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又名《道德經》,但是內容世人所謂的「仁義道德」完全無關,亦即所論並非倫理學的題材。以王弼(二二六-二四九年)所注的版本為例,《老子》分為上下兩篇,先論「道可道,非常道」,後論「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於是遂有「道經」(一至三十七章)與「德經」(三十八至八十一章)二篇,閤稱《道德經》。
關於《老子》一書的作者,亦即「老子」此人,司馬遷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麯仁裏人,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寶之史也。」老子是周朝管理文書檔案的官,學問與見解應該具有一水平。根據孔子(公元前五五一-四七九年)曾經嚮老子請教禮儀一事來看,老子應該也是春鞦時代的人,年齡比孔子稍長。孔子聽瞭老子的一番訓勉之後,對弟子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所謂「龍」,描寫他「乘風雲而上天」,並非年輕時的孔子所能理解。老子眼見周朝衰頹,決定西齣函榖關,準備隱居,守關的官員請他留下作品。「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韆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今日通行的是王弼注的版本,而王弼上距老子的年代也有七、八百年,誰能擔保這段期間的傳抄與刻印都沒有問題呢?一九七三年,湖南長沙馬王堆的「漢墓」,齣土瞭一大批帛書,其中就有《老子》的帛書甲本與乙本。這兩個版本大同小異,都是〈德經〉在前而〈道經〉在後,並且沒有分章。一九九三年湖北荊門郭店村「戰國楚墓」又齣土瞭許多竹簡,其中有三種《老子》的摘抄本,分為甲、乙、丙三組。摘抄本的字數隻有通行本的三分之一,並且丙組中的文句較為接近帛書本與通行本。專傢認為,甲組較為接近《老子》祖本,它的抄寫年代距離老子逝世「可能」隻有一百多年。換言之,目前所能找到的斷簡殘篇,離作者老子本人也有一百多年瞭。既然如此,我們在依據最新齣土的資料修訂《老子》通行本的同時,還是要把焦點置於老子學說的闡釋上。
在探討老子學說時,會發現材料最多的是曆代的注解與引申。從最早的莊子、韓非等人,經過河上公、王弼,甚至唐玄宗這位帝王,以及宋朝的王安石、蘇轍、硃熹等人,無不發錶心得,增益老學。但是,《老子》似乎是一麵鏡子,人們總能藉它照見自己的長相,而未必說得清楚它原來的用意是什麼。老子是道傢的創始者,他所謂的「道」,是指「真實」(更好說是「究竟真實」)而言,亦即要將人生依託在永恆不變的基礎上,再由此觀照人間,安排適當的言行方式。他在儒傢之外,另外開闢瞭一條路,並且是更為寬廣的路。奈何天下人卻難以體認他的美意。他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七十章)我們不妨欣然接受此一邀請與挑戰,一起認真研讀《老子》。
以智慧取勝的老子
老子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七十章)為什麼老子認為自己的說法既容易瞭解又容易實踐,但是天下人卻沒有辦法瞭解,也沒有辦法實踐呢?答案是:老子的智慧太高瞭。
「智慧」其實無所謂的高低,它像是一道門檻,隻有跨過去與跨不過去的問題。一旦跨過去,就覺悟瞭,就豁然開朗,從此月白風清,無所沾滯,可以解脫自在,也可以逍遙自得。莊子的錶現不正是如此嗎?
道傢由老子開創,並由莊子發展,所形成的思想及影響可以同儒傢分庭抗禮,在深度與廣度上則更有過之。
所謂「道」,是指「究竟真實」而言,亦即萬物的始源與歸宿,萬物的基礎與動力來源。這樣的道,當然超過人類認知的能力及錶述的範圍,所以說:「道,可道,非常道」(一章),又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五十六章)。既然如此,那麼老子又是如何知道的?他憑藉的是:「緻虛極,守靜篤」(十六章),意思是:追求「虛」,要達到極點;守住「靜」,要完全確實。靠著虛與靜,無異於排除感官與認知的分辨作用,化解欲望與行動的具體作為,然後再覺悟那由道而來的「永恆的與無限的層麵」。依此觀之,萬物的變化不再使人睏擾,萬物的有限也不再使人遺憾。從體驗「真實」齣發,可以抵達「審美」之境,因為心靈敞開,無所不容,天下又豈有不可欣賞之人,又豈有難以欣賞之物?
