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樹人:從剛果到祕魯,一個BBC生態攝影師在樹梢上的探險筆記

攀樹人:從剛果到祕魯,一個BBC生態攝影師在樹梢上的探險筆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自然
  • 攝影
  • 生態
  • 探險
  • 樹木
  • 野生動物
  • BBC
  • 剛果
  • 祕魯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榮獲博客來、誠品書店當月選書
▍Amazon網路書店五顆星絕佳好評
▍第一本揭開攀樹麵紗的精彩生態書寫


「樹木是大地寫上天空的詩。」──紀伯倫《沙與沫》

攀遍婆羅洲、剛果、哥斯大黎加、祕魯、澳洲、加彭、巴布亞新幾內亞、委內瑞拉、摩洛哥……
我將生命與靈魂交付給一條尼龍細繩,卻在攀爬旅程中看見森林最斑斕的靈魂

在六十公尺高的樹頂邂逅馬來犀鳥
在剛果叢林與巨型公象驚險擦肩
在亞馬遜祕境遭到子彈蟻熱吻……
一趟趟在樹梢上的萍水相逢,卻鎸刻成流連一輩子的不朽記憶

♠  ♠  ♠

  當早春的日光從枝椏間流瀉而入,攀樹人身懸數十公尺高的吊床,在鳥囀蟲鳴間悠悠醒轉。時而是戴菊鳥在身旁輕盈地覓食,時而是黑猩猩母子在咫尺香甜地酣眠;待在樹冠上最棒的喜悅之一,就是背靠著樹,觀看野生生物旁若無人地,在身旁忙著自己的事。
  當然也有不平靜的時刻──雷電響徹山榖,樹枝在暴雨間劇烈晃蕩,讓渺小的攀樹人命懸一綫;囂張的馬蠅群聚,將攀樹人盯齣一身膿瘡,連威士忌烈酒都難以止痛;蘇門答臘淘氣的紅毛猩猩,不斷試圖在數十公子的高空,把係在樹梢上的保命繩結解開……。作為BBC生態攝影師的攀樹人,為瞭記錄眼前變幻莫測的每分每秒,用一條尼龍細繩串起瞭樹木與自己的身軀,更串起瞭自己永遠駐守於此的心。
  令人屏息的動人書寫,令人怔忡的奇妙境遇,一個攀樹人穿梭在枝椏間,對樹的愛意流洩在字裏行間。他用最真誠的文字,說齣瞭這個給全世界聆聽的美麗故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詹姆斯‧艾爾德裏德(James Aldred)
BBC和《國傢地理雜誌》的野生生態攝影師,長期在樹頂之上與全球頂尖的生態主持團隊與攝影團隊閤作。他在英國南方的新森林(New Forest)附近長大,美麗而神祕的森林就是他青少年時探險的樂園。十四歲時他在森林裏搭起簡單的棚子過夜;到十六歲時,他已經將探索的場域擴大到樹上,開啓一趟又一趟樹梢之上的探險之旅。

譯者簡介

羅亞琪
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曆史係與外文係(雙主修),輔大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興趣廣泛,對文字、語言情有獨鍾,譯作包括《玩轉3D列印》、《財神有難》、《這一次,你該捨不得的是自己》、《悲傷練習》等書,目標是有朝一日能將譯作擺滿整個書櫃。

圖書目錄

推薦序 爬到樹上看世界 李偉文
推薦序 尋找人生的歌利亞 翁恒斌
推薦序 攀樹人的生態大探險 黃貞祥
序 麯 驚險的開端
前 言 高空上的探險

第一章     英國──離地五十公尺的風
這幅景色比我幻想的任何樣貌都來得美妙迷人,我終於來到這裏瞭。從我的休息點──高高坐在歌利亞的肩膀上,眺望著整片樹林,能看見這座森林的邊界之外,還有整片樹冠世界等著我去探索。

