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奎斯:最後的訪談

馬奎斯:最後的訪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賈西亞.馬奎斯
圖書標籤:
  • 加西亞·馬爾剋斯
  • 魔幻現實主義
  • 哥倫比亞文學
  • 訪談錄
  • 文學
  • 作傢
  • 諾貝爾文學奬
  • 拉丁美洲文學
  • 迴憶錄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從剛齣道的第一次到生前最後一次,
  絕無僅有的馬奎斯訪談集。
 
  諾貝爾獎文學獎得主,被《紐約時報》譽為「文學魔法的魔術師」的馬奎斯,他以《百年孤寂》為讀者所熟知,影響力跨越數個世代至今,無疑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小說傢。本書除瞭馬奎斯生前的最後一次訪談,還收錄瞭小說傢的初次訪談。此外還收錄瞭馬奎斯與好友孟多薩(Plinio Apuleyo Mendoza)的對談,其中包含瞭作傢對女人、真愛與迷信的見解。
  
  對於馬奎斯的終生粉絲和初次接觸大師作品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必不可少的書。
 
  「我很期待某位《觀察傢報》的報童會看我的小說,這樣我就可以詢問他的心得,我也很想知道司機、擦鞋匠還有彩券小販是怎麼想的……我相信一般百姓都會喜歡這部小說……這部小說會受大傢歡迎,如此一來也就證明當代小說可以與社會大眾心靈相通。」——馬奎斯談第一本小說《枯枝敗葉》
迷霧中的光影:一部關於20世紀末拉丁美洲知識分子的口述史 作者:埃琳娜·裏維拉 譯者:張明 齣版社:星火文化 齣版日期:2024年10月 --- 內容簡介 《迷霧中的光影》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學術專著,而是一部深入拉丁美洲文學、政治與社會思想核心地帶的口述史記錄。本書匯集瞭七位在20世紀最後三十年間,對區域文化版圖産生深遠影響的知識分子——小說傢、哲學傢、社會活動傢和獨立記者——的珍貴訪談錄。作者埃琳娜·裏維拉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近乎隱形的記錄方式,捕捉瞭那個時代特有的焦慮、激情與幻滅。 本書的結構圍繞著三個核心主題展開:“魔幻的黃昏”、“斷裂的記憶”與“遙遠的未來”。這些主題不僅勾勒瞭冷戰後期拉丁美洲知識階層在意識形態十字路口上的掙紮,也揭示瞭他們在全球化浪潮衝擊下,如何試圖重塑本土敘事與身份認同。 第一部分:魔幻的黃昏——“奇跡”的終結與文學的睏境 在“魔幻現實主義”達到巔峰後的十年間,拉丁美洲的知識分子們發現,他們曾經引以為傲的敘事工具似乎正在失靈。本書的開篇部分,聚焦於幾位重要作傢的心路曆程。 訪談對象之一,小說傢拉斐爾·索拉諾,曾是“爆炸一代”中被寄予厚望的新星。索拉諾在訪談中坦言,當現實本身的荒謬程度超越瞭任何虛構的想象時,文學如何還能保持其“魔幻”的效力?他詳細描述瞭在麵對八十年代末期政治暗殺、經濟崩潰以及毒品貿易的殘酷現實時,他如何放棄宏大敘事,轉而專注於對日常生活細節的近乎病態的描摹。索拉諾認為,那個時代留給作傢的,不是魔法,而是“被磨損的鏡子”。 另一位重量級人物,曆史學傢和評論傢薇薇安娜·洛佩斯,則探討瞭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分化。她迴憶道,曾經統一在左翼旗幟下的知識界,在蘇聯解體和區域民主化進程中,陷入瞭深刻的理論危機。洛佩斯指齣,許多人發現自己既無法完全擁抱新自由主義的經濟邏輯,又對舊有的革命話語感到厭倦,這種“中間狀態”催生瞭一種深刻的、公共領域的沉默。她將此階段稱為“意識形態的消化不良期”。 本部分還深入探討瞭文學機構如何應對這種轉變。齣版商、文學奬評委和大學教授們,如何在“全球化圖書市場”的壓力下,重新評估何為“重要”的拉美聲音。 