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濕氣候的人居熱環境:建築風土設計的第一課(三版)

熱濕氣候的人居熱環境:建築風土設計的第一課(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憲德
圖書標籤:
  • 熱濕氣候
  • 人居熱環境
  • 建築設計
  • 風土設計
  • 熱環境控製
  • 氣候適應性設計
  • 被動式設計
  • 熱舒適
  • 颱灣建築
  • 永續建築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颱灣永續城鄉叢書之二

  本書取名「熱濕氣候的人居熱環境」,從風土建築、環境氣候到建築節能,是集我從事本土建築研究的精華。本書尤其緻力於反省歐美寒帶建築風格與高科技設備的迷失,是一本立足於亞熱帶特色與環境關懷的建築熱環境學,也是建築專業者邁入永續建築設計的第一課。僅以此書贈與建築學子,盼大傢能兼修人文與工程的奧秘,讓設計美學更有堅實的內涵,讓工程實務有個完美的演齣。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不同主題圖書的詳細簡介,其內容與您提到的那本書《熱濕氣候的人居熱環境:建築風土設計的第一課(三版)》完全無關。 --- 書籍一:《失落的星圖:古文明的宇宙觀與現代科學的碰撞》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人類文明早期對宇宙的認知與解釋體係,聚焦於古巴比倫、古埃及、瑪雅以及早期中華文明在天文學、占星學和宇宙結構模型上的獨特建構。作者以紮實的考古學、文獻學和天文學知識為基礎,重新審視瞭這些古代文明如何通過肉眼觀測、簡單的數學工具以及深刻的宗教信仰,構建齣復雜而自洽的宇宙圖景。 第一部分“夜空下的神諭”,詳細剖析瞭蘇美爾和巴比倫泥闆文獻中記錄的星曆與占星術。我們不僅研究瞭他們如何繪製精密的星圖,更重要的是理解瞭這些星圖在政治決策、農業規劃和宗教儀式中的核心作用。書中特彆指齣,這些早期天文學並非僅僅是“迷信”,而是那個時代最前沿的科學實踐,其觀測精度在當時令人驚嘆。 第二部分“金字塔與銀河的對齊”,將目光投嚮尼羅河畔。通過對卡納剋神廟、吉薩金字塔群的精確測量分析,本書提齣瞭一種新的解釋模型:古埃及建築的朝嚮與特定恒星的位置並非隨機,而是與他們對“來世”和“創世之初”的理解緊密相關。此處並非簡單地推測“外星人幫助論”,而是結閤埃及神話體係,重建其宇宙觀中的“永恒秩序”。 第三部分“中美洲的精密計時”,重點考察瞭瑪雅文明的“長紀曆”與“神聖曆”。與歐亞大陸不同,瑪雅人對時間流逝的感知更為立體和周期性。本書引用瞭最新的碑銘解讀成果,闡釋瞭他們如何將天文現象(如金星周期)融入到社會、戰爭與祭祀的循環中,揭示瞭其曆法係統背後的數學邏輯和哲學深度。 第四部分“東方智慧的內斂宇宙”,則將視角轉嚮中國古代的渾天說與蓋天說。不同於西方文明的直觀模型,中國古代宇宙觀更強調“天圓地方”的象徵意義與功能性。我們詳細比對瞭《周髀算經》中的幾何推演與漢代天文儀器(如渾儀)的構造,探討瞭儒傢“禮”如何在宇宙秩序的模擬中得到體現。 高潮部分“現代科學的審視與反思”,將這些古代的觀測數據與現代精密天文儀器的數據進行對比。雖然在認知框架上存在巨大差異,但本書強調,古代文明對世界運行規律的探索精神,與現代科學精神是相通的。它促使我們反思,在高度依賴數字模擬的今天,我們是否也遺失瞭那種直接凝視星空、進行純粹觀察的能力。 本書配有大量手繪圖解、古代星圖復製件及現代計算機模擬對比圖,適閤對曆史、天文學、人類學及科學史感興趣的廣大讀者。它不僅是一部關於古代星空的百科全書,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哲學對話。 --- 書籍二:《巴洛剋時代的城市劇場:權力、裝飾與市民生活》 內容簡介: 《巴洛剋時代的城市劇場:權力、裝飾與市民生活》聚焦於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上半葉,歐洲社會在絕對君主製崛起背景下,如何利用建築、景觀和城市規劃作為一種精心編排的“公共錶演”。本書超越瞭傳統的藝術史和建築史的範疇,將其置於社會學、政治學和日常生活的交叉點進行深度剖析。 第一章“君主的舞颱設計”,以凡爾賽宮的規劃為核心案例,闡釋瞭巴洛剋風格如何成為國傢權力的視覺語言。作者細緻描繪瞭凡爾賽園林中軸綫的無限延伸、雕塑的象徵意義以及宮殿內部的嚴格等級製度,這些都不是單純的美學選擇,而是對臣服秩序的物理投射。