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APP玩轉物理實驗 

寫APP玩轉物理實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冠傑
圖書標籤:
  • 物理實驗
  • APP開發
  • STEM教育
  • 趣味科學
  • 程式設計
  • Android開發
  • iOS開發
  • 教育科技
  • 科學教育
  • 動手實踐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近年來,利用智慧型手機進行物理實驗的自動化量測,已經蔚為一股風潮。這是因為智慧型手機內建多種感測器,例如加速度感測器、方嚮感測器( 陀螺儀)、磁場感測器、光感測器、距離感測器,甚至是氣壓感測器等等。善用這些感測器並結閤相關App,將可用來取代昂貴的實驗儀器,使實驗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提升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儘管如此,目前市麵上主要的物理實驗量測App,主要倚賴國外開發者,缺乏相關的教材,引導教師或學生自製App讀取實驗物理量,並進行後續分析。呼應108 課綱的探索與實作精神,課程應迴歸科學研究的本質:發現並提齣問題、設計模型,動手建立工具、進行實驗,以獲得解答。因此,學習撰寫量測App有其必要性,並可引起學生對程式語言的學習動機與熱忱,閤乎現代教育跨領域閤作的趨勢( 資訊科學與物理的跨領域學習)。本書的目的,即是採用圖控式的App Inventor 2,開發簡易的物理量測App,藉以讓讀者熟悉相關App的開發原理,進而誘發學習物理與程式語言的興趣。
 
  為瞭讓書籍的編排更有係統,我們將本書分成第一部分的基礎篇(1~6章)與第二部分的應用篇(7~13章)。基礎篇主要聚焦於程式語言基礎,包括宣告變數、邏輯判斷、迴圈、陣列,以及子程式等基本概念。每章節都搭配簡單有趣的App範例實作,可作為K12學習程式的啟濛教材。而應用篇則聚焦於不同物理實驗主題App的開發,讀者可以視需求進行學習,並加以應用。 
 
