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詩情:陳秀珍詩集

淡水詩情:陳秀珍詩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秀珍
圖書標籤:
  • 詩歌
  • 颱灣文學
  • 陳秀珍
  • 淡水
  • 女性文學
  • 現代詩
  • 文學
  • 文化
  • 藝術
  • 迴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朵曇花 開在淡水暮色 夜讀 時間的船 把人渡往何處? 《淡水詩情》是陳秀珍以「淡水」的好山好水為題,集結90首創作,全書共分四輯。輯一至輯三以「2016年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為中心點,收錄詩歌節前、詩歌節期間、詩歌節後的創作,編織一麵詩情網絡;輯四則以詩網細密收下2017年一整年的零光片羽。 另有附錄,呈現外國詩人譯作以及詩歌節紀實,以饗讀者。 若你看到我 卻呼喊她人名字 我必定馬上轉身 離去 叫對我的名字 是愛我的第一步 ─〈詩人送我一顆石頭〉節錄 本書特色 詩人以淡水的自然美景與文學交流活動為創作舞颱,聚焦地域性書寫,傳遞「淡水詩情情未瞭」的創作餘韻! 名人推薦 詩人──莊金國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字數約1500字,旨在提供豐富的內容,但不涉及《淡水詩情:陳秀珍詩集》。 --- 《古都遺韻:宋代城市生活與文化變遷研究》 作者: 王鼎文 齣版社: 華夏文史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2年 定價: 128.00元 --- 內容簡介: 《古都遺韻:宋代城市生活與文化變遷研究》是一部深入剖析北宋及南宋時期中國城市社會結構、經濟形態、市民文化及空間格局的學術專著。本書打破瞭傳統史學對宋代“重文抑武”的片麵解讀,聚焦於城市這一復雜的曆史載體,力圖還原一個充滿活力、層次分明且極富現代色彩的宋代都市世界。作者王鼎文教授,現任職於某知名高校曆史係,是國內宋史研究領域的權威學者之一,其研究視野宏大,考證嚴謹,尤其擅長將考古學發現與文獻記載相結閤,以期勾勒齣更為立體和真實的宋代城市圖景。 全書共分為七個主要章節,輔以大量的圖錶、地圖及齣土文物照片,論述脈絡清晰,結構嚴謹。 第一章:宋代城市的興起與格局重塑 本章首先迴顧瞭唐代後期以來城市格局的轉型,重點分析瞭宋代“坊市製”的瓦解及其對城市空間形態的根本性影響。作者詳細論述瞭宋代城市突破傳統約束,嚮外擴張,形成“夜市”、“曉市”和“晝市”並存的商業布局。通過對開封、臨安等都城以及杭州、蘇州等區域性大都市的案例分析,揭示瞭宋代城市規劃如何從僵硬的行政管理導嚮轉變為更加靈活、注重商業效率和市民需求的模式。特彆指齣,城市中軸綫的單一主導地位被打破,多功能商業區的崛起標誌著城市治理理念的重大轉變。 第二章:商業革命與市民經濟的勃發 宋代被譽為中國的“商業革命”時期。本章聚焦於這一經濟轉型。作者詳盡梳理瞭宋代貨幣體係(交子、會子)的發展、商業稅收製度的演變,並深入探討瞭“飛錢”等早期信用工具的運作機製。在行業研究方麵,本書細緻考察瞭絲綢、瓷器、糧食和茶葉等關鍵商品的生産鏈條、銷售網絡以及行會組織(行、作)的形成與功能。作者強調,市民階層對經濟活動的廣泛參與,以及政府在經濟管理上采取的有限乾預政策,共同催生瞭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的市場環境。 第三章:市井煙火:宋代市民的日常生活 這是全書最具可讀性的部分之一。作者通過勾欄、瓦捨、教坊等娛樂場所的興盛,重建瞭宋代市民的休閑文化。從“說話人”、“傀儡戲”到“雜劇”,本書詳細描繪瞭市民階層在精神消費上的需求升級。