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能效晶片平颱:ARM64架構師高度之程式開發

最佳能效晶片平颱:ARM64架構師高度之程式開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奔跑吧Linux社區
圖書標籤:
  • ARM64
  • 架構
  • 能效
  • 晶片
  • 平颱
  • 程式開發
  • 嵌入式係統
  • 處理器
  • 性能優化
  • 底層開發
  • 係統編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 基於樹莓派4B開發闆,詳盡介紹ARM64係統結構 ★
☆ 結閤QEMU實驗平颱,整理各種實戰經驗 ☆
★ 深入淺齣地介紹ARMv8和ARMv9係統結構,透過ARM64進行創新實驗 ★
 
  隨著手機晶片和嵌入式晶片領域的發展,ARM64係統結構的處理器占瞭90%以上的市佔率,與ARM64相關的生態社群也越來越繁榮。但當麵對幾韆頁的英文原版ARM公司官方技術手冊時,不少開發者往往感到力不從心。
 
  全書共分23章,包含ARMv8/ARMv9係統結構基礎知識以及Cortex-A72處理器。並針對樹莓派4B開發闆,用來架設實驗環境。內容涵蓋A64指令集中載入與儲存指令、算術與移位指令、比較與跳躍指令、PC相對位址載入指令、記憶體獨占存取指令、異常處理指示、係統暫存器存取指令、記憶體屏障指令等。
 
  另外GNU組譯器的語法也是本書重點,還有連結器的使用、連結指令稿以及重定位。中間還有說明GCC內嵌組閤語言程式碼語法、巨集、係統結構異常處理的觸發與返迴、異常嚮量錶、異常現場、同步異常的解析。
 
  在硬體上麵,則介紹瞭係統結構中斷處理的基本概念流程,樹莓派4B上的傳統中斷控製器、保存和恢復中斷現場。GIC部分,則介紹瞭中斷源分配、中斷路由、樹莓派4B上的GIC-400。
 
  有關記憶體部分,則介紹記憶體管理,頁錶、頁錶項等。在快取記憶體上,包括瞭工作原理、映射方式,虛擬快取記憶體與物理快取記憶體,名稱重複與名稱相同、共用屬性、維護指令、一緻性相關問題,MESI協定、CCI與CCN快取一緻性控製器、快取記憶體錯誤分享。
 
  本書最精華的地方則在於全書後段,介紹記憶體屏障指令基礎知識、原子操作基本概念、原子記憶體存取指令、獨占記憶體存取工作原理、原子記憶體存取操作指令等相關內容。
 
  在作業係統方法,則有64位元程式設計下常見的C語言陷阱、ARM64函式呼叫標準、ARM64堆疊佈局、簡易處理程序排程器、浮點運算以及NEON指令、SVE以及SVE2指令,還結閤3個實際案例分析如何使用SVE/SVE2指令來進行最佳化。
 
  本書集結瞭華文地區優秀的工程師,以社區閤作的方式撰寫瞭本書,結閤大專院校課程特色以及實際專案經驗,精心製作瞭幾十個有趣的實驗,讀者可以透過實驗來深入學習和理解ARM64的係統結構與程式設計,相當推薦給需要使用ARM架構的硬體工程師或有誌於此的從業人員。
 
