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古亦今之學——古文字與近代學術論稿

亦古亦今之學——古文字與近代學術論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古文字學
  • 學術史
  • 近代史
  • 文化研究
  • 文字學
  • 曆史學
  • 中國文化
  • 思想史
  • 文獻學
  • 考據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共十八章,二十萬字。書前的引言和前十章,談的是甲骨文、石刻文字、說文、清華竹簡等古文字稿,主要在破解甲骨文字、通讀甲骨的詞句、檢討和推廣古文字,企圖建構客觀的思維模式,提供後學參考;後八章則是探究近代學人鬍適、顧頡剛、陳寅恪、徐誌摩、徐復觀、柯昌濟、毛遠明、陳夢傢等的論稿,嘗試將攻治古文字的方法,轉用在勾畫近代學人心靈深處的個案,古為今用。二者麵對材料今古不同,但駕馭的方法卻是一緻的。所謂「亦古亦今之學」,是作者近年治學的方式。本書稿的成果,希望能將古今學脈聯成一綫,以理入情,滴水相生,肯定以多角度破一定點的研究方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硃歧祥


  颱灣大學文學學士、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現職颱灣東海大學中文係教授。研究領域為古文字、近代學術。自一九八九年至二○一五年共完成瞭《釋古疑今─甲骨文、金文、陶文、簡文存疑論叢》、《甲骨文詞譜》、《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論稿》、《硃歧祥學術文存》、《甲骨文研究─中國古文字與文論稿》、《甲骨文讀本》、《甲骨文字學》、《殷墟蔔辭句法論稿》、《殷墟甲骨文字通釋稿》、《甲骨學論叢》、《王國維學術研究》、《周原甲骨研究》等專著十八種、期刊論文一三九篇、會議論文一四一篇。
 

圖書目錄

引言:談談學習甲骨文的經驗 7

古文字編
第一章 談是禍不是憂 23
第二章 論、害二源 41
第三章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文、字、詞選釋 53
一‧ 說內、速 53
二‧ 說(鑄) 61
三‧ 說戠(戢) 69
四‧ 說見(獻) 72
五‧ 說鬯 74
六‧ 說戉、  81
七‧ 說以、卣 85
八‧ 說湏(沬) 89
九‧ 說心、慮 91
十‧ 說學、永、祟 95
十一‧ 說配史 99
十二‧ 說卯 102
十三‧ 說冊 103
十四‧ 說 105
十五‧ 說「又口,弗死」 106
十六‧ 說炬 108
十七‧ 說「入人」 109
十八‧ 說 111
十九‧ 說 113
二十‧ 說觶 115
二十一‧ 說言 116
二十二‧ 說 117
二十三‧ 說子 121
二十四‧ 說齒 124
二十五‧ 說玄 127
二十六‧ 說敞 128
二十七‧ 說「不三其一」 129
二十八‧ 說將 133
二十九‧ 說(稛) 136
三十‧ 說遊 138
三十一‧ 說往 139
三十二‧ 說革 141
三十三‧ 說閤 143
三十四‧ 說(嘉) 144
三十五‧ 說颱 146
第四章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特殊的字、詞、句和文化現象149
第五章 甲骨文研究法( 一):立體研究 211
第六章 甲骨文研究法( 二):由句論字241
第七章 甲骨文研究法( 三):區彆號267
第八章 域外漢字的研究潛力──以韓國石刻漢字為例275
第九章 論《說文解字》中的陰陽傢之言295
第十章 質疑《清華簡》的一些特殊字詞315

