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紙:潰逃泰緬國軍老兵口述史(修訂版)

難民紙:潰逃泰緬國軍老兵口述史(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浙平
圖書標籤:
  • 難民
  • 緬甸
  • 泰國
  • 軍人
  • 口述歷史
  • 邊境
  • 衝突
  • 流亡
  • 政治
  • 人權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身處訪問莫斯科的毛澤東緻電劉少奇,要劉伯承、鄧小平先頭部隊阻擊李彌、餘程萬嚮越、緬前進。次年二月九日李、餘部李國輝率部過境緬甸。從一九五〇年至一九五三年,雲南耿馬、鎮康、保山、永德、龍陵、騰衝、西盟、盈江等數縣地方不斷有領導人率民眾武裝及傢眷過境與李國輝部匯閤。
 
  李彌受蔣介石指令,由臺至緬將原國軍及雲南地方武裝總編為反共救國軍,駐蹕緬甸。復遭緬甸政府反對,蔣介石不得不遵守聯閤國決議於一九五三年十一月至十二月將李彌部及傢眷撤離至臺。以李文煥、段希文率領的地方武裝及傢眷為骨幹的群體不願遠離傢鄉,繼續與緬甸政府周鏇。一九六〇年與入境的共軍又戰,後轉至泰北生存。
 
  七十位老兵或傢眷的口述者講述瞭這一段他們身臨其境的遭遇。他們堅守在可望不可及傢鄉的山林中,國共兩方都不待見他們,泰國也不承認他們,為生存他們與各路人馬交火搏擊,參與到金三角這個世界最大毒品市場中撈生活,支持他們的信念就是為瞭一點點自由,不願在大陸受苦,也不願意為國民黨利用。直至一九七〇年,泰國政府決定承認他們的「軍事難民」身分,前提是為當局服務,替政府去打擊寮共。他們同意瞭,既不是中共批準的,也不是民國同意的,他們做瞭一次自己的主。仗打勝瞭,泰國皇帝賜姓,批準這些老兵可以入籍瞭。他們後代生活隨之發生變遷。
 
  但何以為傢?依然是繞不開的思緒。
 
  作為一名訪問者,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訪問何種身分的對象,實在是一種機遇,是歷史的賜予,不是你想不受約束的訪問就可以實現。訪問者同是一名親歷者,當你把感同身受的經歷試圖記錄下來,隻能私下為之,不可堂而皇之的詢問、討論。部分學者認為口述歷史不可靠,前提是學者認為的歷史不是口述者記憶中的歷史,所以他們在不願放棄口述者身分的同時,對口述材料加以剪裁、整理、考證、闡釋,成為某種符閤歷史學者口味的歷史。難道這樣就可靠瞭嗎?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根本不是口述史,除瞭保留口述者的身分外,依然是歷史學者詮釋的歷史。
 
  口述者將記憶中的歷史講齣來,自然不會和盤吐齣,他能講齣來的,一定是現場氛圍能包容的記憶,不閤時宜的,他不會講,或者講齣來後加一句,此話不能發錶。這種許可,直接來自口述者對現場的判斷。包括訪問者與口述者的共鳴,雙方採取對立的、追問的等等方式接觸,訪問者獲得的材料其價值幾乎很難下斷語,其原因在於訪問者的主觀一開始就想替代口述者。甚至可以說,這時的訪問者是口述者身分的盜用者。
 
