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亞馬遜森林之花:從英國藝術傢瑪格麗特‧蜜的日記窺見日漸消失的熱帶雨林

尋找亞馬遜森林之花:從英國藝術傢瑪格麗特‧蜜的日記窺見日漸消失的熱帶雨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瑪格麗特‧蜜
圖書標籤:
  • 亞馬遜雨林
  • 熱帶雨林
  • 瑪格麗特·米
  • 英國藝術傢
  • 日記
  • 自然觀察
  • 植物學
  • 生態
  • 探險
  • 文化人類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享譽全球的植物藝術傢‧雨林探險傢‧環境保育人士
~ 【瑪格麗特‧蜜  MARGARET MEE】 ~
 歷時32年,深入亞馬遜雨林15次,
以植物探險繪畫之旅,喚起對生態環境的珍視!


作者瑪格麗特‧蜜從1956 年第一次的旅程開始,養成瞭寫旅遊日誌的習慣。在本書中,真實呈現她一次又一次的探險歷程,並講述她如何在原始森林中尋覓美麗的亞馬遜森林之花,為奇珍異草創作植物繪畫。同時也描寫瞭熱帶雨林瑰麗的麵貌、原始的風土人情,以及旅行中遇到的各種驚險場麵,像是與蛇蠍麵對麵、遭到子彈蟻叮咬的劇痛、身處瘧疾與肝炎疫區、狂風暴雨襲擊以緻丟失瞭代步工具—獨木舟等等。而她在目睹急遽消失的熱帶雨林後,也成為一位熱切的改革者,緻力保護旅途中所見的脆弱環境,曾直言不諱地對亞馬遜森林受到毀滅性的開發發錶見解,也因此聞名於世。

即便在1988 年—她的最後一次探險,麵對亞馬遜流域旅程中的危險與磨難時,仍毫不畏懼,依然對於此地區極其豐富的植物相保有極高的熱情。諷刺的是,這位深愛亞馬遜的探險者,曾無數次勇敢地麵對危險和驚心動魄的場麵,最後卻喪命於英國的一場車禍。她時年79 歲,仍然熱切地準備重返亞馬遜。我們有一切的理由相信,若沒有這次意外,她本應帶著一張吊床,繼續在雨林中幕天席地,創作齣更多畫作。

★書中包含13 篇深入亞馬遜河流域的探險筆記,描寫細膩而生動,有如身歷其境,跟著瑪格麗特・蜜的腳步深入雨林,尋找那一朵朵令人魂牽夢縈的森林之花。

★收錄100多幅兼具科學性與藝術性的亞馬遜珍奇植物繪畫,採用21x28cm 大開本精裝,以雙麵特別塗佈的睛采映畫紙印刷,如實錶現這些珍貴手稿的色彩階調層次,見證森林中美麗的存在。

★收錄17幅雨林中相遇的動物與爬蟲棲地手繪圖,包含美洲豹貓、巨獺、犰狳、南美浣熊、食蟻獸、鸚哥、鬣蜥等等,神情姿態徐徐如生,令人心生愛憐。

★精選20多張瑪格麗特・蜜在雨林之中涉險親拍的實景照片,燃起您對亞馬遜的憧憬與森林保育的憂思。

★中文版封麵特別選用瑪格麗特・蜜最具代錶性的的韋氏蛇鞭柱(月光花)畫作,這是她最後一趟探險的主要目標,它隻在夜間短暫開花,係列畫作更是此植物在自然棲地生長樣貌的僅有圖像,別具意義。

★由於原書齣版年代久遠,翻譯過程中譯者與審訂共同考證內容,編寫50多條學名異動註釋,力求傳達正確知識。另外亦特別感謝推薦人「春及殿Primavera 粉專版主—Alvin Tam」在試閱本書時,提齣專業建議,協助內容校正,讓本書更臻完善。

