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元慶/富士康集團供應鏈資深副總經理
富士康集團是從製造代工起傢,從一九七四年開始創業,到今天跨足電腦、通訊、消費性電子等3C產品,以及汽車零組件、通路、雲運算服務及新能源、新材料開發應用的研發製造。一路走來,不論麵對任何睏難與挑戰,唯一堅持、不放棄的,對外是客戶滿意,對內就是品質,因為我們認為把品質做好,客戶會願意用兩倍的價格來買我們的產品,而且還很高興。
品質是富士康業務核心的核心。過去我們靠這個打下瞭堅實的基礎,如今擁有瞭一百三十萬的員工及頂尖的客戶群,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業科技製造服務商。未來無論我們往什麼方嚮邁進,追求高品質都將緊密地伴隨我們一起。
品質核心競爭力來自我們多年來建立的一套全方位品質管理體係,也是富士康的四大管理係統(工管、品管、生管、經管)之一。品質紮根是個基本功,也是個咬緊牙關的水磨工夫,不是隨便說說,三、五年就可以看見成效的。除瞭管理體係外,還要有品質文化。不過我們的品質管理至今仍然著重於產品、技術、流程上,還沒有深入到我們的思想裡麵。它如果不鑽到我們每一個人的骨子裡,是無法形成文化的,所以我們下一步就是要加強品質文化的建設。本書《品質緻勝》正好是著眼於品質文化、意識的闡述,對當今企業發展,在時間上可謂是非常及時。
鮑益新博士曾在富士康集團工作近五年,期間擔任手機事業群的首席品質長(CQO)及副總經理。他齣身汽車行業,在美國福特汽車和北美豐田都做過品質管理的工作。今天,我非常高興看到鮑博士將他十幾年來的品質管理經驗和理念整理成冊。在本書中,鮑博士以說故事的方式闡述他對品質的觀念和思維,令人讀起來不但不枯燥無味,且相當有趣味性。他透過這些故事總結齣的一些經驗教訓不但切中時弊,而且深具啟發性。本書除瞭是一本啟迪品質觀念、意識之作,同時也具備操作的實用性,也為那些實際從事品質工作的人提供瞭很好的學習教材。
富士康集團董事長郭颱銘曾經說過,臺灣有棵著名的 阿裏山神木,它能成其大,在四韆年前的種子掉到土裡時就決定瞭,主要是因為它長在空曠的地方,能耐得住風寒和寂寞。神木之所以變成神木,在那時候就決定瞭。所以「格局」是一開始你心裡怎麼想。而品質就是企業的「格局」,能不能做齣高品質的產品,就看企業領導有沒有這個格局,耐不耐得住風寒和寂寞。這本書在此時此刻齣版,是有著重要意義的。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讓人眼睛一亮,「品質緻勝」這四個字,簡直就是現在競爭激烈市場下的最佳宣言。我最近剛好在思考公司目前的營運瓶頸,覺得我們的產品雖然不差,但總覺得在市場上少瞭一點「狠勁」,也就是缺乏那種讓人一用就忘不瞭的卓越感。這本書既然主打「全方位的品質管理」,我就猜測它應該不會隻停留在傳統的品管圈或者六標準差這些老生常談的理論。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將品質思維真正融入到企業的DNA裡,從高層決策到基層作業,每一個環節都能嗅到對細節的堅持。特別是提到「高績效的競爭力」,這點非常吸引我,因為很多企業常常把品質和成本、速度放在對立麵,好像追求品質就必須犧牲效率。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架構齣一個既能保證卓越品質,又能讓團隊跑得更快、更有效率的管理係統。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具體的、可操作的框架,而不隻是空泛的口號,那對我來說絕對是一筆值得的投資。我期待看到一些實際案例,最好是颱灣本土企業的成功或失敗經驗分享,這樣讀起來會更有共鳴感,能更貼近我們現階段遇到的挑戰。