飲食文化的變化是另一重點,通過分析《東京夢華錄》、《夢粱錄》中的記載,作者復原瞭宋代酒樓、茶肆的經營模式和菜肴特色,揭示瞭飲食的“精緻化”趨勢。此外,本章也關注瞭傢庭生活、服飾變遷以及城市衛生狀況等微觀層麵。 第四章:知識精英與城市文化場域 宋代士大夫階層在城市中的活動是文化繁榮的關鍵驅動力。本章探討瞭書院製度的普及、藏書風氣的盛行以及印刷術進步對文化傳播的影響。作者考察瞭士人如何在城市中構建自己的社交圈子(如“清談社”),以及他們與商業階層的互動關係。通過分析筆記小說和個人文集,揭示瞭精英文化與市井文化在城市空間中的交融與張力。 第五章:城市空間中的權力與社會控製 盡管坊市製解體,但國傢對城市的管理並未鬆懈。本章細緻分析瞭宋代城市管理機構的職能轉變,如警察職能(廂軍、巡檢司)的強化與專業化。作者研究瞭城市中的法律執行、火災防控(望火樓的設置)以及戶籍管理(保甲製度在城市的應用)。特彆關注瞭城牆內外空間的發展,探討瞭非正規居住區的齣現對城市治理帶來的挑戰。 第六章:宗教信仰與城市精神景觀 佛教、道教以及民間信仰在宋代城市中呈現齣高度的世俗化和商業化傾嚮。本書考察瞭寺廟、道觀在城市經濟中的角色,它們不僅是宗教中心,也是金融活動(如放貸)、倉儲和手工業的組織者。通過分析城市中的祭祀活動、神祇崇拜的演變,作者闡釋瞭宗教信仰如何融入市民的日常倫理和情感需求之中,形成瞭獨特的城市精神景觀。 第七章:南渡之後:臨安的城市轉型與文化延續 南宋定都臨安後,城市麵貌發生瞭顯著變化。本章對比瞭開封與臨安的城市特徵,指齣臨安由於地理限製和戰亂背景,其城市發展錶現齣更強的防禦性、更集中的商業區布局以及對沿河交通的極端依賴。作者認為,南宋的城市文化是在繼承北宋遺産的基礎上,為適應偏安局麵而進行的深刻調整,但市民階層的核心生活方式和文化品味得到瞭有力的延續。 總結與評價: 《古都遺韻》的貢獻在於其多維度、精細化的研究方法。它不僅僅描述瞭宋代城市“繁榮”的錶象,更深入挖掘瞭支撐這種繁榮的製度基礎、經濟動力和市民心理。王鼎文教授的論述既有對宏觀趨勢的把握,又不乏對具體細節的考證,為理解宋代社會轉型提供瞭一部極具參考價值的深度讀本。本書適閤宋史研究者、城市史學者以及對古代中國社會文化感興趣的廣大讀者深入研讀。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豐富的史料運用,使其成為該領域近年來不可多得的優秀成果。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秀珍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係畢業。1998年開始以筆名林弦在《中外文學》、《文學颱灣》、《淡水牛津文藝》和《颱灣新文學》等刊物發錶詩作,現為《笠》詩社同仁。齣版散文集《非日記》(2009年)、詩集《林中弦音》(2010年)、《麵具》(2016年)、《不確定的風景》(2017年),以及漢英西三語詩集《保證》(2017年)。入選英漢西三語《兩半球詩路》、西班牙語《以詩為證》、義大利語《對話》、西漢英三語《颱灣心聲》等詩選集。詩另被譯成孟加拉文、阿爾巴尼亞文、馬其頓文、土耳其文等。參加2015年颱南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2016年孟加拉卡塔剋(Kathak)詩高峰會、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第20屆馬其頓奈姆日(Ditët e Naimit)國際詩歌節,2017年祕魯第18屆柳葉黑野櫻、巴列霍及其土地(Capulí Vallejo y su Tierra)國際詩歌節、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詩中有戲──陳秀珍組詩建構的特色


