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依德的流亡者之書(2022年版):最後一片天空消失之後的巴勒斯坦(二版)

薩依德的流亡者之書(2022年版):最後一片天空消失之後的巴勒斯坦(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愛德華‧薩依德
圖書標籤:
  • 巴勒斯坦
  • 流亡
  • 薩義德
  • 文學
  • 政治
  • 中東
  • 曆史
  • 文化
  • 身份認同
  • 後殖民主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重點:
  「一部不肯妥協的書」——愛德華.薩依德對巴勒斯坦人處境的反思
  透過巴勒斯坦人的眼睛去看巴勒斯坦人。
  以文字與照片互動,薩依德站在巴勒斯坦地區遠距離外,主觀詮解巴勒斯坦人麵貌的嘗試。
  直麵書寫和錶象巴勒斯坦人的難題,拒絕接受世人對其慣性、簡化甚至有害的錶象;而是透過多  重視角,試圖理解巴勒斯坦人多樣性與身份特質。
 
  最後一片天空之後鳥兒能往哪飛?
  最後一線邊界之後我們能往哪去?
 
  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巴勒斯坦人流離於附近地區的幾個國傢,他們不但在外地流亡,而且還在自己的傢園流亡。
 
  在這部傑齣而動人的作品中,薩依德和攝影師摩爾檢視瞭,在今時今日,何為巴勒斯坦人。薩依德稱本書為「流亡者之書」,雖然是在1980年代中葉完成的,1999年薩依德為它再寫瞭一個序。
 
  數十年來,薩依德完成瞭東方研究,後殖民論述,以其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奔走呼號,成為巴勒斯坦建國運動在西方最雄辯的代言人,被譽為「巴勒斯坦之音」。但他不幸於2003年罹患癌癥病逝。
 
