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現在,比過去更需要變有錢 (節錄)
時代正在改變,但變得不多
那些日子,流行說法中的「美好時光」已經結束,1980和90年代所存在的機會一去不復返。人們指出,美國家庭實質收入的中位數,從1999年至2014年,已經下降了7.2%,以此為社會流動(以及中產階級已死)的證明(2015年上升了5.2%,但依然安撫不了他們)。2不是這樣算的!很少人能夠理解,現在的致富機率,跟10年、20年,甚至50年前,是一樣的。
要明白這一點,得後退一步,把你的目光從流行的「收入不平等」觀念挪開。他們通通都搞錯了。最被廣為引述的研究,扭曲了收入的定義,使用稅前的數字,並把資本利得和薪資所得混為一談——就連美國國稅局(IRS)都不會這麼做。他們還忽視了諸如年齡和家庭人口數等人口統計數字。透過只追蹤家庭收入,他們拿一個23歲職涯才剛起步的人,跟她的雙親加起來的收入比較,而且是跟他們收入高峰期的雙薪比較。這不是真正的不平等——這只是人生實況。
在2015年,美國家庭所得的中位數是56,516美元。但是夫妻的所得中位數卻是84,626美元!獨居單身女性的所得中位數只有37,797,單身男性則有55,861美元。一戶有多少人在賺錢很重要。年齡也一樣!34至54歲的所得中位數高於7萬美元。但24歲以下那組則只有36,108美元。年齡次高的25至34歲則是57,366美元——對他們的職涯來說是一大進展,跟起薪相比也是一大躍進。3
換句話說,過去25年來的美國家庭所得中位數,或許看起來令人不快,但並非單人家庭(或單身人士)都困在那個收入水準、或眼睜睜看著他們財富縮水。實際上,大部分數據顯示,人們的收入會隨著年齡穩定增加。與其追蹤泛泛的整體數字,不如追蹤實際的人群,其方法例如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Atlanta Federal Reserve)的《薪資成長追蹤器》(Wage Growth Tracker),就顯示自1990年代裡來,收入成長力道強勁。
收入與財富始終都有所不同。有些人將甘冒大風險並取得成功,他們會得到報償。其他人則否。他們的生活可能會過得不錯,但不代表他們能累積數十億美元的財富。這也很好啊!重要的是大家依然有機會賺大錢。
這就是強烈反對收入不平等所疏忽的事情。著眼於不平等,使得他們忽略了更重要的問題:機會平等。或者,更簡單的說法:今日的美國,是否和過去數十年一樣,依然是一個向上流動的社會?
答案是:當然是!2014年,一份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Berkeley)與哈佛大學(Harvard)經濟學家發表的研究,被視為是這個課題的黃金標準,研究發現,現在的「代間流動」(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大約是20年、甚至50年前的水準。4你可以爭論這個流動性夠不夠高(我認為越高越好!),但是如果流動水準50年不變,表示你想變有錢,就跟從前一樣容易(或困難)。本書所闡述的人物故事,放到現在來看,跟第1版發行時一樣重要。
對了,這也表示資本主義依然有效。我知道這不是個誘人或受歡迎的說法。但如果你將要開始讀這本書,嘗試加入1%陣營,這是你需要了解的第一件事。
同樣的路徑,許多新面孔
大部分探討貧富不均的文獻,都嘲笑控制「資本」的人,描繪假想的王朝財富如何控制地球——富豪家族積攢了世界上大部分的錢,沒留下一丁點的渣滓給別人賺。實際上,單靠繼承登上《富比士》400大富豪榜的人並不多。一共有266位是白手起家,包括40位實現美國夢的移民,其餘的可以分成純粹的繼承人,以及繼承遺產但又增加財富的。這份榜單在1980年代初期開始發布時,靠自己建立財富的人數不到一半。5有些新進的白手起家億萬富翁,例如Snapchat的共同創辦人艾文.史畢格(Evan Spiegel),在《富比士》第一次發布富豪榜時,根本就還沒出生。
富人的階級流動比大部分人所揣想的更多。2016年有26人跌出《富比士》富豪榜(包括6名往生者)。留在榜上的,超過百人目睹他們的資產淨值縮水。人們以為有錢人光是坐在那裡,就能瞧見他們的錢變魔術般地繁殖。但在現實中,維持有錢並不容易。這是個權貴吃掉權貴的世界。
自從我在2007年撰寫本書以來,我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富比士》400大富豪榜,已經大幅改變。整整157人跌出榜外,包括上天堂的58人(他們的繼承人進入2016年榜單的人數非常稀少)。有些人跌出榜外,但依然是億萬富翁,只是被更年輕的富豪超前。一對夫妻因為慈善之舉離開榜單。有幾位在2008年因為房地產慘敗。兩人入監服刑,其中一位因為證券詐欺被判刑110年。飯店繼承人詹姆士.普立茲克(James Pritzker)改名珍妮佛(Jennifer),還在榜上而且看起來比過去更開心。