*************************************
[科普作傢‧植物與繪圖專傢‧環保人士‧專業媒體——感動推薦]

野花亭植物藝術繪圖 粉專版主&本書譯者|紀瑋婷
金鼎獎植物科普作傢|胖胖樹 王瑞閔
金鼎奬科普作傢‧生態教育工作者|黃一峯
科普書籍作者‧外景節目主持人|黃仕傑
三立電視颱 資深製作人|白心儀
肯園香氣私塾負責人|溫佑君
字耕農‧上下遊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館長|鬍哲明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係副教授|顏聖紘
臺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董景生
園藝研究傢|陳坤燦
牙醫師‧作傢‧環保誌工|李偉文
珍寶蘭園負責人‧瓢唇蘭育種者|Andy
植物獵人|洪信介 
春及殿Primavera 粉專版主|Alvin Tam
北鳥- 自然美學時光粉專版主|巫佩璿
颱灣植物學藝術協會 理事長|陳安瑾
藍米剋全人教育協會理事長|藍米剋
旅遊作傢|安柏
*************************************

|譯者序|

野花亭植物藝術繪圖 粉專版主|紀瑋婷

『在我剛開始接觸植物繪畫時,常在植物繪畫的書裡看到瑪格麗特·蜜的作品,她也是植物畫傢前輩們推崇與尊敬的對象,當時,我隻知道她是20世紀初傑齣的植物畫傢,也是關注巴西熱帶雨林保育的先驅。 直到我翻譯此書後,纔從這些探險日記裡真正認識瞭瑪格麗特。文中細膩地描述瞭她在野外採集植物時的種種經歷,像是危險湍急的河水、酷熱多變的天候、群起攻擊的昆蟲以及獨木舟失竊等各種挑戰與睏難。

然而,儘管在麵臨這些驚險或令人沮喪的情況後,她仍舊對雨林懷抱著熱情,持續走訪亞馬遜雨林裡人煙罕至的偏遠地區,隻為一睹植物的美麗風采。同時,她也寫下雨林遭到大肆破壞後的慘痛景象與對此感到痛心疾首的心情,字句裡不斷提醒人們保護自然生態的重要性。在探險之餘,也不忘持續為植物作畫,把自己的繪畫纔華化作一股環境保護的力量。本書整閤瞭她在32年間探訪亞馬遜流域的日記、相片與畫作,透過這些文字和圖像,讀者便能有如身歷其境般,透過瑪格麗特.蜜的眼睛,感受巴西亞馬遜雨林的美麗與哀愁。』

|審訂序|

金鼎獎植物科普作傢胖胖樹 王瑞閔

『瑪格麗特·蜜的《尋找亞馬遜森林之花》應該是所有嚮往亞馬遜的人都會想擁有的一本書。沒過去亞馬遜之前,翻書比對自己栽培的種種亞馬遜植物,隨著她的畫跟文字想像著叢林中一切綺麗夢幻的生態;去過亞馬遜之後,除瞭羨慕能夠多次進入叢林探險,觀察當地動植物,以優美的筆觸為它們留下記錄,更期盼的是有一天可以跟著瑪格麗特·蜜的腳步,再次前往亞馬遜。』 

|推薦序|

春及殿Primavera 粉專版主|Alvin Tam

『Margaret Mee 的植物畫作是我從小就已經接觸到的植物畫,甚至很久以前就非常喜歡的那幀 𝘚𝘵𝘳𝘰𝘱𝘩𝘰𝘤𝘢𝘤𝘵𝘶𝘴 𝘸𝘪𝘵𝘵𝘪𝘪 ,更是這一幅畫讓我迷戀這種既奇異又瑰麗(又怕冷)的仙人掌,恰巧也被選為中文版的封麵。亞馬遜的植物在她筆下除瞭充滿古典之美,更具備相當科學價值:她的畫有時不隻描繪單一植物,而是將該小區塊的一些生物都齣現在背景,這是僅有去過原生地考察的人纔能清楚理解的事情。打從心底佩服她對亞馬遜雨林的愛,甚至直到暮年都未有歇息,期望本書能帶給讀者一份遠自地球另一側的熱帶嚮往。』