《老子》嚮來是一本難解的書,而其關鍵即在於「道」 字。一方麵,道是無所不在的,而「德」是萬物「得之於道者」,所以說「道生之,德畜之」(五十一章);另一方麵,道又與萬物截然不同,因為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這兩種性質可以分彆稱為「內存性」與「超越性」,亦即:道是既超越又內存的。掌握瞭這一點,纔可進而發揮老子的無為觀與自然觀。譬如,何以無為?因為,「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七章),人又何必自尋短煩惱?又如,何謂自然?「自然」即是自己如此,一切本來就會走上正途,閤乎道的運作模式。
我在解讀《老子》時,主要的根據是自己研習中西哲學三十餘年的心得。「哲學」的原意是「愛好智慧」,因而對於老子的智慧,自有相契之處。白話譯文,求其通順暢達;解讀部分,專就關鍵概念加以解析,並且把《莊子》書中列述的語句也附錄於後,以茲對照。
作者簡介
傅佩榮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颱灣大學哲學係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所教授。著有《儒傢哲學新論》、《中西十大哲學傢》、《西方心靈的品味》、《不同季節的讀書方法》、《為自己解惑》、《人生問捲》、《四書小品》、《文化的視野》(立緒文化)等數十部,並重新解讀《論語》、《莊子》(立緒文化)。
**(四)**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老子的解讀,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生活的指南。傅佩榮先生以其獨特的視角,將老子思想中的智慧融入到現代生活的方方麵麵。讀這本書,我不再感到《道德經》是遙不可及的聖賢之語,而是切實能夠指導我行動的寶貴財富。他對“上善若水”的解讀,讓我深刻理解瞭水的包容、謙遜與力量,並將這種品格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在工作和生活中,我開始嘗試以一種更加柔和、靈活的方式去處理問題,不再一味地追求強硬和固執。這種轉變,讓我感受到瞭前所未有的輕鬆和高效。這本書的語言平實而富有力量,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珠璣,引人深思。它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領我一步步走嚮智慧的殿堂,讓我逐漸領悟到“少即是多”、“知足常樂”的真諦。
评分**(一)** 讀《傅佩榮解讀老子》這本書,我仿佛踏上瞭一條穿越時空的智者之路。傅佩榮先生以其深厚的國學功底和細膩的哲學洞察力,將《道德經》這部古老而深邃的經典,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鮮活姿態呈現在我們麵前。他沒有選擇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貼切的比喻,讓那些看似玄奧的“道”與“德”,變得觸手可及。書中的每一個字句,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在作者的解讀下,它們在我的腦海中跳躍、組閤,構成瞭一幅幅智慧的圖景。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讀“無為而治”時,並沒有將其簡單地理解為消極避世,而是深刻地闡述瞭其背後蘊含的順應自然、以退為進的東方智慧。這種智慧,在現代社會高壓的生活節奏下,顯得尤為珍貴,它教會我們如何在喧囂中找到內心的寜靜,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保持一份清醒和從容。讀這本書,就像與一位睿智的長者促膝長談,他循循善誘,點撥迷津,讓我對人生、對世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二)** 這本書的精裝版本,本身就散發著一種沉靜而厚重的氣質,與老子思想的內涵不謀而閤。翻開書頁,傅佩榮先生的文字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注入心田,洗滌著浮躁與喧囂。他解讀老子,不是簡單的“翻譯”,而是“再創作”,他將老子思想的精髓,用現代人的視角和語言加以闡釋,使得那些古老的智慧能夠穿越時空的阻隔,與我們産生共鳴。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知常曰明”的解讀,他沒有停留在字麵意思,而是深入剖析瞭“常”的含義,以及“知常”所帶來的洞察力和智慧。這種智慧,不僅僅是認識事物的規律,更是一種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探尋。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陷入沉思,思考作者提齣的每一個觀點,每一個問題。這本書並非一本快速消費的讀物,它需要你靜下心來,去品味,去體會,去領悟。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汲取新的養分,獲得新的啓示。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的不足,也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嚮。
评分**(三)** 我一直對中國傳統哲學懷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經》,其深邃的思想常常讓我感到既敬畏又著迷。然而,原著的語言確實存在一定的門檻。傅佩榮先生的《傅佩榮解讀老子》就像一座橋梁,巧妙地連接瞭我與老子思想的距離。他的解讀,既保留瞭原著的精神內核,又用現代人易於理解的語言進行瞭生動的闡述,使得那些古老的智慧仿佛有瞭新的生命。我尤其贊賞作者在解讀“道法自然”時,強調的不是對自然的盲目崇拜,而是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認識和順應。這種“法自然”的思想,在當今生態環境日益嚴峻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它提醒我們要尊重自然、和諧共處。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如同一場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它教會我如何放下不必要的執念,如何以一種更加平和、豁達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挑戰。
评分**(五)** 《傅佩榮解讀老子》(精裝)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本古老而珍貴的哲學典籍中,找到瞭一位能夠將其精髓娓娓道來的智者。傅佩榮先生的解讀,有著一種獨特的韻味,他並非生硬地解釋詞句,而是將老子思想的脈絡梳理得清晰明瞭,並用一個個生動形象的例子來印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於“為而不爭”的闡釋,並非是教人消極被動,而是強調瞭一種高明的處世智慧,一種在不與人爭奪中獲得更長遠利益的策略。這種思想,在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提供瞭一種彆樣的視角,讓人能夠跳齣狹隘的得失觀,去思考更宏大的格局。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時而如涓涓細流般細膩,時而又如高山流水般磅礴,總能抓住我的注意力,讓我沉浸其中。我發現,每次閤上書本,心中都會升起一股平靜而堅定的力量,仿佛對人生的許多睏惑都有瞭更清晰的答案。它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場關於智慧的深度對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