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物畫筆法之研究

中國人物畫筆法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畫
  • 人物畫
  • 筆法
  • 繪畫技法
  • 藝術史
  • 美術理論
  • 傳統繪畫
  • 繪畫教學
  • 藝術研究
  • 國畫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這本書是吳文彬先生的遺著。在他過世之後的第四年,由他的兒子吳傑編輯完成。這本書的初稿,完成於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當時故宮副院長李霖燦先生看過書稿之後,說道:「您編這書有很大的功德…」可是當時並沒有齣版,為什麼?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迴顧吳文彬先生的一生,他年輕時加入北平的雪廬畫會,之後就學於北平國立藝專,來颱灣之後工作於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考古館,但是對於傳統工筆人物畫的執著,並沒有中斷。在他六十歲時,編寫瞭這本書的書稿。七十歲左右,創立瞭中華民國工筆畫學會,成為創會理事長。八十歲的時候完成瞭一幅超過十公尺長的白描人物捲軸作品——群賢圖。八十五歲時,也是利用白描的方式,完成瞭兩百幅高士與仕女,編輯齣版瞭《吳文彬白描人物畫輯》。紮實的用他的人生實踐瞭傳統工筆畫的技法,不愧對傳統工筆人物畫傢的稱號。

  這本書的內容包含瞭民國七十二年的那一份書稿,外加另外一篇於民國八十九年,刊登於工筆畫學刊的文章——十八描法之檢討。充分的討論瞭明清兩代與民國初年,各傢畫譜與繪法中,對於十八描法的說明,並且分析、總結其可能的情況。堪稱是現今少見的藝術傳承之著作。此外,本書也收錄瞭《人物畫範》與《點石齋叢畫》這兩本清光緒年間與民國初年齣版的圖例。雖然是年代久遠,但是利用現在的技術,盡力處理圖例,力求完美呈現!

  本書的手寫原稿(有數個版本)與圖例,目前已經收藏於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希望藉此留下一些軌跡,供日後,如果有人有意願可以研究探詢這類的曆史藝術傳承,可以聯係傅斯年圖書館,考證手寫原稿。
 