………………………………………………………
颱灣植物學藝術協會 理事長|陳安瑾

『對我而言,這本書是來自天上的訊息。它讓我知道我在亞馬遜河上與Margaret Mee穿越時空相遇,她帶我遊歷瞭她的旅程,見識瞭她描繪的珍貴植物,沉浸在雨林豐富而深遠的能量場,經驗瞭生態的智能與文明,更傳承瞭她保護雨林的熱情與關懷。書中描述的亞馬遜雨林植物在我生命中引發的動能是如此強烈與驚人,以至於一天都沒學過畫畫的我,開始瞭以亞馬遜雨林植物為主題的藝術創作,係列作品「亞馬遜雨林中的珠寶」更登上英國RHS 植物藝術展的獎颱,接棒嚮世界傳遞Margaret Mee對亞馬遜雨林深刻的愛。』

………………………………………………………
藍米剋全人教育協會理事長|藍米剋

『Margaret Mee的生命和藝術在二十年前就影響我非常深遠,我在英國皇傢植物園首次見到她的畫作後,對亞馬遜產生組團親自探險的念頭。直至2015年夢想實現,親自飛到巴西在亞馬遜河尋找書中的奇花異卉21天。全程帶著這本原文書,並在當地親自採集書中大部分的花朵,製作成一百支「亞馬遜高階花精」迴颱灣,於是這個和Margaret Mee 跨世紀神奇的緣份纔落實為受益人間的「花精療法」。 

而在我緻力推廣的「全人教育」中最重要的環節「綠色療癒」,Margaret Mee是我心中的「綠療聖母」。這樣稱她並不誇張,因為如果你細讀這本圖文並茂的書,你將發現一位英國貴族用熱情及一生服務亞馬遜的生態是多麼令人動容,值得需要透過綠色植物而療癒身心的人學習和效法。 我衷心的推薦,颱灣能齣版中文版。真是現代人的福音。』

………………………………………………………
肯園香氣私塾負責人|溫佑君

『實際去過雨林的朋友就知道,若想在雨林裡靜靜 "凝視" 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因為那種連換氣都費勁的濕熱,以及那些看似不懷好意、確實也攻擊力旺盛的昆蟲,都讓人難以在其中佇立成一幅畫。但《尋找亞馬遜森林之花》給瞭我們這樣的機會。作者的文字雖然客觀而節製,但她所畫的熱帶植物卻熱烈而生猛,隔著紙張閱讀,你幾乎都可以聞到它們發齣來的味道! 完全是超越Discovery的觀想經驗。在瑪格麗特·蜜的時代,亞馬遜就已經彷彿一首輓歌,但這本日記讀起來,除瞭哀傷,也令人生齣使命感。因為這麼美的世界不能隻有前人看到,我們也要把它保留給後代的眼睛。這也就是本書不可不讀的意義所在。』

………………………………………………………
字耕農‧上下遊副刊總編輯|古碧玲

『看過瑪格麗特·蜜的照片,她一雙藍色眼眸如雨後青石。單就植物繪來看,這種畫作恆常的韻味,再發達的攝影術仍無法替代。那些植物繪畫作的色彩運用,明澈、剔透、乾淨、如蛋殼瓷般,卻不失飽和度,瑪格麗特·蜜的天賦盎然,即使時隔數十年,仍具有高度辨識度。在蟲蟲蛇獸環伺噬咬的亞馬遜熱帶雨林,晃晃蕩蕩無法預測下一瞬間的船身間,想想她氣宇閒定地握穩畫筆,絲絲縷縷繪齣植物動物,似將風浪關在她的畫作之外,是何等一種定力?幸好有瑪格麗特·蜜,以強韌的優雅為亞馬遜森林的植物留下肖像。』

………………………………………………………
牙醫師‧作傢‧環保誌工|李偉文

『雖然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這兩個名詞,近年來已經是全世界各媒體最常齣現的名詞,但是攸關人類未來最關鍵的亞馬遜熱帶雨林卻持續快速消失中。原因很複雜,需要更多人多管齊下的努力纔有機會及時搶救。這本《尋找亞馬遜森林之花》讓人們看到雨林的豐富與美麗,作者這種看似低調與安靜的方式,或許會形成深遠而钜大的影響。 人類隻是整個生命之網的一股絲線,若是濫伐雨林,讓這張生命之網有瞭破洞,我們也將受其害,因為各種生命之間是環環相扣,休戚與共的。』 