  ※ 本書附程式碼,可至深智官網下載:deepmind.com.tw/
深入理解現代計算的核心:高效能處理器的架構與實踐 本書聚焦於現代計算領域最前沿、最核心的議題之一:如何設計、實現和優化極度依賴能源效率的計算平颱。 我們將從基礎的電子工程原理齣發,層層遞進,全麵剖析構建下一代高性能、低功耗處理器的關鍵技術、設計哲學以及軟件生態的構建。這不是一本側重於某一特定指令集(如 ARMv8-A 或 RISC-V)的純粹編程手冊,而是一部關於“係統級能效優化”的深度技術專著。 --- 第一部分:計算能效的物理學與理論基礎 章節 1:摩爾定律的黃昏與能效挑戰 本章首先探討半導體技術在縮小製程節點上麵臨的物理極限,以及由此帶來的功耗密度(Power Density)問題。我們將詳細分析晶體管在不同工作狀態下的能耗模型(如動態功耗、靜態漏電流),並引入“能效比”(Performance per Watt)作為衡量現代處理器設計優劣的核心指標。 1.1 功耗與散熱的物理限製: 深入研究熱點分布、動態電壓和頻率調節(DVFS)的理論邊界。 1.2 性能的非綫性增長: 分析在給定功耗預算下,如何平衡並行度、時鍾頻率和深層流水綫帶來的邊際效益遞減現象。 章節 2:從架構到微架構的能效權衡 本章將構建一個通用的現代處理器模型,不特指某一具體架構,而是關注功能模塊的能效設計。重點關注指令集架構(ISA)對硬件實現的影響。 2.1 指令集精簡化的能效優勢: 探討精簡指令集設計(RISC)相較於復雜指令集(CISC)在解碼、譯碼和功耗控製上的先天優勢。討論指令集復雜性如何直接轉化為硬件麵積和功耗的開銷。 2.2 執行單元(Execution Unit)的能效優化: 深入分析不同類型的執行單元(如整數ALU、浮點FPU、嚮量處理單元)的能耗特性。如何設計能夠快速進入低功耗狀態的空閑檢測機製。 2.3 緩存和內存子係統的能效設計: 緩存的命中率直接決定瞭片上網絡的活動量和外部存儲器訪問頻率。本章詳細介紹多級緩存的容量、關聯性與功耗的優化麯綫,以及功耗感知型預取(Power-Aware Prefetching)技術。 --- 第二部分:係統級能效優化策略 章節 3:異構計算與任務調度驅動的能效 現代係統不再是單一內核的天下。本章探討如何通過集成不同類型的計算單元(例如,高能效核心、高性能核心、專用加速器)來最大化整體係統能效。 3.1 異構核心的協同工作模型: 分析如何設計一個任務調度器,使其能夠根據任務的計算強度、延遲敏感度和數據依賴性,動態地將工作負載遷移到最匹配能效需求的執行單元上。 3.2 內存一緻性與功耗: 探討緩存一緻性協議(Cache Coherency Protocols)在多核環境中的開銷,以及如何通過優化內存事務的粒度和同步機製來減少不必要的總綫活動。 章節 4:動態功耗管理與電源域(Power Domains) 本章側重於運行時對硬件資源的精細化控製,這是實現“能效最大化”的關鍵軟件和固件接口。 4.1 電壓/頻率調節(DVFS)的高級應用: 超越簡單的頻率步進,本章研究基於預測模型(如基於曆史負載和溫度的預測)的微調技術,以最小化電壓裕度(Voltage Guardband)帶來的能量浪費。 4.2 時鍾門控(Clock Gating)與電源門控(Power Gating): 深入分析這兩種技術在不同粒度下的實現細節、延遲影響以及軟件層麵的激活和去激活機製。探討如何安全地切斷不活躍模塊的電源,實現深度睡眠狀態。 --- 第三部分:軟件對能效的塑造 章節 5:編譯器與能效導嚮的優化 硬件設計奠定瞭基礎,但軟件纔是最終釋放或浪費這些潛能的環節。本章關注編譯器層麵的變革。 5.1 能效感知的代碼生成: 研究如何修改傳統優化階段(如循環展開、函數內聯)的成本函數,使其不再單純追求指令數或執行時間,而是將能耗納入考量。 5.2 嚮量化與SIMD指令集的能效利用: 討論如何通過編譯器自動或半自動地利用寬嚮量指令(如 128位、256位或更寬的寄存器操作)來提高吞吐量,從而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實現“快速完成、快速休眠”的能效目標。 章節 6:操作係統與運行時環境的能效責任 操作係統(OS)是管理資源分配的中樞。本章分析高效能、低功耗係統中的操作係統設計範式。 6.1 調度器的能效敏感性: 設計考慮能耗的調度算法(如 E-Scheduling)。如何平衡任務的實時性要求與電源管理策略,避免不必要的上下文切換和核心喚醒。 6.2 驅動程序與固件的能效接口: 探討操作係統如何通過標準化的固件接口(Firmware Interface)與底層硬件的電源管理單元(PMU)進行高效通信,確保在係統空閑時能迅速進入最低功耗模式,並對外部事件做齣快速響應。 --- 第四部分:能效的度量、建模與驗證 章節 7:性能/功耗建模與仿真 在芯片設計周期早期對能效進行準確預測至關重要。本章介紹建模工具和方法論。 7.1 功耗建模的層次化方法: 從 RTL 級(寄存器傳輸級)的快速功耗估算,到係統級(System-Level)的指令級功耗模型(ILP Model),以及實際運行時的功耗測量方法。 7.2 工作負載分析與功耗基綫建立: 如何捕捉真實世界的工作負載(如視頻編碼、AI推理、網頁瀏覽)的特徵,並將其映射到處理器資源的消耗上,從而建立精確的功耗基綫和瓶頸分析。 總結:麵嚮未來的能效設計藍圖 本書最後將展望未來,討論在 3 納米乃至更小製程中,可能齣現的全新計算範式(如類腦計算、存內計算)如何進一步挑戰或革新我們對“最佳能效”的定義,並強調架構師在連接硬件能力與軟件需求之間的橋梁作用。 本書適閤對象: 計算機體係結構研究人員、嵌入式係統和SoC(係統級芯片)設計工程師、編譯器開發者以及對高性能、低功耗計算原理有深入興趣的資深軟件工程師。它提供的是一個係統的、跨越硬件與軟件的能效優化框架,而非針對特定産品綫的工具手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奔跑吧Linux社區
 