東方神韻:中國傳統繪畫技法深度探索 第一章:筆墨的起源與演變——從遠古岩畫到宋代經典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中國傳統繪畫,特彆是人物畫領域中,筆墨技法的發展脈絡與核心精神。我們不探討具體的“中國人物畫筆法之研究”這一特定主題,而是將視角放寬,構建一個宏大的曆史框架,用以理解中國繪畫藝術如何從其最原始的形態,一步步發展成為具有高度成熟體係的藝術形式。 一、 史前之痕:遠古的符號與生命的初現 中國的繪畫史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的岩畫。這些刻在岩壁上的圖形,是人類早期對世界認知和精神需求的直接投射。它們雖然粗獷簡陋,但已經蘊含瞭對動物形態和狩獵場景的觀察。我們首先會研究這些原始符號的結構特徵,分析它們如何在材料的限製下,捕捉對象的動態與能量。這些早期的“筆觸”,奠定瞭後世寫意精神的基礎——即用最少的元素錶達最豐富的信息。 二、 青銅的輝煌與帛畫的精緻:綫條的獨立宣言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紋飾,雖然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繪畫”,但其上精密的幾何圖案和神獸形象,展現瞭早期裝飾藝術的成熟。更關鍵的是,戰國至漢代的帛畫和墓室壁畫,標誌著獨立繪畫藝術的興起。 帛畫,尤其是《人物禦龍圖》等傳世之作,展示瞭綫條語言的初步定型。這些綫條是流動的、富有彈性的,它們不僅勾勒輪廓,更兼具瞭描繪質感和情緒的功能。本章將重點分析漢代壁畫中對人物動態的誇張處理,以及綫條如何開始服務於敘事目的。我們關注綫條的“骨力”——即綫條的內在力量感,這是中國畫區彆於其他畫種的重要標誌。 三、 魏晉風骨:顧愷之與“傳神寫照”的理論奠基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摺點。隨著玄學和佛教思想的盛行,繪畫不再僅僅是記錄事件,而開始追求內在精神世界的錶達。顧愷之提齣的“傳神寫照”理論,成為此後韆餘年人物畫的最高指導原則。 我們將詳細解析“以形寫神”的內涵。這並非簡單地描摹外貌,而是通過對形體的精準把握,捕捉對象的氣韻和生命力。本章會選取幾幅代錶性的魏晉風格作品進行細緻的綫描分析,探討“高古遊絲描”等基礎綫條技法的形成過程,及其如何服務於錶現人物的仙風道骨或文人氣質。 四、 盛唐氣象:豐腴飽滿與色彩的交響 唐代是中華文明的鼎盛時期,這直接反映在瞭人物畫的風格上。吳道子“吳帶當風”的誇張與飄逸,打破瞭早期綫條的拘謹,賦予瞭人物強大的動感和生命力。我們不再局限於對綫條力量的單一強調,而是開始探索綫條與體麵關係的結閤。 同時,唐代壁畫中的敷色技藝達到瞭一個高峰。本章將細緻研究唐代人物畫中設色(如“三礬九染”)的方法,探討礦物顔料的運用如何實現既濃重又清雅的視覺效果,以及色彩在烘托人物性格和環境氛圍中所起的作用。從嚴謹的勾勒到大膽的渲染,這一時期的技法呈現齣多元化的麵貌。 五、 宋代的寫實與院體的規範化 宋代,尤其是北宋,藝術理念轉嚮瞭對現實世界的精確觀察和細膩描繪。院體畫派的興起,標誌著對寫實技巧的推崇達到瞭頂峰。李唐、劉鬆年等畫傢,強調法度的嚴謹,人物造型趨於穩重、內斂。 本章將聚焦於宋代對人物結構比例的精確把握,以及如何在寫實的基礎上,保持中國畫獨有的“意在筆先”的創作習慣。我們將對比唐代人物的浪漫化處理與宋代人物的理性化塑造,探討這種轉變背後的社會文化動因。此外,宋代文人畫的萌芽,也開始對院體畫的規範形成瞭一種內在的張力與補充。 第六章:元明的過渡與“文人筆墨”的自覺 元代,隨著士大夫階層對繪畫的全麵主導,人物畫的技法開始從單純的“再現”轉嚮“錶現”。趙孟頫提倡“作畫貴在似與不似之間”,強調筆墨自身的審美價值,而非僅僅是描摹對象的工具。 這一階段,文人畫的筆墨語言開始自覺地融入人物畫的創作中。我們不再隻關注勾勒的精細度,更關注筆觸本身的情緒釋放。例如,對頭發、衣褶的處理,開始藉鑒書法用筆的提按頓挫,使綫條本身具有瞭獨立的抒情功能。明代繼承瞭元代的精神,並形成瞭如“浙派”的雄健與“吳門畫派”的秀雅等不同流派,各自對傳統筆法進行瞭新的詮釋與發展。 結論:技法背後的精神內核 通過對中國繪畫史中不同階段人物畫技法演變的梳理,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綫條、結構、設色等技法元素,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目標——“傳神”。筆墨技法並非僵硬的規範,而是隨著時代精神、哲學思辨和個體情感的需要而不斷演進的語言體係。理解瞭這些技法的曆史根源與內在邏輯,纔能真正把握中國人物畫超越形體的藝術魅力。本書力求提供一個宏觀的、注重內在聯係的技法史觀,為藝術學習者和研究者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言 006
序一曾逢景 006
序二林淑女 008
序三高鳳琴 010

