簡介
雷諾.博格(Ronald Bogue)
目前為美國喬治亞大學比較文學係教授,為著名德勒茲專傢。首部關於德勒茲與瓜達希的英文專書《德勒茲與瓜達希》(Deleuze and Guattari, 1989)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其他著作包括《德勒茲論文學》(Deleuze on Literature, 2003),《德勒茲論電影》Deleuze on Cinema, 2003),《德勒茲論音樂、繪畫與藝術》(Deleuze on Music, Painting, and the Arts, 2003),及《德勒茲餘波》(Deleuze’s Wake, 2004)。
作者另編有《當代理論中的摹擬》(Mimesis in Contemporary Theory, 1991),《自我的戲耍》(The Play of the Self, 1994),及《當代文化中的暴力與仲裁》(Violence and Mediation in Cotemporary Culture)等書。
譯者簡介
李育霖
美國喬治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淡江大學英文係,目前任教於國立成功大學颱灣文學係。
我最近翻閱瞭一下《德勒茲論文學》,這本厚重的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品嘗一道精心烹製的法式大餐,但菜肴的擺盤和配料卻完全顛覆瞭我對“美食”的認知。一開始,我懷著一種“嚮大師學習”的心態,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如何進行文學分析的實用方法論,比如如何解讀象徵,如何理解人物動機,亦或是如何把握作品的主題。然而,德勒茲的文字,與其說是“分析”,不如說是一種“激活”。他不是在解剖文學作品,而是在讓作品“活”過來,以一種全新的、充滿生命力的姿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他者”概念的運用,他似乎總能從文學作品中挖掘齣那些被壓抑的、被忽視的、或者是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存在的“他者”的維度。他所討論的文學,不再是靜態的文本,而是動態的發生,是意義不斷生成、不斷變形的過程。我發現自己很難用傳統的學術語言去概括他的觀點,因為他的語言本身就充滿瞭哲學詩意和實驗性。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不斷移動的舞颱,每一個文學作品都被拆解、重組,並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呈現齣來。他似乎在強調,文學的價值不在於其所能傳達的固定信息,而在於其所能激發的無限可能。我曾嘗試將他的一些論述應用到我正在閱讀的小說中,結果發現,原本熟悉的故事情節,在他“解構”之後,展現齣瞭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和深度。這種體驗,與其說是“理解”,不如說是“共振”。我無法用“喜歡”或“不喜歡”來簡單評價這本書,因為它給予我的,是一種更為深層次的,甚至可以說是“精神上”的洗禮。它讓我意識到,文學的邊界是多麼的模糊,而我們的理解力又是多麼的有限,同時也激發瞭我對文學潛在可能性的無限遐想。
评分我最近讀瞭《德勒茲論文學》,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給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未知維度的大門,而門後的景象,既令人著迷,又充滿挑戰。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分析文學作品的清晰框架和方法,例如如何解讀象徵意義,如何理解人物心理,或者如何把握作品的主題。然而,德勒茲的寫作,更像是一種“召喚”或“邀請”,他邀請讀者一同進入他所構建的哲學世界,在那裏,文學作品被重新審視,被賦予新的生命。他提齣的“欲望”、“實在”、“虛構”等概念,被他以一種極其獨特和創新的方式,與文學作品相結閤。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在文學的叢林中穿梭,他不斷地指齣那些我從未留意過的路徑和風景,也讓我看到那些隱藏在熟悉事物之下的更深層次的結構。他並非在“解釋”文學,而是在“生産”文學的新的可能性。我讀到他關於某個作傢作品的論述時,常常會感到一種強烈的“共鳴”,仿佛他觸碰到瞭我內心深處對於某些文學現象的模糊感受,並將它們清晰地呈現齣來。這本書,與其說是在教我“如何閱讀”文學,不如說是在教我“如何思考”文學,如何從一種更加開放、更加動態的視角去理解文學的本質。他打破瞭傳統的文學批評模式,用一種全新的語言和思路,重新定義瞭文學與哲學之間的關係。我閱讀的過程中,時常會感到一種“啓示”,一種對文學潛在力量的深刻認識,也讓我對未來的文學探索充滿瞭期待。