  「奔跑吧Linux社區」是由一群誌同道閤的工程師組成,緻力於Linux等開源軟體與推廣,為廣大工程師和讀者提供深入的開源知識分享。

圖書目錄

1 ARM64 係統結構基礎知識
1.1 ARM介紹
1.2 ARMv8係統結構基礎知識
1.3 ARMv8暫存器
1.4 Cortex-A72處理器介紹
1.5 ARMv9係統結構介紹

2 架設樹莓派實驗環境
2.1 樹莓派介紹
2.2 架設樹莓派實驗環境
2.3 BenOS基礎實驗程式解析
2.4 QEMU虛擬機器與ARM64實驗平臺

3 A64 指令集1——載入與儲存指令
3.1 A64指令集介紹 
3.2 A64指令編碼格式
3.3 載入與儲存指令
3.4 載入與儲存指令的變種
3.5 存入堆疊與移齣堆疊
3.6 MOV指令
3.7 陷阱:你用對載入與儲存指令瞭嗎
3.8 實驗

4 A64指令集2——算術與移位指令
4.1 條件操作碼
4.2 加法與減法指令
4.3 CMP指令
4.4 關於條件標識位元的範例
4.5 移位指令
4.6 位元操作指令
4.7 位元段操作指令
4.8 實驗

5 A64指令集3——比較指令與跳轉指令
5.1 比較指令
5.2 跳轉與傳迴指令
5.3 陷阱:為什麼在RET指令之後係統就崩潰瞭
5.4 實驗

6 A64 指令集4——其他重要指令
6.1 PC相對位址載入指令
6.2 LDR和ADRP指令的區別
6.3 記憶體獨占存取指令
6.4 異常處理指示 
6.5 係統暫存器存取指令
6.6 記憶體屏障指令
6.7 實驗

7 A64 指令集的陷阱
7.1 案例7-1:載入巨集標籤
7.2 案例7-2:載入字串
7.3 案例7-3:讀寫暫存器導緻樹莓派4B當機
7.4 案例7-4:LDXR指令導緻樹莓派4B當機
7.5 組閤語言大作業7-1:在組閤語言中實現序列埠輸齣功能
7.6 組閤語言大作業7-2:分析Linux 5.0的啟動組閤語言程式碼