思想的傳承吳傑 012

中國人物畫筆法之研究吳文彬 018
壹、引言 021
貳、中國繪畫首重用筆 022
參、人物畫筆法的發展與衍變 026
肆、「曹衣齣水」和「吳帶當風」 034
伍、十八種描法 040
陸、描法各論 048
一、高古遊絲描 048
二、琴弦描 050
三、鐵綫描 052
四、行雲流水描 055
五、馬蝗描(蘭葉描) 058
六、釘頭鼠尾描 061
七、混描 063
八、撅頭釘描 065
九、曹衣描 066
十、摺蘆描 068
十一、柳葉描 069
十二、竹葉描 070
十三、戰筆水紋描 071
十四、減筆描 073
十五、枯柴描(亦稱柴筆描或亂柴描) 074
十六、蚯蚓描 077
十七、橄欖描 078
十八、棗核描 080
柒、結語 082
捌、十八描圖例 084
玖、註釋列錶 120

十八描法之檢討吳文彬 128
壹、前言 131
貳、「十八描法」的傳播 132
參、「描法古今一十八等」的分析 136
1、高古遊絲描:十分尖筆如曹衣紋。 136
2、琴弦描:如周舉。 136
3、綫描:如張叔厚。 137
4、行雲流水描。 137
5、馬蝗描:馬和之、顧興裔之類。 138
6、釘頭鼠尾描:武洞清。 139
7、混描:人多描。 140
8、撅頭釘:禿筆也,馬援、夏圭。 140
9、曹衣描:魏‧曹不興。 140
10、摺蘆描:如梁楷尖筆細長撇納(捺)也。 141
11、橄欖描:江西顔輝也。 141
12、棗核描:尖大筆也。 141
13、柳葉描:如吳道子觀音筆。 142
14、竹葉描:筆肥短撇納(捺)。 142
15、戰筆水紋描。 142
16、減筆:馬遠、梁楷之類。 143
17、柴筆描:麄(粗)大減筆也。 143
18、蚯蚓描。 143
肆、「描法古今一十八等」的檢討 144
伍、結語 147
陸、註釋列錶 148
 
檢索
錶格目錄
錶格1 描法順序 045
錶格2 描法順序 046
錶格3 《高古遊絲描》釋義 048
錶格4 《琴弦描》釋義 050
錶格5 《鐵綫描》釋義 052
錶格6 《行雲流水描》釋義 055
錶格7 《馬蝗描》釋義 058
錶格8 《釘頭鼠尾描》釋義 061
錶格9 《混描》釋義 063
錶格10 《撅頭釘描》釋義 065
錶格11 《曹衣描》釋義 066
錶格12 《摺蘆描》釋義 068
錶格13 《柳葉描》釋義 069
錶格14 《竹葉描》釋義 070
錶格15 《戰筆水紋描》釋義 071
錶格16 《減筆描》釋義 073
錶格17 《枯柴描(柴筆描、亂柴描)》釋義 075
錶格18 《蚯蚓描》釋義 077
錶格19 《橄欖描》釋義 078
錶格20 《棗核描》釋義 080
 
古圖目錄
古圖1 馬傢窯,甘肅齣土半山式彩陶山人首形器蓋026
古圖2 殷商饕餮紋 026
古圖3 戰國時期狩獵紋飾 027
古圖4 戰國時期銅壺蓋人物紋飾 027
古圖5 長沙楚墓齣土的帛畫 027
古圖6 馬王堆漢墓一號墓齣土的T型帛畫 028
古圖7 顧愷之,女史箴圖 031
古圖8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捲 033
古圖9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捲 037
古圖10 張大韆臨摹敦煌壁畫中供養人 052
古圖11 仿唐周昉紈扇仕女冊頁,吳文彬繪 052
古圖12 張渥,瑤池仙慶 054
古圖13 丁雲鵬,掃象圖 057
古圖14 馬和之,月色鞦聲圖 060
古圖15 梁楷,潑墨仙人 064
古圖16 梁楷,虎谿三笑圖 069
古圖17 梁楷,李白行吟圖 074
古圖18 石恪,二祖調心圖 076
古圖19 石恪,二祖調心圖 076
古圖20 梁楷,六祖圖 076
古圖21 顔輝,蝦蟇鐵拐圖 079
 
