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名士呂世宜藝文研究

金門名士呂世宜藝文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金門史
  • 呂世宜
  • 地方文獻
  • 藝文研究
  • 金門文化
  • 近代史
  • 人物研究
  • 書畫
  • 詩詞
  • 颱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呂世宜(1784-1855),字可閤,號西邨,晚年又號「不翁」,福建金門人,他是清朝中後期閩南和颱灣一帶頗有實力和影響力的名士、書法傢、金石學傢和古文傢,在颱灣被譽為「金石學導師」,在金門被譽為「金門一韆七百年有史以來唯一的書法傢」,是浯江之光。呂世宜研究雖非學術界的熱門題材,但近年已成學術顯學,颱灣地區的學術研究在廣度深度上都勝過一籌,有相當進展。呂世宜在大陸地區是做為清中後期閩颱、颱灣地區書壇代錶人物。本書力圖運用文獻分析、圖像學等資料,以及筆者親自走訪做田野調查,透過簡單易懂的編輯方式,對呂世宜藝文成就進行全麵闡述,對其生平、書法實踐、金石創作、文字學和古文研究、誌書編撰等多方麵的貢獻,以及在兩岸文化交流方麵的影響等做詳實敘述及說明,以期讀者對呂世宜生平有客觀、清晰的評價。
閩南文化研究的先驅探索:以地域性人文遺産為核心的深入剖析 本書旨在對明清時期閩南地區的社會結構、文化變遷及地方精英的社會角色進行一次全麵而深入的考察。我們聚焦於特定曆史階段下,一個相對獨立的地域文化圈——閩南——如何在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曆史脈絡中,孕育齣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化現象與社會組織形態。全書以宏觀的視野審視時代背景,輔以微觀的個案分析,力求還原一個既承接中原正統文化,又富有自身創新精神的南明文化景觀。 第一部分:地域環境與族群遷徙的底色 本書首先從地理環境入手,探討福建南部沿海地帶的自然稟賦如何塑造瞭早期居民的生存哲學與經濟模式。我們詳細分析瞭“海禁”與“開海”政策對閩南社會經濟結構的衝擊與重塑。不同於內陸腹地的耕讀傳統,海貿的興盛催生瞭強大的商業資本,並深刻影響瞭地方士紳階層的構成與價值取嚮。 在族群構成方麵,本書梳理瞭唐宋以來中原移民南遷的曆史進程,重點考察瞭這些移民群體在定居過程中與當地原有居民的互動、融閤及分化。通過對地方族譜、宗祠碑刻等一手資料的梳理,我們揭示瞭“血緣紐帶”在維護地方秩序、構建社會認同中的核心作用。特彆關注瞭不同姓氏聚落之間的資源競爭與閤作關係,這構成瞭理解地方政治生態的基礎。 第二部分:士紳階層的權力結構與文化實踐 本書的核心章節集中於明清兩代閩南地方士紳階層。我們超越瞭傳統史學中對“士”的單一化理解,將其細分為以科舉功名為導嚮的“儒林階層”與以經濟實力、地方治理能力著稱的“鄉紳階層”。 2.1 科舉製度的滲透與本土化 我們深入分析瞭科舉製度在閩南地區的普及程度及其對地方教育體係的影響。通過對曆代舉人、進士的籍貫、生平的統計分析,展現瞭閩南地區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文化熱度”。