書中引入瞭關於“光綫政治學”的分析,即君主如何通過控製視覺焦點來鞏固其神聖性。 第二章“街道即儀式:城市空間的操作”,將焦點從宮廷內部轉移到城市的公共空間。在羅馬、巴黎和維也納等核心城市,規劃者如何通過拓寬大道、設置宏大的凱鏇門和噴泉廣場,來確保王室巡遊和宗教遊行的視覺效果達到最大化。本書詳細分析瞭這些城市改造工程如何既服務於軍事調動,又服務於民眾對君主威嚴的日常感知。 第三章“店鋪與沙龍:市民的模仿遊戲”,探討瞭巴洛剋風格如何從宮廷嚮下滲透至市民階層。雖然市民無法擁有宮殿,但他們通過內部裝修、傢具風格、服飾選擇來模仿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形成一種“渴望的消費文化”。書中考察瞭新興的咖啡館、沙龍和歌劇院等“第三空間”的齣現,這些空間成為中産階級展示其品味和社交資本的微型劇場。 第四章“裝飾的隱喻:從教堂到私人藏品室”,深入剖析瞭巴洛剋藝術中那種強烈的、富有情感的裝飾手法。我們探討瞭光影的戲劇性對比(明暗對照法在雕塑和繪畫中的運用)如何被引入到室內設計中,以製造齣一種持續的、令人不安的感官體驗。同時,本書也分析瞭私人收藏的藝術品和奇珍異寶(Wunderkammer)如何成為新興商人階層彰顯財富與世界知識的工具。 第五章“反思與終結:啓濛運動的幾何學反擊”,將巴洛剋推嚮其曆史的對立麵——新古典主義。作者認為,洛可可的過度裝飾和巴洛剋權力的僵化,最終促使啓濛思想傢轉嚮更理性、更簡潔的幾何形式,這不僅是藝術風格的轉變,更是對絕對主義審美霸權的文化反抗。 本書結閤瞭建築圖紙、油畫細節、城市地圖和當時的社交信函,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去理解一個充滿張力、奢華且高度錶演性的時代。 --- 書籍三:《量子糾纏與信息論的邊界:超越經典計算的極限》 內容簡介: 《量子糾纏與信息論的邊界》是一部麵嚮對理論物理學、計算機科學和信息安全有深入興趣的專業讀者和高階學生的前沿著作。本書係統性地梳理瞭量子力學中的核心概念——特彆是量子糾纏——如何被重新詮釋並應用於構建全新的信息處理範式。 全書結構清晰,從基礎概念的重新界定開始,逐步深入到復雜的應用模型。 第一部分“量子力學的基本重述與信息熵的挑戰”,首先迴顧瞭馮·諾依曼對量子力學的數學錶述,並重點區分瞭經典信息熵(香農熵)與量子信息熵(馮·諾依曼熵)的根本區彆。書中詳細論證瞭“純態”與“混態”的概念,並引入瞭密度矩陣的概念,為後續的糾纏分析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部分“糾纏的度量與非定域性”,這是本書的核心技術部分。作者詳細介紹瞭量化糾纏的主要指標,包括“糾纏熵”(Entanglement Entropy)、“Concurrence”以及“糾纏見度”(Entanglement Witness)。通過對貝爾不等式檢驗的深入剖析,本書闡明瞭量子糾纏在何種程度上挑戰瞭我們對“實在性”和“定域性”的經典直覺。此處穿插瞭對“EPR佯謬”的現代詮釋,強調糾纏是構建量子計算資源的關鍵。 第三部分“量子信息處理的核心算法”,著眼於實用性應用。我們對Shor算法和Grover算法的量子電路實現進行瞭細緻的數學推導,並對比瞭它們在經典計算中對應問題的復雜性。本書還專門開闢一章討論變分量子本徵求解器(VQE)等混閤量子-經典算法的設計哲學,探討瞭當前NISQ(Noisy Intermediate-Scale Quantum)時代的局限與機遇。 第四部分“安全與通信的量子革命”,聚焦於量子密鑰分發(QKD)和量子隱形傳態(Quantum Teleportation)。對於QKD,本書側重於基於BB84協議和Ekert91協議的安全證明,解釋瞭信息不可剋隆定理如何保障瞭量子通信的絕對安全。關於隱形傳態,除瞭標準的理論模型外,作者還討論瞭如何利用多體糾纏態(如GHZ態)來增強遠距離信息傳輸的魯棒性。 第五部分“未來展望:量子引力與信息邊界”,探討瞭當前理論物理學的前沿交叉點。本書討論瞭全息原理(AdS/CFT對應)中“信息”與“時空幾何”的關係,以及“ER=EPR”猜想對理解黑洞信息悖論的潛在意義。 本書包含瞭大量的數學證明、圖錶和高級習題,旨在成為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研究人員和進階學生的必備參考書。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憲德教授


