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吳大猷老師是我物理學的啓濛和引路恩師,沒有他在五十六年前在西南聯大對我的教導和關愛,就不可能有我今天在物理學上的成就,我永遠感謝他。
吳大猷老師為中國科學和教育事業的發展獻齣瞭畢生的精力。他是中國近代物理學開始階段十分重要的人物。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當時中國的物理學研究尚處在萌芽狀態,他就已從國外學成歸來,在北大和西南聯大從事物理學研究和教學,和其他一些老一輩學者一起為中國培養瞭一批很傑齣的人纔,使他們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的中國科學乃至世界物理學的發展中起瞭十分重要的作用,成為這個階段中國科學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在中國近代物理學史上也是十分重要的人物。
隨著光陰的逝去,中國物理學開創階段老一輩學者陸續謝世,知道中國近代物理學發展曆史經過的人也越來越少。甚至曆史上有一些事件被以訛傳訛地傳來傳去,失去瞭曆史真實麵貌,如再不抓緊請在世的老一輩學者把曆史的真實寫下來,則會後悔莫及。因此,我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分彆嚮當時年事已高的吳大猷、王淦昌兩位老師提齣,希望他們能在有生之年,把三十年代中國近代物理學萌芽狀態的這階段曆史寫下來,留給後人一個真實的麵貌。吳老師接受瞭我的這個建議。1997年他開始每周分彆在颱北的颱灣大學和新竹的清華大學做這個題目的演講,講述從1900年到抗戰勝利的四十餘年中國近代物理學發展的情況。本來吳老師還打算到北京大學和天津南開大學等學校小住,繼續做這件事,以使其更完善。不料1999年後他的病情惡化,無法成行,並於去年三月病逝,未能親自完成此作的補充和修改。
吳老師逝世後,吳大猷基金會為完成吳老師這個未竟事業,請瞭颱北的颱灣大學、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新竹的清華大學、北京的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史研究所的瀋君山、李定國、謝雲生、黃偉彥、葉銘漢、戴念祖等教授,把吳老師的講演加以整理、訂正和注釋。他們幾位教授花瞭很大精力,十分認真地做瞭大量細緻的工作,終於在吳大猷老師逝世一周年時得以完成,為中國物理學修瞭這段曆史,也為中國物理學做瞭一件大好事。本書對後人瞭解中國近代物理學由二十世紀開始到今天的發展頗有益處,對瞭解老一輩學者在當時的艱苦努力,奮發工作的情形有很大幫助,也必將激勵後來學者更加努力地工作,使中國的物理學更好更快地發展。我想,這也是我們後一輩的物理工作者對吳大猷老師最好的紀念。
李政道 2001.2.10
序一 李政道 i
序二 瀋君山 iii
序三 黃偉彥 vii
第一章 引言與自述1
第二章 中國科學落後西方之緣由33
第三章 物理學在中國萌芽之階段51
第四章 早期的物理學機構73
第五章 1930年代中國之物理學研究95
第六章 抗戰期間物理學之發展123
註釋戴念祖、葉銘漢 137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腦海中浮現的是一係列模糊但又充滿力量的畫麵:簡陋的研究所,油燈的光芒映照著專注的麵龐,紙張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演算。這本書,我預感它會是一部關於“時間”和“奮鬥”的史詩。它不是關於某個具體的科學發現的講解,也不是對某個時期科技政策的分析,而是更側重於“迴憶”,這使得它帶有瞭一種個人化的、情感化的色彩。我期待它能從親曆者的視角,或者通過收集大量第一手資料,為我們呈現一段真實而鮮活的曆史。我想知道,在那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下,信息傳遞的速度有多慢?科學傢們是如何獲取最新研究動態的?他們之間是如何交流思想,又如何麵對來自外部世界的質疑和挑戰?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可能會揭示齣,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知識和科學是如何被珍視,又如何被傳承的。它可能會包含一些關於社會大背景下,科學發展所麵臨的獨特睏境與機遇,以及科學傢們如何在這些復雜環境中堅守科學理想。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夠對中國物理學早期發展的脈絡有一個更深刻、更立體、更有人情味的認識。
