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舊製度到工業國:從18世紀到1914年的德國工業化史

從舊製度到工業國:從18世紀到1914年的德國工業化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理查德·H.蒂利,(德)米夏埃爾·科普西迪斯
圖書標籤:
  • 德國曆史
  • 工業化
  • 18世紀
  • 19世紀
  • 20世紀初
  • 經濟史
  • 社會史
  • 歐洲曆史
  • 近代史
  • 曆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工業革命的洪流:一個時代的變革與重塑 書名:從舊製度到工業國:從18世紀到1914年的德國工業化史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德意誌地區(後來的德意誌帝國)從18世紀末葉的農業社會形態,跨越瞭動蕩的拿破侖戰爭和政治分裂時期,最終在19世紀後半葉崛起為歐洲領先的工業強國的復雜曆程。我們聚焦於理解這一轉型背後的驅動力、社會結構的變化,以及技術、製度和國傢政策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瞭一個全新的現代工業實體。 一、 奠基:舊製度的僵局與啓濛的微光(18世紀末 - 1815年) 在工業化浪潮席捲英格蘭之時,德意誌各邦仍然深陷於“舊製度”的藩籬之中。我們首先描繪瞭這一時期的經濟地理和社會結構。分散的政治實體、行會製度的強大影響力、地方關稅壁壘,以及農奴製殘餘對勞動力流動的製約,構成瞭工業起飛的內在阻力。 然而,變革的種子已經播下。啓濛思想對理性、效率和自然法原理的推崇,開始在普魯士等進步邦國中引發瞭對陳舊經濟實踐的反思。本部分將詳細考察早期重商主義政策的局限性,以及諸如礦業管理改革(如哈茨山區的礦區管理經驗)和早期教育改革(如普魯士的“國民教育”理念的萌芽)如何為未來的工業化提供人力資本的準備。 拿破侖戰爭及其後的維也納會議,雖然帶來瞭巨大的破壞,卻也意外地清除瞭許多阻礙統一和現代化的障礙。法國占領下推行的土地製度改革、廢除行會特權,為勞動力和資本的自由流動創造瞭初步的製度空間。 二、 製度的突破:統一的呼喚與經濟的整閤(1815年 - 1848年) 19世紀上半葉,德國工業化的核心議題是如何剋服政治上的分裂和經濟上的碎片化。本章將詳盡分析“德意誌關稅同盟”(Zollverein)的建立及其深遠影響。關稅同盟不僅僅是一個貿易協定,它被視為一種“無血的統一”實驗。我們探討瞭它如何消除瞭內部貿易壁壘,統一瞭貨幣體係和度量衡,從而為大規模生産和市場擴張奠定瞭物理基礎。 同時,鐵路的引入是本階段的關鍵轉摺點。鐵路建設不僅是技術上的壯舉,更是組織能力和資本密集的體現。本書考察瞭早期鐵路公司(如萊茵鐵路)的融資模式,以及鐵路如何加速瞭煤炭、鋼鐵等基礎工業的區域集聚,並深刻改變瞭地域間的經濟聯係和人口分布。 社會層麵,這一時期見證瞭工業無産階級的初步形成。盡管城市化進程相對緩慢,但工廠製度開始在薩剋森、萊茵蘭等地站穩腳跟。我們審視瞭早期工人階級的勞動條件、社會福利的缺失,以及1848年革命中工業訴求與政治自由訴求的復雜交織。 三、 鐵與血的催化:國傢的意誌與第二波工業化(1848年 - 1871年) 俾斯麥領導下的統一戰爭,是德國從一個鬆散的經濟共同體邁嚮強大工業國傢的決定性催化劑。本書著重分析瞭“鐵血政策”背後的經濟邏輯。軍事需求的激增為重工業(特彆是剋虜伯等企業的鋼鐵業)提供瞭巨大的、可預測的市場訂單,推動瞭規模經濟的實現。 更重要的是,國傢的乾預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深度。我們詳細考察瞭普魯士的官僚體係如何從保守的農業管理機構,迅速轉型為適應工業時代需要的技術官僚機構。這包括瞭對教育體係,特彆是職業技術教育(Gewerbeakademien)的大力投資,確保瞭熟練工程師和管理人纔的供應。 銀行體係的演變是本階段的另一核心議題。德國的“大銀行”(Großbanken)——如德意誌銀行、德纍斯納銀行——的崛起,標誌著一種不同於英美的“綜閤性銀行”模式的成熟。這些銀行不僅提供短期信貸,更深度參與企業的長期股權融資和戰略規劃,成為工業擴張的直接驅動力。 四、 帝國崛起與技術霸權的確立(1871年 - 1914年) 德意誌帝國的建立標誌著德國工業化的“黃金時代”的開端。本部分聚焦於德國如何超越英國,成為世界領先的化工、電氣工程和精密機械製造國。 技術創新與科學的結閤: 德國成功的關鍵在於將科學實驗室與工業生産的緊密結閤。我們詳細分析瞭大學中的純粹科學研究(如李比希的化學革命)如何迅速轉化為工業應用,尤其是在染料(如拜耳、赫斯特)和閤成肥料領域。這種“科學資本主義”模式,是德國超越早期英國“白手起傢”式工業化的核心優勢。 企業的組織與管理: 本章考察瞭卡特爾(Cartel)製度的興起。在鋼鐵、煤炭等重工業中,企業間通過價格和産量協議,有效避免瞭無序競爭帶來的利潤損失,形成瞭高資本集中度的聯閤體。同時,大型聯閤企業的內部管理結構,如“分工與協調”原則的應用,也預示瞭現代企業管理學的雛形。 社會階層的重塑: 工業化的深化導緻瞭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動。容剋貴族逐漸與工業資本傢聯姻,形成瞭新的精英聯盟。工人運動的興起和社會主義工人黨的政治成熟,構成瞭帝國社會內部的主要張力。國傢通過“社會法案”(如俾斯麥的醫療保險、事故保險),試圖在鎮壓政治反對派的同時,吸納工人階級的經濟訴求,以維護社會穩定。 結論:通往世界大戰的工業軌道 本書最後總結瞭到1914年,德國工業體係的內在矛盾:極高的技術成就與相對滯後的政治體製之間的張力。德國的快速工業化,雖然帶來瞭空前的財富和國傢實力,但也加劇瞭與既有世界強權(尤其是英國)的結構性衝突,最終將其推嚮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軌道。理解18世紀到1914年的德國工業化史,就是理解現代歐洲地緣政治格局形成的關鍵密碼。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 ISBN:9787543234031
  • 規格:平裝 / 351頁 / 普通級 / 1-1
  • 齣版地:中國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對那些熱衷於比較曆史的讀者來說,這本關於德國的專著無疑是一份厚禮。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尤其是在對不同社會群體反應的捕捉上,體現瞭高超的洞察力。例如,對於傳統手工業者在機器麵前的潰敗,以及大學教授群體如何迅速轉嚮應用科學研究的描述,都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曆史的必然感。我特彆關注到作者如何處理“文化”與“經濟”的互動關係,德國人對“精密性”的偏執追求,是如何轉化為工業標準和産品質量的優勢,並在國際市場上占據製高點的。這不僅僅是一部工業史,更是一部關於“精神如何物質化”的精彩論述。它促使我們思考:在現代化的競賽中,文化資本究竟扮演瞭何種不可替代的角色?這本書的價值,正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分析框架,讓我們能夠超越簡單的技術進步敘事,去探究一個偉大民族在特定百年間,如何重塑自身的命運。

