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來自馬里烏波爾:沒有影子的媽媽與其歷史謎團【最後一塊戰後文學拼圖】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介紹
☆☆☆☆☆
著者 娜塔莎 · 沃丁
齣版者 菓子文化
翻譯者 宋淑明
齣版日期 出版日期:2023/12/06
語言 語言:繁體中文
下載鏈接在頁麵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錶於2025-01-12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描述
沒有這一張重要臉孔,歷史如何填補深邃空白的──裂縫?
對母親的奮力追尋,吹起龐大的歷史珍貴碎片
割開縫隙,照見歷史裂縫的光或者黑暗,
竟如此刺眼與驚心——
終於掀開灰燼,奇蹟出沒,她不再是沒有任何影子的人。
首部為二戰的百萬東歐勞工立碑之作!最後一塊戰後文學的費力拼圖,就此生成。
「我那可憐的、被逼瘋的媽媽!」娜塔莎.沃丁在書寫數十年後的大膽嘗試,摸索近乎空白的家族史,讀者也終能瞥見那被世人遺忘的歷史碎片。這部作品以動人的黑暗之光照見代表數百萬人的命運,它是一個世界的、具歷史性的文學事件。
十歲的女孩不知道自己屬於某種人類殘忍拋下的廢物,屬於戰爭遺留下來的一些「人類垃圾」。從小不知為何住在「流離失所者」集中營,更不知母親來自哪裡,經歷了什麼?「如果妳看到了我所看到的」 ,沃丁的母親一遍又一遍地說這句話,但她的意思卻被帶到了她的墳墓裡。
作品以動人光芒照見代表數十或數百萬人的命運,一個世界性的文學事件。
一段被歷史淹沒、不被照見的摺痕,一出版即震撼國際。
更因馬里烏波爾一再遭逢的戰火命運,再次被聚焦。
林育立、鄭芳雄/ 專文導讀;房慧真、黃哲翰、鍾文音/ 重磅力推
.席捲歐洲排行榜文學類,一段不被看見的歷史真相。
.獲萊比錫書展大獎、阿爾弗雷德.德布林獎(Alfred Döblin Prize)等。
.獲歌德學院 New Books in German年度選書。
.銷售超過100,000冊以上,售出十餘國版權,近年更被視為重要的歷史資產。
.本書被視為歷史資產上一張「重要臉孔」。
作者沃丁以追尋她無人知曉的烏克蘭母親,從一點蛛絲馬跡為始,翻出歷史被掩蓋的一頁。她的母親1920年生於港口城市馬里烏波爾,1943年因成為「東方勞工」與其丈夫一起被驅逐遣送到德國。書中講述了關於戰爭大屠殺後,東歐工人強制勞動的生活飽受壓抑的景況,也為歷史下了註腳:第三帝國強迫勞動真相,一段鮮為人知的史實片影。
她的母親搭船來德國前就曾目睹其貴族家庭在史達林恐怖主義中毀滅,又於德國歷經希特勒統治的時代,罕見經歷過兩大強權。二次大戰後過幾年,她的母親於三十六歲選擇自殺身亡。隨著事件一一浮出,這位沒有影子的母親幽靈般的存在終於有了相對立體的存在臉孔,彷彿是遲來的奇蹟!
