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孔子」,你是不是馬上想到《論語》裏,孔子說過的不少名言?是否曾覺得那些艱深的文言文,既古闆又無趣,而且離我們很遙遠?不過,現在你將對「孔子」有全新的認識瞭!
透過瞭傅佩榮教授的生花妙筆,重新編寫的這套《孔子新說》,裏麵有孔子的成長與生活經驗分享、他與學生們的交流和互動等等故事。
怎樣纔算孝順?如何麵對人際間的分閤好惡?孔子為群我之間提示一套具體可行的方案,帶領你追求自我實現的目標,你將會發現,孔子說的話並不是空談,而是在我們人生的過程中,一個非常精采而實用的指南針!
還懷疑嗎?那就快打開本書吧!保證帶給你不一樣的閱讀新體驗,從此讓你不再聽到「孔子」就害怕!
作者簡介
傅佩榮,輔大哲學係、颱大哲學研究所畢業,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颱大哲學研究所主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與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現任颱大哲學係教授。著作多達八十餘種,作品範圍包括哲學研究與入門、人生哲理、心理勵誌等等,內容深入淺齣、廣受歡迎,並曾獲國傢文藝奬、中正文化奬。
自序──肯定群我關係
【輯一】親情齣於天性
【輯二】友誼值得珍惜
【輯三】積極參與社會
【輯四】論語生活示範
肯定群我關係 傅佩榮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要肯定這句話並不睏難,但是要充分說明它的涵義,找齣它的依據,並且提示一套具體可行的方案,就需要大哲學傢來完成瞭。孔子正是這樣的大哲學傢。
人是動物之一,同時又是萬物之靈。人的靈秀之處,在於擁有理性,可以反省也可以自覺,由此建構及開展內心的世界。孔子的學說,首重「真誠」,而這正是「仁」的基本意旨。隻要一個人真誠,將立即覺察內心有一股力量在自我要求;所要求的,是以適當言行來與周圍的人交往。真誠是人人都做得到的,但是在實踐其要求時,則需要以理智來判斷如何行動,並且鼓起勇氣、不計代價地加以落實。
換言之,人活在社會上,若想追求自我實現的目標,就須具備「智、仁、勇」三達德。這三達德所要帶領我們抵達的目標是什麼?是人性的完美化,亦即《大學》所謂的「止於至善」。為瞭辨明此一目標,首先必須界定人性與善之間的關聯。
簡單說來,人性是嚮善的。「嚮」是真誠所引發的內在要求及動力;「善」是我與彆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以孝順為例,沒有人生來即有孝順的善行,但是人隻要真誠,就會自覺應該孝順父母。但是,如何纔算孝順?這就需要學習社會規範,並且考慮父母的期許瞭。換言之,在任何一種人與人相處的關係中,我要思索的是「內心感受,對方期許,社會規範」,求此三者的交集。若三者無法協調,則以真誠的內心感受為主。因為,若是無法真誠,則言行失去主體的基礎,難免淪於作秀或鄉願之譏。
長期以來,中西學者常把孔子說成教人行善的老師。孔子確實教人行善,但是他的目的並非隻求社會秩序之和諧,而更是為瞭使人們從「嚮善」走嚮「擇善」,希望最後可以抵達「至善」之境。
本書所論,正是「擇善」的具體作為。書分四輯:首先,「親情齣於天性」,說明百善孝為先,並且以孔子如何因材施教作為例證。其次,「友誼值得珍惜」,因為交友是人生頻繁而熱鬧,有趣而重要的必經之路,其中的原則與考量不可不認真辨彆。第三,「積極參與社會」,由此齣現人生遭遇之窮達順逆,人際關係之分閤恩怨,而我們所要努力的是成為無私的「君子」。第四,「論語生活示範」,從《論語》擷取相關章句來印證本書的觀點。
綜上所述,孔子在「肯定群我關係」時,所期許的是每一個人在生命曆程中,都能與彆人攜手同,一起朝著理想的社會與完美的人生前進。
對於“君子”的定義,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過去的一些刻闆印象。我一直覺得“君子”似乎是那些不食人間煙火、不問世事的聖人,但作者通過對孔子思想的深入挖掘,展現瞭一個更具現實意義的“君子”形象——他有自己的原則和堅持,但並非固執;他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但並非不近人情。書中對“君子”與“小人”的對比,我特彆喜歡,它沒有簡單地將人劃分為好與壞,而是著重強調瞭心態和行為上的差異。比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句話,在書中得到瞭非常生動的解讀,讓我明白瞭“坦蕩蕩”並非無所顧忌,而是源於內心的澄澈和對道德的堅守。作者還探討瞭“君子”在不同情境下的處世之道,如何在維護自身尊嚴的同時,又能與他人和諧相處。我從中學習到,做一個“君子”,並非是要變成一個“老好人”,而是要修煉自己的內心,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並在與人交往中展現齣應有的品德和智慧。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吸引我,它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乏文學的優美,讀起來讓人心生愉悅,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智慧的殿堂。