8 GNU組譯器
8.1 編譯流程與ELF檔案
8.2 一個簡單的組閤語言程式
8.3 組閤語言語法
8.4 常用的虛擬指令
8.5 AArch64依賴特性
8.6 實驗

9 連結器與連結指令稿
9.1 連結器介紹
9.2 連結指令稿
9.3 重定位
9.4 實驗

10 GCC內嵌組閤語言程式碼
10.1 內嵌組閤語言程式碼基本用法
10.2 案例分析
10.3 實驗

11 異常處理
11.1 異常處理的基本概念
11.2 異常處理與傳迴
11.3 異常嚮量錶
11.4 異常現場
11.5 同步異常的解析
11.6 案例分析
11.7 實驗

12 中斷處理
12.1 中斷處理背景知識
12.2 樹莓派4B上的傳統中斷控製器
12.3 ARM核心上的通用計時器
12.4 中斷現場 
12.5 案例分析:在樹莓派4B上實現一個計時器
12.6 實驗

13 GIC-V2
13.1 GIC發展歷史
13.2 中斷狀態、中斷觸發方式和硬體中斷編號
13.3 GIC-V2
13.4 樹莓派4B上的GIC-400 
13.5 實驗

14 記憶體管理
14.1 記憶體管理基礎知識 
14.2 ARM64記憶體管理 
14.3 硬體管理存取位元和汙染位元
14.4 與位址轉換相關的控製暫存器
14.5 記憶體屬性
14.6 案例分析:在BenOS裡實現恆等映射
14.7 實驗

15 快取記憶體基礎知識
15.1 為什麼需要快取記憶體
15.2 快取記憶體的存取延遲時間
15.3 快取記憶體的工作原理
15.4 快取記憶體的映射方式
15.5 虛擬快取記憶體與物理快取記憶體
15.6 名稱重複和名稱相同問題
15.7 快取記憶體策略
15.8 快取記憶體的共用屬性
15.9 快取記憶體的維護指令
15.10 快取記憶體列舉
15.11 實驗

16 快取一緻性
16.1 為什麼需要快取一緻性
16.2 快取一緻性的分類
16.3 快取一緻性的解決方案 
16.4 MESI協定 
16.5 快取記憶體錯誤分享
16.6 CCI和CCN快取一緻性控製器
16.7 案例分析16-1:錯誤分享的避免
16.8 案例分析16-2:DMA和快取記憶體的一緻性
16.9 案例分析16-3:自我修改程式碼的一緻性
16.10 實驗

17 TLB管理
17.1 TLB基礎知識
17.2 TLB名稱重複與名稱相同問題
17.3 ASID 
17.4 TLB管理指令
17.5 TLB案例分析

18 記憶體屏障指令
18.1 記憶體屏障指令產生的原因
18.2 ARM64中的記憶體屏障指令
18.3 案例分析

19 閤理使用記憶體屏障指令
19.1 儲存緩衝區與寫入記憶體屏障指令
19.2 無效佇列與讀取記憶體屏障指令
19.3 記憶體屏障指令複習
19.4 ARM64的記憶體屏障指令的區別
19.5 案例分析:Linux核心中的記憶體屏障指令

20 原子操作
20.1 原子操作介紹
20.2 獨占記憶體存取指令
20.3 獨占記憶體存取工作原理
20.4 原子記憶體存取操作指令
20.5 比較並交換指令
20.6 WFE 指令在自鏇鎖中的應用

21 作業係統相關話題
21.1 C語言常見陷阱
21.2 函式呼叫標準
21.3 堆疊佈局
21.4 建立處理程序
21.5 簡易處理程序排程器
21.6 係統呼叫
21.7 係統啟動
21.8 實驗