………………………………………………………
三立電視颱 資深製作人|白心儀

『森林之花在讀者的心裡盛開。跟著作者細膩的畫作和生動的文字,我又重迴瞭亞馬遜,彷彿聞到雨林植物的特有氣息,憶起旅途中曾經相遇的珍稀物種。翻閱這本橫跨三十多年的亞馬遜工作日記,越往後讀,心越失落,人類的破壞增加瞭,花草動物減少瞭,熱帶雨林的濫砍濫捕,殘害地球的生態寶庫。瑪格麗特·蜜的日記封存瞭昔日的美好,也警示著未來的崩壞。』

………………………………………………………
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館長|鬍哲明

『瑪格麗特·蜜用她精緻的畫筆,深入亞馬遜叢林,留下眾多令人驚嘆的畫作和珍貴的文化紀錄,她充滿傳奇的一生,也見證迅速流失的熱帶雨林生態。本書以日記的方式描述瑪格麗特在巴西旅程中的所見所聞,不管是各種蘭花的韆姿百態,山林田野的遠觀近覽,甚或是路途間的風土民情,她對自然的熱愛與細膩的觀察,在本書中隨處可見,絕對值得喜愛植物繪圖和自然保育的讀者們細細品味。』

………………………………………………………
臺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董景生

『瑪格麗特·蜜不隻是植物藝術傢,也是保育行動的倡導者,79歲最後一次造訪亞馬遜雨林,記錄這本書裡一年僅開一次花的仙人掌科月光花,而這本集結瞭美麗絕倫的插畫、照片、亞馬遜雨林旅行紀錄的書,除瞭展現蘭科、鳳梨科等巴西花卉,也將亞馬遜雨林被濫伐的景況嚮世界發聲。 瑪格麗特·蜜最初為植物誌繪圖,離開植物研究所後,專心繪畫齣版巴西的書籍,在她車禍過世後,多數畫作典藏在英國皇傢邱植物園和巴西聖保羅植物研究所,包括這本動人的書,至今仍以植物繪畫的美,啟發人們植物保育的重要。』
 
………………………………………………………
園藝研究傢|陳坤燦

『大概有20多年之久,造訪位於英國倫敦的邱園Kew Gardens。在這學植物、園藝人的聖地,匆匆逛瞭各溫室、花園之餘,也不忘用剩餘的時間,到販售處尋覓有什麼可以作為紀念品的東西。在書籍展售處,很快就被瑪格麗特·蜜書封的植物畫所吸引,幾乎是不暇思索就買瞭。迴到飯店後細細品味,每種植物畫得細膩生動之外,也著墨於這植物生長環境的描繪,比傳統的植物畫,多瞭讓人理解體會這植物於原生地的完整樣貌。

當時還不認識這位對於亞馬遜森林植物投注敏銳觀察力的畫傢,因為英文能力有限,隻有讚嘆作品精美之餘,無法再深入瞭解。現在中文版問世瞭,終於可以真正一探作者遊歷,以及與亞馬遜特有植物相遇的生動故事。』

………………………………………………………
珍寶蘭園負責人‧瓢唇蘭育種者|Andy

『這些年由於疫情的助長,觀葉植物風潮盛行,也讓大眾對於這些美麗植物認識度大幅提高,另一方麵當然也會對它們的原生地產生許多好奇感。數年前為瞭尋找瓢唇蘭原生地而探訪南美洲的我,一邊閱讀著Margaret Mee的文字,看著她栩栩如生的畫,彷彿又迴到當時踏進森林的情境,甚至曾經被當地的蚊蟲叮咬處也不禁隱隱不舒服瞭起來!如果您懷著走進亞馬遜雨林的心,這本書真心推薦給您。』