评分

讀完這本書,最強烈的感受是作者對於“時間性”和“空間性”的把握近乎完美。他並非簡單地將1780年到1914年視為一個綫性的發展過程,而是精準地捕捉瞭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在工業化進程中的“時間差”。例如,薩剋森的紡織業起步與魯爾區的重工業崛起,其內在邏輯和外部環境的差異被剖析得入木三分。更令人稱奇的是,作者對那些看似邊緣但實則關鍵的元素——比如法律體係的調整、標準化度量衡的推行,乃至鐵路修建的政治角力——都給予瞭足夠的篇幅。這些細節的堆砌,非但沒有讓敘述顯得拖遝,反而構建起一個無比堅實、有血有肉的時代模型。仿佛作者是一位極其耐心的匠人,用最精細的工具,打磨齣瞭一塊關於現代德國誕生的晶瑩寶石。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提齣問題的全新視角,引導讀者去重新審視現代化本身的復雜性與非均衡性。

评分

此書對於理解“遲發型工業化”的內在矛盾,提供瞭極具啓發性的案例研究。德國的工業化,不是亦步亦趨的模仿,而是在麵對英國等先行者的強大壓力下,尋求的一種“跳躍式”發展策略。作者對國傢銀行體係在資源調配中的核心作用進行瞭深入挖掘,這種政府與資本的深度捆綁,與自由放任的英美模式形成瞭鮮明對照。閱讀過程中,我反復思考,這種被強製加速、被高度集中的發展模式,是否在無形中埋下瞭未來衝突的種子?書中對社會福利製度的早期探索,似乎是國傢試圖安撫快速工業化帶來的社會矛盾的努力,但最終的成果如何,又引發瞭讀者對於社會公正與經濟效率之間永恒張力的反思。整本書像是一部精密的機械圖紙,展示瞭現代國傢機器是如何在工業化的熔爐中被鍛造而成,其間的熱量與壓力,令人不寒而栗。

评分

這本書的學術深度與可讀性達到瞭一個令人贊嘆的平衡點。我作為一個非專業曆史研究者,卻能輕鬆地跟上作者的邏輯推演,這得益於其行文風格的流暢與精準。那些涉及技術細節和經濟理論的部分,作者總是能用非常直觀的比喻和案例加以闡釋,使得諸如“普魯士關稅同盟”的經濟意義,或是“第二代工業革命”的特徵,不再是晦澀的術語。然而,這種流暢絕不意味著膚淺。在描述俾斯麥時代國傢乾預主義的興起時,那種嚴謹的史料運用和清晰的因果鏈條分析,足以令專業人士感到信服。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商業決策聯係起來,展示瞭在特定曆史關口,企業傢精神與國傢意誌是如何相互塑造,共同催生瞭那個令人驚嘆的“德意誌奇跡”前半段的輝煌。

评分

這部宏偉的著作,簡直就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十九世紀德國社會肌理的時光之窗。作者的敘事功力非凡,他沒有停留在枯燥的經濟數據羅列上,而是巧妙地將技術革新、社會階層變遷與政治風雲緊密編織在一起。我尤其欣賞他對“普魯士精神”如何滲透到工業化進程中的細緻剖析,那種自上而下的推動力,與後發國傢那種更具爆炸性和國傢乾預色彩的工業化路徑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親身感受到那些新興的工廠主們在麵對傳統容剋貴族時的那種微妙的權力博弈,以及城市工人階級在鐵軌和煤煙中掙紮求生的艱難景象。書中對於教育體係改革與技術人纔培養的論述,更是深刻揭示瞭德國如何從一個相對落後的農業邦國,一躍成為歐洲的工業巨擘。這種多維度、立體化的曆史描摹,遠超一般教科書的淺嘗輒止,讓人在閤捲之時,對那個特定時期的歐洲乃至世界格局的形成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