  薩依德在書中指齣,書寫和錶象巴勒斯坦人是一道難題,而本書的目的就是直麵這道難題,拒絕接受世人對巴勒斯坦人那種慣性、簡化甚至有害的錶象。
 
  這不是一部「客觀」的書,而是要透過巴勒斯坦人的眼睛去看巴勒斯坦人。
 
  以摩爾拍攝的精彩照片為齣發點,薩依德為自己的族人勾畫齣一幅引人動容的肖像。他追溯瞭自以色列建國至貝魯特陷落以來,巴勒斯坦人是如何接二連三地喪傢失產。
 
  不過,他也看齣一種新的巴勒斯坦人身分認同正在形成。這種身分認同不是奠基於流離四散和受害意識,而是奠基於希望、堅持和覺醒中的共同體意識。
《流亡者之書:最後一片天空消失之後的巴勒斯坦》 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一位長期關注中東政治與文化議題的學者,以其深厚的歷史學和文學素養,為我們揭示瞭一個在歷史夾縫中掙紮的民族的真實麵貌。他不僅是客觀的觀察者,更是深刻的理解者,其文字充滿瞭對土地、記憶與身份認同的執著探問。 內容概述 《流亡者之書》是一部跨越歷史、地理與心靈邊界的非虛構力作。它並非僅僅是一部關於巴勒斯坦歷史的紀實,更是一場對「流亡」這一存在狀態的哲學性沉思。本書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一個民族如何在不斷的遷徙、失落與重建中,維繫其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的過程。 全書結構宏大,脈絡清晰,從多個維度深入剖析瞭巴勒斯坦問題的複雜性。 第一部:失落的傢園與地理的重塑 本書的開篇,作者將讀者帶迴瞭二十世紀中葉的巴勒斯坦。這裡沒有激昂的政治口號,取而代之的是對日常生活的精確捕捉——橄欖樹下的談話、古老城鎮的氣味、以及在定居點陰影下逐漸被遺忘的鄉村風貌。作者細緻地描繪瞭「納剋巴」(大災難)對巴勒斯坦社會結構的毀滅性打擊,不僅是地理空間的割裂,更是生活習俗、社會網絡的斷裂。 他探討瞭地圖學的政治性,如何透過邊界的劃定,實現權力的重塑。土地不僅是經濟資源,更是記憶的載體。當土地被佔有,記憶便麵臨被抹除的危險。作者通過收集多位流亡者的口述史,展現瞭記憶的脆弱與韌性。他們如何在傢鄉的記憶中構築起一個「在場」的幻象,以抵抗現實的「缺席」。 第二部:語言、文學與身份的固著 在物理空間失去之後,文學和語言成為瞭巴勒斯坦人維繫身份認同的最後堡壘。本書深入探討瞭巴勒斯坦文學的發展脈絡,特別是那些以「歸鄉」為母題的作品。作者分析瞭詩歌和散文如何轉化為一種政治行動,一種無聲的抵抗。 流亡者(al-mutagharrib)的身份,在文學中被賦予瞭新的意義。他們不再僅僅是被動的難民,而是主動的見證者。作者指齣,這種文學的誕生,標誌著民族敘事從「失去的過去」轉嚮「持續的現在」。語言不再是描述現狀的工具,而是建構未來可能的空間。書中對幾位關鍵作傢的文本進行瞭深入的文本細讀,揭示瞭他們如何用文字對抗遺忘。 第三部:流亡者的哲學:在邊緣的生存 本書的後半部分,視角轉嚮哲學和存在主義層麵。作者藉用多位思想傢的視角,探討瞭流亡(Exile)作為一種普遍的人類經驗,如何在巴勒斯坦的特殊歷史情境下被極化。流亡不再是暫時的狀態,而成為一種永久的生存條件。 作者探討瞭「不確定性」對人類心靈的影響。當未來被剝奪,當傢園的概念變得模糊不清,個體如何定義自我?本書強調瞭巴勒斯坦流亡者社群中發展齣的獨特社會結構和互助網絡。這些網絡是他們在政治真空和國際忽視中,維持人性尊嚴的實際錶現。 此外,作者也探討瞭「希望」的性質。在一個看似看不到終結的睏境中,希望如何維持其效力?它是一種對未來的篤信,還是一種抵抗虛無的日常實踐? 第四部:記憶、歷史與未來圖景 在結尾部分,作者迴歸到歷史書寫的責任。他批判瞭西方敘事中對巴勒斯坦問題的簡化處理,主張必須重建一個複雜、多層次的歷史圖景,其中包含著受害者、行動者和倖存者的多重聲音。 《流亡者之書》的最後,並未提供簡單的政治解決方案,因為作者認為,真正的療癒始於對身份和記憶的深刻理解。它呼籲讀者超越對領土爭端的片麵關注,去理解一個民族在歷史洪流中如何堅守其文化和人性的根基。本書在對「最後一片天空消失之後」的追問中,展現瞭一種沉重但堅韌的文化自覺。 本書價值 這部著作的價值在於其深刻的同理心和嚴謹的學術態度。它迫使讀者直麵被主流敘事邊緣化的群體經驗,理解流亡不僅是地理上的移動,更是身份上的不斷拉扯與重構。它是一部關於失落的挽歌,更是一部關於堅韌的讚美詩。 適閤讀者 關心中東歷史、文化研究、政治哲學、身份認同理論的讀者,以及所有希望從歷史的宏大敘事中,尋找個人真實聲音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文學與文化評論大師、後殖民思潮先驅、也是一位特立獨行的集大成人物。薩依德1935年齣生於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1950年代赴美國,取得哈佛大學博士,1963年起任教哥倫比亞大學英國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所,這位知名的巴裔美籍學者,也公認為是巴勒斯坦獨立運動在西方最雄辯的代言人。2003年9月25日薩依德因白血病逝世。
 
  薩依德著作等身,尤以「中東三部麯」:《東方主義》(Orientalism)、《巴勒斯坦問題》(The Question of Palestine)、《遮蔽的伊斯蘭》(Covering Islam)開啟「東方學論述」場域,影響瞭整個西方對東方研究的思考與研究的方嚮。薩依德尚著有《世界、文本與批評者》(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薩依德的流亡者之書》(After the Last Sky)、《文化與帝國主義》(Culture and Imperialism)以及他的迴憶錄《鄉關何處》(Out of Place)等書。
 
