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治理不僅以治水功能就可滿足,更須瞭解該流域之自然性、社會性、經濟性、文化特性,針對河川技術活動、河川流域特性現況及將來之動嚮加以分析,以流域保水、蓄留、滯洪功能保全、流域管理為基礎,進而探討河川之水質、景觀、親水與生態、環境保全、水環境管理等問題,而河川工法即採取保全河川自然風貌,造作自然生態之近自然河川工法。
本書共分兩冊,上冊為河川工程設計,下冊為河川工程規劃。本書主要為工程技術人員參考及在職人員授課所編寫,內容涵蓋河川工程之規劃、設計、施工與維護管理。第一章河川概論、第二章水文與水理,為河川工程之基礎知識,內容側重在河川工程規劃階段經常採用之水文、水理分析之方法;第三章介紹河川工程規劃時所需辦理之測量、調查工作項目;第四章介紹辦理河川工程規劃與研擬河川計畫之方法與程序;第五章都市型河川治理,由於大規模開發,為抑製洪水,土砂流齣量外,緻力於流域之保水、蓄留功能及加強美綠化,水邊景觀與造作近自然型河川工法;第六章為河川工程之各種構造物工程布置與設計;第七章為河川工程附屬構造物;第八章介紹防洪工程施工與工程管理:第九章防洪工程之維護與管理包括防洪工程之維護、管理、防汛、洪水預報與河川管理:第十章預算書之編製;防洪工程經治理規劃、測量、調查、設計原則、設計圖說、審核後,依預算書編製格式,編製工程預算書,俟奉核準則依採購法辦理發包、施工等。希望本書能提供從事河川工程同仁之參考,更希望能藉此拋磚引玉,使河川工程之技術更臻完善。
作者簡介
蕭慶章
颱灣省政府水利處副總工程司職位退休,現職教席於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係等學開設「實用河川工程學」及「都市型河川治理」等課程。
這本書的作者,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似乎是一位在河川工程領域有著多年實踐經驗的資深專傢。這種來自一綫實踐者的經驗,對於一本“實用”的書籍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隻有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纔能真正指導實際工作。我希望這本書在講解各種工程技術和方法時,能穿插一些作者在實際項目中的心得體會,遇到的睏難,以及如何剋服這些睏難的經驗。比如,在設計一個河道整治方案時,會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挑戰?如何評估不同方案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如何處理突發的地質條件變化?等等。這些都是教科書上很難找到的寶貴經驗。我一直認為,真正“實用”的書,應該能夠讓讀者在遇到具體問題時,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麵。所以,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這樣的啓發。
评分讀這本書,我最期待的部分是關於“防洪減災”和“生態保育”的章節。我們颱灣地處地震帶,又麵臨夏季颱風季的頻繁侵襲,河川的洪水風險一直是我們不得不重視的問題。如何通過工程手段,在最大程度地減輕洪水災害的同時,又能盡量減少對河流生態係統的破壞,這是一個非常微妙的平衡。我記得我住的那個地方,以前附近有一條小河,每到雨季就會泛濫,淹沒一些農田和民居,後來政府投入瞭不少資金進行瞭河道拓寬和堤防加固,現在情況好多瞭,但我也常常在想,這種工程措施會不會對河裏的魚蝦造成影響?這本書會不會探討這些兩難的局麵,並給齣一些兼顧防洪與生態的解決方案?比如,是否可以推廣一些更具彈性的防洪結構,或者在河岸邊保留更多的自然植被,形成緩衝帶?我對書中可能會提到的關於“海綿城市”理念在河川治理中的應用也抱有很大的興趣,希望能學到更多先進的理念和技術。
评分這套書(雖然這裏隻提到瞭下冊)的定價,我記得當時在書店翻閱的時候,覺得確實是專業書籍的價位,但考慮到其內容的深度和實用性,我個人認為這個價位是可以接受的。尤其對於正在從事相關領域工作或者有誌於進入這個行業的年輕人來說,這絕對是一項值得的投資。書中的插圖和圖錶,我當時大概掃瞭一眼,感覺都非常專業且清晰,這對於理解復雜的工程原理和設計方案至關重要。有時候,文字描述再詳細,也不如一張精準的圖錶來得直觀。特彆是關於水力學、泥沙運動、河道形態演變這些概念,如果能配以詳實的圖示,會大大降低理解門檻。我記得我大學的時候,雖然不是工程專業,但選修過一些相關的課程,當時就被那些復雜的公式和圖錶弄得頭昏腦脹,如果當時有這樣一本圖文並茂的書,或許我的學習體驗會大不相同。而且,書中提及的案例研究,我尤其感興趣,因為理論再好,最終都要落實到實際工程中。瞭解國內(颱灣)或其他地區在河川工程治理方麵的成功案例和失敗教訓,對於我們未來的規劃和實踐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印象是,它很可能是一本內容非常紮實的專業書籍。光從書名來看,就已經涵蓋瞭“實用”、“河川工程”、“治理”等多個關鍵詞,這些都指嚮瞭高度的專業性和實踐性。作為一名對河川治理有初步瞭解但非專業人士,我可能會在閱讀過程中遇到一些專業術語或者復雜的技術概念,但我相信,一本以“實用”為導嚮的書籍,會盡力以一種相對易懂的方式來呈現這些內容。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詳細的解釋和案例,幫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對當前颱灣地區正在進行的河川治理項目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畢竟我們麵臨著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需要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如果書中能分析一些我們本土的河川案例,那對我來說將更有意義。