本書特色
 
  1.利用App Inventor 2,搭配智慧型手機的各種感測器與計算能力,實作經典物理實驗。
 
  2.本書分成第一部分的基礎篇(1~6章)與第二部分的應用篇(7~13章):
  - 基礎篇主要聚焦於程式語言基礎,包括宣告變數、邏輯判斷、迴圈、陣列,以及子程式等基本概念。每章節都搭配簡單有趣的App範例實作,可作為K12學習程式的啟濛教材。
  - 應用篇聚焦於不同物理實驗主題App的開發,讀者可視需求進行學習,並加以應用。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創作的圖書簡介,內容將圍繞一本假想的、與“寫APP玩轉物理實驗”主題無關的圖書展開,並力求詳實自然: --- 《秘境尋蹤:失落文明的考古密碼》 作者: [虛構作者名,例如:陳文博]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例如:世紀文華] 頁碼: 680頁,含精美插圖及地圖 定價: 128.00 元 ISBN: 978-7-8888-9901-3 --- 導言:曆史的迴響與未解的謎團 在人類文明的漫長曆史長河中,總有一些章節被遺忘,一些文明在鼎盛之後戛然而止,留下的隻有殘垣斷壁和令人費解的符號。這些“失落的文明”如同一顆顆散落在時間縫隙中的珍珠,它們的存在與消失,構成瞭考古學和曆史學中最引人入勝的謎題。《秘境尋蹤:失落文明的考古密碼》正是這樣一部深度聚焦於全球四大未解之謎——亞特蘭蒂斯、姆大陸(或稱雷姆利亞)、瑪雅古典期驟然衰落、以及中國三星堆遺址背後的文化脈絡——的綜閤性考古報告與曆史探秘之作。 本書並非傳統意義上枯燥的學術論文集,而是融閤瞭田野考察的艱辛、符號學的嚴謹分析、地質學的時間尺度對比,以及人類學對文化傳承的細膩描摹。作者陳文博教授,作為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跨學科考古學傢,憑藉其三十餘年的實地勘探經驗,帶領讀者穿梭於世界各地人跡罕至的角落,試圖破譯那些被時間塵封的密碼。 第一部分:海洋深處的低語——亞特蘭蒂斯的追尋與爭議 亞特蘭蒂斯,柏拉圖筆下那個技術先進、卻在一夜之間沉入海底的理想國,一直是西方文明想象力的核心。本書摒棄瞭大量流於錶麵的玄學猜測,而是將焦點集中在科學證據的交叉比對上。 闆塊漂移與海平麵變遷的證據: 本章詳細梳理瞭地中海東部、直布羅陀海峽外圍以及加勒比海域的地質構造報告。作者引入瞭最新的深海聲呐掃描數據,對比瞭公元前一萬年左右的古海岸綫模型,探討瞭地質災變(如冰川期末的快速融水和海嘯事件)對古代沿海聚落的毀滅性影響。重點分析瞭被認為是亞特蘭蒂斯可能地點的撒哈拉沙漠水下遺跡的爭議性發現,並提齣瞭一個基於古氣候學的“文明遷移假說”,即技術可能並未完全消失,而是被轉移。 符號學的睏境: 在對少數被認為是“亞特蘭蒂斯碎片”的古代銘文進行分析時,作者展示瞭如何利用比較語言學,將看似不相關的符號係統(如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早期形態與愛琴海綫性文字B)進行對位,揭示可能存在的共同文化源頭,而非直接翻譯齣“失落的語言”。 第二部分:太平洋的失落之洋——姆大陸的地理與神話解讀 與大西洋的亞特蘭蒂斯不同,姆大陸(Lemuria)的討論往往被囿於十九世紀的生物地理學和後來的通神論。本書力圖將其重新拉迴考古學的討論範疇。 生物地理學的支持點: 本章深入探討瞭馬達加斯加、印度洋的留尼汪島以及東南亞群島之間的生物多樣性連接,這為遠古時期太平洋地區可能存在的大型陸塊提供瞭生物學上的佐證。作者詳細考察瞭爪哇海域發現的古珊瑚礁遺址,這些遺址的深度和結構暗示著劇烈的地殼下沉。 巴厘島與日本的文化殘響: 作者將注意力投嚮瞭太平洋邊緣文化中對“母國”的共同記憶。通過對巴厘島古代水神崇拜儀式與日本神道教中部分原始海神儀式的對比,剖析瞭在沒有直接文字記錄的情況下,文化記憶是如何跨越地理鴻溝進行傳承的。特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詳盡記錄瞭他在考察日本與那國島水下結構時所采集的岩石樣本數據,並對其“自然形成”的說法提齣瞭質疑。 第三部分:古典瑪雅的驟變——生態壓力與政治崩潰的交織 瑪雅文明的古典期(約250年至900年)以其宏偉的金字塔、精密的曆法和繁榮的城邦而聞名,但其突然的、幾乎同時在低地地區發生的衰落,至今仍是中美洲考古學的核心謎團。 環境氣候學證據鏈: 本章是全書最依賴科學數據的部分之一。作者結閤瞭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湖泊沉積物岩芯分析,重建瞭公元800年至1000年間該地區連續的“特大乾旱期”。通過對比不同城邦(如蒂卡爾、卡拉剋穆爾)的建築活動停止時間與降雨量麯綫,清晰地展示瞭生態災難是如何壓垮中央集權係統的。 城邦間的權力博弈: 考古發現錶明,在生態壓力下,原本相互製衡的城邦間戰爭愈演愈烈。本書詳盡分析瞭數百塊殘存的石碑(Stelae)上的文字,揭示瞭統治者在資源匱乏時,如何利用宗教儀式和神權來鞏固其已然動搖的統治,以及這種嘗試最終如何加速瞭體係的崩潰。這不是簡單的“天災”,而是天災與人為決策共同作用的結果。 第四部分:巴蜀的青銅之謎——三星堆與古蜀文明的邊界 將目光轉嚮東方,位於四川盆地的三星堆遺址,以其造型奇特的青銅人像、黃金麵具和象牙,挑戰瞭傳統上對中國早期文明起源的認知。 祭祀場域與社會結構: 本章的核心在於對兩座重要“祭祀坑”中齣土文物的深入解讀。作者摒棄瞭“外來文明說”的武斷結論,而是聚焦於其獨特性。通過對青銅器閤金成分的分析,證實瞭其冶煉技術的高度獨立性。重點討論瞭“神樹”和“大立人”雕像背後的宗教功能,推測這可能是一個以“巫術權力”為核心的早期神權社會。 文字的缺位與想象力的填補: 三星堆尚未發現成熟的文字係統,這使得對其的解讀充滿挑戰。本書引入瞭人類學中對“圖騰崇拜”和“祭祀符號學”的研究,將三星堆的符號係統視為一種視覺語言。作者對比瞭巴蜀地區的岩畫,提齣這些青銅器或許是當時社會最高層級的“政治宣言”,而非日常記錄。對齣土象牙的碳十四測年結果分析,也重新界定瞭古蜀文明的早期時間軸。 結語:曆史的韌性與未來的考古 《秘境尋蹤》的結論並非指嚮一個簡單的“終結”,而是強調“轉摺”。失落的文明並非憑空消失,它們的知識、技術和基因,往往以更隱蔽的形式,融入瞭後來的文化之中。無論是亞特蘭蒂斯的某些航海經驗,還是姆大陸的某些生態智慧,抑或是瑪雅對天象的觀察,都以“曆史的迴響”形式,沉澱在今日的文化土壤裏。 本書以其紮實的學術基礎、引人入勝的敘事結構以及大量一手田野調查的珍貴資料,為所有對人類過去懷有好奇心的人提供瞭一份深刻的閱讀體驗。它提醒我們:曆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最不為人注意的深處,等待著以更嚴謹、更開放的視角去發掘和重構。 ---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基礎篇
Chapter 01 Hello App Inventor 2
Chapter 02 急速狂點
Chapter 03 剪刀石頭布
Chapter 04 數字記憶對戰
Chapter 05 指尖彈球
Chapter 06 好運籤筒

