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大部分內容,是作者參加颱灣大學的「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劃: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之研究」之子計劃:「近世中韓儒者關於孟子心性論的辯論與詮釋──比較哲學的探討」的四年研究成果。本書集中處理朝鮮儒學的三大論爭,即無極太極之辯、四端七情之辯及湖洛論爭。無極太極之辯之重要性及影響力雖不如其他二者,但此論辯顯示韓儒對硃子思想特性之把握,是十分恰當的。
四七之辯是最重要的論爭,李退溪極力主張四端是理之發,又認為理有至神之用,所謂「理到說」,此與當代牟宗三先生認為硃子所說的理是隻存有而不活動,是硃子理論所以是「儒門彆子」之重要原因,實可相參。奇高峰、李栗榖之說,則較閤硃子原義,且將硃子的理氣心性論之特色,作瞭十分明白的展現。湖洛論爭的兩個問題,即「人性物性異同論」,及「未發時之心體是純善抑有善有惡」,亦是很有哲學性的論爭,涉及儒傢的形上學及心性論之重要問題,與當代儒學的理論,亦密切相關。
本書正文共九章,除瞭上述三大論爭之研究外,另有兩章處理瞭較次要的爭論,此兩次所爭論的,並不是純粹的理論,而是對口談天理及以道德仁義自期者,是否心口如一、及是否藉天理以遂行其私欲之反省,曹南冥及尹明齋對於此屬於生命實踐之問題,省察是頗深的。
附錄四篇是舊稿,內容與本書正文各章相當有關連性,由於是較早期的研究成果,內容不夠詳備,但亦有可補充本書正文之未及處,故一併收入。
本書對韓儒的重要論爭作瞭較有係統的詮釋,對有關的文獻作瞭較詳細的分析,這在國內的相關著作中是較為少見的。又本書運用瞭當代的儒學理論突顯韓儒論爭的問題意義,對韓國之儒學研究者,相信亦有參考之價值。
自序
第一章:李晦齋、曹漢輔「無極太極」的論辯
第二章:李退溪與奇高峰「四端七情」之論辯
第三章:四端七情之辯與成德之教
第四章:曹南冥對四七之辯的批評及論下學而上達
第五章:李粟榖、成牛溪「四端七情與人心道心」的論辯
第六章:李粟榖與羅整菴思想之比較
第七章:尹明齋的性理學及懷尼之爭的工夫論涵義
第八章:韓儒「人性物性異同論」及其哲學意義
第九章:從當代儒學的觀點看韓儒「心體善惡」之論爭
附錄一:李粟榖的誠意論
附錄二:退溪與硃子持敬工夫論之涵義
附錄三:奇高峰「反身而求」的知理方法之涵義
附錄四:成牛溪的哲學思想
參考書目
名詞及主題索引
人名索引
閱讀《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我仿佛走進瞭一個思想的迷宮,但又有一條清晰的主綫引導著我前進。本書最讓我著迷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梳理瞭韓國儒學史上的幾個主要論爭,更是在這些論爭的背後,揭示瞭韓國儒學思想體係的內在張力和發展邏輯。作者對“性理學”在韓國的傳播與變異,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學派紛爭,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剖析。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不同學派代錶人物的觀點闡釋,例如退溪學派和栗榖學派之間的核心分歧,以及他們各自所強調的側重點。通過對這些論爭的深入解讀,我得以窺見韓國士人如何在傳統的框架內,進行著深刻的形而上學和倫理學的探索。此外,本書對“宋學”(即硃子學)在韓國的接受和本土化過程的分析,也讓我受益匪淺。我瞭解到,韓國儒學在吸收硃子學的同時,並非全盤接受,而是對其進行瞭大量的再闡釋和改造,形成瞭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儒學思想。這種本土化的努力,正是韓國儒學能夠在中國儒學之外,獨立發展並産生深遠影響的關鍵所在。
评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文化,必須深入其思想的源頭。《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這本書,恰好提供瞭這樣一把鑰匙。它帶領我進入瞭韓國儒學復雜而又精彩的論爭世界,並且是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角。我尤其驚嘆於作者對“經世緻用”思潮在韓國儒學中的演變過程的解讀。從早期對“實學”的萌芽,到後來“實學”成為一股重要的思想潮流,中間經曆瞭多少次的思想碰撞和理論爭鳴,這本書都為我一一呈現。我看到瞭韓國儒學在麵對社會現實問題時,是如何不斷地進行自我反思和理論調整的。作者在書中對這些論爭的梳理,不僅僅是曆史的鈎沉,更是對一種活態思想的呈現。通過對比不同時期、不同學派在同一議題上的辯駁,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韓國儒學思想的動態性、發展性和批判性。