十八描法圖錄
圖 一 《點石齋叢畫》高古遊絲描 084
圖 二 《人物畫範》高古遊絲描 085
圖 三 《點石齋叢畫》琴弦描 086
圖 四 《人物畫範》琴弦描 087
圖 五 《點石齋叢畫》鐵綫描 088
圖 六 《人物畫範》鐵綫描 089
圖 七 《點石齋叢畫》行雲流水描 090
圖 八 《人物畫範》行雲流水描 091
圖 九 《點石齋叢畫》馬蝗描 092
圖 十 《人物畫範》馬蝗描 093
圖 十一 《點石齋叢畫》釘頭鼠尾描 094
圖 十二 《人物畫範》釘頭鼠尾描 095
圖 十三 《點石齋叢畫》混描 096
圖 十四 《人物畫範》混描 097
圖 十五 《點石齋叢畫》撅頭釘描 098
圖 十六 《人物畫範》撅頭釘描 099
圖 十七 《點石齋叢畫》曹衣描 100
圖 十八 《人物畫範》曹衣描 101
圖 十九 《點石齋叢畫》摺蘆描 102
圖 二十 《人物畫範》摺蘆描 103
圖 二十一 《點石齋叢畫》柳葉描 104
圖 二十二 《人物畫範》柳葉描 105
圖 二十三 《點石齋叢畫》竹葉描 106
圖 二十四 《人物畫範》竹葉描 107
圖 二十五 《點石齋叢畫》戰筆水紋描 108
圖 二十六 《人物畫範》戰筆水紋描 109
圖 二十七 《點石齋叢畫》減筆描 110
圖 二十八 《人物畫範》減筆描 111
圖 二十九 《點石齋叢畫》枯柴描 112
圖 三十 《人物畫範》枯柴描 113
圖 三十一 《點石齋叢畫》蚯蚓描 114
圖 三十二 《人物畫範》蚯蚓描 115
圖 三十三 《點石齋叢畫》橄欖描 116
圖 三十四 《人物畫範》橄欖描 117
圖 三十五 《點石齋叢畫》棗核描 118
圖 三十六 《人物畫範》棗核描 119
 
十八描法之檢討圖錄
圖 1 汪珂玉在《珊瑚網》「古今描法一十八等」 132
圖 2 明朝萬曆年間(西元1573~1620年)周履靖撰《天形道貌》 135
圖 3 鄒德中《繪事指濛》 《描法古今一十八等》 135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中國人物畫筆法之研究》對我來說,簡直是一場及時雨!我一直有在練書法,對毛筆的操控感和線條的錶現力有點認識,但總覺得把它應用在繪畫上,尤其是人物畫,又是另一門截然不同的學問。我很好奇,書裡會不會探討那些基本的筆法,比如「線」的各種變化,像是蘭葉描、鐵線描、遊絲描等等,它們各自適閤錶現什麼樣的輪廓和質感?還有「點」,在人物畫裡,點睛、點衣紋、點苔等等,又是如何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我尤其想知道,在人物畫的創作過程中,不同的筆法是如何組閤運用,纔能達到傳神的境界,像是描繪臉部錶情的細膩、衣褶的層次感,或是身體的動態錶現。這本書會不會從技巧層麵,提供一套比較係統性的指導,讓像我這樣有基礎但想更深入的人,能夠有一個清晰的學習路徑?我很希望能透過這本書,理解到中國人物畫的筆法,其實是一種結閤瞭書法的功底、對人體結構的觀察,以及對精神氣韻的捕捉的綜閤藝術。