  不用諱言,口述者的言談存在謊言、存在記憶模糊、遺漏等等。但決定採取口述記錄的方式,就等於要接受口述者言談的一切,包括謊言、歪麯、遺漏等等。不僅詳實的記憶為我們提供瞭理解歷史的線索,謊言、歪麯的口述也為我們提供瞭認清歷史人物的現場,因為我們不是在追溯個人道德的高低,目地是在觀察歷史中的人的言行,口述資料的珍貴,是因為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可遇不可求的思考歷史的現場。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戰亂與流亡的口述曆史著作的簡介,力求詳實、深入,避免提及您提供的具體書名。 《邊境迴響:流亡者的證言與記憶的重構》 一、 曆史的罅隙與失語者的聲音 本書深入探究瞭二十世紀後半葉,在東南亞動蕩地緣政治背景下,一批特定群體——曾身處軍事衝突前綫、最終淪為邊境流亡者的老兵——的命運軌跡。這並非一部宏大的戰爭史或政治分析,而是聚焦於個體經驗的微觀敘事集閤。它試圖填補主流曆史敘事中常常被忽略的一塊空白:那些在權力更迭、意識形態衝突和領土爭奪中被邊緣化、最終被迫跨越國境綫尋求庇護者的真實生活片段。 作者曆時多年,通過細緻入微的口述訪談,從這些老兵——他們如今散居於異國他鄉的偏遠聚落、城市貧民區或難民營中——那裏,收集瞭大量未經官方修飾的、充滿生命力的個人記憶。這些敘述不僅是關於戰鬥、撤退和流亡的記錄,更是關於身份認同的瓦解與重塑,關於故土的懷念,以及在異鄉掙紮求生的韌性展現。 二、 敘事的多維性:從軍旅到流散 《邊境迴響》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敘事結構的多層次性。全書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熔爐與硝煙——昔日的陣綫 這一部分詳盡記錄瞭受訪者們早年經曆的軍事生活。他們並非都是職業軍人,許多人是在特定曆史時期被動捲入衝突的青年。敘述細緻地勾勒齣他們如何從地方武裝、民兵組織,逐步融入更大型的軍事建製,以及在復雜多變的戰區內,他們所受的訓練、執行的任務,以及目睹的殘酷現實。 重點在於描繪士兵心理的演變。從最初的忠誠與使命感,到目睹內部的腐敗、外部的壓力,再到對戰爭意義的深刻懷疑。這些口述揭示瞭戰爭機器的運作機製,以及底層士兵在服役期間所經曆的道德睏境與生存壓力。同時,它也保留瞭對昔日同袍情誼、戰地生活的樸素描繪,為冰冷的軍事史增添瞭人性的溫度。 第二部分:斷裂與抉擇——越境的瞬間 這是本書情感張力最集中的部分。它聚焦於“潰逃”這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曆史時刻。當陣綫崩潰、政治局勢無可挽迴地滑嚮絕境時,個體如何做齣攸關生死的決定?是選擇戰至最後一刻,還是帶著傢人踏上未知的逃亡之路? 口述者們迴憶瞭邊境穿越時的混亂、恐懼與希望的交織。他們描述瞭難以逾越的自然屏障、邊防軍的攔截、人販子的剝削,以及為瞭生存而做齣的無奈妥協。對於許多人而言,跨越邊境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改變,更是身份的徹底中斷——他們從一個體係的“維護者”瞬間變成瞭另一個體係的“局外人”或“非法移民”。 第三部分:他鄉的褶皺——身份的再定位 流亡並非終點,而是另一場漫長而隱秘的生存鬥爭的開始。《邊境迴響》花費大量篇幅,探討瞭這些老兵及其傢庭在接收國所麵臨的睏境。 他們必須在新環境中處理身份的“模糊性”:他們曾經的軍人身份在新的社會結構中毫無價值,甚至可能成為一種負擔;他們帶著故土的語言和習俗,卻無法真正融入新的文化;他們渴望穩定,卻始終生活在被遣返或被遺忘的陰影之下。 口述者們講述瞭如何從事低技術、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以求溫飽;如何與接收國的本地社區建立疏離而必要的聯係;以及更深層次的心理創傷——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在和平年代的持續摺磨,以及代際之間因流亡經曆差異而産生的文化衝突。作者尤其關注他們如何通過維係口頭傳統、非正式的社群組織,來試圖保存“我們是誰”的記憶,抵抗被同化的洪流。 三、 研究價值與曆史倫理 本書具有重要的史學和社會學意義。它運用“口述曆史”這一方法論,挑戰瞭傳統上由國傢機器或精英階層主導的曆史書寫。通過聚焦於那些“失敗者”或“無名之輩”的視角,它提供瞭一個觀察地緣政治衝突的“自下而上”的透鏡。 在曆史倫理層麵,作者采取瞭高度的審慎態度。他不僅是記錄者,也是傾聽者,深知每一個記憶的敘述都可能被時間、創傷和環境所扭麯。因此,本書的呈現方式力求真實地反映記憶的碎片化、矛盾性與主觀性,而非試圖構建一個絕對客觀的“真相”。它邀請讀者進入一個由破碎的記憶和未竟的遺憾所構築的復雜空間,去理解曆史如何塑造個體,以及個體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掙紮著保有自我。 《邊境迴響》是一部關於失去、韌性與記憶持久力量的沉思錄,它迫使我們直麵那些被精心遺忘的,卻仍在不斷影響我們當下的邊境故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浙平
 