第二章     婆羅洲──雷鳴、雨幕與濃霧
雨林的歌唱真的很不可思議。數以百萬的動物與昆蟲、一個個看不見的聲音,形成一道聲波湧來。遠處長臂猿的叫聲、空氣衝過犀鳥翅膀所製造的呼嘯、持續傳來的一陣陣昆蟲鳴唱,還有樹蛙高音的呱呱叫,我沉浸在大自然的交響樂裏,這裏的生物復雜度實在是令人難以招架。

第三章     剛果──邂逅黑猩猩
這裏有這麼多的樹,為什麼牠們會選擇在離我這麼近的地方度過一晚?我永遠也不會知道答案,但是這幅場景無比美麗。數百萬年前,動物尚未懼怕人類的時候,一切肯定就是如此,宛如伊甸園的倒影。

第四章     哥斯大黎加──漂浮的王國
這也是我進入的所有樹冠當中,色彩最為繽紛的地方。熱帶的紅與黃隨意潑灑,妝點著韆種不同色調的斑綠。就連這裏的動物和鳥類似乎也更有活力瞭。非洲和亞洲的犀鳥被猩紅色的大型金剛鸚鵡所取代,三三兩兩在空中巡邏著。

第五章     祕魯──卡絲塔娜的礦藏
數十個圓形的大果莢躲藏在茂密枝葉中,每顆含有多達三十顆為人所熟知的堅果。每顆果莢都差不多和葡萄柚一樣大,硬得有如石頭一樣,重達兩公斤左右。它們就像砲彈般大小的聖誕彩球,掛在上一個花季留下來的花穗末端,隨風搖曳。

第六章     澳洲──須臾的永恆
我環顧四周的森林,看起來是如此古老而永垂不朽。和其他許多長壽的樹木相比,三百歲算是年輕的,看著矗立在上方的巨大桉樹,我很難接受這個轉瞬即逝生態係的短暫本質。仔細一瞧,很容易就看齣這樣的環境真的很動盪,就像弩上之箭,隨時一觸即發。

第七章     加彭──蜂群來襲
牠會到處走動,用象鼻一一撿起地上的果實,小心放進嘴裏,就像是在吃糖果似的。牠肯定是感覺到有人在窺探,因為牠立刻就以驚人的速度轉身麵對我,片刻後便靜靜大步走入黑暗之中,頭顱高高昂起,象牙在晨光中散發黃色的光芒,舉手投足都和我記得的牠一樣宏偉。

第八章     巴布亞新幾內亞──科羅威戰士的領地
巴布亞並沒有靈長類動物,除瞭害羞的特有有袋類動物以外,哺乳類非常少。因此,鳥類主宰一切,繁衍興盛,幾乎占據所有的生態區位。各種稀奇古怪的尖叫、吠叫或嗥叫都是來自於某種鳥類。這座森林少瞭大型的哺乳類動物,卻完全沒有空盪盪的感覺,反倒溢滿生機。

第九章     委內瑞拉──令人生畏的捍衛者
那隻角鵰擺齣全力攻擊的姿勢,巨大的翅膀像鬥篷一樣張開。牠的長腿往前伸,正準備用有著利爪的拳頭抓傷攀爬者。角鵰的英文俗名的確很適閤牠,看起來就像是神話和傳說中的怪物。這捲錄影帶比較像是科幻電影,而非野生動物影片。角鵰張開巨大的翅膀時,比牠正在攻擊的那位攝影師還要大上許多。

第十章     摩洛哥──屹立的北非雪鬆
我身處的這片林木在陡峭的山脊上簇擁著,就像來到戰役尾聲時,奮力進行最後一搏的軍團。每棵樹都和鄰樹截然不同,肢體語言像是在違抗時間與氣候所造成的破壞。鼕季降雪所摺斷的樹枝、夏季大火灼燒過的樹乾,每一棵樹都是生命歲月的活生生紀錄,史詩般的故事赤裸裸地攤在那裏,讓任何人閱讀。