  簡歷
  1977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係畢業
  1978 獲日本文部省交流協會獎學金赴日留學
  1981 獲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工學碩士
  1984 獲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工學博士
  1984 任職颱灣成功大學建築係副教授
  1987 獲日本空氣調和衛生工程學會第25屆學術論文獎
  1989 升任成功大學建築係教授
  2013 升任成功大學建築係講座教授
  1990 獲國傢科學委員會優等研究獎
  1995~2019協助內政部營建署主編完成「建築節能設計技術規範」前後共八版,完成建築技術規則「節約能源設計」八次法製化工作
  1996 獲內政部長獎
  1988~2006 十五次獲國傢科學委員會甲等研究獎助
  1998~2019 八次主編完成執筆「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共六版
  1999 獲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年度「學報論文獎」
  1999~2005 任「綠建築委員會」召集人,主持綠建築標章審查工作
  1999~2019 任內政部營建署建築技術審議委員會委員
  1999~2019 任颱灣建築中心「綠建築委員會」總召集人
  2002~2005 行政院挑戰2008國傢重點發展計畫、水與綠建設計畫中「綠色廳捨改善計畫」召集人
  2002 獲聘中國西安交通大學建築係客座教授
  2003 獲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獎章」
  2004 獲內政部「綠建築特別貢獻獎」
  2005 獲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年度「學報論文獎」
  2006 「我愛綠建築」專書獲環保署「小綠芽獎」
 

圖書目錄

告別建築生涯序

第一章 氣候的啟示 
1-1 人類挑戰氣候的歷史
 1-1.1 人類發源於熱帶
 1-1.2 人類以「穴居」與「火塘」徵服瞭寒帶
 1-1.3 人類以「乾欄」徵服瞭熱帶雨林
 1-1.4 人類以「帳篷」與「夯土」前進沙漠
1-2 氣溫的Bergmann法則
1-3 氣溫與建築熱傳的變動
1-4 氣候的積分指標
 1-4.1 暖房度日與冷房度日(heating & cooling degree days)
 1-4.2 暖房度時與冷房度時(heating & cooling degree hours)
 1-4.3 山地氣溫遞減的修正
 1-4.4 冷房日射時IHk (insolation hours)
1-5 熱濕氣候的挑戰
 1-5.1 濕度與熱焓
 1-5.2 颱灣建築氣候分區
 1-5.3 熱濕氣候是人居熱環境設計的挑戰

第二章 太陽的啟示
2-1 太陽與地球的相對位置
2-2 太陽位置
2-3 日照 sunshine
2-4 日射 solar radiation
2-5 相當外氣溫度

第三章 風的啟示
3-1 由颱風民居文化談起
3-2 風速與風嚮
3-3 地形風
3-4 建築物戶外風場
3-5 戶外通風計畫
 3-5.1 都市風道計畫
 3-5.2 社區通風防風計畫
3-6 室內通風計畫
 3-6.1 風力通風計畫
 3-6.2 浮力通風計畫
 3-6.3 通風塔的防颱防雨設計

第四章 風形塑建築與通風性能評估
4-1 由巴基斯坦通風塔小鎮談起
4-2 世界各地室內通風潛力概觀
4-3 建築風環境的視覺化模擬
4-4 建築通風性能評估法(自然通風潛力VP法)
 4-4.1 計算自然通風潛力VP分佈
 4-4.2 VP計算範例
4-5 建築自然通風空調節能簡易評估法

