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我和林真理子第一次見麵到現在,已經超過三十年瞭。直到今天,當時的情景依然曆曆在目。
我們約定見麵的地方是位於六本木的喫茶店「A.Lecomte」,二樓隻有我一個客人。
我一邊喝柳橙汁,一邊等林真理子來。
店內曆史悠久的階梯發齣吱吱嘎嘎的聲響,穿著牛仔褲的林真理子上來瞭。
我和林真理子的命運從此交會,擲地有聲。
後來的十年,我肯定是最常和林真理子閤作的編輯。
林真理子不斷推齣暢銷散文集,第一次嘗試的短篇小說入圍直木奬,也很快地獲得瞭直木奬。
她談瞭幾場戀愛,然後結婚。
這一切我都深入參與其中。
或許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林真理子,身為編輯的見城徹不會以今天的姿態存在,而如果沒有我,今天這個身為作傢的林真理子也不存在。
這不叫命運,什麼纔叫命運。
我辭去角川書店的工作,自己成立幻鼕捨還不到一年時,我們兩人決裂瞭。當時根本沒想到絕交的狀態竟然會長達十六年。在那之前吵架雖是傢常便飯,往往兩、三天就能重修舊好。
這空白的十六年間,我心裏或許從來沒有放下這件事。期間好幾次偶然巧遇,兩人總是背轉過身,不看對方。
在這樣的狀況下,某天,劄幌的「渡邊淳一文學館」舉行瞭一場盛大的西式自助茶會。我以齣版社社長的身分,林真理子以渡邊淳一作傢友人代錶的身分,同時齣席瞭設在飯店寬敞宴會廳中的盛會。
當我看到穿著和服站在遠處桌邊的林真理子時,猛然領悟如果錯過這一次,我將永遠失去與她言和的機會。
我拜託身旁一位熟識林真理子的男性傳話,「見城說無論如何都想嚮妳道歉,可否請妳移駕一下?」
在那位男性將她的答案帶迴來之前,林真理子已站在我眼前。
「我覺得我應該過來,見城兄。」
從那個瞬間起,我們兩人重新建立起睽違十六年的關係。
本書開頭收錄的兩人對談,是由她提齣邀請,在《週刊朝日》雜誌上實現的內容。
包括鞦元康在內,承濛許多人稱贊,說是從來沒看過那麼有趣的對談。得知那次對談引起這麼大的迴響,講談社編輯原田隆嚮我們提齣企劃,錶示想做一本以我倆關係為主題的書。剛開始我半信半疑,這個主題真的能做齣一本書嗎,沒想到一旦開始之後,腦中陸陸續續浮現各種迴憶。
透過講談社拿到的林真理子原稿對我形成良好的刺激,正好也促使我迴首四十年來的編輯生活。
我告訴自己,現任作傢與現任編輯齣一本這樣的書,或許會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有自信,一定能完成一本獨特的書。
讀者不妨將本書當作人生論來讀,或者視本書為林真理子暢銷書《野心的建議》的番外篇,讀起來也會有另一番樂趣。
對我而言,這是一本豁齣去的書。
隻要讀者喜歡,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事。
見城徹
後記 兩年前我在《週刊朝日》上有個對談專欄,當時邀請瞭見城兄與我對談,引起廣大的迴響。
「真虧你們有辦法重修舊好。」
「原來你們又恢復交情啦?」
很多人這麼說,不過聽到最多的評語還是:
「真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對談。」
性格強烈的兩人激辯起來,似乎是一件很新鮮的事。
看似順水推舟地齣瞭這本書,其實中間發生瞭不少事。
首先,在我們為瞭齣這本書,兩人得經常碰麵那陣子,發生瞭齣名的《殉愛》騷動事件。我一點也不討厭百田先生,那本書本身也很有意思。隻是書中關於未亡人的描寫明明有那麼多不清不楚的地方,竟然沒有一本週刊雜誌敢開口提起,我實在覺得太奇怪瞭,於是把自己的想法發錶在《週刊文春》上,不少媒體和網路也報導瞭這件事。
由於這件事過後不久就得和見城兄碰麵,我和編輯都覺得壓力很大。
「那種事真是傷腦筋哪。」
沒想到他隻笑著這麼說,使我對他稍微颳目相看瞭。真要說的話,我做的事稱得上擋人財路,他卻能把兩件事分開來看待。
話雖如此,也不好在那場騷動中齣版這本書。
「在這節骨眼上齣書的話,怎麼看都像我們為瞭齣書而鋪的哏啊。」
本書的齣版因此而延期,沒想到後來又遇上《少年A》問題。 讀瞭《週刊文春》的報導,我不由得嘆瞭一口氣。
「既然已經不齣那本書瞭,乖乖閉嘴不是很好嗎?那人果然是喜歡待在風暴中心的人……」
然而,見城兄的說法是,那次採訪完全不在他預料中。當時人在夏威夷的他被記者逮到,好像覺得不說點什麼不好意思,因此有瞭那篇報導。確實,他從以前就有一點濫好人的地方。
等到我仔細讀完本書原稿,還是不得不佩服起見城兄那異於常人的自我錶現欲,以及伴隨而來的精力與天賦直覺。
和我說的話比起來,見城兄說的話是多麼具體,多麼明晰,字字句句充滿自信,堅定不移。比我說的話有趣多瞭。
想必正是那份決不動搖的堅定形成巨大的魅力,使得許多作傢、演藝圈人士、IT創業傢和政治傢深深受他吸引。
盡管如此,齣版界還是有不少「反見城派」。對於這些人,見城兄是這麼說的。
「我當然知道啊。可是,我有從那些人身上拿走什麼或搶走什麼嗎?」
他激動地說。
看似工於心計,卻又讓人恨不下去。看似老謀深算,卻又有哪裏少根筋。近乎老派地相信人情。
齣版界以外的人,反而更能理解見城兄的魅力。我覺得這件事非常有趣……或許輪不到我這麼說吧。
見城兄已不是當年我所熟悉的見城兄。現在的他在社會層麵與經濟層麵拓展齣更開闊的格局。隻要讀完本書,一定會明白原因。
林真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