  陳秀珍,齣生於颱中大肚;大肚地名,源自平埔帕瀑拉(PAPORA)族大肚(Tatuturo)社。2016年9月1日淡水初晤, 發現她鼻挺、大眼、眼窩深,頗有平埔後裔的輪廓特徵。

  就讀淡江大學中文係時,她偏愛李白的詩和李清照的詞,曾模仿習作傳統詩詞,收錄在以筆名林弦齣版的第一本詩集《林中弦音》第三輯「古典抒情」,從中可以看齣尚未建立自己的風格。

  1998年開春,忽然起心動念學新詩,於是到颱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選修「現代詩創作」課程。在前輩詩人李魁賢循序漸進引導及鼓勵下,嘗試以白話文創作,居然愈寫愈順,於同年四至六月間完成詩作189首,其後分成「林中」、「弦音」兩輯,加上「古典抒情」,閤成《林中弦音》詩集,延至2010年1月推齣,作者簡介中,自認「缺乏耐性,習以短詩記錄生命中的風景」。

  值得注意的,從傳統詩詞轉型現代詩,她每常藉同一題材,發揮聯想,擴展為組詩規模。其中,難免有部分衍生類似同質性語境,卻也會蹦齣令人眼睛一亮的意象蛻變,譬如〈鼕〉之二:

  為瞭歡迎雪
  樹葉
  讓齣瞭

  整座山

  「影子」組詩五首,環環相扣如動畫,或隱或顯內心的波摺,甚至對立衝突。在之三、之四兩首中,透過使用工具(相機、錄影機、湖或鏡)與否,前者終究追索不齣真相,隻得繼續「猜」下去,後者「為瞭/不想一輩子費心去猜」,抱持工具無用論,影子照樣「一路緊緊相隨」糾纏著,無法擺脫。也許,影子的本質,已在之二第二節結尾兩行:「黑暗即是她的/本色」,透露端倪。

  陳秀珍用心經營組詩,追求更細緻深入而具宏觀遠見的架構,2016年1月齣版的第二本詩集《麵具》,以「落葉」組詩33首最能代錶其創作意圖。《林中弦音》裏的小型組詩,感性抒情成分較濃,「落葉」組詩則融入知性與感性, 筆下帶有感情,兼具思想見識,顯現走齣小我框限,正視現實以及曆史境遇,如第21首:

  和平
  不過是個
  假象

  在一片
  點頭和搖頭
  對質中
  在
  鞦風嚴酷
  鞭打中

  拔除
  一片一片
  變色的思想

  我走在
  一張斑駁的落葉流亡地圖

  此詩前四節各三行及第五節兩行,原由一句話,斷與連成三或兩行,若予以還原,將使詩句張力鬆散,當機立斷採取分行型式,不僅呈現煥然一新風貌,且能突顯兩者之間的緊張關係和詭譎冷肅氣氛。

  很明顯的,詩人賦予落葉扮演颱灣曆史演變中的弱勢族群角色,一再被外來政權欺瞞、分化、迷惑、刑罰甚至拔除等種種恐嚇壓迫下,導緻思想起變化,意誌力動搖,失去自我主張,接受當次等國民的威權體製。

  一片斑駁的落葉,猶如一張「流亡地圖」,這樣逼真的比喻,對於曾經齣走流寓異域,有傢歸不得的颱灣鄉親,頗能反映其切身感受而心有戚戚焉。

  組詩之外,陳秀珍選擇的題材相當多,好奇心催促她靈感的觸須,似乎「無所不至」。且看〈晚報〉,從「一大清早/大人物習慣/攤開報紙檢視」,暗自慶幸「隻有其他大人物的惡行/見報」,既然事不關己:「那就繼續貪汙、炒股、包庇……無所不至吧」,毫不修飾的直白,暴露官商大人物貪得無厭的共犯結構。到瞭下午:「哎呀/爆啦/是顆超級原子彈呢」,本尊突然躍上晚報頭版,其他大人物依然幸災樂禍袖手旁觀。詩人乃以「不是不報/是……/『晚報』啦」作結,揶揄、諷刺到極點。這種大快人心的嘲弄筆調,十足展現其嫉惡如仇的處世態度。詩人也者,莫不是飽食人間煙火的庶民,對引發社會爭議的事件,不宜自視清高,保持緘默;沉默大眾,往往助長為惡者氣焰。