评分這本書讓我最深刻的體會,是孔子思想中對於“學習”的推崇。我一直以為孔子主要關注的是道德倫理,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他對知識和智慧的無限渴求。書中詳細探討瞭孔子關於“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理念,以及他對於不同學習方式的重視。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解讀,它強調瞭誠實和謙遜的學習態度。作者還通過大量的史料和分析,展現瞭孔子如何將學習融入日常生活,如何在與人交往中不斷汲取養分,從而提升自己的見識和修養。我從中學到,學習不僅僅是課堂上的知識灌輸,更是一種貫穿人生的修行,它需要持續的探索、反思和實踐。書中還探討瞭孔子如何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傳播齣去,如何引導他人共同進步,這讓我看到瞭教育的真正意義。作者的文字充滿激情和感染力,他讓我重新燃起瞭對知識的渴望,也讓我看到瞭學習的巨大潛力。這本書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它鼓勵我不斷學習,不斷成長,成為一個更有智慧、更有價值的人。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衝擊,是關於“仁”的理解。我一直以為“仁”是比較宏大、抽象的概念,似乎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很遙遠,但這本書卻將它拆解成瞭具體可行的行為準則。作者通過對《論語》中諸多篇章的細緻解讀,揭示瞭“仁”並非高高在上的理想,而是體現在關愛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方方麵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關於“愛人”的論述,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同情,更包含瞭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去關懷和幫助他人的力量。書中還探討瞭“忠恕之道”,並將其與現代社會中的團隊閤作、組織管理緊密聯係起來,讓我看到瞭孔子思想在當代職場中的實用價值。我曾幾何時覺得,人與人之間本就存在利益衝突,閤作往往是迫不得已,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一種以“仁”為基礎的閤作,能夠帶來更持久、更深入的信任和共贏。作者的敘述條理清晰,邏輯嚴謹,但又不失溫度,讓我感覺像是在和一位智者對話,從他的話語中汲取養分。這本書不僅拓寬瞭我的視野,更重要的是,它為我提供瞭一種積極嚮上的人生態度,讓我相信,即使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我們也可以通過踐行“仁”,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並與他人建立更美好的連接。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腦子裏一直在迴響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耳熟能詳的話,但在這本書的語境下,它被賦予瞭全新的生命力。作者並非簡單地復述古訓,而是深入淺齣地剖析瞭孔子思想中關於人際交往的精髓,特彆是“群”與“我”之間的辯證統一。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禮”的部分,它不再是僵硬的道德條文,而是活生生的、旨在促進和諧共處的社會潤滑劑。書中通過大量生動的例子,展示瞭禮儀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化解矛盾、增進理解。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與他人産生的隔閡,並非源於惡意,而是因為缺乏恰當的溝通方式和同理心,而孔子所倡導的“剋己復禮”,恰恰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鑰匙。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將深奧的哲學概念轉化為 relatable 的人生智慧。我能感受到作者對孔子思想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他沒有被傳統束縛,而是以一種現代的視角去解讀,讓這份古老的智慧煥發齣瞭新的光彩。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社交模式,也學到瞭如何在復雜的人際網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與他人建立更為健康、積極的關係。它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並在實踐中不斷體會的書。
评分這本書中最讓我感到眼前一亮的部分,是對“中庸”的解讀。我之前一直認為“中庸”就是一種隨波逐流、沒有原則的態度,但在這本書裏,我看到瞭“中庸”的真正力量——它是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是一種在矛盾中尋求和諧的智慧。作者通過對“中庸”的哲學溯源,揭示瞭它並非妥協,而是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洞察,以及在復雜環境中做齣最優選擇的能力。書中用瞭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闡述“中庸之道”,比如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如何做到既有自己的立場,又不至於過於強硬;在麵對睏難時,如何保持冷靜,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路徑。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陷入睏境,正是因為我們過於偏激,要麼走極端,要麼就完全放棄。而“中庸”提供瞭一種更成熟、更圓融的處世哲學。作者的論述充滿瞭啓發性,他鼓勵讀者去思考,去實踐,去在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中庸”。這本書讓我對“中庸”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相信,保持一種開放、包容、靈活的心態,是應對生活挑戰的關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