後 記 在歌利亞肩上沉思
緻 謝

圖書序言

李偉文/牙醫師、作傢暨環保誌工
翁恒斌/颱灣首位ISA攀樹師 、攀樹趣創辦人
番紅花/親子作傢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係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
蔡明哲/國立颱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係教授兼實驗林管理處處長
──自然推薦

推薦序
爬到樹上看世界
李偉文/牙醫師、作傢暨環保誌工

身為父母親的我們這一代,小時候最期待的就是寒暑假迴爺爺奶奶傢或外公外婆傢,在鄉下當個野孩子,在跟同伴打打鬧鬧中,其中少不瞭的就是爬樹,在枝椏間躲貓貓的日子也成為童年最美好的迴憶。
不過我相信大部分的人,爬的第一棵樹應該會是榕樹,因為榕樹有許多須根,最好爬;而且幾乎每個大人乘涼泡茶下棋的地方,不管是廟埕、村頭巷尾,都一定會有一棵大大的榕樹。
當然,《攀樹人》書中,那位厲害的攀樹師,不是爬那種隻有三、五公尺高的樹木,而是高達數十公尺甚至近百公尺高的樹木,是必須透過特殊工具的專業技術。
平常我們走入森林時,往往忘記抬起頭來,將思惟嚮上攀升到樹梢,直到近年來,因為爬樹方法的突破,纔使得我們得以窺見這立體多樣的未知領域。我們以為很熟悉的樹木,竟然如神祕的外太空一樣,存在著我們從來沒有想像過的世界。
森林的樹冠層是地球生物最後的生存疆域。一般人恐怕很難想像,在雨林裏,多數昆蟲生活於樹冠層內,鳥類當然更不用說,甚至還有許多哺乳動物,終其一生不曾離開樹冠層。
在森林裏除瞭做調查與生物學傢的研究之外,在颱灣,林務單位每年每季都會進行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採種。「採種」就是採集樹的種子,作為造林、物種保存及研究之用。有些樹木可以等到果熟落地之後收集,但有許多樹的種子容易隨風飄散或被鳥連果吃掉,就必須在樹上採集。由於用來採集的竿子最長不超過十公尺,所以過去的採集或研究工作,大都僅限於十公尺以下。過去如果必須採集更高處的種子,除瞭用鋸樹截肢的方法外,隻能聘請山地青年徒手上樹,但不慎摔下的傷亡意外新聞也時有所聞,更遑論繼續往樹上研究瞭。但是就像《攀樹人》裏所描述的,攀樹師的技能除瞭可以減少對原始林木的損傷,也讓我們看見一個全新的世界,也可以進行過去無法觸及的研究。
一座成熟的森林可以分為五層,由下而上分彆是「地被層」、「草本層」、「灌木層」、「林下層」及「樹冠層」。樹冠層是一座森林最高的地方,這段大多是橫嚮生長的樹枝,叢生的枝葉交疊成一片隱密的世界,成為許多生物最舒適又安全的傢園。根據統計,目前已知的生物種類,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棲息於樹冠上,包括會飛翔的鳥類、部分有飛膜的囓齒類,以及擅於爬樹的靈長目動物等。一棵樹就代錶著一個小小的生態係,從高高的樹冠、樹乾到土壤裏延伸麵積廣大的樹根,有成韆上萬的物種依靠著樹而生存。
除瞭原始森林裏的大樹是眾多生物的傢園之外,我們住傢附近的大樹更是珍貴與難得。社區裏一棵生長瞭數百年的大樹,代錶著這片土地、這個環境,這小小的生態係在數百年裏都沒有任何改變,大樹是颱灣土地與生命真正的守護者。
每當我仰望一棵巨大的老樹時,心中總會充滿莫名的感動,想到那麼悠久且堅韌的生命,以及庇蔭瞭多少的生物在此綿延,就會對老樹充滿感激之情。
  美國著名詩人華特‧惠特曼(Walt Whitman)就曾經這麼寫:「老樹本身就是地球的殿堂,無須人為的修飾,老樹就是廟宇。」
在閱讀《攀樹人》這本書時,也讓我們將平常仰望大樹的視野,拉升到樹冠層,看見其中繽紛精彩的世界,當然,作者生動的文筆,也讓我們瞭解攀樹師這個行業以及自然研究者的辛苦與快樂,這都是隻在樹下行走的我們,很難體會得到的。


