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地方?地方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甚至可以說人文地理學就是地方的研究。但地方同時也是一個包裹於常識裏麵的字眼,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兩者的交纏使得這個名詞充滿瞭魅力。你搬進宿捨裏,貼上海報,在桌上放一些書,等等。然後,這個空間就變成瞭你的「地方」。北緯40.46度、西經73.58度,對你可能沒什麼意義,但如果我們知道那指的是什麼「地方」,感受可能就大不相同。以「地方」來說,那是:美國911事件,紐約曼哈頓被炸掉的雙子星大樓的所在地。
本書使用新聞、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實例解釋抽象概念,追溯1950年代以來「地方」概念的發展,思考人與地方如何産生情感聯係,我們如何認同、記憶、想像某個地方,又如何排斥某些元素進入「我們的」地方,並思索「地方特色」是否因為全球化的席捲而消失殆盡。
作者簡介
Tim Cresswell
威爾斯大學社會與文化地理學教授,著有《安適其位╱不得其所》(In Place/Out of Place, 1996)與《美國遊民》(The Tramp in America, 2001),並擔任《關注電影》(Engaging Film, 2002)和《啓動地方,定位移動》(Mobilizing Place, Placing Mobility, 2003)的共同編者。
英文叢書編輯序言
謝誌
Ch1導論:定義地方
Ch2地方的係譜
Ch3解讀「全球地方感」
Ch4運用地方
Ch5地方資源
參考書目
索引
由頂尖學者撰寫的「地理學概說」(Short Introductions to Geography)是很容易親近閱讀的叢書,用意是嚮學生及其他感興趣的讀者,介紹關鍵的地理學概念。這套書不採取傳統分科的評論方式,而是嘗試解釋和探索核心的地理與空間概念。這些簡明的概論,傳達瞭知性的活力、紛然的觀點,以及圍繞著每個概念發展齣來的關鍵辯論。我們也鼓勵讀者以新穎且批判的眼光,來思索地理研究的核心概念。這套書也能發揮活潑的教學功能,促使學生認識概念與經驗分析如何協同發展,並且彼此關連。同時,教師能夠確保學生具備瞭基本的概念參照點,然後以自己的例子與討論來補充說明。這套叢書簡潔標準的編排,讓教師可以在一門課裏綜閤使用兩種或更多種教材,或者在講述不同分科的許多堂課裏,同時採用一本教材。
蓋若汀.普瑞特(Geraldine Pratt)
尼可拉斯.布隆裏(Nicholas Blomley)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這個書名仿佛一扇門,推開後就能進入一個由情感、時間和空間交織而成的奇妙世界。我最期待的部分,是作者將如何闡釋“地方”對於“認同”的構建作用。我認為,我們對某個地方的集體記憶,或者是個人的獨特體驗,都會潛移默化地塑造我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比如,一個經曆過戰亂的地方,留下的集體記憶可能是一種警惕和堅韌;而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地方,可能會培養齣更具創造力和自由精神的人。作者可能會通過文學、曆史、社會學的角度,來深入探討這個問題。而“記憶”與“想像”的結閤,更是讓我著迷。很多時候,我們對一個地方的喜愛,並非完全是基於它本身的客觀存在,而是摻雜瞭我們對它的想象和理想化。那些充滿迴憶的舊照片,那些反復咀嚼的故事,都可能是在我們心中構建瞭一個“完美”的地方,一個與現實既有關聯又有所不同的空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理解個人身份與集體身份之間關係的洞察,以及我們如何通過對“地方”的理解,來更好地認識自己,並與他人建立更深層次的連接。它可能是一次對我們內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一次對那些構成我們之所以為“我們”的無形要素的梳理。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引人入勝瞭,那種淡淡的色彩暈染,仿佛是褪色的老照片,又像是夕陽餘暉灑在熟悉又陌生的街角。我拿到它的時候,心中就湧起一股莫名的期待,總覺得它會帶我走進一個充滿故事的空間。翻開扉頁,那些略帶潦草卻又充滿情感的字體,仿佛是作者親自留下的呢喃,立刻將我拉入瞭一個私人的迴憶長廊。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筆下的“地方”,究竟是物理意義上的一個點,還是心靈深處的某種寄托?它與“記憶”和“想象”的交織,又會碰撞齣怎樣的火花?我想象著,作者或許會描繪齣童年時故鄉的那片田野,那裏有夏日的蟬鳴,有母親晾曬的衣衫,有小夥伴們奔跑的身影,每一幕都如同電影般在我腦海中閃過。又或許,他會講述那些隻存在於想象中的秘境,那些在午夜夢迴時纔會顯現的奇幻之地,它們是如何在作者的筆下生動起來,成為現實之外的另一種存在。而“認同”這個詞,更是讓我好奇,地方如何塑造我們的身份?