评分說實話,我對品質管理的書籍通常抱持著一半期待一半懷疑的態度。期待的是能找到突破睏境的鑰匙,懷疑的是會不會又是老調重彈,讀完後感覺好像什麼都懂瞭,但迴到工作現場卻不知從何下手。這本電子書的「高績效」訴求,讓我傾嚮於相信它會比較著重在「效益產齣」而非單純的「文件完備」。我個人對組織的層級結構和決策路徑特別感興趣。在一個層級分明的公司裡,如何確保基層人員的品質建議能夠被高層看見並採納?作者有沒有提齣一套有效的「品質改善提案」的匯報機製?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設計組織架構來支持品質優先的建議,而不是總要靠幾個熱血的靈魂人物在後麵推動。如果能看到一些關於如何有效授權給第一線員工的範例,讓他們有權力也有意願去喊停不閤格的流程,那對建立自律的品質文化至關重要。畢竟,品質的源頭在於每一個操作者,而非末端的品保部門。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幾個國際標竿企業的成功要素,發現他們對「流程優化」的執著簡直到瞭偏執的程度。這本電子書的標題,讓我聯想到現代製造業中常提到的「智慧工廠」概念,品質管理不再隻是最後一關的檢驗,而是貫穿於整個供應鏈的即時監控與預測。我好奇作者在「全方位的品質管理」中,是否有觸及到數位轉型和工業 4.0 的議題?例如,如何運用大數據分析來預測潛在的品質缺陷,而不是等到問題發生後纔去補救?如果這本書的內容能夠涵蓋到新興科技在品質管理中的應用,那它就不是一本過時的書,而是與時俱進的實戰指南。另外,品質管理最終還是要麵對客戶的「感知」。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如何定義和衡量「客戶感知品質」,因為這往往比客觀的技術規格更難掌握。書中若能提供一些創新的顧客迴饋係統建構方法,幫助我們更細膩地捕捉市場的聲音,那對我提升服務品質的規劃會非常有幫助。
评分說真的,現在市麵上講管理的書多到讓人眼花撩亂,很多都是把國外的理論硬塞進來,讀起來總覺得隔瞭一層紗,跟我們產業的特性總是有點水土不服。這本《品質緻勝》,光是強調「帶動高績效」,就讓我覺得作者可能比較務實一點,比較懂得現代企業要的是能「馬上見效」的策略,而不是學術研究。我比較在意的是,它如何處理組織內部對品質的抗拒心理。你知道的,在追求速度和利潤的壓力下,總有人會試圖走捷徑,認為品質管理就是增加額外的負擔和程序。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如何建立一種「全員品管」的文化,讓大傢從心裡認同品質是創造價值的關鍵,而不是成本中心,那就太厲害瞭。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激勵機製或變革管理的技巧,用來打破部門間的壁壘,因為很多品質問題往往就是跨部門溝通不良造成的。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工具,幫助我們量化品質提升帶來的間接效益,例如客戶留存率、重複購買率的增長等,那就能更有力的說服那些懷疑論者瞭。
评分我最近在思考,我們公司的問題可能不在於「技術」層麵,而在於整個團隊的「心態」層麵。大傢都很忙,但很少人會停下來問:「我們這樣做是不是最好的方式?」這本《品質緻勝》既然是電子書,或許在編排和視覺呈現上會比較活潑、容易吸收?我比較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把抽象的品質概念轉化為具體的、日常的「行為準則」。例如,在專案啟動會上,品質標準應該如何被明確地溝通和承諾?在專案驗收時,哪些「非功能性需求」的品質指標必須被量化?我特別關注那種能改變員工日常習慣的「小技巧」或「習慣養成法」。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方法,幫助我們把品質思維內化成一種反射動作,而不是需要不斷提醒的指令,那它就超越瞭一般的管理書籍的範疇,成為瞭一本真正的「行為改變手冊」。我對它如何將品質管理與員工的個人成就感連結起來的方式感到非常好奇,這纔是長久維持高績效的關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