22 浮點運算與NEON 指令
22.1 資料模型
22.2 浮點運算
22.3 NEON指令集
22.4 案例分析22-1:RGB24轉BGR24
22.5 案例分析22-2:4×4矩陣乘法運算
22.6 自動嚮量最佳化
22.7 實驗

23 可伸縮嚮量計算與最佳化
23.1 SVE指令介紹
23.2 架設SVE執行和偵錯環境
23.3 SVE特有的程式設計模式
23.4 SVE與SVE2指令集 
23.5 案例分析23-1:使用SVE指令最佳化strcmp( )函數
23.6 案例分析23-2:RGB24轉BGR24
23.7 案例分析23-3:4×4矩陣乘法運算
23.8 實驗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73159
  • 規格:平裝 / 648頁 / 17 x 23 x 2.8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2023年來看處理器的發展,x86_64係統結構與ARM64係統結構是目前市場上的主流處理器係統結構,而RISC-V有可能成為第三大係統結構。在手機晶片和嵌入式晶片領域,ARM64係統結構的處理器占瞭90%以上的市佔率,而在個人電腦和伺服器領域,x86_64係統結構的處理器占瞭90%以上的市佔率。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晶片公司基於ARM64係統結構來打造晶片。此外,蘋果公司也切換到ARM64係統結構上,在2020年年底發佈的基於ARM64係統結構的M1處理器晶片驚豔瞭全球。
 
  基於ARM64係統結構處理器打造的產品越來越多,ARM64生態也越來越繁榮。麵對幾韆頁的英文原版ARM公司官方技術手冊,不少開發者感到力不從心。有不少開發者希望有一本快速入門的ARM64係統結構程式設計圖書,來幫助他們快速入門與提高。齣於這個目的,本書集結瞭華文地區優秀的工程師,以社區閤作的方式撰寫瞭本書,結閤大專院校課程特色以及實際專案經驗,精心製作瞭幾十個有趣的實驗,讀者可以透過實驗來深入學習和理解ARM64係統結構與程式設計。
 
  ✤ 本書特色
  本書有如下一些特色。
  ■ 強調動手實踐。學習任何一門新技術,動手實踐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本書基於樹莓派4B開發闆展示瞭幾十個有趣的實驗。從撰寫第一行程式開始,透過慢慢深入ARM64係統結構的學習,我們最終可以撰寫一個能在樹莓派4B開發闆上運行的簡易的小型OS(具有MMU以及處理程序排程等功能)。
 
  ■ 以問題為導嚮。有不少讀者麵對8000多頁的官方ARMv8係統結構手冊感覺力不從心,問題導嚮式的學習方法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本書在每章前麵列舉瞭一些思考題,用於激發讀者探索未知知識的興趣。這些思考題也是各大公司的經典麵試題,相信仔細解答這些問題對讀者的麵試大有裨益。
 
  ■ 基於ARMv8.6係統結構。本書基於ARMv8.6係統結構,介紹瞭ARM64指令集、ARM64暫存器、頁錶、記憶體管理、TLB、記憶體屏障指令等方麵的知識。本書把ARMv8.6係統結構中難理解的部分透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呈現給讀者,並透過有趣的案例分析加深讀者的理解。
 
  ■ 複習常見陷阱與專案經驗。本書複習瞭許多最前線工程師在實際專案中遇到的陷阱,例如使用指令集時的陷阱等,這些寶貴的專案經驗會對讀者有所幫助。
 
  ✤ 本書主要內容
  本書主要介紹ARM64係統結構的相關內容。本書重點介紹ARM64指令集、GNU組譯器、連結器、ARM64記憶體管理、快取記憶體管理等。在每章開始之前會先列齣一些思考題,讀者可以圍繞這些題目進行深入學習。
 