  《麵具》之後,陳秀珍詩興大發,每參加一次國際詩會交流,就催生齣組詩專輯,連遭遇車禍骨摺,身心內外交迫,備受磨難之苦,亦不忘藉詩排遣,盡情抒懷。9月1至7 日在淡水舉辦的福爾摩沙國際詩歌節,得知她尚未痊癒, 之前已經寫瞭數十首骨摺詩,9月3日當晚又詩成〈練習上樓梯〉:

  我還在練習
  如何使用骨摺的右腳
  如何使雙腳和諧行進
  
  右腳和左腳
  像你我的新關係
 
  右腳急著學會等待
  上樓梯時
  禮讓左腳先踏齣

  害怕被你看到
  我走樓梯
  進退失據

  但願
  你整天都看不見我

  巧閤的是,淡水行前,剛讀過日本作傢曾野綾子迴憶錄《晚年的美學》(姚巧梅譯,天下版),第一輯「賢者」即提到「我在六十多歲時,曾在墓地摔瞭一跤,右腳骨摺」, 接著說明骨摺情形及過程:「摔跤時,我生平第一次聽到自己骨摺的聲音,如同樹枝摺斷瞭一般。看到跌倒後的腳,變形成宛如馬腳似的怪異模樣――腳後跟骨頭脫臼而倒轉,腳趾頭則轉嚮後麵去瞭。」從上引片段描述,予人細膩、生動、有趣之感;或許事過境遷,曾野綾子保持平常心,冷靜看待自己當年突發的狀況。

  〈練習上樓梯〉前兩節,舖陳雙腳在平地緩步互動調適的情況。第三節齣現準備上樓梯的畫麵,心情頓感緊張,受傷的右腳「急著學會等待」,等待呈現的停滯姿態,就是為瞭「禮讓左腳先踏齣」,靜動之間,陳秀珍運用「急著」與「禮讓」這兩個動詞,帶動戲劇化。第四、五兩節,語帶羞怯,我見猶憐,內心戲十足。整首詩的錶現,簡潔有序而富於變化。

  淡水詩會結束後不久,陳秀珍便寄來《淡水詩情》影本。坦白說,個人還處於迴味階段,她已然收獲滿倉瞭。

  這本詩集分成兩輯。第一輯六首,寫於詩會前,可見她已準備就緒。第二輯50首的前13首,都是在詩會期間深夜熬齣來的,其他37首依序自9月8至18日完成。以淡水為主軸布局,延伸相關題材,締造自己18天成詩50首的盛産紀錄,比較容易重復齣現的場景時態,是淡水暮色。

  《淡水詩情》第一輯第六首,即以〈淡水暮色〉為題。詩名來自傳唱數十年的颱語歌,葉俊麟所作歌詞,描景敘情貼切感人,深植颱灣子民的腦海中,形成淡水特色的印象。

  第二輯之〈等待暮色〉,前三節醞釀等待暮色如等待情人的氛圍,很有層次感,四、五兩節,分彆齣現詩句「溶入淡水暮色」、「曾經像淡水暮色」,有嫌套用,失去創意。

  文學誠是苦悶的象徵,骨摺後遺癥併發在〈你笑的時候〉和〈藥水〉。先看前者第四節:「癢比痛難受/思念比癢/更癢」,因流於概念化,缺乏親炙其間差異的連結。同樣有骨摺經驗的已故詩人錦連,於〈石膏腳與鞦天〉最後一行,如此訴說:「腳趾頭上有高速公路的車群像工蟻般地在趕路」,整句詩並無癢字,卻令人深刻體會那種癢極瞭的箇中滋味。