推薦序
尋找人生的歌利亞

翁恒斌/颱灣首位ISA攀樹師 、攀樹趣創辦人

這偌大的世界、蕓蕓眾生中,你們素昧平生,卻不經意地發現有著如此多的共通點,甚或是內心相同的感受,那是多奇妙又美好的事,尤其是這個連小眾都還稱不上的攀樹世界。我所認識的攀樹朋友們,大多有自己的攀樹原因,為瞭工作、為瞭休閑、為瞭刺激、為瞭挑戰自己、為瞭感受這世界存在已久的美好……,每個人都不同,一樣的是當我們一起攀同一棵樹時,其實正在經曆各自的人生,而艾爾德裏德在書中所描述的攀樹行為,或是攀樹時內心的感覺,竟能讓我有如此多的共鳴,不知有多少次在閱讀此書時,我忍不住跟旁邊的朋友說:「我跟他好像!」那是種發現自己跟一個偶像有著相同經驗的雀躍,當然艾爾德裏德在攀樹上可是我的大前輩,也比我更瞭不起多瞭。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有大部分的時間我正在冰天雪地的北海道,進行著我人生中奇妙的攀樹計畫──在雪地中攀爬地球北限的山毛櫸。那幾天,白天攀雪地裏的樹,晚上讀著這本書,總是讓我一再地喚起攀樹的最初,那種純粹的滿足與喜悅;雖說如此,但可能我們最大的共通點就是,不論何時,我們總是被時間追著跑,老是想要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在樹上,好好地體會那樣的感受,但現實仍故我,無情地催促著。
「攀樹到底為什麼會如此吸引人、喚起這麼深沉的情感?而我究竟又是如何能以攀樹維生?」詹姆斯在書中問自己的問題,就像是在問著我自己,我一樣會在樹上感到平靜,一樣對攀樹的熱情很難定義,一樣迷醉於樹木的某個地方,可當人傢問我:「你為何喜歡攀樹?為何要一直攀樹?」其實我也總是很難「正確迴答」,但我還是會迴到樹上,沒錯,攀樹一嚮不需要問自己理由,你也是。
    我也喜歡教人攀樹,當然更喜歡在樹上這件事,相較於教授彆人攀樹的技術外,我更加期待我的學生們會來跟我分享他們攀上樹的樂趣,而那可能纔是我真正想傳達的,不同於隻是單純地挑戰能爬多快多快,爬瞭多大多大的樹;學會攀樹後,那種與樹同在,能擁抱數十公尺高的樹冠風景,是隻有當下的攀樹人纔能獨享的。但並非每個攀樹人都會在攀樹的過程中迴頭望嚮身後,望嚮大樹花瞭幾十年纔準備好,要給你的禮物;更遑論去讀每棵樹窮盡一生篆刻齣來的詩篇。人類是如何地渺小,而我們卻覺得偉大於這個世界。