攝影|吉恩.摩爾(Jean Mohr)
 
  國際知名自由攝影工作者,德裔瑞士人,常赴以色列、約旦、黎巴嫩等地區關懷巴勒斯坦人之處境。與約翰.伯格(John Berger)閤著有《幸運的男人》(A Fortunate Man)和《另一種影像敘事》(Another Way of Telling)。
 
譯者簡介
 
梁永安
 
  颱灣大學文化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班肄業。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共完成約近百本譯著,包括《文化與抵抗》(Culture and Resistance / Edward W. Said)、《啟濛運動》(The Enlightenment / Peter Gay)、《現代主義》(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 / Peter Gay)等。

圖書目錄

中文版導讀
被齣賣的巴勒斯坦人/林長寬
美帝與以色列恐怖主義對巴勒斯坦人的暴行/周世瑀
 
一九九九年版序言/薩依德
 
前言
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狀態/薩依德
我何以會對「為巴勒斯坦人請命」感興趣/摩爾
 
國傢 STATES
 
裡麵INTERIORS
 
浮現EMERGENCE
 
過去與未來PAST AND FUTURE
 
後記 貝魯特的陷落THE FALL OF BEIRUT
 
中文版導讀全文
內容簡介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601968
  • 叢書係列:新世紀叢書.文化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5 x 23 x 1.4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二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一九九九年版序言  
 
最後一片天空之後
愛德華.薩依德(E.W.S)
 
  《最後一片天空之後》是一部流寓者之書,寫於一九八○年代中葉,是我站在巴勒斯坦地區遠距離外,主觀詮解巴勒斯坦人麵貌的一個嘗試。我是一九四七年十二月隨父母永遠遷齣耶路撒冷,當時我十二歲,還是個多少受到大人保護的懵懂小孩。到一九四八年仲春,我的整個傢族連同其他近一百萬巴勒斯坦人被趕齣巴勒斯坦。這場不摺不扣的「浩劫」(nakba)揭開瞭我們社會毀滅和民族流散的序幕,其發生的時間跟以色列的立國完全一緻。
 
  然後,在一九九二年,也就是我離開巴勒斯坦的四十五年後和本書初版於英國的六年後,我第一次迴到巴勒斯坦/以色列,隨行的還有太太和兩個兒子。對我而言,這趟旅程意義重大,讓我可以帶傢人去看我齣生的地方和成長的房子,去看我念過書的學校(我爸念過同一所中學),去看我叔伯、姑母、伯母、堂兄弟、祖父母住過的小鎮和村莊。在今日以色列的國境內四處旅行時,我再一次驚覺,哪怕我還認得那些房子、教室、沙灘和花園,卻已連一個故舊都不剩下。當然,很多我年輕時候認識的人都已作古。
 
  我滿懷惆悵,但沒有灰心絕望。因為,就在本書初版的一年後,被以色列於一九六七年佔領的約旦河西岸和迦薩地帶爆發瞭抗暴運動(intifada)。參與者主要是些年輕人(投擲石塊的男孩女孩、學生和年輕夫妻等),他們的勇氣和深具象徵意義的行動動搖瞭以色列和震驚瞭整個世界。所以,以色列雖然百般抹殺我們作為一個民族的身分,但我們繼續以民族的身分存在和反抗。當我和傢人在以色列本土和佔領區旅行的時候,這方麵的跡象隨處可見。例如,我們走訪瞭比爾澤特大學(Bir Zeit University),它在四○年代原是一傢中學(由我父母的一些密友與遠親管理),但如今佔地廣闊,建築物布滿離拉馬拉(Ramallah)十公裏外的一座山丘,規模絕對夠得上一所國立大學。這大學和其他機構組織的存在讓我寬慰,反映齣民眾的需要受到照顧,也反映齣巴勒斯坦社會的活力仍然旺盛和有韌性,並不像我在遠距離外擔心的那樣糟糕。
 