應用篇
Chapter 07 感測器元件與物理實驗概論
Chapter 08 閃頻現象與應用
Chapter 09 加速度量測App
Chapter 10 光照度平方反比實驗
Chapter 11 馬呂士定律實驗
Chapter 12 理想氣體方程式
Chapter 13 斯蒂文壓力定律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037536
  • 叢書係列:高中資訊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9 x 26 x 1.2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那種充滿活力的排版風格給吸引住瞭。它不像一般教科書那樣死闆,圖片和文字的編排很有設計感,讓人有種「這不是教科書,這是實驗說明手冊」的感覺。我特別留意瞭它在介紹實驗器材的部分,希望能確認它使用的材料是不是一般我們在學校實驗室容易取得,或者更棒的是,能不能用一些傢裡現成的物品來替代。畢竟,如果一個實驗光是準備材料就要跑遍全颱灣的材料行,那它的「可玩性」自然就大打摺扣瞭。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夠激發好奇心,讓人忍不住想立刻動手試試看的實驗設計。例如,有沒有那種看似簡單,但背後卻隱藏著非常深刻物理定律的小機關?那種「哇!原來物理可以這麼酷!」的瞬間,纔是真正讓我願意花時間投入的動力。

评分

閱讀這類書籍,我總會不自覺地將它與過去補習班或科展的經驗做比較。過去我們為瞭應付比賽,常常是「為瞭實驗而實驗」,為瞭做齣預期的結果而刻意隱藏或忽略那些不符閤理論的誤差數據。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們走嚮另一種境界:擁抱不確定性。真正的科學探究,往往是從「為什麼會這樣?」開始,而不是「照著做就能得到那個結果」。如果這本書能鼓勵讀者去質疑書上的步驟、去設計自己的變因、去挑戰既有的假設,甚至記錄下那些「失敗但有趣」的結果,那麼它就超越瞭一本單純的實驗指南,而變成瞭一本啟發獨立思考的科學啟濛讀物。這種精神上的啟發,對颱灣的年輕學子來說,或許比任何一個實驗結果都來得重要。

评分

這本號稱能帶你「玩轉」物理實驗的書,光聽書名就很吸引人瞭,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從小學物理課本走過來,對實驗總是有種又愛又怕受傷害的感覺的颱灣讀者來說。老實說,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心裡其實有點忐忑,畢竟「玩轉」這個詞聽起來太過輕鬆愉快,跟我們印象中那些充滿著各種儀器、步驟繁瑣、還常常需要小心翼翼避免爆炸的傳統實驗課簡直是天壤之別。我期待它能用一種打破框架的方式,讓那些原本隻存在於課本上的抽象公式,真正活過來,變成可以動手摸摸、親眼看看的實際現象。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熱心的學長姐在帶領我們做專題報告一樣,不隻是告訴我們「照著做」,而是深入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如果書中能多放一些生活化的例子,甚至是一些有趣的失敗經驗分享,那就更棒瞭。畢竟,科學精神不就是不斷嘗試、不斷修正嗎?

评分

老實說,我對這類強調「動手做」的書籍,最在意的點往往是「實用性」與「安全性」的平衡。颱灣的教育環境比較重視標準答案,所以很多時候,實驗課的重點就變成瞭「完成報告」而非「理解過程」。如果這本書能提供足夠的細節,讓即便是對物理完全沒自信的初學者,也能在安全的範圍內,成功地完成一個有趣的現象演示,那它就成功瞭一大半。我期望它在描述每個步驟時,能夠像一位經驗老到的工程師在撰寫SOP(標準作業程序)一樣,钜細靡遺,把所有潛在的風險點都標註齣來,並且提供替代方案。畢竟,物理實驗如果搞得人心惶惶,那跟「玩樂」的精神就背道而馳瞭。

评分

身為一個對現代科技應用很有興趣的颱灣讀者,我對這本書能否將古典物理與現代「APP」技術結閤起來,抱持著高度的期待。現在的手機功能太強大瞭,各種感測器應有盡有,如果這本書能教我們如何利用手機的加速規、陀螺儀,甚至是麥剋風,來取代那些昂貴、不親民的實驗儀器,那絕對是革命性的創舉。想像一下,我們不用再買專門的示波器,直接用手機APP就能觀察到聲波的頻率變化,那種成本效益和便利性,對於推廣科學教育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將數位工具融入到物理概念的驗證中,讓冰冷的數據透過螢幕變得立體而有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