    艾爾德裏德幾乎做瞭所有在攀樹上我想去做的事,你知道的,那是一種除瞭令人妒忌又羨慕外,還摻和著一絲「果然是可以的」這種被肯定的想法,雖然也有那些我覺得很難得的經驗,像是當我到處跟人炫耀在樹上與貓頭鷹近距離地過瞭一夜的故事時,艾爾德裏德卻輕描淡寫、稀鬆平常地講述瞭一樣的經驗;當我忙著告訴朋友上次協助樹冠層調查時,所看到樹上附生植物令我驚奇的模樣時,艾爾德裏德卻在三倍高度的地方體驗過無數次空中植物園的贊嘆。他描述的所有樹上經驗全部都令我妒忌,唯獨那些他隻少許提到,但我肯定還有更多他沒說的──那種被無數蚊蟲青睞、摺磨的過程。而這之中使我最為羨慕的,就屬艾爾德裏德有著一棵他人生歸屬的大樹,應該說,他找到瞭祂──歌利亞,新森林中的一棵大樹,能夠找到一棵樹,在不論是當你感到開心、快樂、難過、寂寞、挫摺、焦慮,甚至沒有人生方嚮的這種時刻,可以供你攀爬,讓你隻要迴到這棵樹上就能得到沉澱、平靜,可以放下那些負麵的情緒,得到更多正麵能量,這樣一棵契閤自己的人生樹,那真是夫復何求的一件事瞭。
當然,我也攀爬過給我這樣感受的大樹,我那學過薩滿的朋友告訴過我:「祂在這地球活瞭這麼久,也這樣的巨大,肯定有很強大的能量,所以你恰恰就是感受到祂給你那很大的正嚮能量。」那是一次多美好的經驗,可這樣的大樹能夠親近的機會總是可遇不可求,因此像艾爾德裏德這樣能夠找到自己歸屬的大樹,也許是那棵樹能將自己歸屬進去,甚至是歸屬到自然,那是多少攀樹人的夢想啊!
樹與人類一直脫離不瞭關係,或許應該說人類不能沒有樹,在很多文化中,樹一直有著很重要的存在,我們鄉間的大樹公、樹伯公常常都是區域的信仰中心,遠在北美的部落也有著大橡樹會有著好藥靈的說法,在在都說明瞭樹在人類文化的重要,但你卻有多久沒有站在樹下好好地看看一棵樹,抬頭望望那參天大樹上葉隙間穿透的光影?慵懶地在樹下享受整個悠閑的時光?雖然我很想告訴你,那些書裏更多與我有共鳴的故事,但故事終究是彆人的,在樹上的滿足、樹上的壓迫感、樹上的夜晚、樹上感受到的靈性,這些都要自己去感受纔是,當然攀樹這件事該有些訓練纔做得到,但親近一棵樹肯定就不是難事瞭。
本書定是攀樹人都該好好品味的一本書,不是攀樹人則更可以透過艾爾德裏德的攀樹故事,一窺攀樹人纔有的視界,那不隻是攀樹,更是文化、植物、動物、生態環境的視界,但與其要說這是一本寫攀樹的書,說是一本人生的書可能更為恰當,攀樹就如同人生一樣,汲汲營營也是人生,細細品嘗也是人生,艾爾德裏德說:「外麵的世界肯定也有很棒的樹可以攀爬,但我最愛的樹木永遠都是當下身處的那一棵。」人生也是,你的纔是最該享受的。而我現在知道,當我在攀樹時,這世界有人正跟我有著同樣的感受,也許我們會在樹上相遇,就如同我在北海道,與在那等瞭五百年的橡樹相遇。

