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新颱灣之光一○○》
尋找全國一起嚮上的力量 迴首二○一○年時,颱灣舉國上下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準備迎接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倒數計時。
當時,《遠見》做為一個媒體,到底該選擇什麼角度來紀錄這個關鍵時刻呢?
開始研究這個專題時,一度碰到撞牆期,不知道該如何著手,就在這個時候,我陸續注意到報紙上報導颱灣設計師古又文,得到美國服裝設計大奬、85度C得到亞洲服務業T O P一○○品牌奬、麵包師傅吳寶春得到國際麵包冠軍、曾雅妮在女子高爾夫球奪冠、魔術師劉謙在大陸暴紅、ACER在當年第一季首度超過HP,成為世界第一大筆記型電腦品牌等。社會紛紛用「颱灣之光」形容這些在海外得到肯定的颱灣人。
你是否也注意到,像這樣不同領域的颱灣人得到海外殊榮的消息,幾乎如雨後春筍般地齣現在各大媒體。
從颱灣生命力到新颱灣之光
近年來我有在手機記錄筆記與瞬間靈感的習慣。正當我苦思要如何製作中華民國建國一○○年專題時,因為纍積看瞭一係列颱灣之光報導後,瞬間得到一個靈感,我在手機備忘錄上寫下: 這是新颱灣人生命力、新颱灣之光,何不用颱灣人為主角,談颱灣為何可以孕育齣世界級的人纔與品牌?盡管颱灣是國際政治孤兒,但是各行各業的颱灣人,從財經、運動、設計、再到餐飲、研究發明等領域,都有很多在國際上發光發亮的人纔。何不尋找一○○個新颱灣之光來彰顯新颱灣生命力,成為下一個百年前進的動力,這不就是給中華民國建國一○○年最好的禮物?
當下我覺得很興奮,好像找到瞭一個很棒的題材。
迴想一九八九年,當時《遠見》雜誌總編輯王力行(現任《遠見》雜誌發行人)曾主導一個特刊、並與著名的作傢小野閤作,製作《尋找颱灣生命力》專輯與紀錄片。當時的颱灣處在苦悶與衝撞的年代,不知道該如何尋找生命力齣口。那時候我剛大學畢業不久,從安靜的校園成為媒體記者,當時的心情也是:這是最亂的年代、也是新聞工作者最精采的年代。一九八七年颱灣剛解嚴,接著解除報禁、開放黨禁,股市與房地産狂飆,社會陷入投機心態,民主化、自由化與國際化的三股新勢力,讓當時的颱灣陷入二戰後從未見過的陣痛期。
社會自由瞭,卻也脫序瞭;政治民主瞭,卻也混亂瞭;人民富裕瞭,傳統價值卻失落瞭……,反省、檢討、懷舊聲音四起,到底自由與民主給颱灣帶來的是好或壞?許多學者專傢紛紛論述,也紛紛強調:這隻是陣痛期。如今將近三十年過去瞭,所謂「陣痛期」似乎永遠沒有真正過去。
在民主化、自由化與國際化多年後,這個社會在吵吵鬧鬧中也似乎蛻變瞭,很多創意、包容與自由的空間。過去不受重視的領域,在傢庭、社會、與教育的開放包容下,都紛紛冒齣人纔來,讓颱灣的人纔百花齊放。
因此颱灣曾有二十二歲的高爾夫球後曾雅妮、二十八歲的亞洲網球天王盧彥勛、二十八歲得到世界魔術傑齣貢獻奬梅林奬的李佳峰、有世界上第一位女性登上世界七大高峰的江秀真、有土生土長的古又文得到世界設計新秀、有世界最會扯鈴的林韋良、一唱成名的小胖林育群……。
颱灣還有善的、好的那一麵
而在颱灣傳統價值觀常被批評失落的年代裏,其實在許多角落,我們還是發現瞭奉獻、付齣、認真、與吃苦耐勞、不嚮命運低頭等傳統颱灣精神,在許多角落被許多颱灣人徹底發揮實踐瞭。原來這些價值不是不見瞭,隻是沒有被彰顯。
因此當美國《TIME》雜誌把颱東菜市場裏的阿嬤陳樹菊找齣來時,大傢纔會深受感動。從國小學曆的陳樹菊纍計捐齣兩韆多萬幫助貧睏小孩、再到國中學曆的吳寶春不嚮命運低頭,能精益求精,做到世界麵包冠軍,南投原住民校長馬彼得為瞭讓原住民小孩有未來,帶起原聲閤唱團,獲得菲律賓頒發的古西和平奬……。
因此,就在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年的關鍵時刻,《遠見》率先推齣瞭《新颱灣之光 一○○》專輯,希望彰顯新颱灣生命力,給颱灣打氣。颱灣不是隻有亂的這一麵,颱灣還有善的、好的、激勵人心、也就是擁有厚實軟實力的那一麵。
當時,《遠見雜誌》報導九十九個颱灣人(或團隊)奮鬥的故事。他們的共同特色是:都成功登上國際大舞颱,在各自專業領域中 得到國際認可或國際大奬,而揚名海外的事蹟。由於颱灣在政治上被孤立,透過這些颱灣之光,已讓全世界看到颱灣。在他們成功的背後有個人的成長奮鬥,也有颱灣大環境與這塊土地提供的養分,更彰顯瞭颱灣的新生命力與新價值。
綜閤分析這些人又彰顯瞭哪些颱灣人的軟實力呢?包括多元、開放、創新、國際、彈性靈活、吃苦耐勞、堅持與毅力、冒險、奉獻迴饋與熱情。《遠見》編輯部透過各種管道蒐集與篩選過濾後,共選齣九十九位新颱灣之光的代錶人物。
不過這份名單不包括早已經是國人熟悉的國際級颱灣人纔,例如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ACER創辦人施振榮、大導演李安、侯孝賢或是棒球選手王建民等等,主要是他們的故事早已是國人耳熟能詳。因此,二○一○年報導時,著重在那幾年內崛起的新秀、或是比較被忽略的颱灣之光。
如今六年過去瞭,又有新的颱灣之光齣現。例如二○一六年被日本巨人隊簽下閤約的棒球選手陽岱鋼、新崛起的服裝設計師潘貝寜等人。本書全麵更新、增訂,並增加共二十幾位新人選。
再逐一分析這九十九個新颱灣之光,從八十多歲到年紀輕的都有。例如小提琴手曾宇謙,一九九四年齣生,六歲就上颱比賽;九歲拿到全國學生音樂比賽第一名;十一歲參加國際賽,得到曼紐因國際青少年小提琴大賽第三名,二○○九年還在西班牙拿下薩拉薩德大賽首奬,是颱灣第一位在這兩項比賽獲奬的音樂傢。但他並不是隻有天分而已,他練琴比誰都認真。
除瞭這本專刊,《遠見》還選擇四位新颱灣之光代錶,包括馬彼得校長、遠東科大陳玉崗主任、景美女中拔河隊、麵包師傅吳寶春,深入拍攝一小時紀實片,紀錄他們的故事。
這本書收錄九十九人的故事,為什麼不是一○○人呢?因為第一○○個,可能就是你。
《遠見》希望能影響下一代,讓這本書與紀實片走進全國每一個國中、高中與大學的教室或圖書館,讓颱灣的年輕世代對未來充滿希望與想像,鼓勵他們追求夢想,將來他們也會是新颱灣之光。
楊瑪利(《遠見》雜誌社長兼總編輯)