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耕不輟的宋老師又有新的翻譯作品麵世,這次是薩沙・索科洛夫(Саша Соколов)小說《愚人學校》(Школа для дураков)。索科洛夫既是俄國現代主義最後一批作傢,也是後現代主義的開創者,《愚人學校》被盧德紐夫(В.П.Руднёв, 1958-)稱作現代主義最難懂的作品之一。這部小說充滿許多文字遊戲、超文本、互文、聲音疊句、戲擬、不加標點符號的長句……,這些文字遊戲幾乎不可譯,對譯者來說是巨大艱難挑戰。小說還反映瞭蘇聯時期各種社會亂象(包括逮捕、無神論、鎮壓、對人性的撕裂……)、基督教傳說、神話、童話等等,如果知識不夠淵博,不容易看穿作者的隱喻。宋老師挑戰這麼睏難的作傢,如此難懂的文本,僅隻用瞭一年兩、三個月的時間便將它譯完,真是令人佩服。
由於主角身兼作者和故事敘述者,於是所有的敘述軸綫全由愚人的思想變化所決定,聯想、意識的流動在這裏佔據瞭主要地位,其他東西全部讓位於它,服膺於它。(意識流的書寫特色在〈關於愚人學校〉一文中已經有瞭精采分析,在這裏,我隻強調名稱變化的部分)。在主角混亂頭腦和自由不羈的聯想裏,名稱脫離瞭舊有範圍,産生不斷的變化和變形:ветка既是鐵路支綫(ветка железной дороги)、金閤歡樹枝(ветка акации)、車站上的妓女維特卡(Ветка),也可以變成主角單戀的對象維塔老師(Вета)、希臘字母β(Бета,但在主角的口中變成瞭Вета,維塔老師的名字)、白柳(ветла)和風(ветер);車票(билеты)則變成勒忒河(Лета, нет Леты);荷蘭動物學傢和鳥類學傢丁伯根(Тинберген)的名字,變成童話故事中的公貓和母貓,然後成瞭女巫,最後聯想成他的鄰居特拉荷琴柏格(Трахтенберг)太太,也就是愚人學校裏的教務主任。這些聯想和文字遊戲,有些不可譯,勉強翻譯瞭,得不到效果,造成宋老師在翻譯時,吃盡苦頭,為如何找到最佳的翻譯效果,絞盡腦汁。
事實上,不隻「勒忒河」是死亡之河、遺忘之河,整個彆墅都是死亡之地/不存在之地。小說中的彆墅區被描繪成人間仙境,它的自然美景,如同天堂。此景隻應天上有,人間何來此美景。這個地方被「勒忒河」所圍繞,如同童話故事中的「另一個世界」(“иная страна”,“иная сторона мира”),美好、安詳,但不存於此世。另一個牽扯彆墅和死亡的綫索,則是墓園。墓園位於城市和彆墅間,是區隔生與死的界綫,因此彆墅是「另一個世界」,不存於現實世界。郵差米赫耶夫/米德維傑夫隻在彆墅區工作,不在城裏送信;地理老師帕維爾在彆墅區不穿鞋子,全部赤腳而行,而且不會被車站月颱突齣的釘子紮到腳,宛如飛行一般;神話故事「風之使者」隻在彆墅間流傳……。這些都賦予瞭彆墅地區特殊的神話色彩,讓城市與彆墅成為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現實汙濁之地(那裏有可怕、桎梏性靈的愚人學校、旅館裏的賣淫行為和性交易、各種不悅耳的城市聲響),另一個則是如同仙境的世界,「另一個世界」,美好的桃花源;一個是永恆的鼕天或鞦天(寒冷),另一個則是永遠的夏天(炎熱),兩者溫度不同,涇渭分明。小說最後暗示瞭這裏曾發生大水災,彆墅區全被淹沒。「那一天『風之使者』終於開始工作瞭:那天河水洩齣河岸,淹沒所有彆墅,沖走所有船隻」。彆墅原來隻存在於傳說中,存在於主角的迴憶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