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 (電子書)

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惠儀
圖書標籤:
  • 明清文學
  • 女性文學
  • 國難
  • 文學史
  • 曆史
  • 文化研究
  • 中國文學
  • 明朝
  • 清朝
  • 社會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明清易代是中國歷史中的钜變。這一轉摺除瞭成為清初文人念茲在茲的寫作主題,同時也持續為後世文人著述的焦點。《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集中討論女性在這關鍵的歷史時刻如何通過自身著述與他人書寫開闢議論、想像與創作的空間。範圍涵蓋女性文學、男性藉用女子的身分和聲音寄託幽懷之作、及以女性為文化符號,藉以撫今追昔,反思明亡的罪責和前因後果的作品。本書深入探討國難之際人們的思維與情感,以及後人如何迴顧並挪用這段歷史,旨在說明歷史與文學如何交織互動,並闡釋性別的概念如何成為經驗與錶述世變亂離的方式與途徑。

  為何性別界限、女子的貞淫美惡、她們的自主、無奈與睏境會變成國難經歷與記憶的寓言寄意契機?人們如何藉這些敘述思考國族的命運?透過迴答這些問題,李惠儀揭示瞭各文體中女子的種種形相,並藉此探究明清易代及後世國難重演時人們的感懷和精神麵貌。

  ★ 本書榮獲美國亞洲學會頒發「列文森書籍獎」。

 
《鏡花水月:晚清文學中的傢國敘事與女性主體性探索》 本書簡介 《鏡花水月:晚清文學中的傢國敘事與女性主體性探索》深入剖析瞭晚清時期(約1840年至1911年)中國社會劇烈變動下,文學領域如何迴應時代的危機與轉型。本書聚焦於晚清文學作品中對“傢”與“國”的複雜書寫,以及在傳統父權結構日益受到挑戰的背景下,女性形象與其主體意識的萌芽與掙紮。我們將探討,在國傢麵臨內憂外患、傳統價值體係崩潰的關鍵時刻,文學如何成為承載社會焦慮、批判現實、並試圖重建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第一部分:危局下的傢國意象:從“亡國”焦慮到“新民”啟濛 晚清時期,鴉片戰爭的陰影、列強的入侵以及內部腐敗,使得知識分子和文人群體籠罩在一種深重的“亡國”焦慮之中。本書首先梳理瞭這一時期文學作品中“國難”主題的演變脈絡。從早期的被動敘事,轉嚮晚期知識分子主動尋求救亡圖存的激進呼聲,文學的政治承擔性日益凸顯。 一、傳統倫理的解構與重建: 晚清文學中的“傢”不再僅僅是傳統儒傢倫理的微觀體現,它開始與“國”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國傢的衰敗被比喻為傢庭的敗落,而救國的責任則被賦予瞭超越傳統孝道的道德重量。我們將分析梁啟超等人提倡的“新民”觀念如何滲透到傢庭敘事中,探討他們如何試圖用現代性的愛國意識取代舊有的傢族忠誠。這種敘事上的轉嚮,實則反映瞭從王朝國傢嚮現代民族國傢過渡時期的文化張力。 二、悲劇精神與歷史反思: 本書詳細考察瞭晚清小説和戲麯中常見的歷史悲劇主題,特別是那些影射時政、諷刺腐敗的諷喻性作品。這些作品往往藉助歷史的鏡像來投射當下的危機,其筆法充滿瞭對逝去秩序的挽歌和對未來走嚮的迷惘。我們將比對不同流派(如譴責小說、改良小說)在描寫國傢睏境時的策略差異,尤其是其如何處理精英群體的責任與無能。 三、都市化與文化空間的變遷: 隨著通商口岸的開放和城市生活的興起,晚清文學的場景開始從傳統的鄉土田園轉嚮喧囂的都市。這種空間的轉變,也帶來瞭新的社會衝突和文化現象,例如對西學東漸、文化衝突的描寫。本書探討瞭在新型城市空間中,“國族身份”如何被重新定義和體驗。 第二部分:閨閣中的覺醒:女性形象與空間的拓寬 晚清文學的另一個重要麵嚮,是女性書寫的爆發性增長。隨著教育權利、婚姻製度改革的呼聲四起,文學界開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關注女性的內心世界、教育需求以及她們在社會變革中的角色定位。 一、從“賢妻良母”到“愛國淑女”的轉型: 本書追蹤瞭女性形象在晚清文學中的嬗變軌跡。早期的女性角色仍多被塑造成傳統美德的載體,但很快,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和維新思潮的推動,文學開始塑造具有現代知識的“愛國淑女”形象。我們將分析這些新型女性如何被要求承擔起“教育下一代公民”的歷史重任,並探討這種期望背後潛藏的矛盾——女性的主體性是在獲得解放的同時,也被賦予瞭新的、更具政治色彩的義務。 二、閨閣的邊界:私密空間與公共領域的拉鋸: 晚清文學對女性生活空間的描寫極為細膩。閨閣,這個傳統上象徵女性被禁錮的場所,在文學中開始呈現齣複雜的意義。一方麵,它是女性進行自我教育、秘密交往、醞釀反抗意識的場所;另一方麵,文學也記錄瞭女性嘗試走齣閨閣、參與公共事務(如辦學、從醫、參與政治宣講)的早期嘗試與遭遇的阻礙。本書將深入分析小說情節中,女性對自身身體、情感和教育權利的要求,如何與社會的既有限製產生激烈的衝撞。 三、女性文學創作主體的浮現: 除瞭對女性角色的描寫,本書也關注晚清時期真正拿起筆桿、齣版作品的女性作傢群體。她們的創作,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都以一種更為直接、更少男性視角過濾的方式,展現瞭她們對婚姻不公、纏足陋習以及政治時局的看法。我們將選取代錶性的女性作傢作品,分析她們如何運用文學語言來確立自身的發言權。 第三部分:跨界與融閤:文學形式的現代化嘗試 晚清時期是中國古典文學嚮現代文學轉型的關鍵過渡期。文學傢們為瞭更好地傳達新思想和應對新的社會危機,大膽地引入西方文體,改造傳統的敘事結構和語言風格。 一、白話文運動的文學實踐: 本書將考察白話文在晚清文學中的不同應用層次,特別是它如何在通俗小說和啟濛讀物中發揮作用,以期普及救國思想和新知識。我們將分析古典文言與新興白話在錶達複雜的政治和心理活動時的優劣與相互影響。 二、西方文學範式的藉用與本土化: 偵探小說、社會小說、人情小說等西方體裁的引進,極大地豐富瞭晚清文學的敘事工具箱。本書旨在揭示這些外來形式在被中國作傢運用時,如何被巧妙地轉化以適應本土的倫理關懷和政治批判需求,從而服務於中國本土的“傢國”主題。 總結:鏡像與迴響 《鏡花水月:晚清文學中的傢國敘事與女性主體性探索》試圖描繪一幅晚清社會轉型期的文學全景圖。在這個時代,文學既是反映國難深重的冷峻鏡子,也是映照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朦朧月光。本書的分析旨在揭示,在國傢和個人命運的雙重危機下,文學如何承載瞭中國走嚮現代的巨大努力、痛苦與希望。這段文學史料,為理解當代中國文化心理的形成提供瞭至關重要的歷史參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惠儀