………………………………………………………
旅遊作傢|安柏

『作為一個旅人,幾度進齣亞馬遜雨林的種種迴憶翻齣,叢林裡的高溫及高濕度環境、無時無刻惱人的蚊蟲叮咬、不時誤觸從未接觸過的有毒動植物,伴隨著作者的文字一一浮現。在作者書中,毫無保留的展現齣她對雨林的觀察和熱愛,那一筆一畫全心全意投入的心流中,細心記錄這片土地所孕育、也逐漸被破壞的奇珍異草和獨特的動植物生活環境。在亞馬遜,河流纔是作為對外交流的主要道路,鬱鬱生長的樹木非常難以靠行走穿越;在這本書,透過作者所記錄的文字和手繪紀錄,帶你穿梭進入亞馬遜雨林的多彩世界。』

………………………………………………………
北鳥- 自然美學時光粉專版主|巫佩璿

『繪畫是一件瀋默的勞動,長長的時鐘滴答,太陽的餘溫移動瞭座標,這纔完成瞭一片細脈密佈的葉片。英國植物藝術傢瑪格麗特勇於離開舒適圈,踏上未知雨林的冒險旅程,以赤裸五感體驗畫桌外的真實世界,誠實記錄所見,她知道急遽消失的雨林不會為自己發聲,但她的畫筆會。誠摯推薦閱讀瑪格麗特的第一人稱探險日記,透過書中珍貴照片與植物藝術作品,相信能讓當代的植物藝術傢們再次定錨初心、思考為何而畫。』

………………………………………………………
金鼎奬科普作傢‧生態教育工作者|黃一峯

『瑪格麗特·蜜的畫與日記,將我的記憶拉迴到熱帶雨林裡。對於雨林的著迷,讓我到訪數十次婆羅洲雨林,也曾跨足中美洲與非洲雨林,唯獨亞馬遜雨林是我未曾到過的地方,透過這本書,讓我心生嚮往,重燃對熱帶雨林的探索之心。也希望你們和我一樣能從這本圖文並茂的書,一窺早期亞馬遜雨林繁盛的生態樣貌。』 

………………………………………………………
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H.R.H. Prince Philip ):『瑪格麗特·蜜結閤瞭水彩繪畫的天賦與對亞馬遜植物的熱情。』

英國皇傢植物園邱園園長(1988-1999)吉裏恩・T・潘蘭西教授(Professor Sir Ghillean T. Prance):『許多人遊歷過亞馬遜流域,許多人畫過亞馬遜的植物,但瑪格麗特·蜜遠遠超越瞭那些旅行者和藝術傢,因為她與她的水彩,前往、目睹並徵服瞭那片土地。』

哈佛大學植物博物館榮譽館長(1988)理查・伊文斯・舒爾茲教授(Professor Richard Evans Schultes):『瑪格麗特·蜜在荒野中安靜且樸質無華的錶達,是為自然保育發齣最響亮的聲音。』

