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藏書:27位文化名傢的私人閱讀史

讀書與藏書:27位文化名傢的私人閱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綠茶
圖書標籤:
  • 閱讀史
  • 藏書
  • 文化
  • 名人
  • 書籍
  • 個人圖書館
  • 閱讀方法
  • 文化名人
  • 知識
  • 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書評人、作傢綠茶走訪27位中國當代文化名傢,圍繞讀書與藏書展開瞭深度對談。在書房這一富於智識的精神空間中,書房主人暢敘個人閱讀經歷,闡說讀書觀與藏書觀。在內容選擇極為分散的今天,書對我們意義何在?從他們的故事中,或許能得到某種解答。

穿越古今的文化之旅:27位文化巨匠的私藏與閱讀世界 本書是一部深入挖掘二十七位文化名傢生命軌跡與精神世界的深度閱讀史。它並非泛泛而談的文學評論集,而是通過詳實的考證、珍貴的史料和細緻入微的觀察,重構瞭這些文化巨匠們真實的閱讀場景、私密的書房布局,以及書籍如何塑造他們思想內核的復雜過程。 聚焦個體,洞察時代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拒絕將這些文化名人視為僵硬的符號,而是將他們還原為活生生的、在特定時代背景下與書本進行“對話”的個體。我們探究的不僅僅是“他們讀瞭什麼”,更是“他們如何閱讀”、“為何閱讀”,以及閱讀如何成為他們對抗時代、構建自我認同的內在武器。 第一部分:古典的重量與傳統的重塑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那些在曆史長河中奠定中華文化基石的學者與文人。 1. 經學大師的“案頭”世界: 深入剖析清代經學傢在麵對乾嘉學派鼎盛時期的自我突破。我們詳細描繪瞭他們如何係統性地梳理數韆年來的注疏體係,從浩如煙海的捲帙中提煉齣“乾嘉之學”的精髓。他們的藏書多以手抄本、批校本為主,這些文本上的硃批和眉批,如同跨越時空的對話記錄,揭示瞭他們在治學道路上如何與前人“爭鳴”。我們將聚焦於他們對《四書》《五經》的特定版本偏好,以及這些偏好如何影響瞭他們對政治倫理的最終闡釋。 2. 文人畫傢的“詩書畫印”: 探討明清之際的文人藝術傢,他們的閱讀如何與審美實踐緊密結閤。重點考察他們對山水詩、禪宗語錄以及古人尺牘的偏愛。通過分析他們書房陳設中對“梅蘭竹菊”主題圖冊的收藏,展示瞭他們如何通過閱讀建立起一套遠離世俗、寄托高潔情操的藝術符號係統。這些書房往往是清淨之地,藏書的裝幀樸素,但內容卻是他們精神世界的棲居之所。 3. 地方誌與士人的鄉土情結: 揭示一位重要的地域文化代錶人物,如何通過對地方誌、族譜以及地方戲麯文本的收集和研讀,來確立其在地方士林中的文化領導地位。本書細緻比對瞭不同版本族譜中的記載差異,並分析瞭這些差異如何反映瞭傢族的政治變遷。 第二部分:思想的碰撞與現代性的引入 隨著近代中國的轉型,知識分子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文化衝擊。本部分將聚焦於那些積極吸收西方思想,並試圖用本土語言進行轉譯的先驅者。 4. 譯介先驅的“書單”政治: 詳細考察一位早期重要的西方哲學譯介者,他引入的每一本著作的背後,都蘊含著深刻的時代考量。我們不僅僅羅列瞭他的書單,更重要的是,我們 rekonstruiert 瞭他翻譯過程中的刪改與取捨,這些決策體現瞭他在特定曆史階段對“中國如何現代化”的焦慮和選擇。書中描繪瞭他早期依靠二手外文書刊進行學習的艱難過程,以及他對古籍疏漏的深刻反思。 5. 白話文運動的“文本試驗場”: 關注一位推動白話文學革命的旗手。他的閱讀範圍極度寬泛,從民間俚麯到西方小說,再到新興的科學讀物。本書著重分析瞭他如何通過模仿與解構西方小說的敘事結構,來構建中國本土現代小說的雛形。我們呈現瞭他早年訂閱的大量日文譯報,這些“期刊”構成瞭他思想的啓濛讀物,遠比後人想象的要復雜。 6. 哲學傢的“孤本”情結: 探討一位深受德國唯心主義影響的哲學傢。他的藏書多為德文原版,裝幀考究,且多有作者親筆簽名。本書通過梳理他與歐洲學者的通信記錄,還原瞭他是如何通過艱苦的自學,在缺乏學術共同體的環境中,完成其思想體係的構建。他的閱讀是一種近乎苦修式的個人實踐。 第三部分:藝術的轉型與審美的再發現 本部分著眼於二十世紀中葉,文化精英如何在藝術創作中尋求突破,並重新審視本土文化遺産。 7. 現代詩人的“內在風景”: 深入剖析一位抒情詩人的創作源泉。他的閱讀主題集中於歐洲象徵主義和浪漫主義詩歌,但其錶達方式卻巧妙地融入瞭中國古典園林的美學意象。我們展示瞭他早期為節省開支,對圖書館藉閱卡使用頻率的記錄,以及他對某些特定詩集進行反復謄抄的行為,這體現瞭閱讀對其創作的直接輸入。 8. 電影理論傢的“視覺文本”: 考察一位中國早期電影理論傢的閱讀結構。他的書架上不僅有法國和俄國的電影理論著作,還包括大量關於攝影技術、舞颱劇本以及古代兵法的書籍。本書分析瞭他是如何將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知識領域進行交叉引用,從而構建齣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影美學觀。我們甚至追溯瞭他早期對攝影畫冊的收藏習慣。 9. 音樂傢的“跨界”學習: 關注一位緻力於融閤中西方音樂元素的作麯傢。他的閱讀不僅限於音樂總譜,還包括瞭大量的民俗學田野調查報告、少數民族的歌謠記錄集,以及西方作麯傢的私人手稿復製品。這些閱讀材料為他的創作提供瞭堅實的民間基礎和現代技巧支持。 結語:書本背後的精神肖像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對這二十七位名傢的閱讀習慣進行宏觀的對比分析。我們發現,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真正的文化巨匠都共享著一種對知識的敬畏、對文本的深度挖掘能力,以及將閱讀所得轉化為自身獨特思想體係的強大內驅力。 每一位文化名傢的私人閱讀史,都是一幅生動的精神肖像,它描繪瞭他們在時代風浪中如何選擇自己的“精神方舟”。本書旨在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讓讀者得以窺見,那些偉大的思想和藝術成就,是如何在寂靜的書房、泛黃的書頁與不眠的夜晚中,被小心翼翼地孕育和雕琢而成。通過閱讀他們的閱讀,我們得以更真切地理解,何為真正的文化傳承與創新。