评分

我一直對東方哲學和藝術的結閤很感興趣,而中國人物畫,在我看來,就是這種結閤的完美體現。《中國人物畫筆法之研究》這個書名,讓我覺得它可能不僅僅是一本技法書,更會探討筆法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書裡會不會討論,例如「氣韻生動」這個中國畫的最高境界,是如何通過筆法來實現的?所謂的「以形寫神」,又是如何在具體的用筆過程中體現齣來的?我還很想知道,在中國傳統的藝術觀念中,筆法是否與畫傢的修養、品德、甚至是意念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書中會不會從這個角度,來解析不同畫傢的筆法特點,以及這些特點是如何反映瞭他們的人生閱歷和思想境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超越純粹的技法層麵,去領悟中國人物畫藝術的深層意義,讓我在欣賞畫作時,不僅能看到形,更能感受到那份由筆法所傳遞齣來的藝術傢的靈魂和智慧。

评分

坦白說,我對《中國人物畫筆法之研究》這本書的期待,更多是源於一種對文化傳承的好奇。在現代社會,各種新媒體、新技術層齣不窮,傳統藝術似乎越來越少受到關注,這讓我感到有些惋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這一代人,重新認識並重視中國人物畫這種極具東方美學特色的藝術形式。書裡會不會觸及到不同時代背景下,人物畫筆法所展現齣的社會文化影響?例如,唐代仕女畫的豐腴柔美,宋代文人畫的清雅淡泊,明清時期風俗畫的生動細膩,這些風格的差異,除瞭題材和審美觀的變化,在筆法上是否也有相應的演變和體現?我渴望瞭解,那些看似傳統的筆法,在不同的歷史語境下,是如何被創新和發展的。如果書中能夠將歷史發展脈絡和筆法技藝巧妙地結閤起來,那將會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讀物,它不僅能啟迪我們對藝術的理解,更能加深我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评分

哇,這本《中國人物畫筆法之研究》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份量!身為一個對傳統水墨畫一直很有興趣,但又常常覺得望之卻步的颱灣讀者,我看到這本書真的眼睛一亮。一直以來,我對國畫裡那些揮灑自如、線條流暢的人物,總是很嚮往,但總覺得隔瞭一層紗,不知道那些看似簡單的筆觸背後蘊含瞭多少學問。書裡會不會像我預期一樣,深入淺齣地剖析不同朝代、不同畫派的人物畫作,從線條的粗細、墨色的濃淡、筆勢的起伏,去揭示畫傢們如何在紙上「畫」齣一個個有生命力的靈魂?我特別期待書中能有豐富的圖例,最好是高清的、能夠讓人細細品味的,讓我能夠一邊閱讀理論,一邊對照實物,真正領略筆法的奧妙。當然,如果能介紹一些歷史上著名的畫傢,像是顧愷之、閻立本、吳道子等等,並分析他們獨特的筆法風格,那就更棒瞭!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學術性的論述,更能帶領讀者走進中國人物畫的藝術殿堂,感受那份源遠流長的文化魅力,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稍微窺見國畫的堂奧,甚至激發我動手嘗試的勇氣。

评分

這本《中國人物畫筆法之研究》聽起來就很適閤我這種「細節控」!我一直覺得,中國水墨畫最迷人的地方,就在於那些看似隨意、卻又精準無比的筆觸。我在看畫展的時候,常常會花很多時間,盯著畫作的細節,想像畫傢是如何下筆的。書裡會不會深入剖析,比如人物的眼睛,是如何用極少的幾筆勾勒齣神采?衣紋的皺褶,又是如何通過線條的轉摺和墨色的暈染,錶現齣布料的質感和垂墜感?還有手部和足部的描繪,往往是最考驗基本功的地方,書裡會不會有專門的篇章,去講解如何用筆纔能畫齣自然生動的手足?我特別好奇,一些大傢常說的「畫傢氣息」,到底是如何通過筆法體現齣來的?是筆頭的乾濕濃淡,還是筆桿的提按轉摺?我希望能從這本書裡,獲得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技巧,讓我能夠更細緻地去欣賞和理解人物畫的精妙之處,甚至在自己練習時,能夠有所依循,不再隻是「憑感覺」在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