第二部分:斷裂的記憶——曆史的重負與代際衝突 本書的第二部分轉嚮瞭政治記憶和集體創傷的代際傳遞問題。這部分訪談的焦點是那些親身經曆瞭軍事獨裁和鎮壓,但如今必須嚮更年輕一代解釋“為什麼會發生這一切”的學者和活動傢。 哲學傢馬裏奧·德·阿爾梅達,是本書中極具爭議性的人物。他曾是著名的政治理論傢,在流亡期間發錶瞭關於“非對稱權力”的經典著作。在這次訪談中,阿爾梅達首次公開探討瞭他對“真相委員會”模式的局限性的看法。他認為,正式的和解程序往往犧牲瞭記憶的復雜性和個體的痛苦,將曆史簡化為易於消化的“官方故事”。他用充滿哲思的語言描述瞭記憶如何成為一種“活著的傷口,拒絕被縫閤”。 社會活動傢伊莎貝爾·莫拉萊斯,則提供瞭完全不同的視角。她代錶瞭那些從未被主流學術界充分關注的草根行動主義者。莫拉萊斯迴憶瞭九十年代初,在城市邊緣地帶,女性和原住民群體如何繞開傳統知識分子精英,自行組織抵抗運動和文化重建工作。她的敘述充滿瞭行動的力量,強調瞭“身體即文本”的理念,批評瞭學院派對實際政治鬥爭的過度理論化。 這一部分還收錄瞭一段關於“流亡與迴歸”的討論。許多學者和藝術傢在迴歸祖國後麵臨的適應問題——他們既無法完全融入社會,又被排除在當年的“流亡圈”之外,成為瞭一種“內部的異鄉人”。 第三部分:遙遠的未來——全球化、電子媒介與新的聲音 進入九十年代末期,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和全球資本的加速流動,拉丁美洲的知識生態發生瞭劇變。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探討瞭知識分子如何適應一個“去中心化”的世界。 跨學科研究者鬍安·加西亞,主要研究媒體和技術對社會結構的影響。他描述瞭互聯網如何打破瞭傳統齣版業的壟斷,使得那些被主流文學界忽視的民間聲音得以浮現。加西亞認為,新一代的寫作不再執著於“宏大的拉美經驗”,而是轉嚮瞭更具流動性、更碎片化的數字敘事,這既是解放,也帶來瞭新的“信息噪音”的挑戰。 文學翻譯傢和文化策展人薩拉·諾沃亞,重點討論瞭“翻譯性”問題。她指齣,在全球市場中,拉丁美洲的聲音常常被簡化為迎閤西方讀者的刻闆印象。諾沃亞詳細分析瞭她如何努力在翻譯過程中保留文化語境的深度,同時又避免落入“異域情調”的陷阱。她對那些將拉美文學簡化為“異域情趣”的海外評論傢錶達瞭深深的不滿。 最終的總結性訪談,邀請瞭七位受訪者集體參與的一次非正式對話。在這場對話中,他們共同迴顧瞭他們所處的時代——一個充滿理想主義的崩塌、殘酷的現實,以及在廢墟中尋找新意義的時代。他們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留下瞭對未來一代的深刻質詢:在一個記憶日益被遺忘、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分子的責任究竟是什麼? 《迷霧中的光影》是一部充滿張力的作品,它不是對某位特定巨匠的緻敬,而是對一個時代知識群體集體心靈肖像的細膩勾勒。通過這些真誠、坦率甚至略顯尖銳的口述,讀者得以一窺20世紀末拉丁美洲知識分子在曆史的轉摺點上,所經曆的深刻的內部掙紮與不懈的文化探索。本書為研究當代拉丁美洲思想史、文學史以及政治文化變遷的讀者,提供瞭不可或缺的、鮮活的史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
 
  1927年生於哥倫比亞小鎮阿拉卡塔卡;2014年於墨西哥墨西哥城離世。記者齣身,作品涵蓋長篇與短篇小說。他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最受世人喜愛的作傢之一,全世界有數韆萬人讀過他的小說《百年孤寂》,也樹立瞭「魔幻寫實」的典範。其餘著作包括小說《枯枝敗葉》、《預知死亡紀事》、《迷宮中的將軍》、《沒人寫信給上校》、《異鄉客》、《愛在瘟疫漫延時》、《苦妓迴憶錄》等,以及迴憶錄《活著是為瞭說故事》。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編者簡介
 
英文編輯/大衛.史崔佛(David Streitfeld)
 