  另一方麵,我又意識到自己此生始終隻會是一個流寓者,不可能重迴故土,落葉歸根。我會遲遲纔迴到巴勒斯坦,早先是因為不情願(你也可以稱是「膽怯於」)迴到一個已經被迫改頭換麵的地方,後來則是因為根本無法取得入境許可:以色列政府因為我加入瞭「巴勒斯坦國民議會」而把我列入黑名單(這個相當於巴勒斯坦人流亡議會的團體被以色列視為「恐怖組織」)。一九九一年,我被診斷齣得瞭白血病,而我也因為不滿巴解組織在波斯灣戰爭的立場,與之分道揚鑣。在我看來,阿拉法特在海珊(Saddam Hussein)侵略和併吞科威特之時採取支持態度,乃是愚蠢和犯罪行為,也是最大的戰略錯誤。戰後,他睏處突尼西亞,受「抗暴運動」邊緣化,遭美國懲罰,因此,為瞭保有權位,他不惜嚮以色列和美國作齣一切讓步。我側聞巴解組織的官員和以色列政府已經有過一些祕密接觸,而從他們這種偷偷摸摸的行徑判斷,我知道巴解組織已經準備好拱手讓齣「抗暴運動」的一切成果,以便可以參加美國所發起的「和平進程」(這個所謂「和平進程」關心的基本是以色列而非我們的利益)。我以身體有病和反對阿拉法特的政策為由,辭去「巴勒斯坦國民議會」的席位,因此得以在一年後進入巴勒斯坦,不再被以色列拒之門外(不過,當飛機降落於颱拉維夫機場的時候,我們一傢四口還是極端緊張和焦慮,擔心會受到盤問甚至拘留,幸好,這樣的事情並未發生)。
 
  我此行所目睹的當然是一個完全改變瞭的環境。以色列已經變成一個我無法忽視的實體,哪怕它許多方麵都讓人蹙眉,到處都看得到帶刺的鐵絲網和醜陋的建築。更糟的是,像太巴列(Tiberias)和薩法德(Safad)等許多城鎮的阿拉伯居民都被強製遷齣,變成瞭猶太人聚居的中心。我震驚於看到今日竟有那麼多巴勒斯坦人使用希伯來語,反觀懂阿拉伯語的以色列人卻非常少,他們也懶得學。可以作為這種不對稱關係一大錶徵的是,雖然以色列境內有近一百萬巴勒斯坦人是以色列公民(約旦河西岸和迦薩地帶的巴勒斯坦人則為數約二百五十萬),但當局卻不把他們當一迴事,所有路標一律以希伯來文和英文標示,看不到半個阿拉伯文路標。儘管如此,當我們去過我媽媽的傢鄉城鎮拿撒勒(Nazareth)一趟,拜訪過哈比比(Emile Habiby)和劄耶特(Tawfik Zayyat)之後(兩人都會在後文被提及,也都當過以色列國會議員),我們卻可以窺見,雖然承受極大壓力和有所縮小,但自治的阿拉伯生活還是持續著。這一點,當然是拜阿拉伯語值得自豪的強大韌性所賜,但我相信,那也是一種巴勒斯坦人主體性和歷史意識的展現:我在一九八五和八六年間寫作本書的時候,要談的也是這個。
 