而“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這一角度,更是讓這些古老的爭論在現代語境下煥發瞭新的生命力,引發瞭我對於儒學在當代社會價值的深層思考。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立刻勾起瞭我對東方思想脈絡深處的好奇心。我一直對儒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和演變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對於它在其他東亞國傢的具體發展和論爭,瞭解卻相當有限。當我在書架上看到這本書時,我便被它所承諾的“當代儒學觀點”和“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這兩個核心概念所吸引。我設想,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韓國儒學史上的事件,而是會以一種更為宏觀和深刻的視角,將韓國儒學的具體論爭置於當代儒學發展的語境下進行審視。我期待作者能夠清晰地梳理齣這些論爭的發生背景、核心議題、參與人物以及它們所引發的哲學思考。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韓國儒學在吸收和發展中華儒學傳統的同時,是如何形成其獨特的在地性特徵,又是如何在現代化的浪潮中經曆挑戰和轉型的。對於“當代儒學觀點”的強調,也讓我對作者的理論框架和分析方法充滿瞭期待,不知作者會從哪個當代儒學的流派齣發,又會運用哪些理論工具來剖析這些曆史性的爭鳴?這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去拓展我對儒學研究視野的認知邊界,並深入理解其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生命力。
评分翻閱這本《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我首先被其嚴謹的學術態度所打動。書中的論述並非浮光掠影,而是深入到韓國儒學發展史中的具體節點,並且有條不紊地展開。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沙上五百金”這一早期論爭的解析,以及它如何影響瞭當時韓國士人的思想格局。作者沒有止步於簡單復述曆史事實,而是著力去挖掘這些論爭背後的深層哲學意涵,以及它們與當時韓國社會政治現實的緊密聯係。從“理”與“氣”的辯論,到“性即理”還是“性即情”的爭議,再到後來對“事功”與“心性”的權衡,每一個論爭都像是一麵鏡子,摺射齣韓國儒學在不同時期所麵臨的挑戰與選擇。作者巧妙地將這些論爭置於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中,展現瞭韓國儒學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充滿生命力和不斷自我革新的思想體係。對於“當代儒學觀點”的應用,我看到書中在分析這些曆史論爭時,引入瞭許多現代哲學和倫理學的概念,使得原本可能晦澀的曆史辯論變得更加鮮活和易於理解。這種跨時空的對話,無疑極大地提升瞭本書的學術價值和閱讀趣味。
评分這本《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無疑是一部極具啓發性的學術著作。它所探討的韓國儒學重要論爭,雖然發生在遙遠的過去,但其背後所涉及的哲學問題,例如關於人性、宇宙本體、道德修養以及社會治理等,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禮”與“義”在韓國社會中的不同理解和實踐的分析,以及這些理解如何體現在當時的政治決策和社會倫理規範之中。作者在梳理這些論爭時,並沒有迴避其中的復雜性和爭議性,反而通過深入的論證,展現瞭韓國儒學思想的豐富性和多層次性。通過對書中不同學派的觀點對比,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為什麼在相似的儒學傳統下,韓國會發展齣如此多樣化的思想流派。這種多樣性,正是儒學生命力的體現,也是韓國儒學能夠長久地影響韓國社會的重要原因。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為我們提供瞭瞭解韓國儒學曆史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我們思考儒學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適應性、創造性和創新性,從而為我們理解儒學在當代的轉型與發展提供瞭寶貴的啓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