  〈藥水〉將女詩人顔雪花贈送的一瓶中藥水,轉化為蘊涵悲憫情懷的文字,促使自己藉「日日寫詩」來療傷止痛;不斷寫詩,也可以分享讀者。整首詩結構嚴謹,兼具移情作用。

  同屬贈品,〈詩人送我一塊石頭〉雖涉及本人,就詩論詩,陳秀珍靈活運用這塊石頭為曆史舞颱,使得詩中有戲, 劇情關乎颱灣曆代子民,饒富寓意:

  詩人送我一塊可愛的石頭
  或許幾經輾轉纔到我手中

  外形像我熟悉的島嶼
  我土生土長的土地
  一見她
  我馬上喊齣她的名字
  颱灣

  她像一塊
  人見人愛的殖民地
  在不同統治者手中
  也許被叫過好幾個
  不屬於她自己的名字

  若你看到我
  卻呼喊她人名字
  我必定馬上轉身離去
  叫對我的名字
  是愛我的第一步

  從一塊石頭的長相――像颱灣,聯想先來後到這塊土地討生活者所經曆的坎坷命運。石頭變身曆史現場,輪番上演各種劇碼,今昔對照,喚醒颱灣意識抬頭,不甘再接受名不副實的稱謂。全詩句句語意真摯,節奏輕快流暢,顯示對颱灣充滿瞭信心。

  順此交代這塊石頭的來源,印象中,是在鳳山的雞母山發現撿迴收藏。我有蒐集圖案石的癖好,具有颱灣意象的石頭,不管拾得或購置,每常愛不釋手玩賞。偶爾也會轉贈有緣人,正如此詩首節第二行所雲「或許幾經輾轉纔到我手中」。記得曾有一劉姓山友暨石友,送我一顆酷似颱灣, 不,簡直維妙維肖的颱灣石,至今還捨不得轉予他人保管, 自覺玩石等級差人一大截。

  對我來說,〈詩人送我一塊石頭〉是意外迴響的難得經驗。對陳秀珍而言,此詩造詣堪稱《淡水詩情》壓捲之作,她結閤鄉土草根與颱灣自主意識,但未使用強烈宣示的字眼,採取以退為進、以柔剋剛方式,寫齣「叫對我的名字/是愛我的第一步」這樣特具女性親和魅力的詩句,迎嚮未來。可不是嗎,她在〈矛盾〉第末段自我加油打氣說:「我想要/趕快走齣圍牆/找迴自己的步調/與平衡感」,不妨拭目以待其早日實現。

莊金國(詩人)
2016年10月7日寫於鳳山

自序

淡水詩情情未瞭……


  感謝詩人莊金國老師為我寫序!請他寫序當時,隻預定齣版【輯一】淡水暮色、【輯二】等待暮色,所以這篇序是針對這五十六首而寫。為瞭撰寫這篇序,他細讀瞭我已齣版的詩集《林中弦音》、《麵具》,以及散文《非日記》。精闢序文,為詩集增光;嚴謹態度,值得我學習。

  我非意識先行詩人,寫詩一嚮即興。《淡水詩情》能獨立成書,是意外。2016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後,我寫瞭二十多首淡水詩;感謝李魁賢老師一句:「若能寫到五十首,就齣一本詩集。」於是我前後花瞭十八天時間,〈淡水詩情〉組詩繁衍成五十首。對我,這是創紀錄。其後又意外寫齣六首,沒料到會「淡水詩情情未瞭……」。

  《淡水詩情》原定2017年初齣版,不料延至2018,其間又經過2017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於是把2017所寫淡水詩一併輯入。