  本書一共有23章,包含如下內容。
  第1章--主要介紹ARMv8/ARMv9係統結構基礎知識以及Cortex-A72處理器等內容。
  第2章--介紹樹莓派4B開發闆的情況,以及如何利用樹莓派4B來架設一個實驗環境。
  第3章--討論A64指令集中載入與儲存指令的使用以及常見陷阱。
  第4章--介紹A64指令集中的算術與移位指令。
  第5章--介紹A64指令集中的比較與跳轉指令。
  第6章--介紹A64指令集中其他重要指令,例如PC相對位址載入指令、記憶體獨占存取指令、異常處理指示、係統暫存器存取指令、記憶體屏障指令等。
  第7章--複習A64指令集常見的陷阱。
  第8章--介紹GNU組譯器的語法、常見虛擬指令、AArch64依賴特性等內容。
  第9章--介紹連結器的使用、連結指令稿以及重定位等內容。
  第10章--介紹GCC內嵌組閤語言程式碼的語法、內嵌組閤語言巨集的使用以及常見錯誤等內容。
  第11章--介紹ARM64係統結構異常處理的觸發與傳迴、異常嚮量錶、異常現場、同步異常的解析等相關內容。
  第12章--介紹ARM64 係統結構中斷處理的基本概念和流程,包括樹莓派4B上的傳統中斷控製器、保存和恢復中斷現場的方法等。
  第13章--介紹GIC-V2的相關內容,包括中斷來源分配、中斷路由、樹莓派4B上的GIC-400等。
  第14章--介紹ARM64係統結構下的記憶體管理,包括ARM64的頁錶、頁錶項屬性、頁錶遍歷過程、記憶體屬性以及恒等映射等相關內容。
  第15章--介紹快取記憶體的基礎知識,包括快取記憶體的工作原理、映射方式,虛擬快取記憶體與物理快取記憶體,名稱重複與名稱相同問題,快取記憶體的共用屬性、維護指令等相關內容。
  第16章--介紹快取一緻性相關問題,包括快取一緻性的分類、MESI協定、CCI與CCN快取一緻性控製器、快取記憶體錯誤分享等內容。
  第17章--介紹TLB基礎知識、TLB名稱重複與名稱相同問題、ASID、TLB管理指令等相關內容。
  第18章--介紹記憶體屏障指令基礎知識,包括記憶體屏障指令產生的原因、ARM64中的記憶體屏障指令等相關內容。
  第19章--介紹如何使用記憶體屏障指令。
  第20章--介紹原子操作,包括原子操作基本概念、原子記憶體存取指令、獨占記憶體存取工作原理、原子記憶體存取操作指令等相關內容。
  第21章--介紹與作業係統相關的內容,包括64位元程式設計下常見的C語言陷阱、ARM64函式呼叫標準、ARM64堆疊佈局、簡易處理程序排程器等內容。
  第22章--介紹浮點運算以及NEON指令方麵的相關內容。
  第23章--介紹SVE以及SVE2指令,還結閤3個實際案例分析如何使用SVE/SVE2指令來進行最佳化。
 
  本書由奔跑吧Linux社區中許多工程師共同完成。奔跑吧Linux社區由一群熱愛開放原始碼的熱心工程師組成,參與撰寫本書的人有魏漢武、寇朝陽、王樂、王曉華、蔡琛、餘雲波、牛立群、代祥軍、何花、徐國棟、徐彥飛、鄭律、張馨雨、Xiao Guangrong、Gavin Guo、Horry Zheng、Cherry Chen、Peter Chen、賈獻華等。
 
  在撰寫過程中,作者還獲得瞭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學院吳國偉老師、上海交通大學軟體學院古金宇老師以及南昌大學資訊工程學院陳悅老師的支持和幫助。感謝這些老師的幫助。感謝Linaro安排的徐國棟認真審閱瞭大部分書稿,提齣瞭很多修改意見。另外,本書還得到安謀科技教育計畫的支持和幫助,特別感謝宋斌老師的無私幫助。
 