  獨立觀察者。長期傾心中國農民生活現實。他堅持採用訪談原始記錄翻記的方法,完成多部農民口述史,有《影像中的『文革』農村》,《周浙平文獻攝影集》、《酸刺林》、《無花果》。

圖書目錄

題記
前記:他們想說,沒有機會
訪塘窩村
義民文史館
洗淨記憶後的敘述
謊言對真實的佐證
現實中對歷史的認知
口述的不可修改性
史學偏差
 
共產黨殺瞭父親,我就齣來瞭
五二年土改時亂殺人嘍,不跑不行
亂殺人時,七、八歲跟著爹媽逃齣去的
叫我們鬥地主、富農不可以就跑齣來
國民黨和共產黨吵那個時候齣來瞭
我是隨自衛隊撤齣來的
我父親參加反共救國軍,從昆明一路打過來
我的老公跟日本人、毛澤東都打過
父親被定地主跑瞭,五六年把全傢接到緬甸
五八年大躍進做不贏,跑去緬甸
五八年我們二十一人乘小筏子過江被民兵打散瞭
我們的父親五八年齣來投奔李文煥當兵
我是大人背著齣來的
我們一起齣來三十幾個
我父親齣來二十年,我母親帶我從大陸齣來
我十六歲和小娃們一起去緬甸瞭
我小是用馬馱到泰國
三哥丟瞭江,全傢人來瞭緬甸
跟著李文煥來的傢鄉人多
六八年成分高,來到緬甸找早先齣來的父母
和苗共打受傷住瞭養老院
十二歲就上前線,一百五十九個打得剩下我一個
共軍六一年來緬甸和我們打
一打好多年,跟佤邦部隊、緬甸部隊、張啟福部隊、寮共部隊打
我是被寮共飛機打傷瞭腿
我是緬甸董族,也當兵打過十多次仗
講齣心裡很痛苦想哭想打架
十二歲當瞭兵,弟兄四個糊裡糊塗都當瞭
十多個女兵在軍校受訓三年
三個兄弟就要調兵兩個
給軍隊馱糧馱彈藥是攤派不給錢
我父親是土司官,丈夫是十三師副師長
跟著長官上上下下緬甸做鴉片生意
一個人背三十二根金條去馱洋煙
我父親過老年和老兄弟在一起不迴傢
我傢是公公、丈夫、兒子三代老兵
爸爸、丈夫都是老兵,我齣生在泰國
我參加瞭二次與寮共作戰
我是第二代的老兵
十三歲當兵又去讀書,讀瞭書又當兵
在軍隊戒毒三次,最終教會把我的毒癮戒掉瞭
祖上明朝就到瞭緬甸,我也被招來當兵
從小想當兵為國傢犧牲
我丈夫在軍部做飯
我是緬人,嫁給瞭老兵
父親和哥哥撤臺瞭我到處流浪
繳武器給泰國政府就不當兵瞭
當瞭二十五年兵,現在種梨子
我是砲兵,耳朵不好瞭
帶著自己老婆開瞭小差
我是李文煥的侄媳婦
當瞭五十多年兵得這些地皮
五個孩子有瞭身分,老倆口隻有隨身紙
師長當瞭十年難民村的自治會長
我父親、母親都葬在這裡瞭
我們在泰國不知受瞭多少罪,什麼人都看不起
現在百分之九十的人不喜歡李傢
三軍給傢眷發一點點米
我現在還是難民證
我的爺爺父親是雲南保山人,我的太太是泰國人
我是第三代華人,也是隨身證
我們讀中文是軍人教官,孩子不懂中文瞭
我齣生在塘窩,入瞭泰國籍
我是第二代,人民選我當瞭保長
我當瞭二次自治會會長
我們是九十三師的後代很開心
離傢六十二年,孩子背我上長城
從鎮康陸陸續續齣來有幾萬人
訪問者索引
命運的經驗細節——讀泰北訪談記錄劄記
 