  最後詩集呈現:
  【輯一】 (2016.04.12~2016.05.06)2016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之前寫的六首。
  【輯二】 (2016.09.01~2016.09.18)2016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後所寫五十首。
  【輯三】 (2016.09.23~2016.10.04)五十首後接續寫齣的六首。
  【輯四】 (2017.01.20~2017.12.06)2017年所寫。
  【附錄一】 數首翻譯詩,其中〈島與海〉目前已有英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以及阿爾巴尼亞語四種譯本。
  【附錄二】 〈走詩淡水―2017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紀要〉。
  【附錄三】 〈如山似水―像山的企業傢.似水的詩人Aminur Rahman〉。

  我第一次為颱灣的一個定點寫齣一本詩集,淡水真不愧為詩的故鄉,感謝她的好山好水,給我源源的靈感,我很認真祈禱她不再被怪手迫害,好讓人們因她而成為詩人,好讓國內外詩人為她留下更多詩篇!
 

圖書試讀

【女人山】[註1]

一隻不會唱情歌的

藏在樹蔭
暗戀鳳凰木

鳳凰木
站在高處
眺望對岸女人山[註2]

女人山
散發水柔情
隱藏火烈性
酷愛日光浴
更愛吐雲霧

讓男人凝望成樹
讓男人山嫉妒

男人山[註3]
站在東方癡癡看
黎明時日齣
給女人山看

2016.09.06

[註1] 2016.09.05在淡水國中朗讀詩之後,於淡水國中校門口鳳凰木下看觀音山。
[註2] 觀音山又稱女人山。
[註3] 大屯山又稱男人山。

【淡水】

淡水小鎮
住在蔚藍天空下
依偎綠色海洋

火車運走一節一節舊時光
捷運列車搬來一波一波新人潮

我青春的舞步
曾踩亮淡江大學宮燈大道

馬偕贊嘆過的夕陽
如今在漁人碼頭垂釣
人群如魚聚集

觀音依舊堅持仰臥峰頂
迎接你遠道來獻詩

甚麼是淡水小鎮幸福時光
不是舊時光 
不是新時光

從右岸渡到左岸 
從花落走嚮花開
和你並肩走進時間迷宮
將是我此生   
最美好時光

2016.04.12

【淡水】(英語)
Tamsui/
Translated by Kuei-shien Lee


Under the blue sky
Tamsui the township
nestles among the green ocean.

The train transported away the old time a little by little.
The MRT*1 brings in the flocks of tourists in waves.

My youth dance steps have polished
the lanterns avenue in Tamkang University.

The sunset admired by Rev. Mackay*2
now fishes by the Fisherman’s Wharf.
The tourists flock as fishes.

Guanyin*3 has been insisting to lay on the mountaintop
in greeting you from a distance to dedicate poetry.

What is the happy time in Tamsui
is neither the old time
nor the new age.

From right bank to the left,
from flowers withering to blooming,
I accompany with you side by side into a time labyrinth,
in this way to keep the best time
surely in all my life.

2016.04.12

*1 MRT is abbreviated from Mass Rapid Transit, the metro system in Taipei area.
*2 Rev. 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 was the first Canadian Presbyterian missionary to Formosa on 1871 New Year’s Eve and then have lived in Tamsui all his life.
*3 Guanyin, the Bodhisattva of Compassion or Goddess of Mercy (Sanskrit Avalokiteśvara).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陳秀珍的詩,我感受到一種獨特的時間維度。她的詩句中,既有對過去的迴憶,也有對當下的描繪,更有對未來的期盼,然而這一切都並非碎片化的敘述,而是融洽地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連綿不絕的詩意流淌。我特彆喜歡她描寫童年迴憶的詩篇,那些純真的畫麵,熟悉的場景,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無憂無慮的年代。然而,她並非沉溺於過去的懷舊,而是從中汲取力量,與現在的自己對話,與未來的自己共勉。這種對時間的處理,使得她的詩歌具有瞭跨越時空的魅力,也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感受到生命的長河是如何不斷嚮前,而又始終與過往緊密相連。她的詩,讓我體會到,每一個當下,都包含著過去的迴響,也孕育著未來的種子。

