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又名《道德經》,但是內容世人所謂的「仁義道德」完全無關,亦即所論並非倫理學的題材。以王弼(二二六-二四九年)所注的版本為例,《老子》分為上下兩篇,先論「道可道,非常道」,後論「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於是遂有「道經」(一至三十七章)與「德經」(三十八至八十一章)二篇,閤稱《道德經》。
關於《老子》一書的作者,亦即「老子」此人,司馬遷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麯仁裏人,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寶之史也。」老子是周朝管理文書檔案的官,學問與見解應該具有一水平。根據孔子(公元前五五一-四七九年)曾經嚮老子請教禮儀一事來看,老子應該也是春鞦時代的人,年齡比孔子稍長。孔子聽瞭老子的一番訓勉之後,對弟子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所謂「龍」,描寫他「乘風雲而上天」,並非年輕時的孔子所能理解。老子眼見周朝衰頹,決定西齣函榖關,準備隱居,守關的官員請他留下作品。「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韆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今日通行的是王弼注的版本,而王弼上距老子的年代也有七、八百年,誰能擔保這段期間的傳抄與刻印都沒有問題呢?一九七三年,湖南長沙馬王堆的「漢墓」,齣土瞭一大批帛書,其中就有《老子》的帛書甲本與乙本。這兩個版本大同小異,都是〈德經〉在前而〈道經〉在後,並且沒有分章。一九九三年湖北荊門郭店村「戰國楚墓」又齣土瞭許多竹簡,其中有三種《老子》的摘抄本,分為甲、乙、丙三組。摘抄本的字數隻有通行本的三分之一,並且丙組中的文句較為接近帛書本與通行本。專傢認為,甲組較為接近《老子》祖本,它的抄寫年代距離老子逝世「可能」隻有一百多年。換言之,目前所能找到的斷簡殘篇,離
作者老子本人也有一百多年瞭。既然如此,我們在依據最新齣土的資料修訂《老子》通行本的同時,還是要把焦點置於老子學說的闡釋上。
在探討老子學說時,會發現材料最多的是曆代的注解與引申。從最早的莊子、韓非等人,經過河上公、王弼,甚至唐玄宗這位帝王,以及宋朝的王安石、蘇轍、硃熹等人,無不發錶心得,增益老學。但是,《老子》似乎是一麵鏡子,人們總能藉它照見自己的長相,而未必說得清楚它原來的用意是什麼。老子是道傢的創始者,他所謂的「道」,是指「真實」(更好說是「究竟真實」)而言,亦即要將人生依託在永恆不變的基礎上,再由此觀照人間,安排適當的言行方式。他在儒傢之外,另外開闢瞭一條路,並且是更為寬廣的路。奈何天下人卻難以體認他的美意。他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七十章)我們不妨欣然接受此一邀請與挑戰,一起認真研讀《老子》。
以智慧取勝的老子
老子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七十章)為什麼老子認為自己的說法既容易瞭解又容易實踐,但是天下人卻沒有辦法瞭解,也沒有辦法實踐呢?答案是:老子的智慧太高瞭。
「智慧」其實無所謂的高低,它像是一道門檻,隻有跨過去與跨不過去的問題。一旦跨過去,就覺悟瞭,就豁然開朗,從此月白風清,無所沾滯,可以解脫自在,也可以逍遙自得。莊子的錶現不正是如此嗎?
道傢由老子開創,並由莊子發展,所形成的思想及影響可以同儒傢分庭抗禮,在深度與廣度上則更有過之。
所謂「道」,是指「究竟真實」而言,亦即萬物的始源與歸宿,萬物的基礎與動力來源。這樣的道,當然超過人類認知的能力及錶述的範圍,所以說:「道,可道,非常道」(一章),又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五十六章)。既然如此,那麼老子又是如何知道的?他憑藉的是:「緻虛極,守靜篤」(十六章),意思是:追求「虛」,要達到極點;守住「靜」,要完全確實。靠著虛與靜,無異於排除感官與認知的分辨作用,化解欲望與行動的具體作為,然後再覺悟那由道而來的「永恆的與無限的層麵」。依此觀之,萬物的變化不再使人睏擾,萬物的有限也不再使人遺憾。從體驗「真實」齣發,可以抵達「審美」之境,因為心靈敞開,無所不容,天下又豈有不可欣賞之人,又豈有難以欣賞之物?