  《紐約時報》記者。他所屬的新聞團隊榮獲2013年普立茲獎的釋義性報導(Explanatory Report)獎項,主題是蘋果電腦如何改造瞭經濟型態;2012年他因假書評工廠的報導,榮獲美國商業編輯與作傢協會「最佳商業報導獎」(Best in Business)。現在他與傢人還有瀕臨崩塌的書堆一起住在舊金山。
 
譯者簡介
 
林熙強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2010),現任中原大學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係兼任助理教授;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2011–2020)。早年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英國語文學係及語文教學中心,講授英美文學及語文課程十年(2005–2015);近年特別專注於十六世紀末耶穌會士東邁來華之後,譯介的西方古典迄文藝復興時期各類宗教文學文獻。著有《修辭.符號.宗教格言──耶穌會士高一誌〈譬學〉研究》(中原大學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2015),榮獲科技部104年度博士後研究人員學術著作獎,另撰有學術論文十餘篇;曾任五捲《晚明天主教翻譯文學箋注》主編之一(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4–2021)、九捲《古新聖經殘稿》副主編(中華書局,2014)、二捲《清代基督宗教小說選注》副主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8)等;譯有《吠》(寶瓶文化,2016)、《大汗之國》(臺灣商務印書館,2018)等書。
 

圖書目錄

序 大衛・史崔佛(David Streitfeld)
 
不停寫小說的小說傢
《哥倫比亞人報.文學副刊》(El Colombiano Literario)副刊主筆雷斯特雷波(Alonso Ángel Restrepo),一九五五年採訪於麥德林
芭露(Theo Ellin Ballew)英譯
 
馬康多的想像力量
阿根廷月刊《危機》(Revista Crisis)歐洲通訊特派員貝梅霍(Ernesto González Bermejo),一九七五年採訪於斯德哥爾摩
羅賓絲(Ellie Robins)英譯
 
女人/迷信、癖好、品味/作品
摘錄自馬奎斯與好友孟多薩(Plinio Apuleyo Mendoza)的對談集《番石榴飄香》(El Olor de la Guayaba, 1982 [The Fragrance of Guava, 1983]),一九八三年巴塞隆納
萊特(Ann Wright)英譯
 
情書專用郵票
《華盛頓郵報》記者史崔佛(David Streitfeld)專訪
集結一九九三年墨西哥市、一九九七年華盛頓兩次訪談
 
「我已擱筆」──最後的訪談
西班牙《先鋒報》(La Vanguardia)記者阿延(Xavi Ayén)二〇〇六年採訪於墨西哥城
芭露(Theo Ellin Ballew)英譯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9689854
  • 叢書係列:古典復筆新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5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大衛.史崔佛(David Streitfeld)
 
  大傢都說這好比獲準覲謁教宗。意思就是,用不著摺騰自己大費周章。如果馬奎斯有什麼話想說,他大可自己齣版就好,自會得到舉世矚目,又何必經由你來透露他的心跡?
 
  那時我是《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的文學特派員,初生之犢年輕氣盛,除瞭佳作名篇之外什麼都看不上眼。我景仰馬奎斯,無論是對於他不可企及的成就,還是對於那些文學作品本身。文評傢曾經如此看待《百年孤寂》(Cien años de soledad, 1967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1970])這部作品:就像是擊穿窗戶的一塊磚。真實的庶民生活,眾聲喧嘩,五光十色,七情六慾,悉數因此隨磚透窗而入。這部作品呈現的魔幻景況——比方流經城鎮穿入屋內的一道血跡,小心翼翼避免沾染地毯,又或者從天而降的繽紛落英——是那麼直截瞭當,教人信以為真。突然之間,所有在拉丁美洲寫下的故事,似乎都帶有這本書的影子。《百年孤寂》是世上最負盛名的小說,設若撇開魯西迪(Sir Ahmed Salman Rushdie)的《魔鬼詩篇》(The Satanic Verses)所引發於文學場域之外的風波不談,這可能也是最後一部給世界帶來顯著影響的小說。
 
  傳真瞭好幾封信,懇求瞭好幾迴,拜託瞭好幾傢齣版商,最後纔如願以償得到這樣的迴訊:請在這個日期下午的這個時間前來,大師會在墨西哥城的傢中接受採訪。那是一九九三年歲杪,馬奎斯從革命鼓吹者逐漸轉型為長老級的政治人物。其時他新近的作品《愛在瘟疫蔓延時》(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ólera, 1985 [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 1988])和《迷宮中的將軍》(El general en su laberinto, 1989 [The General in His Labyrinth, 1990]),也繼《百年孤寂》之後更持續擴展他在文壇的聲望。儘管剛就職的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據傳是他的忠實讀者,馬奎斯還是從未在美國公開露麵。他的謝客離群,又為自己更添幾分傳奇色彩。
 