第五章 熱環境的評估與體驗
5-1 人體熱平衡
5-2 人居熱環境的六大因素
 5-2.1 何謂代謝量(metabolic rate)
 5-2.2 何謂著衣量(clothing)
5-3 室內熱環境指標及舒適範圍
 5-3.1 有效溫度ET及其舒適範圍
 5-3.2 新有效溫度ET*及其舒適範圍
 5-3.3 熱舒適度的心理問捲-PMV與PPD
 5-3.4 運動中心的舒適範圍
 5-3.5 自然通風室內空間的熱舒適性
5-4 熱適應性模型與自然通風的舒適範圍
5-5 戶外熱舒適度及舒適範圍
 5-5.1 綜閤溫熱指數WBGT
 5-5.2 體感溫度AT
 5-5.3 平均輻射溫度MRT
 5-5.4 新標準有效溫度(Standard Effective Temperature SET*)
5-6 熱環境的適應性設計(climatic adaptability design)
5-7 熱環境的體驗
 5-7.1 乾欄民居的熱環境
 5-7.2 高蓄熱民居的熱環境
 5-7.3 鐵皮民居的熱環境
 5-7.4 玻璃大樓的熱環境
5-8 室外熱環境的見證
 5-8.1 鋪麵微氣候的見證
 5-8.2 戶外遮蔭的重要性
 5-8.3 打破玻璃屋的迷思

第六章 都市熱環境
6-1 都市峽榖效應(Urban Canyon effect)
6-2 都市屏風效應
6-3 都市熱島效應
6-4 都市冷島
6-5 都市熱島的實測
6-6 都市熱島強度的國際比較
6-7 都市熱島效應減緩策略
 6-7.1 都市綠化
 6-7.2 降低人工排熱
 6-7.3 降低地錶熱輻射
 6-7.4 增加戶外遮蔭
 6-7.5 促進戶外通風
 6-7.6 增加蒸發冷卻

第七章 建築外殼熱性能指標
7-1 建築是人類的第三層皮膚
7-2 建築外殼的隔熱性能與遮陽性能
 7-2.1 建築外殼的隔熱性能
 7-2.2 建築外殼的遮陽性能
7-3 三種建築外殼節能設計指標簡介
 7-3.1 建築外殼節能設計的門檻指標
 7-3.2 建築外殼節能設計的氣候分區、指標以及基準值、極限值
 7-3.3 住宿類建築的節能設計指標Req
 7-3.4 空調型建築的節能設計指標ENVLOAD
 7-3.5 颱灣學校及大型空間類建築物能設計指標AWSG

第八章 建築風土美學設計
8-1 由反光公害談起
8-2 建築風土美學
8-3 由住宅耗能見證建築風土
8-4 熱濕氣候住宿節能設計的重點在於自然通風設計
8-5 空調型建築的建築風土設計
 8-5.1 空調型建築的節能對策
 8-5.2 公共建築的開窗節能計畫
 8-5.3 選用好的節能玻璃
 8-5.4 外遮陽節能計畫
 8-5.5 建築外殼絕緣保溫計畫
 8-5.6 屋頂節能計畫
8-6 小結:熱濕氣候的建築風土美學

第九章 建築熱環境與地球環保
9-1 由建築熱環境邁入地球環保
9-2 建築專業者必備的空調係統常識
 9-2.1 冷凍空調原理
 9-2.2 變冷媒空調係統
 9-2.3 中央空調係統
9-3 選用閤理的空調係統
 9-3.1 不要迷信中央空調
 9-3.2 不要誤信「區域供冷」
 9-3.3 不要盡信VRF(VRV)
9-4 建築節能設計與空調節能設計的潛力
9-5 建築外殼節能與空調節能的係統整閤設計
9-6 建築能效評估製度的展望
9-7 結論

附錄一 氣象資料解析補遺
參考文獻(林憲德教授簡歷與正式齣版專書)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7056009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9 x 26 x 1.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3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告別建築生涯序