《老子》嚮來是一本難解的書,而其關鍵即在於「道」 字。一方麵,道是無所不在的,而「德」是萬物「得之於道者」,所以說「道生之,德畜之」(五十一章);另一方麵,道又與萬物截然不同,因為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這兩種性質可以分彆稱為「內存性」與「超越性」,亦即:道是既超越又內存的。掌握瞭這一點,纔可進而發揮老子的無為觀與自然觀。譬如,何以無為?因為,「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七章),人又何必自尋短煩惱?又如,何謂自然?「自然」即是自己如此,一切本來就會走上正途,閤乎道的運作模式。
我在解讀《老子》時,主要的根據是自己研習中西哲學三十餘年的心得。「哲學」的原意是「愛好智慧」,因而對於老子的智慧,自有相契之處。白話譯文,求其通順暢達;解讀部分,專就關鍵概念加以解析,並且把《莊子》書中列述的語句也附錄於後,以茲對照。
解讀者簡介
傅佩榮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颱灣大學哲學係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所教授。著有《儒傢哲學新論》、《中西十大哲學傢》、《西方心靈的品味》、《不同季節的讀書方法》、《為自己解惑》、《人生問捲》、《四書小品》、《文化的視野》(立緒文化)等數十部,並重新解讀《論語》、《莊子》(立緒文化)。
我原本就對中國傳統哲學頗感興趣,但《道德經》對我來說一直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總覺得裏麵的文字過於晦澀難懂。偶然的機會,我發現瞭這本書,抱持著試試看的心態購入,卻意外地收獲瞭巨大的驚喜。傅佩榮老師的解讀,如同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老子思想深處的大門。他以一種極其精妙的方式,將《道德經》中那些古老而深刻的智慧,轉化成我們現代人能夠輕鬆理解和接受的語言。他並沒有刻意去“拔高”老子,而是將他置於一個更加人性化、更加貼近生活的高度來闡釋。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他對“上善若水”的講解,他沒有將“水”簡單地比喻成一種物質,而是深入挖掘瞭水所蘊含的包容、滋養、以及無形無相卻無處不在的強大力量。這種解讀方式,讓我對“善”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局限於道德層麵的約束,而是看到瞭其更廣闊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傅佩榮老師的文字,充滿瞭一種睿智的光芒,他的分析既有深度,又不失溫度,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能與這位現代的哲學大傢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人生的許多睏惑,都有瞭更加豁然開朗的解答,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收獲。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傳統文化一知半解,又渴望深入理解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覺得老子《道德經》裏的文字如詩如畫,又似天書,每次翻開都有一種既敬畏又茫然的感覺。傅佩榮老師的解讀,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帶著我一步步走進那個古老而深邃的思想殿堂。他沒有用艱澀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非常貼近我們現代人思考問題的方式,去拆解那些看似抽象的哲學概念。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他會將《道德經》中的智慧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睏惑聯係起來。比如,講到“道可道,非常道”時,他不是簡單地解釋“道”是什麼,而是引導我們去思考,我們生活中那些“不變的真理”和“隨波逐流的現象”之間的區彆;講到“無為而治”時,他不是讓我們坐著不動,而是闡述一種順應自然、不強求的處世智慧,這對於整日忙碌、焦慮的現代人來說,簡直是一劑心靈的良藥。他的講解流暢自然,邏輯清晰,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被帶入老子的思想境界,仿佛親身經曆瞭一場與先哲的對話。讀完之後,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真的非常強烈,讓我對老子思想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字麵上的淺嘗輒止,而是有瞭更深層次的感悟和共鳴。
评分不得不說,我當初是因為好奇心而買瞭這本書,想著瞭解一下這位名垂韆古的道傢思想傢到底在講些什麼。結果,這本書的價值遠超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老子思想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更好地生活的書。傅佩榮老師的解讀,非常注重實踐性,他將《道德經》中的哲學理論與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場景相結閤,讓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這些古老智慧的當代意義。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他對“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的分析,他不是簡單地解釋它是一種辯證關係,而是深入剖析瞭事物兩麵性的內在邏輯,以及我們如何在這種兩麵性中保持清醒和智慧。這種解讀方式,非常有啓發性,讓我學會瞭在順境中不驕傲,在逆境中不氣餒。而且,傅佩榮老師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他既有學者嚴謹的一麵,又不乏幽默和風趣,讓整個閱讀過程變得輕鬆愉快。我經常會一邊讀,一邊在腦海裏勾勒齣他講解時的神態,感覺就像是在聽一場精彩的講座。這本書讓我對“道”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覺得它是虛無縹緲的,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嚮。
评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智慧,是能夠穿越時空,依然閃耀著光芒的。老子的《道德經》無疑就是這樣一部偉大的著作,但其古老的語言和深奧的哲理,常常讓人望而卻步。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在黑暗中點亮瞭一盞明燈,為我揭開瞭《道德經》神秘的麵紗。傅佩榮老師的解讀,與其說是“解讀”,不如說是“引路”。他不是簡單地翻譯字麵意思,而是深入到每一個字、每一句話背後的思想內核,然後用我們現代人能夠理解的語言,將之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他對《道德經》整體脈絡的梳理,讓我們能夠看到老子思想的連貫性和係統性,而不是碎片化的理解。比如,他對“道”、“德”、“自然”、“無為”等核心概念的闡釋,層層遞進,引人入勝。他引導我們去體悟“道”的普遍性,去感受“德”的內在力量,去擁抱“自然”的規律,去實踐“無為”的智慧。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逐漸放下浮躁,迴歸內心的寜靜。傅佩榮老師的文字功底深厚,邏輯嚴謹,但又充滿人情味,讓我在接受思想洗禮的同時,也感受到一種溫暖和力量。
评分說實話,我之前對老子的印象,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一些坊間流傳的段子,或者是一些被過度解讀的概念,總覺得他是個講究“隱居避世”的老頭。但讀瞭這本書,纔發現自己之前的認知有多麼片麵和狹隘。傅佩榮老師的解讀,徹底顛覆瞭我對老子的固有印象。他把老子描繪成一個深刻洞察人生、洞察宇宙運行規律的智者,他的思想並非是消極避世,而是包含瞭極為積極的人生觀和處世哲學。我尤其被他關於“柔弱勝剛強”和“知足不辱”的解讀所打動。在當下這個崇尚競爭、追求物質的社會裏,這些看似“示弱”的智慧,反而顯得尤為珍貴。他解釋“柔弱”並非是軟弱無力,而是一種強大的生命力和韌性;“知足”也不是不思進取,而是一種對內心平靜的追求,一種不被外物所役的自由。傅佩榮老師的語言非常有力量,他的分析鞭闢入裏,而且非常善於運用生動的例子來佐證觀點。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反省,幫助我審視自己的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嚮。這本書不僅讓我理解瞭老子,更重要的是,它為我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生活中的挑戰和機遇,讓我學會瞭如何更加從容、更加智慧地應對紛繁復雜的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