  我的西班牙文口語實在糟糕,雖然謠傳馬奎斯的英文十分流利,不過這位大師卻矯黠地拒絕使用英文對答。因此我帶上傑齣的口譯隨行造訪,還帶上全新美國文庫(Library of America)版的梅爾維爾精選做為贄禮。馬奎斯還堅持要我在那些精選作品上題辭,我甚至懷疑他是不是以為那些作品是齣自我的手筆。
 
  他的辦公室是宅邸後的一幢獨立小屋,愜適卻不鋪張,是個寫作讀書乃至避世絕俗的好地方。室內的其中一麵牆盡是藏書,涵蓋至少四種語言。小說類的藏書有卡洛爾與葛林這樣的大師名作,卻也可見當代作傢如沃夫的作品,書牆上還有一本以天使為主題的辭典、幾本破舊的醫學教科書、一份巴黎地鐵路線圖、一些籍籍無名的政界人士傳記,再來就是一些書房該有的必需品。室內的另一麵牆則是音樂光碟收藏,還有一套頂級的音響。
 
  一襲白衣的馬奎斯,看來在飲食上頗為豐足,體型活脫是麵團寶寶的翻版。我還在第一個問題上琢磨,想要兼顧明確的主張和應當的禮數,他卻搶在我之前開瞭口:「富恩特斯大力慫恿我跟你聊聊。」
 
  毋庸置疑,就算三十五個年頭過去,富恩特斯還是拉丁美洲文學圈的經紀人。他就是喜歡幫朋友仲介各種露麵的機會,幾乎囊括文學圈和外交圈的各路人馬。
 
  我再次準備提問,不過馬奎斯又搶在我之前開瞭口:「我已經不接受專訪瞭,不過卡斯塔聶達說這次我非得破例。」卡斯塔聶達是《手無寸鐵的烏托邦:冷戰之後的拉美左派》(Utopia Unarmed: The Latin American Left after the Cold War)的作者,也是頗具影響力的政治理論傢,儘管我與他素未謀麵,但看來我的聲名確實遠播。我點瞭點頭,第三次開始提問。
 
  「墨西哥駐華府大使是你的忠實讀者,」馬奎斯告訴我。他的語氣就像在平鋪直敘一件平淡無奇的事,好比今早太陽升起瞭。
 
  我早已習於作傢們的恭維,習於被他們稱為筆界的莫劄特。麵對專訪他們的人脫口而齣這樣口不應心的溢美之辭,對他們來說就像傢常便飯,絲毫不感忸怩,隻希望如此能確保一篇好的評介。網際網路使作傢得以擺脫中間人的掌握,把鎂光燈的焦點對準自己身上,不過在這之前,作傢的聲譽仍然把持在媒體手中。
 
  不過這次的恭維可是大師等級。不知不覺中,一段猶如電影的畫麵竟突然在我心頭上演:清晨六點,大使先生就守在使館大門,翹首企盼《華盛頓郵報》送達。他迫不及待從報童手中攫過報紙,急忙翻閱各版在諸欄之間搜尋著我的署名,詎料卻付諸闕如。於是他把報紙隨手一丟,悶悶不樂又躺迴床上。
 
  馬奎斯的言下之意已然一清二楚:「能來這裡訪問我是你的運氣,當然你對我如此推崇也算是我的運氣。」求全的暗示都說到這份兒上,誰還能問齣苛刻的問題?
 
  約莫一兩年後,我去聽瞭一場卡斯塔聶達的演講。演講結束後,手上還抓著他的書,想跟這位我的崇拜者打聲招呼。他好心詢問我的名字,這樣他纔能為我簽在扉頁上,所以我謹慎地錶明身分。不過他的舉動無意間透露瞭他壓根就不知道我是誰。
 
  在訪談馬奎斯的過程中,我並不覺得自己著瞭道,反倒是有種被他逗樂的感覺。當他終於放手讓訪談順利進行,他就是一如我期待之中的馬奎斯,那樣啟發人心,那樣風采迷人。他最愛談論的就是他正在寫的新書。儘管他年漸遲暮,那種想再次大獲全勝的誘惑勢必十分強烈,但不像大部分作傢,他就是不想老調重彈。要是其他人寫齣《百年孤寂》,應該就是大發其財,之後便把評論人照例必有的抨擊棄諸腦後瞭。
 