然而,更具啓發性的是對“鄉教”的考察。地方精英如何結閤儒傢經典與本地的道德規範,創設義學、興辦公益,構建起一套服務於自身階層利益和地方穩定的“儒學實踐體係”。這種實踐往往包含瞭對地方神祇的祭祀、對特定道德模範的推崇,體現齣一種獨特的“地方儒學”麵貌。 2.2 經濟基礎與社會資本的積纍 士紳階層的權力並非僅來源於功名。本書著重探討瞭其財富來源——包括土地兼並、海貿投資、乃至對漕運和鹽業的間接控製。通過對地方契約文書、田産買賣記錄的研究,我們重建瞭士紳階層如何將經濟資本有效地轉化為社會資本(人脈、聲望)的過程。這種“文商結閤”的模式,是理解閩南地方權力運作的關鍵。 第三部分:民間信仰與地方認同的重塑 文化研究的視角下,民間信仰和宗教活動被視為理解地方社會心理和價值體係的窗口。本書並未將民間信仰視為純粹迷信,而是將其視為一種集體性的社會契約和權力閤法性的來源。 3.1 媽祖信仰的區域性傳播與神格演變 媽祖信仰在閩南地區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們對比分析瞭湄洲媽祖與泉州、漳州等地地方性媽祖廟宇的差異,探究瞭“媽祖”形象如何在不同地域社群的祭拜活動中,被賦予瞭航海保護神、地方守護神乃至道德楷模的多重意涵。廟宇的修建、祭典的規模,無不摺射齣地方精英對社會資源的動員能力和對地方認同的強化。 3.2 地方戲麯與道德教化 地方戲麯,尤其是梨園戲等劇種的興盛,是閩南文化重要的載體。本書探討瞭這些戲麯如何通過改編曆史故事和民間傳說,來傳播主流的儒傢倫理觀(如忠孝節義),同時也隱晦地錶達瞭對地方權力結構、社會不公的集體情緒。戲班的組織、角色的扮演,本身就是對地方社會等級的一種微觀映射。 第四部分:文人活動與區域性知識生産 在特定的曆史語境下,一批具有文學纔能的知識分子在地方上留下瞭豐富的著述。本書細緻考察瞭這些文人群體——他們如何組織詩社、編纂地方誌、進行文學創作。 4.1 地方文獻的編纂與知識的固化 地方誌的編纂是知識精英鞏固其文化主導權的重要手段。我們分析瞭地方誌中“人物傳記”、“風俗記”等部分的選材偏好,揭示瞭哪些群體被推崇為“地方楷模”,哪些曆史記憶被選擇性地保留或淡化。這種文獻的生産過程,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權力的實踐。 4.2 文學創作中的地方情感 考察區域文學作品時,我們側重於分析其中流露齣的“鄉土情結”與“仕途抱負”之間的張力。麵對中原文化中心的光環,閩南文人如何在外地求取功名時保持對本土文化的認同?他們的詩詞、散文中,是否留下瞭對海疆生活、商業活動、或特定地方風物的獨特描摹?這些文本為我們理解特定地域的“集體無意識”提供瞭寶貴的綫索。 總結:地域文化的張力與生命力 通過對閩南社會結構、經濟基礎、信仰體係和文人活動的綜閤考察,本書試圖描繪齣一個復雜而富有生命力的地域文化生態。它展現瞭在國傢權力輻射不到的邊緣地帶,地方精英如何以儒傢道德為錶,商業財富和宗族力量為裏,構建起一套獨立於朝廷之外,卻又巧妙依附於朝廷體製的地方治理模式。這種張力——既要“入世”應試,又要“守土”立業——正是明清時期閩南社會最具魅力的曆史側麵。本書的最終目標是,為理解中國傳統社會中區域文化的多樣性和地方精英的能動性提供一個紮實的案例研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呂成發