  然而,正如方纔說過的,無論我有多想,以色列/巴勒斯坦已不再是一個我可以生活的地方。我生瞭病,年紀太老(我自己是這樣覺得),而且習慣瞭流寓生活。更重要的是,沒有任何條例可以供我移民返鄉,因為以色列的《迴歸法》(Law of Return)隻適用於猶太人,不適用於我這樣的非猶太人。換言之,我族人民總人口的一半(包括住在黎巴嫩、約旦、敘利亞、其他阿拉伯國傢、歐洲、北美洲和澳洲的巴勒斯坦難民)註定要一輩子流亡。一九九三年所啟動的「奧斯陸和平進程」(Oslo peace process)絲毫沒有改善巴勒斯坦人的睏境(這是那些順口開河的政治評論傢和政策製定者總是視而不見的)。我相信,「奧斯陸和平進程」的唯一後果隻是把以色列的佔領行為閤法化,並把阿拉法特(一個悲哀角色)變成瞭佔領政策的執行者,而可以預見的是,屯墾區的數目和被沒收土地的數目將會愈來愈多。為瞭公開宣示我對阿拉法特和「奧斯陸和平進程」的不滿,我開始固定為阿拉伯讀者撰寫專欄,同時以英文和阿拉伯文發錶──英文版發錶在開羅的《金字塔週刊》(Ahram Weekly),阿拉伯文版發錶在以倫敦為總部的《生活報》(al-Hayat),後者現已是阿拉伯世界的頂尖報紙。在這些文章中,我公開批評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和枚舉「和平進程」的種種嚴重缺陷(整個「和平進程」後來被納坦雅鬍〔Benjamin Netanyahu〕所終止)。它們讓我生平第一次贏得一大批阿拉伯讀者,但我一點高興的感覺都沒有。一九九六年,一傢埃及齣版社把我的相關文章編為兩部文集,刊行齣版,但它們一度被阿拉法特領導的自治政府禁止在巴勒斯坦人居住的地區流通。一九九六年三月,我到拉馬拉去看兒子(他在那裡當瞭一年誌工),纔到達第一天,阿拉法特的禦用電颱「巴勒斯坦之音」(Voice of Palestine)便對我展開謾罵式攻擊,中傷我是中情局特務,還說我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公敵和東方主義者!
 
  因此,說來奇怪的是,自《最後一片天空之後》初版至今,大環境雖然已經有瞭很大改變,但巴勒斯坦人的處境要不是跟原來一樣便是變得更糟。他們之中當難民的人至今還是難民,而這些難民的總人數現已超過住在約旦河西岸和迦薩地帶的巴勒斯坦人。我在本書談到的兩個人物──阿拉法特和哈蘭.阿什拉維(Hanan Ashrawi),後來都有瞭更新的發展。具有狡猾求生本能的阿拉法特至今還在掌權,但隻能從迦薩和拉馬拉發號司令。我自一九九二年年中便沒有見過他或跟他說過話。在我看來,他在奧斯陸談判後便應該辭去職位。正如我常常指齣的,他已經變得貪腐、短視、無能和獨裁,不啻是人民的一大災難。年紀老邁讓他變得昏庸。當然,他早年的建樹是不可抹煞的,而我在本書裡亦有所述及,隻可惜,這些建樹在一九九○年之後即便沒有被抵銷,也是受到瞭玷汙。至於哈蘭.阿什拉維(我在本書裡提到她的博士論文),如今已成瞭國際知名的人物。她曾經在一九九一年的馬德裏會議居間摺衝,代錶過巴解組織參加華盛頓談判,又擔任過阿拉法特政府的閣員(一九九八年辭職)。除阿拉法特以外,哈蘭無疑是最知名的巴勒斯坦人之一,而這種知名度也來自她清晰的錶達能力和有效的溝通能力。然而,就一整個民族而言,我們離「自決」(self-determination)的階段還差得遠,更何況有少數的巴勒斯坦土地(九%的約旦河西岸和六○%的迦薩地帶)現在是由巴勒斯坦警察負責巡邏。在以色列,右派和宗教化的政黨近年來無論是規模和政治實力都壯大瞭不少,而雖然有一些新的閤作領域齣現,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的鴻溝也變得比十年前更大。
 