评分我一直對我們颱灣的水文地理環境很感興趣,特彆是河流在塑造我們土地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這本書的“河川工程治理”部分,讓我聯想到許多實際的工程項目。例如,我們在電視上經常看到一些關於水庫潰堤、洪水泛濫的報道,這些都與河川的治理能力息息相關。我想瞭解,在進行河川工程治理時,工程師們是如何考慮水流的動力學、泥沙的輸移、以及河床的演變的?是否有先進的模型可以預測河流在不同情況下的行為?而“治理”二字,也讓我聯想到“管理”和“調控”,這意味著不僅僅是硬性的工程建設,還可能涉及到水資源的調度、洪水預警係統的建立、以及災害應對機製的完善。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這些方麵的係統性介紹,從而更全麵地理解河川治理的內涵。
评分看到“實用”這個詞,我立刻就覺得這本書是為解決實際問題而生的。河川工程治理,聽起來就是一個非常貼近我們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話題。在颱灣,我們經常會麵臨颱風、暴雨帶來的洪水威脅,也有一些地區存在水資源短缺的問題。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本“工具書”,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一些切實可行的知識和技術,瞭解如何更有效地進行河川的防洪減災,如何更閤理地利用水資源,以及如何保護我們的河流不受汙染。我想知道,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具體的工程設計原則和計算方法?是否有不同類型的河川治理工程案例分析?例如,在麵對不同地形、不同水文條件的河流時,應該采取哪些不同的治理策略?這本書能否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我們身邊的河流,並對它們的未來發展有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名《實用河川工程:(下冊)河川工程治理》光是看字麵就讓人感覺沉甸甸的,特彆是“下冊”兩個字,總覺得前麵還有一本“上冊”在等著,但話說迴來,一本這麼厚的書,分成上下冊也是很閤理的,畢竟河川工程治理是個大課題,裏麵涉及的學問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完的。我一直對我們颱灣這片土地上的河流治理很關心,畢竟我們是島國,四麵環海,內陸的河流更是我們生命綫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北部的淡水河,到中部的大甲溪、濁水溪,再到南部的曾文溪、高屏溪,每一條河流都有它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治理挑戰。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找到瞭一個寶藏,雖然我可能不是專業的河川工程師,但作為一名對環境、對傢鄉土地有著深厚情感的普通讀者,我非常希望能從這本書裏學到一些關於河川治理的知識,瞭解為什麼我們的河流會發生洪水、為什麼有些地方會齣現河道淤積,以及最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科學地去應對這些問題,讓河流能夠更好地服務於我們,而不是成為威脅。這本書的“治理”兩個字,也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因為治理不僅僅是修築堤防、疏浚河道,更包含瞭生態保護、水土保持、防洪減災、甚至與當地社區的溝通協調等一係列復雜的工作。
评分我是一名對環境議題非常關注的社會工作者,在工作中經常接觸到因為環境問題而産生的社會衝突和矛盾。河川的汙染、水資源的短缺、以及因不當的工程建設造成的生態破壞,都可能引發社會問題。這本書在“河川工程治理”這個主題下,我希望它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的討論,也能觸及到一些更深層次的社會和倫理議題。例如,在進行河川治理項目時,如何有效地與當地居民溝通,聽取他們的意見,並讓他們參與到決策過程中?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相關者(如農民、漁民、工業界、環保團體、政府部門)之間的訴求?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關於河川治理的政策製定、法律法規、以及利益相關者協調的案例分析,那將對我非常有幫助。我知道河川治理從來都不是純粹的技術活,它更是一個涉及社會、經濟、環境多方麵因素的復雜係統工程,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相關的啓示。
评分我之前在學習一些關於水土保持的知識時,接觸到一些關於河川治理的初步概念,但總覺得不夠係統和深入。這本書的“河川工程治理”這個副標題,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我想瞭解更全麵的河川治理體係,包括它的基本原則、主要的工程措施、以及不同地理環境下(例如山區河流、平原河流、沿海河流)的治理策略差異。我尤其對書中可能涉及到的“工程措施”部分感到好奇,比如水庫建設、堤防修築、河道清淤、水閘控製、岸坡防護等等。這些工程措施背後的設計理念、施工技術、以及維護管理方麵的內容,都是我希望深入瞭解的。同時,我也想知道,在進行這些工程時,如何進行科學的風險評估和效益分析?有沒有一些通用的評估模型或者方法可以藉鑒?
评分作為一個常年關注我們傢鄉生態環境的人,我對河川的健康狀況一直非常關心。書中“河川工程治理”這個主題,自然會讓我想到河流的“健康度”和“生命力”。傳統的河川治理往往側重於防洪和水利利用,但近年來,生態保護的理念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在這方麵有所闡述,比如,在進行河川工程建設時,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河流原有生態係統的乾擾?是否有一些“生態友好型”的工程技術可以應用?例如,在修建堤防時,是否可以考慮利用自然坡度,或者保留河漫灘濕地?在河道疏浚時,是否可以采取對底棲生物影響較小的方法?我非常期待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如何實現“人水和諧”,讓河流在發揮其功能的同時,也能保持其自然的生態活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