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隻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文化刺激與迴應的書。當西方遇見東方,會磨擦齣甚麼樣的火花?名漢學傢史景遷把西方從十三世紀到二十世紀作傢筆下新奇多樣的中國,盡皆蒐羅在這本足以見證其間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著作當中。透過這麵「西洋鏡」所看到的,也是足足八百年以來西方人對中國之記錄與幻想、洞察與偏見。「無論是中國在西方引起的強烈情感,一波又一波嘗試描述並分析這個國傢及其人民的企圖,或是西方人對有關中國消息的強烈興趣,都明確道齣瞭這個國傢所散發的魅力。」
作者簡介
史景遷
英國劍橋大學文學士,1959年至美國耶魯大學曆史研究所深造,1965年獲博士學位,即留校任教至今。現任耶魯大學曆史係史特林講座教授(Sterling Professor of History),並擁有美國學術院院士等多項榮譽。是一位享有世界性聲譽的中國史專傢,也是當今英語世界極具個人風格的重要曆史學者。治學領域廣博,除瞭清史、中國近代史外,對中西文化交流史涉獵更深。代錶作有:《唐熙自畫像》、《王氏之死》、《鬍若望的疑問》、《近代中國之追尋》等。
譯者簡介
阮叔梅
淡江大學外文係畢,曾任薇薇雜誌編輯、生産力雜誌編輯、自立晚報編譯。赴美後,先後就讀於密西根州立大學社會係、密蘇裏大學新聞學院。譯有馬奎斯之《智利密祕行動》(時報)。
前言
這本書裏的資料,最早是齣現在一九九六年春天,耶魯大學的威廉?剋來?德方(William Clyde DeVane)係列演講中,本書的形式與內容,也因此獲得瞭決定。這一係列演講,是為瞭紀念一位卓馬越的耶魯教授而命名,此君也是本學院一九三九至一九六三年的院長。這些演講的對象,一嚮設定為耶魯的學生及一般大眾。基於此,演講內容除瞭要符閤基本學院要求,而有相當學術性外,更須讓任何有興趣聆聽的人都能接受。
自我發錶這些演講以來,已對內容作過許多修正。部分原因起於,將根據筆記所作的非正式口頭報告轉換成書本時,不可避免必須作一些修改。部分原因則是,本書自當初演講時所談到的書(當初演講時,每次口頭報告都有相關著作當成補充讀物)節錄段落--有些還相當長。有些時候,為瞭使文字更加精簡,我刪除瞭部分內容,另外一些時候,我會增添文字,以便內容更清晰。為瞭保留當初演講的格式,我讓註解減到瞭最少。註解的主要目的,在說明引用文字的齣處,偶爾則是為瞭強調重要的補充資料。我無意為討論到的每一個人,列齣著作目錄,也無意討論談過他們的每一部書。事實上,對於書中提到的近五十個人而言,中國隻佔大多數人著作的一小部分而已--我自然是個例外。
在我受邀開始德方係列演講前,我在耶魯就已經帶領瞭一個小型的研討會。在這項進行瞭已經數年的研討會中,我和學生閱讀並討論瞭無數例子,嘗試瞭解長期以來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我要謝謝這些學生除瞭談到大量人物,並以大膽突破的方式討論他們。演講中好幾個資料都來自他們的建議,其中包括瞭三個原本不太可能列入的人--瑪麗?弗雷澤(Mary Fraser)、史坦貝剋(Steinbeck)的「強尼?貝爾」、和尼剋森。書中最後選定的四十八個人,是由我們讀過或討論過,大約三倍多的人物中,篩選齣來的。許多遭到刪除的人,對於中國,都有著極佳或是極微妙的見解,若能將他們的看法收入隨後的演講及本書中,必可大幅擴大討論的格局。不過,這麼一來,他們卻可能將一個復雜的故事,壓縮成為圖書目錄,而這點,則是我絕對想避免的。
德方演講共進行瞭十二次,每次演講結束後,緊接著都有一小時相當生動,甚至令人興奮的發問及討論。這些討論會所激發的想法,有些被收進瞭本書裏。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時,「曾就這些題目中的若乾項予以探討」;聽眾的反應,同樣的,有些也被收進瞭本書。我要謝謝我在諾頓(Norton)齣版社的編輯史帝芬?佛曼(Steven Forman),他雖然不斷的問一些單純到幾乎無法迴答的問題,但我相信這些問題卻使書中許多地方更流暢,語意也更清晰。美琴,這位孜孜不倦的研究者,以著一貫的想像力及沉著,探討十八世紀英國人的品味,以及十九世紀末法國人的異國風味,在此,我要誠摯的獻上感謝。除瞭她之外,安平、亞爾(Yar)及馬度(Maddux),都使本書在完成的過程裏,充滿瞭歡笑,而非煎熬。
這本書的名字倒是挺引人遐想的,"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光是這個名字,就能讓人立刻聯想到13世紀的濛古帝國,成吉思汗及其後裔那席捲歐亞大陸的雄風,以及他們與遙遠的東方——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中國——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我常常好奇,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時代,西方人是如何看待這片充滿神秘色彩的土地的?他們的認知是基於真實的接觸,還是充滿瞭想象和誤讀?這本書會不會為我們揭示一段被曆史塵封的視角?或許,它會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去聆聽那些遠道而來的商旅、傳教士、甚至是探險傢們,他們眼中所記錄的關於中國的點點滴滴。我期待著書中能夠呈現齣,那些西方人在麵對一個強大而又截然不同的文明時,所産生的驚嘆、睏惑、甚至是一些刻闆印象。這種“眼中的中國”本身就充滿瞭敘事的張力,它不僅僅是中國自身的發展曆程,更是東西方文化交融與碰撞的生動寫照。不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是如何搜集和梳理這些西方文獻的?是精選瞭那些最能代錶當時西方認知水平的片段,還是試圖呈現一個更為多元化的西方視角?總之,這個書名本身就勾勒齣瞭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讓我迫不及待地想去翻開它,探尋那段曆史中被忽略的細節。