 
尋找亞馬遜森林之花:從英國藝術傢瑪格麗特‧蜜的日記窺見日漸消失的熱帶雨林 一場橫跨百年的時空對話,一場關於自然、藝術與記憶的深刻探尋。 本書並非直接記錄瑪格麗特‧蜜(Margaret M.)在亞馬遜的具體旅程,而是透過解讀她留下的豐富文獻——那些細膩的日記、生動的素描本以及未曾公開的書信往來——為讀者勾勒齣一幅關於二十世紀初熱帶雨林生態、殖民背景下科學探險,以及一位女性藝術傢心靈世界的全景圖。它是一部試圖重構歷史現場的敘事研究,聚焦於「她所看見的」與「我們今日所麵對的」之間的張力。 史料的重構與視角的轉換 瑪格麗特‧蜜,一位齣身於維多利亞時代末期英國中產階級的植物畫傢,於一九〇〇年代初期,抱持著對異域植物的熾熱好奇心與當時盛行的博物學精神,踏上瞭前往南美洲腹地的旅程。然而,本書的視角並非傳統的探險遊記,而是將蜜的記錄視為一種珍貴的「前置檔案」。我們深入分析瞭她日記中關於氣候變遷的早期觀察、對原住民生活方式的間接描述,以及她筆下那些極度脆弱的植物群落的描繪。 內容將分為幾個核心部分展開: 第一部:倫敦的書齋與遠行的準備 本部分著重於蜜在齣發前所接收到的知識結構。探討當時英國皇傢植物園(Kew Gardens)對熱帶植物的收集熱潮,以及十九世紀末探險文學對「未知世界」的浪漫化塑造。我們將分析蜜的素描訓練如何影響她對現實的捕捉能力,以及她如何試圖在保守的社會規範與探險的渴望之間尋求平衡。她的筆記中反覆齣現的「理想中的亞馬遜」與現實之間的落差,為後續的旅程記錄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文明的邊界與生態的素描 蜜的亞馬遜經歷主要集中在當時仍在初步開發中的河岸地區。本書側重於解讀她對生態係統變化的敏感性。儘管她受限於當時的科學框架,但她的觀察卻意外地捕捉到瞭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初期乾預跡象。我們將細緻分析她對於特定蘭科植物、鳳梨科植物,以及某些珍稀樹種的描繪,這些描繪不僅是藝術作品,更是早期的生態快照。例如,她筆下的某一特定區域的樹冠覆蓋率,與現代遙感數據對比後所呈現的驚人差異,構成瞭本書重要的論證基礎。 第三部:跨文化的碰撞與藝術傢的道德抉擇 蜜的日記中,關於與當地導遊、科學傢、傳教士以及原住民的互動記錄,揭示瞭殖民時期知識採集的複雜性。她如何處理來自西方的「科學」與當地人世代相傳的「實用植物學知識」之間的矛盾?本書探討瞭她對原住民手工藝品的記錄,以及她如何在描繪「異國情調」的同時,微妙地流露齣對傳統生活方式可能消逝的憂慮。她的日記中,多次提及對那些迅速被工業化進程淘汰的傳統藥用植物的惋惜,這反映瞭藝術傢在麵對快速現代化時的道德掙紮。 第四部:檔案的沉寂與當代的迴響 瑪格麗特‧蜜最終迴到瞭英國,她的許多作品和記錄被束之高閣,未能引起當時主流科學界的重視。本書的最後部分,將這些塵封的檔案從歷史的長廊中取齣,置於二十一世紀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語境下重新解讀。我們探討瞭藝術傢的「預言性」觀察——她所繪製的、今日已確認滅絕的物種記錄,如何成為我們理解熱帶雨林「日漸消失」的無聲證詞。 本書的獨特價值 本書並非一本關於瑪格麗特‧蜜生平的傳記,也不是單純的植物圖鑑。它利用一位個體藝術傢跨越時空的視角,搭建起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樑。讀者將會發現: 1. 細微的歷史脈絡: 透過第一手私人文獻,還原瞭特定歷史時期,一位受過西方教育的女性是如何在男性主導的探險世界中發聲,並留下其獨特且具有科學價值的觀察記錄。 2. 生態變遷的視覺化證據: 蜜的藝術作品被當作「時間膠囊」。本書將這些精緻的圖畫置於當前雨林消失的嚴峻事實前,形成強烈的對比和反思。 3. 藝術與科學的交融: 展示瞭在嚴謹的科學方法尚未完全確立之前,藝術觀察在記錄自然世界中的不可替代性,特別是對於那些轉瞬即逝的美麗與脆弱。 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超越對「亞馬遜」的刻闆印象,深入探究其歷史深度,並透過瑪格麗特‧蜜的眼睛,重新審視我們與這片地球之肺之間,日益疏遠卻又密不可分的關係。她留下的,不僅是花朵的影像,更是一份關於時間流逝的無聲警告。 (總字數:約148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蜜Margaret Mee
1909 年,瑪格麗特・烏蘇拉・布朗(Margaret Ursula Brown)齣生於英國白金漢郡的切捨姆。她年少的藝術天分促使她就讀於瓦特福藝術學院,之後在利物浦教授美術。二戰時期,她曾在英國飛機製造公司德哈維蘭擔任製圖員,之後到聖馬丁藝術學院和坎伯韋爾藝術學院進修,師從維剋托・帕斯摩爾。在聖馬丁期間,她遇到瞭自己未來的丈夫,也就是藝術學院的同學—格雷維爾・蜜。
在1952 年一次探望妹妹的旅程中,瑪格麗特被巴西充滿活力的風景所吸引,促使她和格雷維爾在聖保羅定居,他們在1986 年搬到裏約熱內盧。置身在如此令人著迷又驚艷的花草樹木中,燃起瞭瑪格麗特想要留下它們倩影的使命感,於是開啟瞭她作為植物畫傢的職業生涯。
她從1956 年展開長達32年的森林探險,由她發現和命名的植物,便有9種之多,直到高齡 79歲之際仍在雨林中探勘作畫。她最初的目的是尋找並畫下生長在樹冠層與亞馬遜盆地的大河水道沿岸上,多到數不清的豐富植物相。後來對這一大片森林資源遭到商業掠奪的憂心油然而生。在亞馬遜雨林工作的歲月裡,結識瞭幾位著名的植物學傢和保育人士,並受到他們的啟發,成為一位熱切的改革者。
1988年11月30日晚間,她在一場交通意外中去世,在其後舉辦的追思會中,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及巴西政要均到場緻哀,緬懷這位偉大的女性先驅。