出版後讀者感動讚譽,這本書為一張重要的歷史「面孔」,並給予十顆星高度評價。
媒體推薦
作者燃亮她母親遭遇的苦難,也照亮了數十萬人的命運。——《法蘭克福評論報》(Frankfurter Rundschau)
揭示的情況無法預料,令人驚訝的事件就像一部犯罪驚悚片:緊張感隨著每一個細節增加,巧合產生了一個壯觀的寬屏故事……。二十世紀歷史災難斷裂處,被以微縮方式處理,具有十足的存在力道。——《時代週報》(Die Zeit)
作為世紀全景的家族歷史:一部非凡的作品!——《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
娜塔莎 · 沃丁成功地寫出了一本既經典又非凡的書。——《南德意志報》(Süddeutsche Zeitung)
不禁讓人想起偉大的德國記憶藝術家 W.G. Sebald 將丟失的傳記平生,從遺忘中拯救出來的方式之一。——Sigrid Löffler(在本書於2015年獲頒Alfred Döblin 獎時致詞)
娜塔莎.沃丁只描述出所發生事件的一個微小部分,但她把事件拉得如此之近,讓我們在其中看見自身的歷史反映。——《法蘭克福日報》網路版(FAZ.NET)
這樣一個人的生命是多麼渺小,又多麼豐富,它是多麼不可挽回地陷入歷史的磨坊中,這就是作品在小說、研究、重建和記憶之間尋找痕跡下所要傳達的信息……。語言樸實無華,但這正是恰當的……特別是其中有如紀錄片的清醒洞察,相當傑出且充滿力道的藝術。——德意志廣播電台文化專欄 Deutschlandfunk Kultur
一本從第一句話就緊抓住你的作品,扣人心弦,悲慘又令人痛心,以至於你幾乎不想被翻頁的打擾。——《科隆城市報》Kölner Stadt-Anzeiger
沃丁的研究就像一部驚悚片。從第一行到最後一行的巨大張力讓你內心顫抖。作者以一種常常
讓你嘆為觀止的語言力量,將讀者帶入她悲慘家庭的黑暗故事中。她散文指涉的壓抑形象,獨一無二。 ——自由新聞Freie Presse
一次非常不可思議的發現之旅……娜塔莎·沃丁總是能達到很高的語言密度。——《德國日報》 taz
讀者回應 /讀者給予十顆星
「傑作!」
「給十顆星都不夠!」
「這本書適合我們當前的世界局勢。這是一本很好的讀物,儘管經常充滿戲劇性。強烈推薦!」
「關於被驅逐到德國的強迫勞工的文件相當少。這本書成為一份重要的文件,為這個可怕的時代提供了一張『面孔』!對所有對歷史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娜塔莎 · 沃丁(Natascha Wodin)
1945 年12 月 8 日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福爾特(Fürth),父母是二次大戰時被送往德國作為強制勞工,她在戰後安置無法歸鄉的難民營(DP-Lager)長大。母親在她十歲時自殺,之後她被送至天主教孤兒院。1970年代初擔任俄語口譯和筆譯之前,曾擔任電話接線員和速記員。1983年第一部小說《玻璃城》(Die gläserne Stadt)出版後創作不斷,出版過多部小說,也經常獲頒多種德國重要文學獎項,包括赫曼.赫塞文學獎(Hermann-Hesse-Literaturpreis)、格林兄弟獎等。
這部《她來自馬里烏波爾》一舉獲得多項大獎,包括德布林獎(Alfred Döblin Preis,2019年)、萊比錫書展大獎 (2017年),及奧古斯特.馮.普拉滕伯爵獎(August-Graf-von-Platen-Preis)等。現居柏林及梅克倫堡(Mecklenburg)。
譯者簡介
宋淑明
德國慕尼黑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曾任慕尼黑大學、柏林洪堡大學講師,兼任中山大學講師。著有《德奧,這玩藝!戲劇篇》,譯有《沒有神在的青春:一個考驗良知的故事》、《約伯與飲者傳說:奧地利作家刻寫無家與流浪心境代表作》、《兔子啊,這不過是個過程》、《消失吧,紙本世界!》、《末世國度》、《邊境行走》等。