新進榜的157人大多是白手起家。大學文憑依舊不是必要,而且對移民和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來說,美國夢依然生龍活虎。我們有科技才俊如臉書的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西恩.派克(Sean Parker)和達斯汀.莫斯克維茲(Dustin Moskovitz);WhatsApp創辦人簡.庫姆(Jan Koum)和布萊恩.艾克頓(Brian Acton);創投悍將彼得.提爾(Peter Thiel);特斯拉(Tesla)天神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張東文(Do Won Chang)與張金淑(Do Won),他們用時裝品牌Forever 21征服了追求時尚的少男少女;熊貓快遞搭檔程正昌與蔣佩琪(Andrew and Peggy Cherng);租房網Airbnb創辦人內森.布萊卡斯亞克(Nathan Blecharczyk)、布萊恩.切斯基(Brian Chesky)和喬.傑比亞(Joe Gebbia);優步(Uber)的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等等。商業軟體開發者大衛.達菲爾德(David Duffield)也上榜了,證明了白手起家不是只有年輕人才行。年過80的達菲爾德創辦仁科公司(PeopleSoft)時已經47歲,他2005年出售這家公司,之後因為閒不下來,在已屆退休年齡時又創辦Workday公司。他現在依然是這家公司的董事長,熱衷於徒步旅行。你有多老,全憑你的感覺而定。
《富比士》400大富豪榜的年齡光譜也還在演變,而且演變的方式不是你所想的那樣。40歲以下的富豪多了一倍,從7人增加到14人,但是年齡中位數從2007年的65歲提高到67歲了。當年輕人進榜、老傢伙去世,留在榜上的243人全都多了8歲。現在榜上40至50歲的人變少,80歲以上的人變多,甚至還有百歲人瑞──101歲的大衛.洛克斐勒(David Rockefeller Sr.)!如果你的下巴剛才掉到地板上,容我提醒一下:預期壽命會隨著時間拉長(第10章)。你也可能活得比你以為的還要久。
10張致富的路徑圖
當你掃視《富比士》400大富豪榜中的新進者,有一件事顯而易見:世界最富有的人,依然不出10個基本類別。因此,這10條路依然是致富唯一合法、可以詳細規畫的路徑:
1.創辦一門成功的事業——錢賺最多的一條路!
2.成為一家企業的執行長,並經營得有聲有色——非常機械化的工作。
3.成為副手搭上成功者的便車,一路向前——附加價值高的一條路。
4.把名氣變成財富——或者把財富變成名氣,然後變得更有錢!
5.跟好對象結婚——非常、非常好。
6.透過興訟合法劫掠——不必掏槍!
7.打理別人的錢來賺錢——大多數超級富豪都走這條路。
8.透過「創作」製造源源不絕的未來收入——就算你不是發明家也可以!
9.把不受矚目的房地產變成錢,成為地產大亨!
10.最多人走的路——用力存錢,做好投資!
我說「可以詳細規畫」是因為我無法教你怎麼中樂透。繼承財產也能讓你上富豪榜,但我也無法教你做法。你無法選擇父母。資產淨值各有48億美元的亞歷杭德羅和安德列斯.聖多明哥(Alejandro and Andres Santo Domingo)兩兄弟,並沒有努力成為啤酒大亨胡立歐.馬立歐.聖多明哥(Julio Mario Santo Domingo)的兒子,他們只是投對胎而已。你跟有錢人要嘛是近親,要嘛不是。可能會有書談論如何不要揮霍龐大遺產,或是不要惹毛你祖父,免得他把財產捐出去而不是留給你——芭黎絲.希爾頓(Paris Hilton)的爺爺就是這樣。但那是人生指南,不是講如何致富。更何況,就算你老爸老媽是超級富豪,他們也可能認定你最好自食其力,不要靠他們的財產奢侈度日。就以比爾.蓋茲(Bill Gates)、祖克柏和達菲爾德這三人為例,他們都承諾要捐出數十億財產的大部分,來做慈善。
回頭說說真正的致富路徑,有一些路徑比其他路徑有效。《富比士》400大富豪榜大部分的新進者,都走白手起家的路,無論他們是像祖克柏和Airbnb小伙子那樣創業,或是買下創辦不久的新企業,並帶領它邁向顛峰,就像星巴克的「咖啡長」(Barista-in-Chief)霍華‧舒茲(Howard Schultz)。搭上一輛成功遠見者的便車,例如馬斯克,也依然可以賺進數十億美元。發明與管理資金也行。
不過,其他路徑更有挑戰性。2007年時,還沒有任何藝人上榜。就算是光靠巡迴演唱會就賺進逾14億美元的瑪丹娜(更別說還有唱片銷售),也還是進不了富豪榜。6藝人在投資方面大多做得很差,又花錢如流水,因為身邊太多想揩他們油的人了。榜單上現在也沒有律師了,自從侵權之王喬.賈邁爾(Joe Jamail)在2015年過世之後,就沒有討人厭的原告律師發跡了。
然後,不是所有路徑都適合每一個人。怎麼可能!但起碼想要變有錢,人人都能找到合適的一條路走,或是結合幾條路徑。我們將會看到有些人把一條路徑走成功後,換走另一條。例如成為一家不是你創辦的企業的執行長(第2章),壯大它、賣掉它,然後拿收益創辦自己的公司,最後變得更成功(第1章)。或者做一個媒體大亨(第4章)和成功的執行長。有些人同時走兩條路徑。我是一家公司的創辦人兼董事長(第1章),但這家公司的業務是用別人的錢來盈利(第7章)。如果你能一次走兩條路,速度會加快。更艱辛,可是更快速。但是大部分有錢人終其一生只走一條路。這樣也行得通。只要行得通,就足夠了。
我相信只要仔細調查,比起無法靠規畫致富的少數幸運兒,靠10條路創造財富的人,最終會比較快樂。而且因為錢是自己掙來的,會對自己比較有信心。閱讀這10條致富路徑,你將會看到許多開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