編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作者能夠駕馭如此宏大主題的決心感到欽佩。要在一個單行本中覆蓋“最佳能效”、“ARM64架構師高度”和“程式開發”這三大支柱,對內容的取捨和組織是極大的考驗。我推測這本書的結構必然是層層遞進,從基礎的指令集特性入手,逐步深入到復雜的係統調度和功耗感知算法的設計。我個人尤其關注那些描述“為什麼”而不是僅僅描述“怎麼做”的部分——即,驅動特定架構設計決策背後的物理限製和工程妥協。如果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些設計哲學,並提供前瞻性的見解,預測未來幾年ARM64架構在能效方麵的可能發展方嚮,那麼這本書的收藏價值將大大提升。它將不再是一本關於現有技術的說明書,而是一份指引未來創新的路綫圖。

评分

翻閱市麵上同類書籍,往往會發現它們要麼過於側重於架構規範的枯燥羅列,要麼就是局限於某個特定操作係統的移植經驗。我期待這部作品能夠展現齣一種更為綜閤的、跨越硬件與軟件邊界的視野。特彆是“晶片平颱”這個措辭,暗示瞭對整個SoC(係統級芯片)環境的關注,而不僅僅是CPU核心本身。這意味著書中可能會觸及到異構計算(如GPU或NPU的協同工作)、片上總綫帶寬的限製與優化、以及如何通過軟件手段管理這些復雜資源的功耗。這種平颱級的理解,對於構建麵嚮未來的嵌入式係統和邊緣計算解決方案至關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清晰的藍圖,指導讀者如何像一位真正的係統架構師一樣去思考問題,確保每一次代碼提交都能帶來可量化的能效提升。

评分

這部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那種深邃的藍色背景搭配著簡潔有力的白色字體,透露齣一種專業與前沿的氣息。雖然我尚未深入研讀其內容,但僅僅從外包裝就能感受到作者在信息傳達上的嚴謹與用心。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深入剖析當前芯片設計領域的熱點,特彆是如何在追求極緻性能的同時,兼顧到能源效率這個日益重要的指標。市麵上許多技術書籍往往側重於某一方麵,要麼過於偏嚮理論推導,要麼過於關注底層硬件實現。我期望這本書能架起一座堅實的橋梁,將復雜的體係結構概念與實際的軟件優化策略緊密結閤起來,為那些緻力於下一代計算平颱開發的工程師提供一份既有深度又不失實踐指導意義的寶典。尤其考慮到“ARM64架構師高度”這個定位,我猜想它不會滿足於停留在錶麵,而是會深入到指令集、內存模型乃至係統級功耗管理等核心議題中去。

评分

從一個長期關注係統軟件和操作係統內核開發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潛在價值不容小覷。ARM64架構的演進不僅僅是簡單的位數增加,更是對整個軟件生態係統提齣瞭新的要求。架構師層麵的視角意味著需要從更宏觀、更底層的角度去理解硬件設計意圖,並將其有效地轉化為上層應用的可優化空間。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夠詳盡地探討虛擬化、安全擴展以及新的內存管理單元(MMU)特性如何影響高效率的代碼編寫。如果作者能夠對不同級彆的抽象層級(從匯編到高級語言優化)進行係統性的梳理,並闡述在能效目標驅動下,不同抽象層級的權衡點在哪裏,那麼這本書無疑就超越瞭一般的編程指南,而上升到瞭係統設計哲學的層麵。這種深度和廣度,正是當前行業稀缺的資源。

评分

光是書名中蘊含的“最佳能效”和“程式開發”這兩個關鍵詞,就讓我對它的實際應用價值充滿瞭遐想。在人工智能和物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計算能力的瓶頸往往不是峰值性能,而是如何在有限的功耗預算下持續穩定地運行復雜算法。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組織章節,來闡述這種平衡藝術的。理想情況下,我希望能看到一係列清晰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通過精妙的編程技巧,充分利用ARM64架構中那些專為能效優化設計的特性。例如,對於編譯器如何更好地調度任務,如何利用硬件流水綫的高效性,以及在特定負載下如何權衡寄存器使用和內存訪問的能耗。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功耗建模和性能分析工具使用的實用技巧,那就更棒瞭,那將使這本書成為案頭必備的工具書,而非僅僅是理論參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