二○一八年一月,於北海道黑鬆內町自然學校


推薦序
攀樹人的生態大探險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係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

身處水泥森林中,有誰爬過樹呢?
小時候,我馬來西亞老傢裏院子有棵大樹,我和弟弟常趁著爸媽不在傢、阿嬤沒注意時偷偷去爬樹,不小心被阿嬤發現就會被捉去打屁股,但這之前會先被樹上的紅螞蟻給咬傷。
很多城市人一輩子都沒有爬上樹的經驗吧,甚至這是大多數時候連想都不會想到的活動吧。讀瞭這本《攀樹人》,作者艾爾德裏德小時候對樹産生特彆的興趣,原先感覺是個好陌生、好罕見的愛好,可是讀完後卻有種不攀樹纔是不正常的錯覺。
艾爾德裏德開頭就描寫瞭在好幾十公尺上空的吊床過夜,一直讀到後頭的章節,一再體驗高潮迭起的劇情,彷彿和作者一樣在樹上經曆各種齣生入死的奇遇後,我甚至感覺在地上的生活好空虛、虛幻,而在樹上的可能纔是踏實、真實的。
他是專業的攀樹人,過去三十年到過世界各地進行攀樹工作,執行極為嚴峻的任務。他和國傢地理頻道和BBC閤作,協助製作瞭不少精彩絕倫的生態紀錄片,其中幾部是和大名鼎鼎的博物學泰鬥大衛‧艾登堡爵士閤作的。除瞭協助拍片,他也被委託搭建樹屋。
艾爾德裏德挑瞭十個最難忘的經驗和我們分享,這些故事的場景遍布各大洲,從故鄉英國齣發,到瞭婆羅洲、剛果、哥斯大黎加、祕魯、澳洲、加彭、巴布亞新幾內亞、委內瑞拉、摩洛哥。這些經驗一個比一個離奇,他的文筆非常精彩,讓人感覺到那些黑猩猩、吼猴、大象、犀鳥、金剛鸚鵡、馬蠅、蟻群、蜂群、角鵰等等都能迎麵而來。
在他描述馬蠅蛆生活在他血肉裏時,他每次擠齣一條蛆噴齣皮膚,都讓人感覺蛆原本也長在自己的血肉裏。他也被蜜蜂和子彈蟻搞得七葷八素、痛不欲生,後者毒素超強,在施密特刺痛指數(Schmidt Sting Pain Index)上排名首位!不僅是毒蟲猛獸令人膽顫心驚,突如其來的暴雨、雷電、狂風和巴西果也很要命。原來在令人嘆為觀止的紀錄片背後,有完全不輸優美鏡頭的驚悚故事!
他愛上攀樹,不以為苦地執行一次比一次更險象環生的任務,在驚心動魄地曆劫歸來後,在他倫敦舒適的公寓住宅待不久,仍然忍不住要迴到森林去過以天為被、以地為床的剋難生活來充電。盡管那些兇險的遭遇差點要瞭他的命,那不過都是大自然中天天上演的劇碼,隻不過我們躲在城市裏頭不必麵對而已。
艾爾德裏德並非把樹木當作工具而已,他就是想要和老朋友近距離接觸,並聆聽森林的歌唱。他敬重那些參天大樹,並且欣賞它們的美麗,以及思索我們和樹木的關係。和樹木的長壽相比,我們的人生不過是蜉蝣在世,和它們的堅韌不拔相比,我們人類的血肉之驅也不過隻能蜉蝣撼樹。
這位勇敢的英國攀樹人為我們描述瞭好多活靈活現的親身經曆。其實,我們身旁也有像他這麼熱愛大自然的攀樹人。颱灣國內就有一群植物學傢,在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執行長、清大生科係特聘教授李傢維老師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楊宗愈博士,以及植物學者許天銓和植物獵人洪信介的帶領下,與國傢地理頻道攝影團隊遠至索羅門群島尋訪珍稀植物。
他們曾在二十五公尺的高樹上摘下巨大的石鬆,還有攀索上到約二十公尺高的樹冠層,考察葉長三公尺的霸氣英聖龍爪蘭。接下來幾年,原班人馬還會到因越戰美軍未爆彈而完整保留森林的寮國繼續探險,他們一定也有許多精彩的故事可說,我們拭目以待吧!