评分這是一次關於“中國早期物理發展”的書籍,光是這個主題就足以讓我産生濃厚的閱讀興趣。我總覺得,很多時候我們過於關注結果,而忽略瞭過程的艱辛與偉大。這本書,或許就是一次深入挖掘這些“過程”的嘗試。我希望它能不僅僅是羅列一些枯燥的科學理論和實驗數據,而是能通過生動詳實的筆觸,描繪齣那些在簡陋實驗室裏,在有限資源下,中國科學傢們是如何一步步摸索、實驗、修正,最終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的。我想瞭解,在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他們是如何學習、藉鑒外來的科學知識,又是如何將這些知識本土化,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這本書可能會講述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關於科學傢的個人經曆,他們的奮鬥、他們的犧牲,以及他們之間如何閤作、競爭,共同推動中國物理學的發展。我相信,這樣的故事,遠比乾巴巴的學術論文更能打動人心,更能激發人們對科學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我期望它能是一本既有學術價值,又兼具人文關懷的作品,讓我們看到中國科學傢群體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光輝。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中國當代曆史敘事中的一個重要空白。當我們談論科技發展時,往往聚焦於近幾十年的突飛猛進,而對於那些奠基性的、在極為艱苦條件下孕育齣的早期智慧火花,我們瞭解得並不深入。我一直對那些在物質匱乏、技術落後的年代,前輩們是如何在科學的道路上探索、堅持,甚至取得突破感到好奇。這本書,從書名上來看,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似乎能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去感受那個充滿挑戰與希望的時代。我期待它能呈現齣那些埋藏在曆史塵埃中的人物故事,他們是如何剋服睏難,如何從無到有地構建起中國早期科學研究的體係。我尤其關注的是,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科學研究的社會環境、資金支持、人纔培養等方麵,又有著怎樣的獨特之處。我想知道,是什麼樣的精神支撐著他們,在那樣一個年代,依然能夠對科學懷揣著如此執著的熱情。這本書的潛在價值,可能在於它能喚醒我們對曆史的敬畏,對那些為科學發展付齣過努力的先驅們的尊重,並且從中汲取力量,以更宏觀的視角審視當下的科技成就。
评分關於“中國早期物理發展”的這個主題,總是讓我聯想到那個充滿變革和探索的時代。我猜這本書,可能會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來講述這段曆史。它不是一本教科書,也不是一本嚴肅的學術專著,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迴憶錄”或者“口述史”。我期待它能通過那些曾經參與過早期物理發展曆程的科學傢們的口述,或者通過整理他們的日記、書信等珍貴資料,來還原一個真實的曆史場景。我想瞭解,在那個相對物質匱乏的年代,他們是如何剋服技術和設備的限製,進行科學研究的?是什麼樣的信念,讓他們在睏難重重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堅持科學探索?這本書或許會描繪齣一些鮮為人知的科研故事,關於一些關鍵的實驗,關於一些重要的發現,以及這些發現背後的故事和麯摺。我也很想知道,在那個年代,科學研究的社會地位是怎樣的?公眾對科學的態度又如何?這本書的價值,可能在於它能夠將那些被曆史掩埋的細節重新挖掘齣來,讓我們看到中國物理學發展道路上的點點滴滴,感受到那份樸素而偉大的科學精神。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早期中國物理發展的迴憶》,立刻引發瞭我對那個年代科學探索的好奇心。我總覺得,很多科技的進步,背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心酸和堅持。這本書,我猜測它不會是枯燥的技術手冊,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曆史感的敘述。我希望它能通過生動的筆觸,描繪齣那些在艱苦條件下,中國科學傢們是如何篳路藍縷,從零開始,一點點建立起中國物理學研究體係的。我想瞭解,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時代,他們是如何學習、研究,又是如何突破技術瓶頸的。這本書可能會講述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關於科學傢的個人經曆,他們的傢庭生活,他們的學術交流,以及他們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播撒下科學的種子。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展現齣那個時代特有的精神風貌,那種在國傢危難之際,依然堅持科學救國的信念,那種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這本書的意義,可能在於它能夠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中國物理學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無數先驅們用汗水和智慧澆灌齣來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