  1952年8月4日齣生,自幼愛好讀書,尤其是古典文學及閩南文化探究。太太任職於交通部鐵路管理局,結婚三十餘年,育有一子一女,長子在交通部鐵路管理局工作、長女在新店慈濟醫院服務,生活安康美滿。

  幼承庭訓,苦學自勵,投身軍旅,就讀金門第三士官學校,升讀陸軍官校專修班,名列首榜,曆任陸軍班、排、連、營長,遷調軍團,再升任陸軍總部運輸署中校參謀官,肩負保傢衛國重責大任。二十餘年軍旅,先後獲頒忠勤勛章,寶星、景風、弼亮、金甌奬章等八座。錶現成績優異。

  於民國六十六年至七十年先後參加國防特考等考試及格。轉任公務人員,曆任颱灣省車動會人事主任、福建省選舉委員會秘書,中央選舉委員會專員、金門縣政府社會局課長,106年8月16日於金門縣選舉委員會組長任內退休,負責公職人員選舉,推動民主憲政,落實各項公職人員選舉,為國舉纔,選賢與能,功績卓著。先後獲大小功三十餘次,二度獲得中選會模範公務人員等殊榮。

  並修讀國立政治大學法製在職研究專班,銘傳大學社會科學碩士。再考取福建師範大學深造,主修文學,於二○一四年修成,承濛恩師之教誨、傳授,獲得文學博士學位。莫負宗親殷望與先祖恩澤。秉以祖訓,承先啓後,繼往開來。
 

圖書目錄

作者簡介 呂成發 006
推薦序 福建師範大學教授 陳慶元 008
推薦序 金門縣縣長 陳福海 014
推薦序 金門縣政府文化局局長 呂坤和 016
導讀 018

第一章 緣起 022

第二章 發現呂世宜 026

第一節 田野考察 026
第二節 文藝生涯的考據 049

第三章 呂世宜的傢族 060
第一節 宗親 060
第二節 生平 076
第三節 父親─呂仲誥 105
第四節 母親─黃孺人 112

第四章 呂世宜的交遊 116
第一節 業師─周凱 116
第二節 友人─林樹梅、高澍然等 131
第三節 友人─郭尚先與伊秉綬等 145
第四節 其他重要友人 156
第五節 闆橋林傢 167

第五章 呂世宜的研究 174
第一節 書法 174
第二節 書學理論 218
第三節 金石 227

第六章 呂世宜的著作 258
第一節 《愛吾廬筆記》與《古今文字通釋》《韆字文通釋》簡介
第二節 古文研究 271
第三節 《愛吾廬文鈔》 279
第四節 《愛吾廬筆記》 291

第七章 呂世宜的影響 305
第一節 對颱灣教育與學術 305
第二節 清代廈門、金門與颱灣 312

第八章 結論 322

附錄:呂世宜生平與作品年錶 330
 

圖書序言

推薦序

  1990年代初,本人撰著《福建文學發展史》,接觸大量的福建地方文獻。金門是我的傢鄉,關注自然更多,因此知道金門宋代有邱葵,明代有蔣孟育、蔡獻臣、許獬、蔡復一、盧若騰等,清代有呂世宜、蔡廷蘭(其先移居澎湖)、林樹梅等。每翻閱到一種金門先賢的文集,則喜;每發現金門作傢的一篇佚文、佚詩,則喜;每讀到一篇與金門詩人酬倡的作品,則喜。1997年,我到颱灣參加魏晉南北朝文學學術研討會,參觀闆橋林傢花園,知道呂世宜是颱灣金石導師,有很高的地位,遂萌生一訪呂世宜所居金門西邨的念頭。

  1990年代中期,兩岸交往剛剛起步不久。金門民眾從金門到廈門得從金門飛颱灣,再由颱灣飛香港或澳門,再從香港或澳門飛廈門,花費金錢不說,還耗費時間與精力。1990年代中期,金門雖然解嚴,但仍然未嚮大陸民眾開放。2001年,金門、廈門兩地破冰,開啓兩門對開之旅。開啓之初,大陸方麵限於老年金胞(年六十五以上),兩批大陸老金胞過後,限製解除,我纔有機會迴到金門。金門有三處曆史文化古跡我是執意要去看的,一是魯王疑塚和魯王墓,一是大明盧若騰墓,一是呂世宜的西邨。金門學人中,我認識黃振良兄較早,第一次迴金門,便請振良兄帶我去看這三處古蹟。呂世宜故居已經修繕一新;振良兄又領著我去尋看藏於古厝的呂世宜手書扁額,總算瞭卻一樁心事。十年前,小女在汪先生指導下作以林樹梅為題的博士論文,林樹梅與呂世宜同鄉,又同為興泉永道周凱主辦的玉屏書院的學生,治林樹梅繞不過呂世宜,和小女時有討論,我也藉機讀瞭呂世宜的古文、題跋,觀賞呂氏的書法、篆刻作品。廈門玉屏書院諸生中,已經成舉人的隻有呂世宜一位;呂世宜不僅為諸生之長,而且學問最好,古文也作得相當冼煉精椊。呂世宜的研究,在颱金,已經有不少論文問世,其中以吳鼎仁先生《西村呂世宜》(金門縣文化局,2004)成績最著。吳先生本身就是書法傢,對呂氏的書法情有獨鍾,每有心得。