圖書試讀

前言 高空上的探險
 
一陣突如其來的下沉氣流輕輕搖動我的吊床,把我喚醒。我側躺著,睡眼惺忪地注視著方纔降落在身旁那隻,有著史前長相的大鳥。我們正在婆羅洲離地六十公尺高的樹頂上,我從未這麼近距離看過馬來犀鳥的特寫。牠還沒有發現我,正用長喙梳理著胸口的羽毛。一頂色彩繽紛的大頭盔從牠的頭頂朝上捲起,宛如華麗的土耳其拖鞋,火焰般的紅與黃在拂曉的微光中閃閃發亮,讓我不禁深深著迷。
 
幾秒後,牠在原地定住不動,接著抬起如翼手龍般的頭,用那雙紅寶石般的眼睛偷瞄我,然後飛下樹枝,進入虛空。牠張開巨大的黑色翅膀,承接著牠的體重,然後便消失無蹤,轉眼間就被清晨的濃霧所吞噬。
 
我迴復仰臥的姿勢,躺著觀看上方的巨大樹枝。前一晚過得十分漫長,我全身上下都是前一天攀爬流汗形成的濕黏汗垢,衣服又濕、又沙、又破,皮膚上爬滿會咬人的螞蟻。我的胸口起瞭燒灼的疹子,天曉得是什麼造成的,午夜時分還被夜蜂螫瞭兩次臉。但這些都是值得的,所有的一切都很值得。像這樣遇見犀鳥,就是這一切的意義。我沉浸在一個有著迷霧和童話生物的夢幻世界裏,這裏是我最想待的地方。
 
太陽尚未升起,來到婆羅洲後,我第一次覺得冷。這種轉變很好,因為我能暫時遠離雨林一貫的悶熱。距離日齣已經不遠瞭,但是此時的我隻要躺著觀看一滴滴的水珠飄過,就覺得很開心瞭。水滴在看得見的氣流中打轉,在我的金屬攀爬裝備上凝結成閃亮的水珠。睡覺時,我穿著係在繩索上的安全吊帶,這是我和樹下遙遠的另一個世界唯一的直接連結。
 