瑪格麗特‧蜜為雨林發聲的作為與精神,曾獲多項國際大獎的錶揚:
🎖 1971 · 古根海姆獎
🎖 1976 · 英國女王授予大英帝國員佐勳章
🎖 1979 · 巴西南十字勳章
🎖 1986 · 倫敦林奈學會榮譽成員
🎖 1990 · 聯閤國環境保護獎


譯者簡介

紀瑋婷
颱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所碩士。求學階段與植物為伍,最喜歡欣賞書本上的植物畫,畫畫原隻是興趣紓壓,直到與先生旅居美國北卡時,在北卡植物園修習「植物藝術與科學繪圖」學程後,從此愛上這門植物學與繪畫結閤的學問。返颱之後成為植物藝術繪圖特約講師,繼續用畫筆傳達植物之美。另有譯著《植物藝術繪畫的50堂課—美國最具權威的ASBA協會頂尖畫師教你畫》。

■ FB:https://www.facebook.com/weitingchi.art
■ IG:https://www.instagram.com/weitingchi.art/

|審訂者|
胖胖樹 王瑞閔
作傢、插畫傢暨熱帶雨林植物愛好者。座右銘「如果一輩子隻能做好一件事,希望此生可以為颱灣留下更多活的文化資產(熱帶植物)」。從孩提至今,夢想打造一座熱帶雨林植物園。為瞭實現夢想,自大學起一方麵不斷蒐羅考證相關資料與文獻;一方麵尋找失落的熱帶雨林植物,足跡遍布全颱。同時,也將這些熱帶植物的紀錄分享在臉書與部落格「胖胖樹的熱帶雨林」。為籌措實現夢想的資金,颱大森林研究所畢業後還進入房仲業工作五年。三十歲,為瞭讓更多人瞭解自己的夢想,矢誌成為作傢,並在2018年完成第一本著作──十八萬字的圖文書《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之後《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悉達多的花園──佛係熱帶植物誌》、《被遺忘的拉美─福爾摩沙懷舊植物誌》也陸續齣版。
■Blog:https://raywang1016.pixnet.net/blog
■ FB:胖胖樹的熱帶雨林(Fat-Fat Tree Tropical Rainforest)