她來自馬里烏波爾:沒有影子的媽媽與其歷史謎團【最後一塊戰後文學拼圖】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目錄
各方推薦
推薦序
理解烏克蘭過去和當下的文本 林育立
導讀
以文學喚回歷史的記憶 鄭芳雄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份
作者娜塔莎‧沃丁家族表
參考文獻
致謝
圖書序言
推薦序
理解烏克蘭過去和當下的文本
林育立
二〇二二年二月底,俄羅斯軍隊全面入侵烏克蘭,位於亞速海的港都馬里烏波爾是最早遭到砲擊的城市。一家專門接生的婦產醫院慘遭轟炸,震驚全世界,全城最重要劇院的地下室躲進數百名平民,仍逃不過猛烈空襲。一名試圖紀錄劫難的立陶宛導演遭俄軍殺害,留下的殘缺畫面近似人間煉獄。烏軍死守亞速鋼鐵廠近三個月,終不敵砲火和包圍投降,全城九成建築受損幾乎全毀。在這場二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戰爭,馬里烏波爾成了俄軍殘暴和烏軍堅決抵抗的象徵。不過,很少人知道,馬里烏波爾曾是繁華的大都市,擁有豐富的文化傳統,戰爭爆發前一年才被選為全國文化首都。本書說的馬里烏波爾家族故事,正可作為理解烏克蘭過去和當前這場戰爭起因的文本。
德國作家娜塔莎.沃丁於二戰結束那一年在西德出生,父親是俄羅斯人,母親是烏克蘭人。當時的德國人才剛受種族主義洗腦又經歷戰敗,把仇恨一股腦兒投射在這位「低等的斯拉夫人」身上;老師侮辱她,同學訕笑她,她從小被德國社會排擠,度過淒慘的童年。沃丁先到蘇聯當口譯,接著靠翻譯俄國文學在文壇闖出名號,快到四十歲才開始寫作。一位幫忙打掃家裡的烏克蘭婦人,刺激沃丁面對自己身世,她某次受訪時坦言:「一直不碰,因為知道會像雪球般滾來」。僅憑手上的爸媽結婚證書、父親的勞工證和三張照片,沃丁搜尋母親和家族的蛛絲馬跡,終於在二〇一六年完成這本半自傳的作品。
台灣人對遙遠的烏克蘭普遍感到陌生,只知道同是受強鄰威脅的國家,此刻出版沃丁的這本代表作,別具意義。首先,二十世紀初的烏克蘭身處納粹德國和蘇聯兩大強權夾縫,她的馬里烏波爾家族史就是烏克蘭、乃至歐陸東部二十世紀命運的寫照。出身貴族的母親(不會縫扣子的白色之手),一出生就遭逢革命後的清算和內戰,接著是史達林恐怖統治下的流放、勞改和大饑荒、納粹德國的佔領、流亡和強迫勞動,在異國無家可歸抑鬱而終。這個家族走過的所有災難,構成烏克蘭民族認同的核心。
其次,眾所周知,黃色星星是納粹迫害猶太人的象徵,同樣配戴在胸口的「東方」徽章知道的人卻很少。戰後人類對納粹暴行的記憶,集中在對猶太人的屠殺,對近三百萬奴工所受的非人待遇所知卻十分有限。原來德國當時有數萬座囚禁奴工的集中營,因戰後史達林視他們為叛徒,沃丁的爸媽從此有家也歸不得,留在德國又備受歧視。對二戰的理解來說,本書補上一塊重要的拼圖,這是第一次有作家為納粹統治下的強迫勞動立下文學紀念碑。
沃丁從小在德國長大,卻對這個國家感到疏離,甚至將自己的俄文姓名轉化,取了一個聽起來像德語的筆名走進文壇。母親離世後快半世紀,她才著手尋覓自己的來歷。正如篇章開頭湖邊日出的隱喻,人物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鮮活,家族的輪廓愈來愈清晰,直到全書最後「她」、即母親形象才完整出現。此時現實與想像交融為一,記憶中母親臉上的悲傷和驚恐得到解答,童年被拋棄的失落感獲得安慰,無疑是本書最動人之處。