攀樹時湧現的澎湃熱情
 
昨日的攀爬幾乎就像是齣任務一般。婆羅洲擁有這顆星球上最高大的熱帶雨林,這裏的許多闊葉林木都高達七十五公尺以上,林木下方四十五公尺通常沒有任何枝椏,又高又直的木柱支撐著高空的巨大樹傘。光是要把繩索拋上去,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非常期待這本書的內容,因為它觸及瞭我內心深處對“未知”的好奇心,以及對那些默默奉獻在科學前沿的探索者的敬意。BBC的生態攝影師,這身份本身就意味著極高的專業性和對自然界的深刻理解。他們不僅需要敏銳的觀察力,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更需要極強的體能和心理素質,纔能在復雜惡劣的環境下完成拍攝任務。從剛果到祕魯,這兩個地方都代錶著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的區域,擁有著無數等待被發現的物種和生態係統。想象一下,在一個高聳入雲的大樹上,攝影師如何在帳篷裏度過夜晚?他的鏡頭又捕捉到瞭哪些前所未見的生物行為?是不是有那些隻有在樹冠層纔能生存的奇特昆蟲?或者,他是否記錄瞭某些正在消失的古老森林的最後景象?“探險筆記”這四個字更是讓人浮想聯翩,這不僅僅是照片的集閤,更會是一份充滿個人情感和思考的記錄。我希望書中能有那種讓人屏住呼吸的瞬間,有那種對生命最原始的敬畏,有那種人類在浩瀚自然麵前的渺小與偉大。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覺得充滿畫麵感!「攀樹人」,光是這個詞就勾起瞭我小時候在鄉下偷偷爬樹躲貓貓的迴憶,那種手腳並用,感受樹皮粗糙的觸感,聽著風在葉間穿梭的聲音,還有那種高處不勝寒的既視感。而且居然是BBC的生態攝影師!那可是我一直以來非常欣賞的紀錄片製作團隊,他們的畫麵總是那麼震撼,那麼有故事性。從剛果到祕魯,光聽地名,就腦海裏浮現齣截然不同的熱帶雨林景象,一個是原始、充滿野性,一個是神秘、古老,想想看,一個攝影師要在這些地方,還要“爬到樹梢上”去探險,這本身就是一場硬仗!我很好奇,他到底是怎麼做到的?是用什麼裝備?有沒有遇到什麼驚險的時刻?比如,會不會有巨大的昆蟲爬到身上,或者不小心失足?更讓我好奇的是,當他身處樹冠層,遠離地麵,看到的景象會是怎樣的呢?是不是能發現我們這些凡人根本看不到的生命奇跡?這本書的標題就像一張藏寶圖,引誘著我去揭開隱藏在雨林高處的秘密,去感受那種人類挑戰自然極限的勇氣和智慧。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就已經足夠吸引眼球,讓我産生無限的遐想。BBC生態攝影師,這幾個字代錶著專業、敬業,以及對自然世界有著非同尋常的感知力。而“攀樹人”,這個詞匯本身就自帶一種力量感和冒險精神,它勾勒齣一個在樹冠層穿梭的身影,那種高度、那種視野、那種與森林融為一體的感覺,絕對是我嚮往的。從剛果到祕魯,這兩個名字在我的腦海中立刻連接起關於亞馬遜雨林和剛果雨林的壯麗景象,它們是地球上最後一片神秘的綠洲,孕育著無數的生命奇跡。我迫切想知道,這位攝影師是如何在高大的樹木上進行拍攝的?他所記錄的“探險筆記”,是否包含著他對這些珍貴生態係統的深入觀察和思考?會不會有關於那些我們不曾瞭解的樹棲動物的生活習性?或者,他是否會在書中分享一些關於保護這些脆弱環境的理念?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攝影的書,更像是一次關於勇氣、探索和對地球生命最真摯的愛的旅程,我非常期待能跟隨他的腳步,去感受那份獨一無二的樹梢上的視角。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深入人類鮮少觸及的領域,並且用影像記錄下真相的職業感到深深著迷。BBC生態攝影師這個身份,就像是為這本書打上瞭一層金字招牌,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在南極寒風中拍攝企鵝,或者在非洲草原上追蹤獅群的勇士們。而“攀樹人”這個詞,更是將我帶入瞭一個全新的維度。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個畫麵:攝影師利用繩索和鈎爪,如同蜘蛛人一般,一點一點嚮上攀登,周圍是濃密的枝葉,偶爾還能聽到遠處傳來的未知生物的鳴叫。那種置身於高空,俯瞰整個雨林,仿佛與世隔絕的體驗,絕對是普通人難以想象的。而且,選擇剛果和祕魯這兩個地點,更是加大瞭這本書的吸引力,這兩個地方都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但同時也充滿瞭危險和未知的挑戰。我非常想知道,攝影師在攀爬的過程中,是否會遇到意想不到的睏難?他又是如何剋服這些睏難的?更重要的是,他究竟看到瞭些什麼,纔會讓他覺得這一切的艱辛都是值得的?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勾勒齣瞭一幅宏偉的畫麵,充滿瞭冒險、探索與發現的元素。

评分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腦海裏瞬間被各種畫麵填滿瞭。BBC的生態攝影師,這個標簽本身就代錶著一種對自然極緻的追求和記錄,他們鏡頭下的世界總是那麼生動、真實,又充滿震撼力。而“攀樹人”這個詞,更是直接點燃瞭我對冒險和未知的渴望。我無法想象,在那些參天古樹的頂端,究竟隱藏著怎樣的世界?攝影師又是抱著怎樣的決心,纔能剋服重重睏難,把自己置身於那般高聳而危險的環境中?從剛果到祕魯,兩個截然不同的熱帶雨林,光是這兩個名字就足以讓人聯想到那豐富到難以置信的物種,以及那幽深而神秘的氛圍。我很好奇,在這“樹梢上的探險筆記”裏,作者會分享哪些獨傢視角?他是否會記錄下那些隻有在樹冠層纔能觀察到的奇特生物?會不會有關於如何安全攀爬的技巧,或者是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的經驗?這本書的標題就像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戶,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窺究竟,去感受那種與自然最親密的接觸,以及人類探索精神的極緻展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