评分

在我看來,陳秀珍的詩歌,是她內心世界的一麵鏡子,映照齣她對生活最真實的感受與理解。她並沒有刻意去追求某種風格,或是迎閤某種潮流,而是忠實地記錄下自己內心的聲音。這種真誠,使得她的詩歌具有瞭強大的生命力。我從中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她個人的喜怒哀樂,更能體會到一種普遍的人性光輝,例如對愛與溫暖的渴望,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麵對睏難時的堅韌。她的詩歌,讓我覺得,我們雖然身處不同的時空,有著不同的經曆,但在某些情感的根源上,卻是相通的。她用詩歌構建瞭一個小小的橋梁,連接瞭你我,也連接瞭過去與現在。這種連接感,是閱讀《淡水詩情》過程中,我所收獲的最大財富之一。

评分

《淡水詩情》給我的感受,遠不止於文字本身。它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得以暫時從日常的喧囂中抽離,迴歸到內心最寜靜的角落。書中的意象,如淡水、微風、落葉、星辰,都帶著一種自然的靈動與生命的律動。陳秀珍善於將這些自然元素與個人情感巧妙地融閤,創造齣一種既有畫麵感,又富有深度的詩歌意境。我尤其欣賞她對細節的捕捉能力,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景物,在她筆下卻煥發齣瞭勃勃生機,承載瞭豐富的情感。例如,她可能用一片飄落的葉子來寄托對時光流逝的感慨,用一泓微瀾的淡水來抒發內心的思念。這種化繁為簡,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使得她的詩歌具有瞭超越時空的感染力。讀她的詩,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悠遠寜靜的空間,與自然對話,與內心對話。

评分

陳秀珍的詩歌,在我看來,最大的魅力在於其情感的真摯與剋製。她不是那種聲嘶力竭地宣泄情緒的詩人,而是更傾嚮於用一種沉靜而內斂的方式,將內心的波瀾展現在讀者麵前。即使是描繪傷感或失落,也總能從中透齣一絲淡淡的希望,如同烏雲中偶爾露齣的陽光,溫暖而堅定。這讓我覺得,她的詩歌不僅僅是抒發個人情感的載體,更是一種對生命韌性的贊美。在那些字裏行間,我看到瞭一個獨立而堅強的靈魂,即使麵對生活的種種挑戰,也能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優雅。這種氣質,在當今快節奏、充滿浮躁的社會中,顯得尤為可貴。我發現自己會不自覺地放慢閱讀的速度,細細品味每一個字,每一個詞,仿佛生怕錯過其中蘊含的微妙情感。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仿佛與作者一同經曆瞭那些詩歌所描繪的情境。

评分

閱讀《淡水詩情:陳秀珍詩集》的過程,就像是在一個被遺忘的角落尋得瞭一株散發著淡淡幽香的野花。它沒有驚天動地的華麗辭藻,也沒有故弄玄虛的深奧哲理,然而,正是這種樸實無華的敘述,卻在不經意間觸動瞭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描繪生活日常的篇章,它們瑣碎、細微,卻飽含著真摯的情感。無論是清晨窗邊灑落的陽光,還是雨後泥土的芬芳,抑或是與親人閑談時的幾句傢常,陳秀珍都能以極具感染力的筆觸將其化為動人的詩句。她似乎總能捕捉到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然而卻是生命中最真實、最溫暖的瞬間。在讀到某些詩句時,我仿佛能看到作者的影子,她可能正坐在窗邊,看著遠方,思緒飄得很遠;也可能正在廚房忙碌,心中卻迴蕩著對故鄉的思念。這種貼近生活的描寫,讓我感到無比親切,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也曾經如此細緻地感受過周圍的一切。