  但齣版這事他可一點也不急。他對我詳述的新故事起碼還要十年工夫纔能齣版,名之以《苦妓迴憶錄》(Memoria de mis putas tristes, 2004 [Memories of my Melancholy Whore, 2005])。事情的結果也確實如此,這個簡潔的故事就是他齣版的最後一部小說。不過我們共同的一位友人後來告訴我,新韆禧年的頭幾年裡,馬奎斯一直以自己的電腦為消遣,結果他在電腦裡竟發現一部自己以前寫好卻早已遺忘的長篇小說。我想總有一天,這部小說也會齣版。
 
  專訪記者最希望從受訪主角那裡得到的,其實不是他們說的話,而是他們做的事。馬奎斯自己最喜歡的專訪故事,發生在多年前一位西班牙女記者身上。當時馬奎斯邀請這位記者,加入他偕妻梅賽蒂絲在巴塞隆納的行程,伴隨他們一起購物、午餐,還有處理一些日常瑣務。一天的行程結束之後,這位記者再次提齣專訪的請求,卻從未意識到馬奎斯早已給過她大好機會。於是馬奎斯告訴她還是另謀齣路吧──無疑是用和藹溫柔的語氣──因為她真的不是吃記者這行飯的料。
 
  如果馬奎斯以前真的給過記者這樣的機會,這種好日子現在恐怕不復存在瞭──我們的整場訪談都沒有離開過沙發。不過直到訪談結束,他都是幽默風趣爽朗健談,好像我是他多年未見的好友那樣。接著我提醒他,明天下午我還會再來一趟繼續訪談。他聞言臉色一沉,似乎心有所思:這些美國佬到底要對我感興趣到什麼時候?
 
  為瞭舒緩這樣的打擊,隔天我便帶著女友麗莎同行,因為就算在拉裔族群中,馬奎斯偏好女性為伴也是傢喻戶曉的事。昨天的口譯員今天有事不剋前來,所以我跟麗莎在飯店外頭等候今天要幫我們口譯的人,是一位備受推崇的美國記者。等瞭又等,一個小時後這傢夥──姑且叫他老外(Gringo)吧──終於現身瞭,一副神氣活現的調調。「路上塞爆瞭,」老外辯解,「這裡每個人都在遲到,沒人會在意的,別擔心啦」。
 
  到馬奎斯傢的路就像永無盡頭。揪心的忐忑摺磨著我,似乎一場災難就要成真。好不容易終於到瞭,有人引路帶我們入內。大師怒火中燒是可想而知的,或許是因為見到麗莎,我們纔沒被轟齣門去。他嚴詞提醒我們,他很快就要齣門赴另一個約。後來我纔曉得,守時是他十分重視的品德。
 
  我們又再一次坐迴沙發。我以一個簡單的問題暖場:昨晚他看的電影好看嗎?沒想到老外在轉譯的時候躊躇再三。馬奎斯迴答「還不錯」,老外居然也聽不懂他在說什麼。在愈發驚恐的情緒中,我纔瞭解除瞭知名美國報社的顯赫職銜之外,老外根本就不懂幾個西班牙文單字。馬奎斯跟我一樣感到沮喪。看來馬奎斯私底下其實懂得英文的傳聞,真的隻是傳聞而已。
 
  我還是堅持下去,用「主詞+動詞+受詞」這種結構最簡的句子持續訪問。但是在第二天,並沒有齣現神奇的力量,我看到的隻是一位疲纍又暴躁的老人傢。所以我及時喊停,這他倒挺感快慰;不過我多問瞭幾個與卡斯楚(Fidel Castro)有關的問題,這他就不大痛快瞭。他最討厭有人問他關於卡斯楚的事,這也是美國書迷對他扣分的主因。他唯一圓熟老練的片刻,就是撩弄麗莎的時候。
 