评分初次接觸《德勒茲論文學》,我抱有的期望是,能夠從中找到一些關於如何“拆解”文學作品的奧秘,比如如何識彆作者的寫作技巧,如何分析敘事結構,或者如何解讀作品的深層含義。我腦海裏構想著的是一本能夠幫助我提升文學鑒賞能力的“工具書”。然而,現實卻給瞭我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或者說是“驚嚇”。德勒茲的文字,與其說是在“剖析”文學,不如說是在“催化”文學。他提齣的那些充滿哲學色彩的概念,比如“身體-器官”、“譜係學”、“事件”等等,被他巧妙地融入到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之中。我感覺自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思想實驗室裏,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成為瞭一個正在被進行實驗的樣本,而德勒茲,則是一位充滿激情的“科學傢”,正在用他獨特的“化學試劑”來激活它們。他並非在尋找文學的“正確答案”,而是在揭示文學的無限可能性。我常常在閱讀他的論述時,會感到一種強烈的“智力上的挑戰”,仿佛他正在不斷地 pushing my boundaries,讓我跳齣固有的思維定式。我發現,德勒茲所談論的文學,不再是僅僅關乎故事、人物和主題,而是關乎生命本身,關乎存在的生成,關乎一種全新的感知方式。這本書,對我而言,與其說是一本關於文學的“指南”,不如說是一次“精神上的探險”。它讓我看到瞭文學的另一麵,一種更加自由、更加狂野、也更加深刻的存在。讀完之後,我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充斥著各種新奇的想法,關於文學與現實的關係,關於我們如何通過文學來體驗世界,以及文學如何能夠成為一種改變我們感知方式的強大力量。
评分天哪,我剛讀完一本叫做《德勒茲論文學》的書,簡直被它摺磨得體無完膚,又忍不住驚嘆連連。一開始,我滿懷期待地以為能從中窺探到這位法國哲學巨匠對文學的深刻見解,或許能找到一些關於小說敘事結構、詩歌意象解讀的“乾貨”。然而,這本書呈現給我的,是一場徹底的智力冒險,一場在概念迷宮中的漫步。德勒茲的寫作風格本身就像是一種文學作品,充滿瞭跳躍的聯想、晦澀的術語,以及對傳統邏輯的衊視。每當我以為自己抓住瞭他思想的脈絡時,他便像一陣風一樣,又帶著我飄到瞭另一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書裏充斥著大量的“生成”、“塊莖”、“欲望機器”、“身體”等等詞匯,它們被頻繁地、以一種近乎狂野的方式組閤在一起。我讀得越多,就越覺得自己像是置身於一個巨大的、無形的網絡中,每一個節點都連接著無限的可能性,卻又難以抓住一個確切的起點。我試圖去理解他對卡夫卡、普魯斯特、貝剋特等作傢的解讀,但那些解讀本身就如同小說一樣,充滿瞭多義性和不確定性。我曾反復閱讀同一段落,試圖從中提煉齣某種明確的論點,但每次的理解都似乎是在原地打轉,又或者是在構建一個新的、更加復雜的理論框架。說實話,我到現在也說不清德勒茲究竟“論”瞭什麼文學,但我確定的是,他徹底改變瞭我看待文學的方式,或者說,他讓我意識到,文學可能根本就不是我們慣常理解的那樣。它不是提供答案的工具,也不是抒發情感的齣口,而更像是一種生成新的可能性、新的體驗、甚至新的現實的媒介。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關於文學的書,不如說是一本關於如何“思考”文學的書,而這種思考,是顛覆性的,是充滿創造性的,也是……極其令人費解的。
评分拿到《德勒茲論文學》這本書,我本來是抱著一種“取經”的心態,想著能從這位哲學大傢的視角,學習如何更深刻、更有洞察力地解讀文學作品。我想,他一定能給我一些關於如何分析文本結構、理解作者意圖、甚至挖掘隱藏象徵的“秘籍”。然而,實際閱讀的過程,卻是一場比我想象中要復雜得多的旅程。德勒茲的語言風格,與其說是在“論述”,不如說是在“創造”。他構建的概念體係,如同一個個精心設計的迷宮,充滿瞭意想不到的轉摺和隱喻。當我試圖去捕捉他對某個作傢或某部作品的“論點”時,我常常發現自己被帶入瞭一個更廣闊的哲學場域,文學本身似乎隻是他進行哲學思辨的跳闆。我閱讀時,常常感到一種強烈的“在場感”,仿佛我正與德勒茲一起,在文學的浩瀚宇宙中進行一場激烈的思想碰撞。他提齣的“生成”、“分形”、“多重性”等概念,被他巧妙地編織進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之中,使得那些原本熟悉的文本,煥發齣瞭全新的、甚至是顛覆性的生命力。我曾試圖用傳統的文學批評理論去對照理解,但很快就發現,德勒茲的思路是如此的獨特和超前,他似乎正在開闢一條全新的文學研究路徑。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是知識的直接灌輸,而是一種思考方式的啓迪。它讓我不再將文學視為靜止的、被動的文本,而是看作一種充滿活力的、不斷生成意義的“事件”。我讀完之後,腦海中充滿瞭無數閃爍的念頭,關於文學的本質,關於意義的生成,關於我們與文本之間的關係,等等,等等。這本書,無疑是對我原有文學觀的一次巨大衝擊,也讓我對未來的文學閱讀充滿瞭未知的好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