  普林斯頓大學比較文學係博士,曾任教於伊利諾州香檳分校、賓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現為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係中國文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其研究興趣涵蓋明清文學及文化、先秦兩漢史傳及思想。著作包括《引幻與警幻:中國文學說情》(Enchantment and Disenchantment: Love and Illus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左傳的書寫與解讀》(The Readability of the Past in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Women and National Trauma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明清文學中的物情與物纍》(The Promise and Peril of Things: Literature and Material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等。本書榮獲2016年美國亞洲學會所頒發「列文森書籍獎」。另外,她與杜潤德(Stephen Durrant)、史嘉柏(David Schaberg)閤作英譯《左傳》,於2018年獲得「韓南譯著獎」。

譯者簡介

許明德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係博士,現於牛津大學東方研究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主要研究包括濛元與歷史與文學、明清齣版文化等。近作包括〈西遊的文化政治〉、〈王國維援心理學入詞學探析〉、〈明清之際夏允彝之死及相關悼念詩文之敘事策略〉等。譯有《左傳的書寫與解讀》(與文韜閤譯)。

 

圖書目錄


中文版序

引言

第一章 男性詩詞與性別界限
一、閨閣之筆
二、以貞喻忠:或隱或顯的類比
三、幽婉之辭及其政治解讀
四、政治抉擇的托喻
五、幽微婉約的詩學和詩壇倡和
六、愈微愈顯,愈隱愈昭

第二章 女性詩詞與性別界限
一、婉約背後
二、詩史精神
三、壯誌難酬
四、談兵說劍
五、友情友道
六、性別牢騷
七、詩心覺醒
八、吾夫赤縣

第三章 化身英烈
一、文學史的語境
二、亂世中女承父業
三、以女英雄作控訴
四、以女英雄作辯解
五、女英雄的馴服
六、女英雄的形塑
七、救國女英雄

第四章 聲色風月的命運
一、為聲色風月辯護
二、風流的道學傢
三、筆下的纔女、下筆的纔女
四、身為鬼雄的妾媵:王蓀與周亮工
五、身為詩史的名妓:卞賽與吳偉業
六、隱密的復明誌士:柳如是與錢謙益
七、情感的價值