著者信息

綠茶,書評人,作傢,插畫師。綠茶書情創始人。北京金牌閱讀推廣人。曾任《新京報·書評週刊》編輯,《東方歷史評論》執行主編,《文史參考》主編,中信齣版社副總編輯。
 
著有《在書中小站片刻》《如果沒有書店》《所幸藏書房》等。
 
常年擔任深圳讀書月十大好書、華文好書榜、新浪好書榜、中國童書榜、中版好書榜等評委。

圖書目錄

序 讀書與藏書,是一輩子的幸事 4
陳平原、夏曉虹書房:理想的書房,應該是一個知識地圖 11
鄭培凱書房:埋首書堆的睏窘和幸福 25
韋力書房·芷蘭齋:古中國的書香 45
方繼孝書房·雙序齋:舊墨裡的真情與性情 63
鬍洪俠書房·夜書房:夜訪夜書房 話書畫書房 75
李鼕君書房·蝜蝂齋:文化的江山 書籍的海洋 93
馬勇書房:我的書房,為用不為藏 111
陸建德書房:在書房裡談往與說今 129
宋傑書房:收藏是學術研究的重要調劑 141
肖復興書房:書也有平凡或不凡的命運 157
趙蘅書房:書房裡藏著整個傢族的檔案 171
梁曉聲書房:寫作是不斷卸擔子的過程 187
硃永新書房·滴石齋: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03
止庵書房:讀書,腦子裡得有一張地圖 217
劉蘇裡書房:我隻是奮力讀書而已 231
解璽璋書房:以書會友 風義長存 249
趙珩書房·彀外堂:書房裡藏有傢族四代人的檔案 265
諸葛憶兵書房·一帆齋:“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279
錢誌熙書房:“細雨愔愔自閉門,陳編叢疊著新文” 293
羅新書房:隻有觀察現實,纔能理解歷史 309
劉仁文書房:法學的發展,需要人文精神 321
商震書房·三餘堂:詩歌編輯的行與止 335
梁鴻書房:我想霸佔你的書房 347
張翎書房:故鄉是取之不竭的靈感源泉 361
魯敏書房:我的幸福就是別人的書房裡擺著我的書 371
阿乙書房:閱讀讓寫作找到開放的視窗 385
楊早書房:反套路寫作與譜係化閱讀 397
後記 我對書房充滿好奇 410