  在建築領域誤人子弟三十餘載,雖有眾多社會責任未瞭,但決定善待自己,毅然放下以追尋失去的自我----依於仁、遊於藝。在雲遊前夕,我想從過去拙著中,挑選精華彙集成叢書,以期能留下一絲鴻爪。我曾為政府寫過無數法規、技術規範、設計手冊、宣傳齣版物,也寫過十數本生態、環保、建築、民居相關書籍。從這龐大的著作中,我選齣可藏名山、傳後人之七本專書,重新去蕪存菁,編成「颱灣永續城鄉叢書」以作為我教學生涯的句點。之所以用「颱灣永續城鄉」為名,乃因其內容均為我深耕這塊土地的結晶,且是跨越生態環保與城鄉建築的領域,謹以此盛名共饗同好。

  本書是「颱灣永續城鄉叢書之二」,也是我從事建築熱環境教學三十多年的心血。本書特別以「熱濕氣候的人居熱環境」為名,希望能強調遮陽通風特色的建築風土教育,並匡正以禦寒保溫為觀點的歐美建築教育之偏差。過去,我一直避免枯燥的物理教材,努力如何讓建築物理學更接近生活與文化,以讓學子能夠發展成為風土建築設計的營養。有鑑於此,本書以建築與熱濕風土對話之主鏇律來啟發建築環境設計的靈感,其內容從風土建築、環境氣候到建築節能,?我畢生教習建築物理之經驗,囊括我本土建築研究與設計實務的精華,尤其深切省思歐美寒帶建築風格與高科技設備的迷失,自信是一本立足於熱濕氣候特色的建築熱環境學,也是建築專業者邁入永續設計的第一課。

  我深知,建築學群的學生有許多是幻想成為建築大師的一群,一嚮對於工程與實務有所抗拒。曾以藝術為己任、以建築係為唯一誌願進入大學的我,對此幻想當然瞭然於心,但今日的我卻發覺建築學假如缺乏工程智慧,就有如義和團般,永遠無法登入永續設計的殿堂。藝術誌嚮的我雖然對設計美學課程駕輕就手,但在大學時期聽膩瞭空泛的建築理論,厭倦瞭虛華無實的大師妄想,惶恐於建築工程實務空無一物,頓悟之後纔潛入鑽研建築物理的生涯。

  大學時期,我一直思索颱灣建築是什麼?亞熱帶建築風格是何物?東方建築與西方建築有何不同?我很想由風土氣候去反省建築風格,但當時我們的建築物理書本都是一些抄襲美日的大雜匯,建築設備老師是機械係的老教授,所講都是一些聽不懂的機械原理,或是一些與設計無關的公式,另外設計課所談的風格理論則盡是一些故弄玄虛的空話,令我十分不爽。坦白講,我並不喜歡物理數學,我的人文課程與設計成績都名列最前茅,但我很不滿教授空口說白話與教材內容不具體,於是我立誌要選擇一門最聽不懂的冷門課,好好研究它,將來要寫好教科書,讓後學者容易瞭解,不要再像我一樣痛苦,因此我就毅然齣國學習建築物理瞭。

  迴想學生時代,看瞭許多名嘴的著書與翻譯書,常常看不懂、不知所雲,常以為自己沒水準而難過。後來我到日本留學,發現當地的書很好讀,一點也不硬掰。有時把外文書拿來與颱灣的翻譯書一對照,纔知道以前讀的內容根本有許多是翻譯錯誤、詞不達意的,甚至有許多是教授拿學生報告來東拚西湊的垃圾,也發現學生常被迷霧般的國王新衣所呼愣。迴國以後,我常嚮學生說,假如您看不懂一本書的內容,先不要自責,那一定是寫書者有問題。我也自勉,我一定要寫一些讓人看來清晰明瞭的書,假如有一點看不懂,一定是我的錯,讀者不必自責。

  此書是因應2021年建築節能法規修改與本書都市熱環境內容修正而做的第六次改版,也是最大、最後一次改版。我當初不爽大學教材沒水準憤而去學建築物理,始終如一三十餘載,但願能無忝於初衷。僅以此書贈與建築學子與同好,期待能藉此搭建人文藝術與工程實務的橋梁,讓設計美學有更堅實的內涵,讓工程科技有更完美的演齣,讓建築產業不要加速地球大災難的來臨。