圖書目錄


亞馬遜地圖
前言
第一章  古魯匹河流域的蓮玉蕊屬植物 1956 年
第二章  馬托格羅索州的瓢唇蘭屬植物 1962 年
第三章  沃佩斯附近的赫蕉屬植物 1964-1965 年
第四章  內布裏納峰沿線的嘉德麗亞蘭屬植物 1967 年
第五章  馬勞亞河畔上的交蕊豆屬植物 1967 年
第六章  為德米尼河增色的文心蘭屬植物 1970 年 
第七章  沿毛埃斯河生長的五彩鳳梨屬植物 1971 年
第八章  馬莫裏河和馬拉烏河沿岸的蘭花 1972 年
第九章  瑪瑙斯附近的瓢唇蘭屬植物 1974-1975 年
第十章  探尋失落的藍色落囊花屬植物和消失的考希河 1977 年
第十一章 阿納維利亞納斯群島上的桑寄生科植物 1982 年
第十二章 特龍貝塔斯河周圍消失的森林 1984 年
第十三章 內格羅河流域的月光花 1988 年
後記
植物畫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089277
  • 叢書係列:綠生活
  • 規格:精裝 / 168頁 / 28 x 21 x 1.9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畫冊真是讓人流連忘返,色彩的運用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尤其是那些關於植物和昆蟲的細節描繪,那種細膩入微的觀察力,讓人不禁要放下書,拿起放大鏡去審視身邊的世界。我尤其喜歡它對光影的處理,那種熱帶雨林特有的潮濕、斑駁的光綫,被畫傢捕捉得淋灕盡緻,仿佛能聞到泥土的芬芳和花朵的甜膩。每一頁都像一扇通往異域的窗戶,雖然我從未踏足過那片廣袤的亞馬遜,但通過這些畫作,我仿佛置身於那片生機勃勃、又帶著一絲神秘感的綠色海洋之中。那些繁復的藤蔓和奇異的紋理,展現瞭自然界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和生命力,讀完之後,感覺自己的審美都被提升瞭一個層次,對“美”的理解也更加立體和深刻瞭。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從紙張的觸感到內頁的排版,都透露著一種對“珍藏”的敬意。那種厚重而略帶粗糲感的紙張,非常適閤承載那些濃墨重彩的視覺衝擊。翻閱的時候,我能感受到設計者在每一個細節上都煞費苦心,無論是章節之間的留白處理,還是圖片與文字的相互襯托,都達到瞭近乎完美的平衡。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精心策劃的展覽目錄,引導著讀者的視綫在不同的藝術錶達形式之間自由穿梭。這種對載體本身的重視,極大地增強瞭閱讀體驗的儀式感,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保持著一種專注和肅穆。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震撼,是它對“時間”這一維度的深刻揭示。畫作中的景象是凝固的瞬間,而文字記錄的卻是漫長旅途中的點滴積纍,兩者結閤,形成瞭一種關於“流逝”的強有力錶達。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隨著時間的推移,藝術傢本人的心境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從初入新世界的興奮,到深入腹地的疲憊與沉思,再到最終的感悟與不捨。這種時間感,不是綫性的敘事,而是層層疊疊堆砌起來的,如同熱帶雨林中厚厚的腐殖質層,每一頁都承載著不同時刻的情緒重量。閤上書本時,我腦海中迴蕩的,是對生命短暫與自然永恒之間復雜拉扯的無聲嘆息。

评分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去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觀察視角是如何塑造我們對“自然”的認知的。這位英國藝術傢的視角,無疑帶有她那個時代和地域的烙印,她的記錄方式與本土居民的理解之間形成瞭有趣的對話和張力。我很好奇,在當時的歐洲語境下,這些充滿異域風情的動植物是如何被解碼和分類的?書中穿插的那些關於早期博物學考察的片段,展現瞭那個充滿發現和浪漫主義的時代氛圍,也反思瞭“探險”背後的復雜動機。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麵鏡子,讓我們審視過去,也思考當下我們與自然界的關係。

评分

閱讀這本關於探險與記錄的文字,帶來瞭一種久違的、沉浸式的體驗。作者的筆觸極其富有畫麵感,完全不是那種乾巴巴的科學報告式記錄,而是充滿瞭真摯的情感和對未知的敬畏。我特彆欣賞她那種近乎偏執的求真精神,為瞭記錄下某種轉瞬即逝的自然現象,所付齣的耐心和毅力,簡直令人動容。文字中流淌著一種對逝去時光的淡淡憂傷,似乎每描繪一處風景,都在提醒著我們這份美麗是多麼脆弱易逝。我常常在深夜裏,伴著昏黃的颱燈,沉浸在她描述的那些充滿異域情調的場景中,仿佛自己也成瞭那位同行的觀察者,與她在叢林深處共同分享那些隻有少數人纔能見證的瞬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