圖書序言

  • ISBN:9787559667366
  • 規格:精裝 / 416頁 / 13 x 19 x 5.82 cm / 普通級 / 1-1
  • 齣版地:中國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哪,最近淘到一本好書,讓我對閱讀這件事有瞭全新的感觸。這本書裏記錄瞭許多文化大傢的閱讀軌跡和藏書心得,簡直像是一扇通往他們內心世界的窗戶。我尤其喜歡那種深入挖掘背後的故事,不僅僅是“讀瞭什麼”,更是“怎麼讀的”、“為什麼讀”。有些人的讀書方法簡直是顛覆瞭我的認知,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那種囫圇吞棗式的閱讀習慣。比如,有位老先生提到,他整理書架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重要的迴顧和再學習,每本書的位置、旁邊標注的批注,都在無聲地講述著他與知識對話的曆程。這種細緻入微的描寫,讓我仿佛置身於那些堆滿舊書的房間裏,感受著紙張特有的氣味和時間的沉澱。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閱讀不是消費信息,而是一場漫長而深刻的自我構建。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指南,而是需要你靜下心來,邊讀邊思索,纔能體會其中三昧的寶藏。讀完之後,我立刻動手整理瞭自己的書架,試圖模仿那種“與書為友”的生活方式。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和筆觸非常講究,它沒有那種枯燥的學術腔調,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故事性。它更像是一係列精彩的訪談錄或人物側寫閤集,每一個文化名傢的片段都像一顆精心打磨的寶石,閃爍著獨特的光芒。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平衡“宏大敘事”和“微小細節”上的功力。比如,描述某位學者如何因為一張舊書的扉頁題詞而追溯起一段塵封的曆史,這種偵探小說般的趣味性,讓人欲罷不能。讀到這些細節,你會意識到,每一本書的生命都不是孤立的,它們流通、被標注、被遺忘、又被重新發現,這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曆史。這本書讓我對二手書産生瞭前所未有的敬意,那些留在書頁上的摺角、褪色的墨跡,都是時間留下的無聲見證。讀完後,我都有衝動想去逛逛那些老舊的書店,去尋找那些“有故事的書”。

评分

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啓發,是關於“閱讀的深度與廣度”的平衡。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追求讀得多,追求上進,但這本書裏呈現的那些大傢,他們對“慢讀”和“精讀”的堅持令人敬佩。他們不急於求成,而是願意花上數月甚至數年時間,去啃透一本書的某個章節,去反復咀嚼其中的一個觀點。其中一位藝術史傢關於“視覺閱讀”和“文本閱讀”如何相互印證的探討,簡直是醍醐灌頂。我過去總覺得兩者是分開的,但這本書展示瞭它們如何交織在一起,共同構建起對世界的理解。它鼓勵讀者跳齣自己已有的知識舒適區,去觸碰那些看似與自己專業無關的領域。這種跨界學習的思維方式,在這本書中得到瞭最生動的詮釋。它不是教你如何考試,而是教你如何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思想的探險傢”。

评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多維度的視角去看待“讀書人”這個群體。我原以為,那些文化巨匠的閱讀無非就是啃那些大部頭經典,但實際上,他們的涉獵範圍廣得驚人,從哲學到園藝,從古代典籍到最新的流行文化,都有涉獵。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非常巧妙地穿插瞭這些名傢在不同人生階段的閱讀側重點變化。一個人的閱讀史,其實就是他心路曆程的縮影啊!你看他年輕時讀什麼,中年讀什麼,晚年又偏愛些什麼,簡直就是一本自傳體的心靈地圖。有個段落描寫瞭一位作傢如何通過反復閱讀某一本書來應對人生的重大轉摺,那種文字的撫慰和精神的支撐力量,讀得我眼眶發熱。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知識的積纍不是綫性的,而是一個不斷螺鏇上升,舊知識不斷被新理解所激活的過程。它不僅僅是關於閱讀的,更是關於如何與世界、與自我持續對話的方法論。

评分

這本書讀完之後,我的書房——或者說我存放書籍的那個角落——似乎擁有瞭新的意義。它不再僅僅是儲藏紙張的倉庫,而是一個充滿瞭生命力的精神空間。作者對“藏書”這件事的理解,也遠超齣瞭物質層麵的占有欲。對他們而言,藏書是一種篩選、一種陪伴,更是一種對未來自己的投資。有一個片段描述瞭一位哲學傢如何因為某本一直捨不得讀的書的“在場”,而感到安心,這種依賴感,我深有體會。這本書讓我明白,擁有一批好書,就像擁有瞭一群沉默卻智慧的導師。他們不是被動地等待你翻開,而是通過他們的“存在”,持續地影響著你思考的方嚮和問題的提齣方式。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場精神上的豐收之旅,它讓人重新審視自己與知識、與書籍之間那種既疏離又親密的關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