第五章 辱身與遂誌
一、難女題壁與議論空間
二、傳聞異辭的難女詩
三、難女情緣與私情化公
四、失貞、失真
五、身辱心貞
六、越界

第六章 創傷記憶:論斷與同情
一、揚州女子
二、脂粉孽:罪與罰的邏輯
三、褒忠獎節:揚州烈女
四、記憶與遺忘
五、第二代記憶
六、難以定案的禍水
七、論斷與救贖
餘論

參考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06034
  • EISBN:978986350617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7MB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類帶有強烈歷史關懷的專著,最怕的就是陷入過度學術化的泥淖,讓非專業讀者望而卻步。當然,研究的嚴謹性是基礎,但若能像一位技藝高超的說書人,將複雜的史料和理論融會貫通,讓讀者在接收知識的同時,還能感受到一股強勁的時代脈動,那纔是上乘之作。我對書中是否能呈現齣不同階層女性在國難中的差異化經驗特別感興趣。士大夫的妻女與尋常百姓傢的女工、甚至娼妓,她們所經歷的「國難」形貌必然截然不同。這種細膩的層次感,不僅能豐富我們對明清社會的理解,更能避免將「女子」這個群體一概而論的簡化傾嚮。如果書中能透過具體的個案分析,讓我們「看見」這些差異,而非僅僅是「知道」,那絕對會是一次令人難忘的閱讀旅程。

评分

這幾年兩岸在歷史詮釋上的交流雖然趨緩,但對於「中國歷史」的共同關懷,始終是我們讀書人繞不開的課題。明清之際的國難,對岸的學者多半著眼於政權更迭與階級鬥爭,而我們在颱灣的視角,或許更能側重於文化傳承的斷裂與認同的重塑。我希望這本書能在這種複雜的歷史情境中,為我們提供一個細膩的切入點——透過女性的眼睛去觀察傢國的傾頹與重建。這種由下而上的觀照,往往比帝王將相的視角更能觸及歷史的本質,它關乎的是「人」如何在劇變中維繫其尊嚴和生活方式。如果這本書能將這種視角貫徹始終,並能對比不同區域(如江南與邊疆)女性在麵對相似衝擊時的反應差異,那麼它將不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一麵映照我們自身歷史處境的鏡子,引人深思,迴味無窮。

评分

讀這類專注於特定歷史斷代的學術論述時,最吸引我的往往是作者如何巧妙地在「文學文本」與「社會現實」之間架設橋樑。明清之際,正值清兵入關、改朝換代的劇烈動盪期,這種國難背景必然會深刻地投射在當時的詩詞、小說、筆記之中。我好奇的是,學者究竟是如何從那些看似風花雪月的文學描摹中,抽絲剝繭齣女性麵對國破傢亡時的微妙心態?是從閨怨詩中讀齣對異族的警惕?還是從纔子佳人小說中,看見對傳統秩序崩解的焦慮投射?這種解讀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必須具備高度的史料敏感度,同時還不能讓論述顯得過於僵硬或教條。如果作者能像說故事一樣,將那些文學人物的悲歡離閤,置於時代洪流的真實刻度上,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凡瞭。我特別期待看到對一些較為冷門的文人軼事或地方文獻的挖掘,那纔是真正能展現研究深度的所在。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性別史的讀者,我總覺得,探討「國難」時,特別需要拉高女性視角的「能動性」(agency)。很多舊的歷史觀點傾嚮於將受難女性描繪成道德純潔的象徵,或是忠貞不渝的符號,雖然這類形象在特定時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往往掩蓋瞭她們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真實策略。我希望這本書能更深入地探討,在極端壓力下,女性如何運用她們在傢庭、社會結構中較為隱蔽的權力,進行抵抗、協商,甚至是在亂世中尋找新的生存空間。例如,她們在財產繼承、宗教信仰、甚至是地方自治中的參與,這些都是極具啟發性的麵嚮。如果僅止於哀嘆女性的悲劇處境,那未免太過單薄瞭;真正的深刻,在於她們如何「活下來」並留下瞭屬於自己的印記,哪怕這個印記是微小到隻存在於一兩句詩詞的註腳中。

评分

這本關於明清時代女性與國難的書籍,光是書名就讓人充滿瞭探究的慾望,尤其對於我們這些身處颱灣,對傳統文化和歷史變遷有著特殊情感的讀者來說,更是有種既親切又遙遠的連結感。我一直覺得,在宏大的歷史敘事中,女性的聲音往往是被淹沒的,她們在時代巨變中所扮演的角色,絕不隻是被動的受害者,更是積極的參與者、抵抗者,或是默默支撐起傢庭與社會結構的韌性所在。想像著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在閨閣之中、在市井之間,那些女子如何體會傢國的興亡?她們的淚水、她們的堅忍,是如何被歲月磨平成為一種無聲的力量?我期待看到的不僅是文獻的梳理,更是一種情感的還原,讓那些模糊的歷史剪影,重新擁有鮮活的血肉和複雜的內心世界。這類主題的探討,總能引發我們對當下處境的深思,畢竟,歷史的迴響,從未真正遠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