2020春 林憲德 謹誌
於「綠色魔法學校」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剛開始拿起這本書時,我有點擔心內容會太過學術化,畢竟「熱環境」聽起來就很硬核。但齣乎意料地,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接地氣,就像一位諄諄教誨的老師傅,雖然專業知識紮實,卻能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把複雜的空氣流動、輻射熱傳導等概念講清楚。最讓我感到「哇!」的是,書中關於「風的設計」那塊的論述。它不隻是談大尺度的通風廊道,更深入到如何透過室內隔間的開口設計,甚至傢具的擺放位置,來引導室內的微風。這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傢老屋的格局,發現許多看似隨機的牆麵或門洞,其實都隱含著先人順應自然流動的巧思。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設計指南,更像是一本颱灣氣候的「使用說明書」,教我們如何與這個炎熱潮濕的島嶼和平共處,而不是一味地對抗它。

评分

閱讀這本關於「建築風土設計」的著作,最大的感觸是它跳脫瞭現代建築設計中那種過度「去脈絡化」的傾嚮。在現今全球化的設計語彙下,我們很容易忘記建築首先是為瞭「人」在特定環境下安居樂業的工具。這本書強迫我們停下來,重新審視颱灣的氣候特性——那種黏膩、常常讓人汗流浹背的濕熱感。作者處理議題的方式非常細膩,不是簡單地將國外的被動式設計概念「翻譯」過來套用,而是紮根於本地的材料特性,例如本土的木材、竹子,以及如何運用它們的吸濕排濕特性來調節室內溫濕度。我特別欣賞它在探討「光」的章節,不是隻講遮光率,而是深入探討瞭「眩光」對居住舒適度的影響,以及如何利用深挑高的屋簷或格柵來創造柔和、有層次的自然光。這本厚厚的書,讀起來卻異常流暢,因為它充滿瞭「這就是我們生活的地方」的真實感。

评分

我個人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建立瞭一種「熱環境設計思維」的基礎框架,而不是提供一堆製式化的設計範本。它鼓勵讀者去觀察、去感受,去理解不同時間點(清晨、正午、傍晚)陽光照射的角度變化,以及風嚮隨著季節的轉移。書中提到的一個觀點我非常認同:在熱帶氣候中,建築的首要任務是「管理熱量」,而不是「創造熱量」。這和歐美寒冷氣候下強調的保溫蓄熱截然不同。作者透過大量的氣候圖錶、日照模擬和實際的案例照片,把抽象的熱力學原理轉化成瞭具體的空間策略,像是深凹的窗颱、穿透性的立麵設計等等。讀完後,我再看任何新的建築設計,都會不自覺地從「風」和「光」的角度去解構它,這是一種思維模式的巨大轉變,讓我覺得自己對居住空間的理解提升到瞭另一個層次。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受到一股濃濃的在地氣息,「熱濕氣候的人居熱環境」這幾個字,簡直就是抓住瞭颱灣人夏日日常的痛點。翻開書,感覺就像是聽一位經驗老到的建築師傅在跟你泡茶聊天,講的都是從阿公阿嬤那個時代就流傳下來的智慧,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作者對於如何讓建築「呼吸」這件事琢磨得非常透徹,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沒有一味地鼓吹高科技的空調解決方案,而是強調如何從建築的形體、材料、到周遭的微氣候營造上著手,達到舒適又省電的平衡。比如說,關於傳統的亭仔腳(騎樓)設計,書裡詳細分析瞭它在遮陽、引導氣流上的物理機製,這比教科書上的圖解生動多瞭,讓人馬上能聯想到自傢巷口那片清涼的陰影。整體來說,這本書對於剛踏入建築或設計領域的新鮮人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實戰經驗的大門,它提醒我們,好的設計不是憑空想像,而是要跟著土地的脾氣好好相處。

评分

這本書的紮實程度,絕對是業界少見的。「三版」的標題也證明瞭它經過時間和實務的考驗,不斷地修訂與精進。它對於「在地性」的堅持,不流於口號,而是體現在每一個設計細節的推敲中。舉例來說,它對「屋頂」與「閣樓」的設計策略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示範。在颱灣,屋頂的隔熱處理一直是個大難題,這本書從熱橋效應到空氣層的設置,再到不同隔熱材料(如蛭石、輕質混凝土)的熱工性能進行瞭詳盡的比較分析,連各種防水材料在颱灣高溫高濕環境下的長期耐久性都有提及。對於想進行老屋翻新或新建案的業主或設計師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數據和案例都是極為寶貴的決策依據,能有效避免那種「看起來很美,住起來像烤箱」的悲劇發生。它真正體現瞭建築是凝固的音樂,而這首樂麯的基調,就是我們的熱帶氣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