  金門不過是個蕞薾小島,而宋明以來文人輩齣。我時常在想,宋代陽翟為什麼齣這麼多進士,明代瓊林為什麼齣這麼多的文學傢、後浦能齣會元,清代山外能齣書法傢、古文傢呂世宜?盡管颱金有幾篇研究呂世宜的論文,且有一定的分量,而大陸的研究除瞭篇把論文,其餘都是介紹性質的。因此,繼續研究呂世宜,對颱金學者來說,是進一步的開拓視野和提升質量;對大陸學者來說,則具有拓荒的意義。我個人的能力和精力有限,不能不寄希望於我的學生。呂成發是我2009年招收的博士生,呂世宜在遷金呂氏中為二十八世,呂成發則為三十四世,相差六世、約170年。成發對其族祖呂世宜有著很深的情感,從小生活在呂世宜生活過的環境,從小受到呂世宜好學勤學的精神的激勵。我和成發討論論文選題時,選定呂世宜研究為題,成發似乎胸有成竹。成發選呂世宜研究為題,我也特彆高興。成發在軍校成績連年第一,長官稱贊有加。不過,成發就讀博士班之前,古代文學和文獻學的學術積纍尚有欠缺,無論學習或者隨後的畢業論文的寫作,都碰到不少睏難。我建議他先易後難,先從呂世宜的傢世生平入手,進而研究其金石、書法,篆刻風格及理論,最後是古文、筆記之類。我很欣賞金門子弟刻苦嚮學的精神,大數同學跟我讀博,年齡已經不輕,而且大多半路轉讀文學或文獻,可能悟性沒有年輕人那麼好,但是他們從不輕言放棄,孜孜矻矻,耐心讀書寫作,寫一節是一節,寫一章是一章,積節成章,積章成篇。在這個過程中,沒少挨我的訓斥。成發大概是挨我訓斥較多的一位,他總是虛心謙遜地接受。有時怕聽不清楚,還請我再說一遍,用筆記錄下來;如果是大段的話,還要錄音,迴去啄磨,啄磨不齣來,又來電谘詢,反反復復,一波三摺。2015年上半年,成發的論文已經基本成型,我的意思是已經可提交,成發卻很冷靜,認為還是不夠成熟,容他再拖半年,再行修改。功夫不負有心人,下半年終於通匿名評審,並且順利完成口試(答辯),獲得文學博士學位。我還記得,主席宣佈答辯通過那一刻,成發率參與答辯的同學起立,嚮老師們敬禮緻謝。

  成發的這本書優點很多,和其他金門同學一樣,田野調查是他的強項。成發對文獻的熟悉成度不一定達到十分,而田野調查則做得很好。呂世宜齣生在金門,長期居住在廈門。金門下湖、東邨、西邨,自不必說,這也是成發齣生、成長、長期居住的地方,熟門熟道,何處有呂世宜的匾額,何處留存呂世宜的墨寶,他都瞭如指掌。成發還不止一次到廈門尋訪呂世宜的蹤跡,登山尋找呂世宜的題刻。用田野調查搜集到的資料,與紙質文本資料比勘,相互印證,從而得齣比較可靠的結論。文獻方麵,成發的長處錶現在族譜的搜集、分析和利用,他把呂世宜的傢族源流弄得一清二楚。這方麵的工作,在成發之前似沒有學者梳理過;在成發之後,想再進一步在這個問題上再作發明,恐怕也不容易瞭。其次,成發對呂世宜的金石、書法、篆刻理論作瞭有益的討論;從事這一部分的寫作,成發搜集瞭流傳至今的呂世宜幾乎所有相關作品的照片或影印件,圖文並茂,賞心悅目。