评分

《淡水詩情》帶給我的,是一種淡淡的憂傷,卻又充盈著希望的閱讀體驗。陳秀珍的詩歌,並非總是陽光燦爛,她也會觸及生命的陰影與失落,然而,她總能在陰影中,尋覓到一絲光明。這種對生命復雜性的深刻認知,以及在睏境中依然保持的樂觀與堅強,讓我深受感動。她的詩,仿佛是一位智者,用溫和的語調,與我們分享著人生的感悟。她不煽情,卻能觸動人心;她不說教,卻能引人深思。我喜歡她那種看似平淡,實則蘊含深意的錶達方式,每一次重讀,都能發現新的感悟。這本詩集,就像一杯陳年的佳釀,初嘗可能覺得平淡,但細品之下,便能體會到其醇厚的迴甘。

评分

我對《淡水詩情:陳秀珍詩集》的評價,可以用“靜水流深”來形容。它沒有嘩眾取寵的噱頭,也沒有刻意營造的氛圍,隻是靜靜地在那裏,等待著讀者的發現。陳秀珍的詩歌,就像一條流淌的淡水,看似平靜,卻有著深厚的底蘊。她以細膩的筆觸,描繪著生活中的點滴,用樸實的語言,傳遞著真摯的情感。然而,在這些看似簡單的描繪之下,卻蘊含著作者對生命、對情感、對自然的深刻洞察。她的詩,能夠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寜靜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在那裏,我們可以暫時忘卻塵世的煩惱,與自己的內心進行一次深入的對話。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詩集,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按摩,讓我得以放鬆身心,重拾對生活的熱愛與勇氣。

评分

在偶然翻閱一傢書店的角落時,這本《淡水詩情:陳秀珍詩集》便如同靜靜沉睡的珍珠,悄然吸引瞭我的目光。封麵的設計樸素卻不失雅緻,一抹淡淡的青色仿佛蘊含著水的靈動與天空的遼闊,恰如其分地呼應著“淡水”二字。書名本身便自帶一種詩意的畫麵感,讓人不禁聯想到那流淌不息的河水,以及河畔生長的點點情愫。我並非專業的詩歌鑒賞傢,也鮮少有時間沉浸於文學的海洋,但一種莫名的衝動驅使我將它帶迴瞭傢。迴傢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第一頁,心中懷揣著一種好奇與期待。我希望能在陳秀珍的詩句中,找到共鳴,找到慰藉,亦或是一片能夠讓心靈休憩的港灣。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更可能是一扇窗,透過它,我可以看到作者細膩的情感世界,感受到她對生活、對自然的獨特體悟。我期待著,那些“詩情”如何在“淡水”的意境中緩緩流淌,又將以怎樣的方式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

评分

《淡水詩情》的語言風格,是我認為其最令人稱道之處。陳秀珍的用詞十分考究,卻又不失自然流暢。她能夠用最簡潔的語言,描繪齣最生動的畫麵,傳達齣最深刻的情感。她似乎懂得如何讓每一個詞都恰如其分地落在讀者心中,引發最恰當的共鳴。我特彆欣賞她那些描繪自然景物的詩句,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一幅幅意境深遠的畫麵,如同一位技藝精湛的水墨畫傢,用筆墨在宣紙上揮灑齣生命的韻味。同時,她也善於運用比喻和象徵,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體會。她的詩,讀起來有一種“清水齣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感,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卻充滿瞭藝術的魅力。這種純粹的美,在如今充斥著華麗包裝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

评分

我必須承認,《淡水詩情:陳秀珍詩集》給我帶來的驚喜遠超我的預期。我本以為這會是一本相對輕鬆的讀物,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其中蘊含著作者對生命、對時間、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她並非直接拋齣哲學命題,而是通過詩歌的形式,將這些思考融入其中,讓讀者在品味詩句的同時,也引發自身的聯想與感悟。例如,在某些詩歌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對人世無常的淡淡哀愁,但這種哀愁並非絕望,而是帶著一種對生命的尊重與珍視。她似乎在告訴我們,即使麵對生命的短暫與無常,也要活齣自己的色彩,去感受愛,去付齣愛。這種對生命的態度,讓我深受啓發。她的詩歌,仿佛是一盞盞溫暖的燈,在黑暗中指引著方嚮,也讓我在迷茫時,多瞭一份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