  接下來幾年,馬奎斯不太接受採訪,至少不太接受英文類齣版品的採訪。我總認為那該歸咎於我。
 
  不過後來,我們卻又再次相談。
 
  馬奎斯剛開始以寫作為業的時候,住在巴蘭基亞的一戶妓院樓上;在那段挨餓的歲月裡,阿爾瓦羅.塞佩達是他相濡以沫的朋友。塞佩達的女兒帕特莉西亞(Patricia Cepeda)剛好又是我的朋友。塞佩達英年早逝,不過馬奎斯在《百年孤寂》裡以他為原型創造瞭一個角色,他因此得以永生於書中,帕特莉西亞也把這份手稿珍藏在保險箱裡。
 
  一九九七年我再次麵晤馬奎斯,其時帕特莉西亞就是我們的口譯。這次會麵的場所就公開多瞭,是華盛頓特區一傢知名的書店咖啡館剋拉瑪(Kramerbooks & Afterwords)。那天我們約晚晨見麵,華盛頓一如既往,白天沒什麼人會在街上無所事事地閒晃,所以咖啡館裡沒什麼人。來喝咖啡的幾隻懶惰蟲眼裡隻有他們的卡布其諾,從沒擡頭看過。他們可虧大瞭。
 
  或許因為帕特莉西亞的在場讓人安心,這次我見到瞭第三種馬奎斯:沒有裝模作樣,沒有找我麻煩,隻有一派輕鬆自在。他其實很喜歡搞笑:我帶瞭幾本他的書,全都是罕見的珍本,他就說以我一個記者的薪水不可能負擔得起這些版本,所以我的黑錢花完之後下一步怎麼辦?我是不是以為他身為這些書的作者,會齣麵保釋我?他還說明明是我對死亡的主題特別感興趣,但在第一次的專訪文稿裡,我卻使瞭個記者慣用的老技倆,寫成好像他纔是對死亡主題感興趣的人。看來我的心思早已被他洞悉。
 
  這之後我又見過馬奎斯幾次,不過都是些非正式的場閤。我最後一次遇見他,是在比佛利山莊的羅迪歐大道(Rodeo Drive),那個下午梅賽蒂斯正在一傢時尚名店隨便看看,馬奎斯就陪著在附近溜躂。他開玩笑說,其實他應該迴傢寫點東西,纔能賺夠錢給梅賽蒂斯付賬。上次老外的事件我還是耿耿於懷覺得過意不去,於是我再次嚮他錶達歉意。(過沒幾年老外居然榮獲普立茲獎,不過作品內容跟墨西哥無關就是瞭。)
 
  桑榆之年的馬奎斯,已絲毫不再強求自己非要說些什麼或寫些什麼瞭。在他最後的幾次公開露麵中,某迴有位廣播電臺記者毫無分寸就把麥剋風硬推到他麵前。「如果我接受你的採訪,那我就得接受所有人的採訪瞭」,馬奎斯耐心跟記者解釋。電臺記者的採訪通常都被馬奎斯拒絕,那位記者也同樣吃瞭閉門羹,不過馬奎斯也會稍加安撫,說句「孩子,我愛你」。
 
  馬奎斯於二〇一四年與世長辭,人們委婉地以「健康日益惡化」,描述他生前最後幾年的身體狀況。為瞭敬悼大師,我展讀瞭一篇他早期的短篇小說〈最美的波臣〉(“El ahogado más hermoso del mundo”, 1968 [“The Handsomest Drowned Man in the World”])。那是一篇絕妙的寓言,有關藝術如何提升最平凡無奇的生命,我認為是他的最佳作品之一。在訪談中我曾經把這個感想告訴他,我想那也是他唯一大感詫異的一次。他告訴我,「但那不過是個寫給孩子看的故事」。
 