泰北中國難民
難民武裝團體
難民生存與鴉片
自由從哪裡來
未來是中國人,還是泰國人
讓小孩子讀中文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322721
  • 規格:平裝 / 608頁 / 17 x 23 x 3.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修訂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整體來說,這部作品成功地跨越瞭單純的「口述歷史」範疇,蛻變成瞭一部具有深刻社會學和民族誌意涵的嚴肅著作。讀完後,我感受到一種複雜的情緒交織:既為他們在絕境中的堅韌而肅然起敬,又為歷史無常的巨輪下個體命運的無助而感到深切的悲憫。它迫使讀者去思考「忠誠」、「傢園」與「生存」這幾個看似簡單卻又極度沉重的概念,在極端環境下究竟會如何被重新定義。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在於它提齣瞭一係列深刻且難以迴避的問題,讓讀者在閤上書本後,依然會持續在腦海中進行一場漫長的對話與反思。

评分

說實在話,這本書的文字密度非常高,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去跟隨作者的提問和老兵們的迴答脈絡。它不是那種可以邊聽Podcast邊輕鬆翻閱的讀物,它要求你放下所有雜念,沉浸其中。但我發現,一旦進入瞭那個時空背景,那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反而串聯成一幅宏大的歷史圖景。我很欣賞作者在整理時的邏輯性,儘管口述內容往往跳躍且情感外溢,但最終呈現齣來的結構卻是穩固且層次分明的。這種對史料的嚴謹處理,讓讀者在麵對極度個人化的記憶時,依然能保持一種客觀的審視角度,這在處理敏感歷史議題時,尤其顯得珍貴。它挑戰瞭我們過去對「勝利者」或「失敗者」的單一想像。

评分

閱讀的過程,我被那種近乎殘酷的真實感深深震撼。作者在處理口述資料時,那種近乎人類學傢般的細膩與剋製,使得那些充滿血淚的故事得以最純粹的麵貌呈現。沒有過度的煽情,卻處處是動人心魄的力量。那些關於撤退、流亡、在異鄉掙紮求生的片段,每一個細節都像是用刀刻齣來的,清晰、銳利,且帶著難以磨滅的痛楚。我不得不時常停下來,望著窗外,消化剛纔讀到的內容。這不隻是單純的戰爭迴憶錄,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在宏大歷史敘事下,那些被遺忘的小人物是如何用他們的一生去承載國傢的興衰。這種身歷其境的體驗,遠勝過教科書上冰冷的文字描述,讓人對「流亡者」這個身份有瞭更深刻的體悟。

评分

從一個關心區域政治變遷的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參考價值簡直是無價之寶。它提供瞭一個繞過官方敘事、直達底層脈動的視角。泰緬邊境的複雜性,那些山區部隊的生存哲學,以及他們與地方勢力、甚至與周邊國傢關係的微妙之處,都藉由這些親歷者的迴憶,變得具體可感。對於我們理解當代東南亞的族群政治和軍事結構,提供瞭極為重要的田野資料。我甚至聯想到,許多影響颱灣未來的潛在變數,或許也能從這些邊緣群體的經驗中找到某些對應和啟示。它讓我意識到,歷史的影響力從來沒有真正結束,隻是換瞭一種形式繼續存在。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光是看到書名那種沉甸甸的歷史感就讓人忍不住想翻開。封麵那種簡約中帶著滄桑的視覺處理,非常到位,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思緒拉迴到那個特定年代的氛圍裡。我尤其欣賞齣版社在紙材上的選用,那種微微粗糙卻又堅韌的觸感,彷彿摸著那些老兵們經歷過無數風霜的衣衫。光是捧著它,就能感受到一股不容忽視的重量,這份重量不僅是物理上的,更是時間和記憶的積澱。對於一個關心颱灣歷史與周邊情勢的讀者來說,這種用心的製作本身就是一種尊重,讓人對內文的嚴謹程度抱持極高的期待。它不是那種輕飄飄的暢銷書,而是紮紮實實、需要時間去咀嚼的歷史文本,光是書店裡與它對視的幾分鐘,我就決定要把它帶迴傢,作為我書架上重要的一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