近代學術編
第十一章 談鬍適為曹珮聲寫的一些白話詩355
第十二章 以詩證史──談顧頡剛與譚慕愚詩383
第十三章 談陳寅恪的詩427
第十四章 由結構之美談徐誌摩〈再彆康橋〉──兼評〈山中〉一詩的來曆455
第十五章 談徐復觀先生的二度飄零477
第十六章 柯昌濟先生〈中華古國族考〉遺稿述評503
第十七章 紀念碑刻文獻學的開創者毛遠明教授──兼評毛著《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研究》519
第十八章 甲骨學第一人──談陳夢傢先生的《殷墟蔔辭綜述》533
後記54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對古文字的研究領域知之甚少,甚至覺得它距離我的生活太過遙遠。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極其生動和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我帶入瞭這個充滿魅力的學術世界。作者並沒有使用大量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相對平實的語言,結閤豐富的史料和生動的例子,層層深入地解析瞭古文字的研究如何推動瞭近代學術的發展。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復雜的學術爭鳴時所展現齣的客觀和公正,他能夠清晰地梳理不同學派的觀點,並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評價。這本書讓我明白,古文字的研究並非僅僅是枯燥的考據,它更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基因,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與先賢的對話,讓我受益匪淺,也激起瞭我對中國古代文明更深層次的探索欲。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實在令人眼前一亮,古樸的紙質,搭配上那四個蒼勁有力、意蘊深遠的標題,瞬間就能勾起我內心深處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和探究欲。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扉頁,映入眼簾的是作者深邃的眼眸,仿佛穿越瞭時空,與我進行著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雖然我對古文字的研究涉獵不深,但能從這本書中感受到作者對這門學科的執著與熱愛,那種將文獻與考古發現相結閤,力圖還原曆史真相的嚴謹態度,著實讓我肅然起敬。每一頁字裏行間都透露齣作者紮實的學養和對細節的敏銳捕捉,即使是那些我不太熟悉的專業術語,也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智慧和對知識的敬畏。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循著一條蜿蜒的小徑,一步步深入古老的文明腹地,感受那份厚重與神秘。我期待著能在這本書中,窺見古人思想的脈絡,理解文字演變的奧秘,更希望藉此契機,開啓一段全新的學術探索之旅。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段輝煌而遙遠的過往。

评分

我以一種近乎朝聖的心情捧讀瞭這本書。它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並沒有將自己僅僅定位為一個單純的學術研究者,而更像是一位曆史的“說書人”,將那些沉寂在古籍和甲骨之中的故事,用一種充滿溫度和人文關懷的方式重新講述齣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看到瞭那些在字跡模糊的青銅器和殘破的竹簡上,奮鬥過的學者們的身影。他們對於知識的渴求,對於真理的執著,以及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所麵臨的種種挑戰,都被作者筆下的文字描繪得淋灕盡緻。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古文字的研究局限於某個朝代或某個特定領域,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宏大的曆史框架下,探討其與近代學術演進的內在聯係。這種將微觀的文字研究與宏觀的曆史進程相結閤的寫法,讓我對整個近代學術史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僅是學術的探討,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

评分

作為一名對近代思想史略有瞭解的讀者,我發現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新穎且富有啓發性的視角。作者在論述古文字研究如何影響近代學術發展時,不僅僅局限於學術本身,還將目光投嚮瞭社會、文化乃至思想觀念的層麵。這種跨學科的視野,讓古文字的研究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解讀,而是與更廣闊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我被書中描繪的,一群學者如何從古老的文字中尋找民族自信的源泉,如何藉此來迴應西學東漸帶來的衝擊,這種宏大敘事所展現齣的時代精神深深打動瞭我。作者對史料的細緻考辨,對學術流派的梳理,都顯得尤為精煉和到位。讀到之處,我時常會聯想到近代中國的那些風雲人物,他們的學術追求,他們的思想鬥爭,仿佛都因為這本書的解讀而變得更加清晰和生動。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古文字的,更是關於一個民族如何在曆史的變革中尋找自我定位的思考。

评分

初次翻閱《亦古亦今之學——古文字與近代學術論稿》,最直觀的感受便是其獨特的敘事方式。作者並非采用傳統的、枯燥的羅列式論證,而是巧妙地將學術探討融入一種娓娓道來的敘述之中,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讀者一步步解開古文字的神秘麵紗。書中的許多觀點,都引人深思,並且能激發讀者進一步的聯想。我尤其對作者探討古文字在近代學術轉型期所扮演的角色這一部分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對古代文字的解讀,更觸及瞭近代中國學術如何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汲取養分、實現自我革新這一宏大命題。作者的分析鞭闢入裏,對於那些曾經睏擾我的曆史節點和學術思潮,都有瞭豁然開朗的理解。那種在古老智慧與現代認知之間建立橋梁的努力,讓我看到瞭學術研究的生命力所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反復咀嚼作者提齣的觀點,並試圖將其與自己已有的知識體係進行對照和整閤。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極大地提升瞭我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和吸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