沃丁堅持照亮家族的「黑盒子」、正視自己邊緣人一生的勇氣,令人動容。馬里烏波爾從此不再只被西伯利亞的冰雪覆蓋,而是人種多元、魚產豐富、如地中海般溫暖的城市。無奈這些豐富的歷史記憶,正被我們眼前的這場戰爭摧毀殆盡。書中有些段落,例如父親的大俄羅斯民族主義、蘇聯時代一位主張地方認同的歷史老師突然消失,以及蘇聯解體後「醒不過來的集體噩夢」,今天讀起來彷彿預言。二十世紀的悲劇在二十一世紀重演,烏克蘭人民又一次面臨受盡屈辱,被迫流亡和結束生命的景況,一如沃丁筆下,她母親坎坷的ㄧ生。
(本文作者為記者)
圖書試讀
在搜索引擎中輸入我的母親的名字,然後放在俄語網路裡搜尋,這只不過是我的一個遊戲。幾十年以來我一再地嘗試尋找她的蹤跡;我寫過信給紅十字會和其他尋人的機構,寫過信給相關資料館以及研究機構,也寫過給住在烏克蘭或住在俄國的再陌生不過的陌生人,我查對過褪色的受害者名單和檔案文件,但是就連她蹤跡的蛛絲馬跡、她在烏克蘭生活過的一絲證明、我出生之前她的存在痕跡──都沒能找到。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二十三歲的她連同我來自馬里烏波爾的父親,一起被送到德國強制勞動。我只知道他們兩人被安插進入萊比錫(Leipzig)弗里克集團的軍備廠。大戰結束後十一年,我母親在西德的一個小城,離一個安置無家可歸的外國人社區不遠的地方,結束了她自己的生命。「無家可歸的外國人」(Heimatlose Ausländer),當時大家都這樣稱呼大戰時被擄進德國、強迫當勞工的人。除了妹妹和我,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其他人認識她。即使是我們──妹妹和我,其實也不大認識她。當她在1956年十月的某一天悄無聲息地離開,而且沒有再回來,那時我們還很小,妹妹才剛滿四歲,而我十歲。在我的記憶中,她只不過是一個模糊的影子,與其說是記憶不如說是某種感覺。
在這期間我早已經放棄尋找的念頭,她九十多年前出生,在世只有三十六年,而她活著的時光也不是隨意的那些年月,是俄國內戰、政治清洗、飢荒之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國族主義的時代。她如碎紙機般地被絞入兩個獨裁者之下,一開始在烏克蘭受史達林統治,之後是德國的希特勒。幾十年之後,想在無垠大海般被遺忘者之中,尋找一個年輕女人的蹤跡,一個我除了名字以外一無所知的女人,是泡影般的幻想。
2013年一個夏天的夜晚,我在俄語網路上輸入這個名字時,搜尋引擎隨即「砰」地給出一個結果,錯愕感僅維持短短數秒,我並不驚訝。一個讓搜尋沒有那麼容易的原因是,我母親有一個在烏克蘭非常普遍的名字,烏克蘭女性中可能有幾百,甚至幾千人和她同名。雖然在螢幕上所顯示的人也冠著與我母親一樣的姓,這個人也姓葉甫根尼婭.雅科夫列夫娜.伊瓦先科(Jewgenia Jakowlewna Iwaschtschenko), 但是雅科夫(Jakow)這個名字 ─ 我母親的父親的名字,同樣也是非常普遍,普遍到這個搜尋結果根本不能代表什麼。
她來自馬里烏波爾:沒有影子的媽媽與其歷史謎團【最後一塊戰後文學拼圖】 pdf 下載 epub 下載 txt 下載 mobi 下載 2025
她來自馬里烏波爾:沒有影子的媽媽與其歷史謎團【最後一塊戰後文學拼圖】 pdf 下載 epub 下載 txt 下載 mobi 下載 2025
她來自馬里烏波爾:沒有影子的媽媽與其歷史謎團【最後一塊戰後文學拼圖】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2025
用戶評價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她來自馬里烏波爾:沒有影子的媽媽與其歷史謎團【最後一塊戰後文學拼圖】 pdf epub mobi txt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