  對研究論題的喜愛,往往是作好論文的第一步。成發滿懷對故鄉金門的愛,滿懷對呂氏宗族的愛,滿懷對族先祖呂世宜的愛寫作他的博士論文。在和成發交談、討論論文的過程中,談到金門呂氏宗族,談到呂世宜,他時時流露齣崇敬的情感。他不止一次對我說,如果論文有幸通過,他一定要前往宗祠祭祖,並且舉行晉博士匾的儀式。

  成發的祭祖和晉匾儀式訂於2016年12月16日(歲次丙申十一月十八日)舉行,盛邀我參加。8月1日,應金門大學黃奇校長之邀,我來到金大擔任講座教授,齣席山外的活動理所當然。近二十年來,每年我都有博士生畢業,我都盡可能參加他們的畢業典禮,與學生分享畢業的喜悅和快樂,心花怒放。至於晉匾,我的學生中施誌勝博士是第一位,呂成發是第二位。不同的是,施博士的晉匾活動是在祖籍安溪縣舉辦,呂博士則是在傢鄉金門舉辦的第一位,因此同樣有新鮮感。我一直在期待中。在金門生活半年,我帶來的西裝總共隻穿過四次,兩次研討會,一次博士論文口試(答辯),還有就是成發的祭祖晉匾活動的一次。成發祭祖晉匾的這一天,金門東海岸的下湖村熱鬧非凡,親朋好友前來祝賀,錯肩接踵。成發和太太精神飽滿,乘敞篷車從下湖齣發遊街,一路鞭炮,無論識者與不識者,駐足觀看,投以贊許或欣羨的目光。祭祖晉匾活動在呂氏宗祠舉行,種種儀式過後,副縣長吳成典博士等相繼祝辭,之後,司儀也請我講幾句話。其實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已經感受到成發對老師的敬重,請我祝辭當然也是其中的一個環節。我的講話強調四點,一點是呂世宜的金石、書法、篆刻、古文,頗受時人和後人的重視,有很高的成就和地位。成發選取呂世宜研究作為博士論文的題目,很有眼光和見地。二,在呂氏宗祠舉辦祭典與晉匾活動,說明成發和其他由內地遷金的呂氏子孫不忘祖宗恩澤。三,呂世宜在金石、書法、古文的成就,被澤瞭金門呂氏的後人,成發博士畢業,獲得博士學位,後繼有人,族祖呂世宜當含笑於九泉。四,當今,包括成發在內的呂氏子孫獲得博士學位,也將激勵下一代和後代子孫,呂氏文脈源遠而流長,我們期待有更多的呂氏博士來宗祠祭祖晉匾,呂氏宗族,榮莫大焉!

  成發的論文,再經修改,即將付梓,囑我作序,由他的論文生發發一些感想,聊弁其端。是為序。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 陳慶元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那些能挖掘齣地方文化精髓的書籍情有獨鍾。《金門名士呂世宜藝文研究》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金門,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瞭太多的故事和曆史沉澱,而“名士”和“藝文研究”,更是為這本書增添瞭濃厚的學術氣息和人文關懷。我設想著,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對金門曆史和文化有著深刻洞察的學者。我特彆好奇,呂世宜先生究竟是怎樣一位人物?他的“藝文”成就體現在哪些具體方麵?書中是否會對他的生平事跡、傢庭背景、教育經曆進行細緻的梳理,從而幫助讀者更全麵地理解他的成長軌跡?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呂世宜先生藝術作品的深入分析。他的詩歌、散文、書法,抑或是其他形式的藝術創作,是否能從中看到金門獨特的風土人情,或是作者獨特的思想情懷?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看到,一位金門名士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用他的藝文纔華,為這片土地留下獨特的印記,並為後人所傳頌。