  新墨西哥市那次訪問的第二天傍晚,他把我們送到附近一間餐廳。他告訴我們,那裡的食物不怎麼樣,不過這頓飯你們會吃得很開心。餐廳深邃幽黑一如洞穴,光線則來自牆上的火炬和桌上的蠟燭。侍者忙而不亂,七手八腳之中自有和諧的默契,而銀質餐具多到我不曉得該怎麼派上用場。侍者在我們桌邊炙烤柳橙,在火焰上快速轉動著,用來調配柳橙咖啡。我計畫中的專訪已經大功告成,我的感覺有點輕飄飄的,輕到差不多足以懸浮在半空中。那感覺就好像身處馬奎斯的故事之中,由大師親自把我帶進那裡──雖然餐廳的食物真的如他所說,還真不怎麼樣。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文學思潮的角度來看,不同世代的讀者對同一位作傢的解讀本來就會有巨大的落差。我們這一代讀者,成長背景與這位大師所處的年代自然是天差地遠。因此,我非常關注訪談中是否能成功地建立起「時代的橋樑」。作者如何提問,纔能讓受訪者理解當代讀者的睏惑與提問角度?同時,受訪者又是如何將他那個時代的社會脈絡、文化氛圍,精準地傳遞給我們這些後來的繼承者?如果這本書隻是單方麵的「舊聞重提」,那就失去瞭與當下讀者的對話意義。我期望它能成為一個跨越時空的文化交流平颱,讓我們不僅僅是「知道」這位大師寫瞭什麼,更能「理解」他為什麼必須那樣寫,以及他的作品在今日的颱灣社會,究竟還能激盪齣怎樣的迴響與共鳴。這纔是閱讀一本深度訪談錄,最讓人著迷的地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老實說,一開始有點讓我猶豫。那種選色和字體排版,乍看之下,有種懷舊的文藝氣息,但又帶著點「大師謝幕」的沉重感,讓我這個習慣在誠品角落挖寶的讀者,忍不住多看瞭幾眼。我對文學巨匠的傳記或訪談錄一直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期待能窺見那些傳奇人物私下麵貌的真實,又怕過度美化或矯飾的文字,最終隻留下空洞的讚美。拿到書的那一刻,我小心翼翼地翻閱,紙張的觸感還不錯,印刷品質也算精良,這至少給瞭閱讀體驗一個好的開始。我特別留意瞭排版,內文的留白適中,讓閱讀起來不至於過於壓迫,對於一本厚度不薄的書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細節。整體來說,光是從「物質層麵」來看,這本書的製作水準,足以讓我在書架上給它一個顯眼的位置,等待著真正進入內容時,它能帶來的不隻是紙墨的芬芳。

评分

近年來,颱灣齣版界對「經典重譯」和「大師解密」這類主題的熱度不減,但真正能打動我的作品,往往在於它如何處理「時間」這個維度。對於一位已經功成名就的作傢來說,他迴顧自己一生創作的視角,必然是帶著濾鏡的。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引導他,讓他能誠實地麵對那些年輕時的狂妄、中年時的迷惘,以及晚年時對逝去歲月的喟嘆?如果訪談者隻是不斷地恭維,讓受訪者活在自己打造的光環裡,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打瞭摺扣。我更希望看到那種「針鋒相對」的時刻——不是惡意的挑戰,而是智慧的碰撞。一種真誠的提問,引導齣受訪者打破自我設限的迴答,那纔是真正精彩的火花。期待這本書能捕捉到那種「最後一刻」的清醒與坦白,那種經過生命淬鍊後的,最接近真實的聲音。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麵上的「大師迴顧」係列,常常流於錶麵,像是把維基百科的資料重新包裝一下,然後配上幾張老照片就拿來賣。我對這種速食文化的文學產品實在是提不起勁。我更欣賞那種經過長時間沉澱、有著深刻觀察與田野調查的書寫。一本真正好的傳記或訪談,應該要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揭開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而不是隻停留在他們得瞭哪些獎、寫瞭哪些名作這種「光榮事蹟」的陳述。我會期待這本作品能更深入地觸及到創作背後的掙紮、那些不為人知的幽微情緒,甚至是他們對時代變遷的無力感或批判性視角。如果能看到一些前所未見的書信片段、或者是一些未曾公開的私人筆記,那絕對是會讓我立刻肅然起敬,因為那代錶著作者下瞭真功夫,願意深入挖掘那層「神話」底下的凡人麵貌。

评分

我總覺得,每一位重量級的創作者,其人生軌跡都像是一條麯摺的河流,其中必然有激流險灘,也有平靜寬闊的湖麵。颱灣的讀者對於某些外國文學巨匠,常有一種「遙遠的敬畏感」,彷彿他們是活在象牙塔裡的聖人。因此,我最希望從這樣的訪談中得到的,是一種「接瞭地氣」的感覺。不是要看到多麼戲劇性的八卦,而是希望能理解,那些劃時代的作品是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瑣碎、掙紮、愛恨情仇中誕生的。例如,某個著名的文學意象,是否源於他某次在市場上的不愉快經驗?某個深刻的哲思,是否來自於某個深夜獨自麵對死亡的恐懼?這種從具體生活細節去反推抽象藝術成就的過程,纔是我認為有價值的閱讀體驗。否則,隻是單純的語錄彙編,對我來說吸引力實在有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