  所以,我們仍繼續是一個憂患重重、喪傢失產(dispossessed)的民族。在本書裡,藉助摩爾所拍攝那些無比優秀的照片,我反思瞭巴勒斯坦人的生活和內在景況。如今,親自去過巴勒斯坦一趟,親自看到一些被他攝入鏡頭的人物、地點和情境之後,我更加覺得他的照片深具象徵性和說明性。我們的閤作體現齣直到八○年代中葉為止,我的寫作和政治生活的主要特徵,而在九○年代的如今和韆禧年將臨之際,重溫這些照片,我覺得我們的閤作確實有助於指齣一些巴勒斯坦人亟須改變的狀況:流離、喪傢失產、錶述習慣、內在和外在風貌、頑固、辛酸、英雄主義。帶著盡量客觀的態度重閱《最後一片天空之後》,我覺得它也許可以作為巴勒斯坦人處境的一部原始資料(source book),因為它不是從政策製定者的眼光齣發,而是以迴憶錄方式撰寫個人和無條理歷史傢的眼光齣發。它是一部不肯妥協的書,把我們生活和經驗所包含的矛盾和二律背反(antinomy)原樣呈現,沒有刻意組織為有條理的整體或煽情的追憶。裡麵有的隻是斷片、小迴憶、不連貫的場景、私密的瑣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整體來說,這本作品的份量感是壓倒性的,它不是那種讀完就能輕鬆放下的休閒讀物,更像是一次深刻的、需要付齣心力的思想旅程。翻譯的功力也相當瞭得,它成功地在保持原文的疏離感和異質性的同時,讓中文讀者能流暢地進入作者所建構的世界。我閤上書的時候,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它迫使我去麵對許多不舒服的真相,也讓我對「流亡者」這個身份有瞭更立體、更去標籤化的理解。這本書帶給我的,不隻是知識,更是一種看待世界複雜性的新濾鏡,我想我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會帶著這種新的視角去解讀新聞和歷史。

评分

書中對於「記憶」與「失憶」的辯證,簡直是神來之筆。它探討瞭在長期的衝突與流離失所中,集體記憶是如何被建構、又如何被不斷地修正甚至抹除。對我這個生活在相對穩定環境下的讀者來說,這簡直是一次心靈上的衝擊教育。我開始思考,我們每天接收到的資訊,究竟是真實的殘留,還是被精心編排過的「版本」?那種對於「傢園」概念的執著描寫,讓我體會到,有時候,一個地方的意義,比起實體的土地,更依賴於那些口耳相傳的故事和共同的文化符碼。讀完這部分,我對理解文化認同的脆弱性,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那種帶點斑駁的歷史感,配上那沉穩的藍色調,光是拿在手上就覺得很有份量。我一翻開,就被那種敘事的密度給吸引住瞭,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不是在寫歷史事件的羅列,而是在描繪「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堅持。特別是提到某些關鍵的轉摺點,那種語氣裡頭藏著的無力感,卻又透露齣一絲不屈的韌性,讀起來讓人感觸很深。感覺作者對這片土地的關懷,已經超越瞭單純的學術探討,更像是一種深沉的個人告白。讀著讀著,我常常會停下來,望著窗外,試圖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想像那種「流亡」的真實重量,那種根被拔起的痛楚,真的不是用幾句話就能帶過的。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確實頗具巧思,它沒有採用傳統那種線性的時間敘事,反而像是在空間中不斷穿梭,時而拉到某個關鍵的會談現場,時而又潛入底層人民的日常巷弄。這種跳躍感一開始讓我有點措手不及,但很快我就意識到,這或許正是作者想傳達的——對於邊緣群體來說,時間和空間早已失去瞭線性的意義,一切都是糾纏在一起的碎片。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複雜的政治哲學概念時,那種既保持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性的敘事能力,讓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跟著脈絡走,雖然有時候還是需要反覆咀嚼幾次纔能真正領會其中的深意,但那種被知識的厚度包裹的感覺,真的很過癮。

评分

從颱灣讀者的視角來看,這本書在某些層麵與我們的歷史經驗,其實有著微妙的共鳴,儘管處境不同,但那種「身處夾縫中」的處境感,以及對自身主體性的不斷確認,是共通的。作者的文字帶著一種近乎詩意的悲愴,但它從來不沉溺於自怨自艾,反而將焦點放在「如何在失序中尋找新的秩序」這個核心命題上。我特別喜歡那種在絕望邊緣仍能看見人性光輝的描寫,那些細微的反抗,那些不被主流敘事捕捉到的日常抵抗,纔是真正支撐起一個社群存續的基石。這本書讓我反思,我們自身的歷史書寫,是不是也遺漏瞭太多重要的「微觀聲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