评分

終於有機會拜讀這本《金門名士呂世宜藝文研究》,書名就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雅緻。翻開扉頁,就被呂世宜先生的名字所吸引,雖然我本人對金門的曆史文化瞭解不算深入,但“名士”二字足以引起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曆史的人物研究,尤其是對藝文領域的探索,是窺探一個時代精神風貌的最佳窗口。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們這些對金門曆史與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契機,去深入瞭解一位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獨特印記的人物。我期待書中能展現呂世宜先生在藝文創作上的獨特造詣,他的作品是如何與當時的金門社會環境相結閤,又如何傳承和發展瞭當地的文化傳統。同時,我也很好奇,作為一位“名士”,他的生活經曆、思想觀念,以及他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是否也會在這本書中得到細緻的描繪。總而言之,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希望它能引領我走進一個鮮活的曆史人物的世界,感受他跨越時空的藝文魅力。

评分

《金門名士呂世宜藝文研究》這個書名,在眾多新書中顯得尤為獨特和引人注目。我一直相信,每一個地方的曆史,都離不開那些在文化領域做齣貢獻的傑齣人物。《金門名士呂世宜藝文研究》恰恰滿足瞭我對這方麵的探索欲。金門,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我想象著呂世宜先生必定是一位在這片土地上有著深遠影響的人物。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地介紹呂世宜先生的生平,包括他的成長環境、人生經曆,以及他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名士”的。更吸引我的是“藝文研究”這個部分,我非常想知道,呂世宜先生的藝文成就有哪些?他的作品是否具有獨特的風格?這些作品又在怎樣的曆史背景下創作齣來?書中的研究是否能深入挖掘這些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並探討它們對金門當地文化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呂世宜先生的藝術世界,感受他所處的時代氛圍,並理解他作為一位金門名士,在藝文領域留下的寶貴遺産。

评分

這本《金門名士呂世宜藝文研究》的齣現,簡直是為我這樣的“尋蹤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著迷於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過光芒的個體,尤其是那些在文化藝術領域留下深刻烙印的人物。金門,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島嶼,我想象中一定隱藏著不少等待被發掘的故事。呂世宜先生,一個“名士”的稱號,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個纔華橫溢、風度翩翩的形象。我迫切地想知道,他的“藝文”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麵?是筆墨丹青,還是詩詞歌賦?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他的代錶作品,並對其進行深入的解讀和評論?我尤其感興趣的是,這些作品是如何與金門這片土地産生聯係的?它們是否融入瞭當地的風俗人情、地理風貌,或是曆史事件?我渴望在書中看到,呂世宜先生如何用他的纔華,為金門增添一抹獨特的文化亮色,甚至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文化橋梁。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尋訪之旅。

评分

作為一名對地方文史情有獨鍾的業餘愛好者,我在尋找能讓我沉浸其中、細細品味的書籍。當《金門名士呂世宜藝文研究》這個書名映入眼簾時,我的內心便湧起一股強烈的衝動。金門,這片承載著豐富曆史與戰爭記憶的土地,孕育瞭無數值得探究的人物和故事。而“呂世宜”這個名字,雖然對我而言尚屬陌生,但“名士”的標簽,預示著他必定是一位在藝文領域有著突齣貢獻的人物。我預想,這本書的作者必然經過瞭大量的史料搜集與考證,纔能如此自信地將呂世宜先生呈現在我們麵前。我特彆關注的,是書中對於呂世宜先生藝文創作的分析。他的詩詞、文章,或是其他的藝術形式,是如何體現其個人風格的?它們又如何反映齣金門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時代背景?書中是否能深入剖析其作品的思想內涵、藝術手法,甚至影響?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位曆史人物的簡單介紹,更能通過對呂世宜先生藝文成就的研究,為我們揭示一段被淹沒的文化風景,讓我對金門的文化脈絡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