我們又如何通過對地方的歸屬感來確認自己是誰?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張地圖,一張指引我探索內在世界的地圖,讓我重新審視那些被遺忘的角落,那些被忽略的情感,那些構成“我”之所以為“我”的無數細微之處。我對它充滿瞭濃厚的興趣,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認知之門。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似乎是在邀請我進行一場關於“根”的思考。我一直覺得,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叫做“傢”的地方,它可能是一個具體的地理位置,也可能是一種感覺,一種氛圍。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這種“傢”的感覺是如何在我們心中形成的?它與我們早期的生活經曆,與我們接觸到的文化,以及我們與身邊的人建立的聯係,有著怎樣的韆絲萬縷的關係?“記憶”是關鍵,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對一個地方的情感,都源於那些過去的美好或痛苦的時光。但“想像”也同樣重要,因為當我們離開某個地方後,我們往往會用想象來填補那些空白,讓那個地方在我們心中變得更加鮮活。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平衡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也許,它會講述一些關於失去與重塑的故事,關於那些被遺忘的地方如何在想象中得以延續,關於那些曾經熟悉的地方如何在我們心中發生變化。而“認同”,更是觸及到瞭個體存在的根本。我們如何通過對地方的歸屬感來定義自己?如果一個人從未有一個固定的“地方”,ta的認同感又會是怎樣的?這本書,在我看來,有潛力成為一本深刻的社會學或心理學讀物,它能幫助我們理解人類情感的復雜性,以及我們與生存環境之間的深刻互動。
评分讀到“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個畫麵。我想象著,作者或許會從某個具體的、充滿個人印記的“地方”開始,比如他童年時期居住過的老房子,或者他第一次旅行時留下瞭深刻印象的城市。然後,他會如何將這些地方與“記憶”聯係起來?是那些模糊的童年碎片,還是那些清晰到仿佛昨天纔發生的故事?而“想像”的部分,我猜測,它不會僅僅是簡單的虛構,而是對現實的一種延伸和解讀,是情感在空間中的投射。也許,作者會描繪齣,當我們離開瞭某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會在我們的腦海中變成一個理想化的存在,或者一個被戲劇化的場景。最讓我感興趣的是“認同”這個概念。我一直覺得,我們對某個地方的情感依戀,很大程度上決定瞭我們是誰。一個身處異國他鄉的人,往往會比留在故土的人,更加在意自己的“故鄉”,並以此來定義自己的身份。這本書會不會探討,這種“鄉愁”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會對我們的生活産生怎樣的影響?我期待它能揭示,地方不僅僅是地理概念,更是情感的載體,是我們構建自我認同的重要基石。它可能會是一本充滿詩意和哲思的書,引導讀者去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連接。
评分從“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這個書名來看,我預感這本書會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它不是那種輕鬆的讀物,而是需要讀者靜下心來,與自己的內心對話。我尤其對“記憶”和“想像”的結閤感到好奇。我們常常說“故地重遊”,但重遊的往往是我們記憶中的那個地方,而非真實存在的一成不變的景象。記憶是濾鏡,是重塑,甚至是虛構。那麼,當我們迴憶一個地方時,有多少是真實的,又有多少是自己添加的想象?而“認同”的部分,更是點明瞭這本書的核心。我們是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成長在哪裏,我們對哪裏有著情感上的連接。一個人的身份認同,就像是一棵大樹,根須深深地紮在某個地方,汲取著養分,纔能枝繁葉茂。這本書會不會探討,那些流離失所的人,那些在不同文化中穿梭的人,他們的認同感又是如何形成的?或者,它會解析那些藝術傢,是如何通過他們的作品,構建齣一個個充滿情感和意義的“地方”,並以此來錶達他們對世界的看法和他們在世界中的位置?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幫助我理解自己與周遭世界的聯係,以及那些塑造瞭我內心世界的無形力量。它可能會是一本需要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著作,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