评分《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這個書名,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對曆史文獻研究的興趣。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搜集和整理那些零散的、分布在西方不同文獻中的關於中國的記載的?這些文獻可能包括旅行日記、地理著作、宗教傳說,甚至是當時的文學作品。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具體的西方學者或旅行傢,他們的名字和他們留下的文本,為我們描繪瞭那個時代的中國?例如,一些早期來到東方的傳教士,他們眼中的中國社會是什麼樣的?他們是否試圖將中國的儒傢思想與西方的基督教進行比較?又或者,一些在東方進行貿易的商人,他們記錄下的關於中國的經濟和商品,又是如何影響西方世界的?“大汗之國”這個概念,也暗示著本書可能會聚焦於某些特定的曆史時期,比如濛古帝國時期,那時東西方之間的交流達到瞭一個高峰。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西方人是如何理解中國的政治體製、社會結構、以及那些令他們感到驚嘆的文化和科技成就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在這些西方視角下,是否存在一些關於中國的刻闆印象,或者是一些被誤讀的文化現象,這些又如何反映瞭當時的西方社會自身的價值觀和認知局限?這本書,很可能是一部關於文化交流、曆史認知和跨文化理解的深刻探討。
评分讀到《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即浮現齣馬可·波羅那個耳熟能詳的名字。這位來自威尼斯的旅行傢,他的遊記在西方世界引起瞭怎樣的轟動?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馬可·波羅的敘述,以及這些敘述如何塑造瞭西方人對中國的最初印象?我猜想,那段時期,中國可能在西方人眼中是財富的象徵,是神秘的東方帝國,也可能是充滿異域風情的奇幻之地。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在“大汗之國”這個概念下,西方人是如何理解並描繪中國的統治者和政治體係的?是將其與歐洲的封建君主相類比,還是看到瞭其獨特的集權與管理方式?我尤其好奇的是,那些關於中國古代的城市、技術、文化習俗等方麵的描繪,在西方人的筆下會呈現齣怎樣的奇特之處?會不會有關於絲綢之路的詳細描述,以及這條貿易動脈在東西方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我總覺得,曆史的記錄往往是雙嚮的,而西方視角下的中國,可能比我們自己反思的中國,更能凸顯齣文化上的差異和誤解,也更能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眼中的“中國”是什麼樣的,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他人”的目光。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棱鏡,去重新審視我們熟悉的一切。
评分《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這個書名本身就透露齣一種跨文化的探索意味。我好奇的是,這本書將如何界定“大汗之國”這個概念?它是否僅僅指元朝時期,還是更廣泛地涵蓋瞭中國曆史上那些由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以及它們在西方人認知中留下的印記?畢竟,在西方曆史的宏大敘事中,“濛古人”及其建立的龐大帝國,是繞不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作為他們東方的中心,必然也成為西方世界關注的焦點。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西方人是如何將中國的地理、文化、政治與他們自身的經驗進行對照和解讀的。例如,他們是否會用歐洲的君主製度來理解中國的皇帝,用歐洲的城市來衡量中國的都城?是否存在一些對中國文化的誤解,例如對宗教信仰、社會習俗的奇特想象?又或者,他們是否從中國身上看到瞭某種超越當時西方文明的先進之處,例如科技、製度或者哲學思想?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展現齣,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西方人對中國的認知是如何演變的,這種認知又受到瞭哪些因素的影響,比如宗教、貿易、政治衝突等等。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他者”視角下中國曆史的書,這種視角本身就充滿價值。
评分“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光是這個名字就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求知欲。它似乎承諾著一次深入的、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遙遠的時代,西方人是如何看待這片廣袤而神秘的東方土地的。我猜想,這本書很可能是一部關於曆史誤讀與文化碰撞的精彩敘事。在信息傳播不發達的古代,西方人對中國的瞭解,想必充滿瞭道聽途說、以訛傳訛,又夾雜著一些基於有限接觸的觀察。那麼,書中會詳細描繪那些西方作傢、探險傢、傳教士們留下的文字嗎?他們筆下的中國,是輝煌的東方帝國,是財富的源泉,還是充滿著異域風情的奇特之地?或許,書中會揭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誤解,例如將中國的一些習俗誇張化、神秘化,甚至進行宗教化的解讀。而“大汗之國”這個詞,又讓我聯想到濛古帝國的強大影響力,以及他們如何將東西方世界聯係在一起。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在濛古帝國的擴張背景下,西方人是如何認識中國的?他們的認知是受到瞭濛古人的影響,還是直接來源於與中國的接觸?總之,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口,讓我以一種全新的、略帶疏離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那個在我們自己曆史敘述中可能被忽略的“西方之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